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探析大学生观念教育
1
作者 张开祝 贺继红 刘庆东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136-137,共2页
文章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婚姻观、家庭观、组织观教育做了探讨,希望高校利用劳动社会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大学生观念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观念教育 劳动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劳动社会学——兼论分支社会学的成立条件
2
作者 潘锦棠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00-103,61,共5页
劳动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提起分支社会学,目前“××社会学”遍地开花的壮观景象即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浮现。据粗略统计,见诸报刊杂志的“××社会学”已达一百余种。据此,我们一方面庆幸社会学的繁荣,因为它... 劳动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提起分支社会学,目前“××社会学”遍地开花的壮观景象即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浮现。据粗略统计,见诸报刊杂志的“××社会学”已达一百余种。据此,我们一方面庆幸社会学的繁荣,因为它表明社会学的触角已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我们担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劳动社会学 农业劳动 农业劳动组织 研究对象 社会关系 社会过程 社会综合体 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社会学的地位和使命
3
作者 袁方 陈宇 《社会》 1988年第11期16-17,共2页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对劳动的探讨和研究必然要涉及到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实践正是这样,在我国的学术理论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劳动为中心的学科群,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劳动法学...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对劳动的探讨和研究必然要涉及到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实践正是这样,在我国的学术理论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劳动为中心的学科群,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劳动法学、劳动美学、劳动生理学、劳动理学和劳动统计学等等。劳动社会学也是这众多的劳动学科中的一题。那么,劳动社会学在关于劳动的学科群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概括的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目标 学科群 劳动社会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使命 社会生活 学术理论 科技进步 基本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加强对劳动社会学的研究
4
作者 袁伦渠 《经济与管理研究》 1985年第4期44-46,共3页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首先产生于国外的科学学科。到目前为止,这门学科还很不成熟,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国内对劳动社会学的研究起步更晚,近年来,只是随着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以及有关劳动科学的发展,才有人着手翻译和研究。本文是笔者在...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首先产生于国外的科学学科。到目前为止,这门学科还很不成熟,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国内对劳动社会学的研究起步更晚,近年来,只是随着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以及有关劳动科学的发展,才有人着手翻译和研究。本文是笔者在翻译国外这类文献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写的。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社会学 劳动行为 劳动 中国特色 行为科学 劳动生产率 劳动经济学 恢复和重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西方管理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分化、关系网络与农民工抗争的消解——一项基于服务业劳动过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汪华 熊锐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30-38,45,共10页
中国劳工的行动逻辑具有丰富的本土色彩,西方经典的劳动过程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来自中国的经验。本项研究聚焦于一个服务业企业的劳动过程。研究发现,资方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策略促使劳动者内部之间产生竞争与分化,劳资之间的矛盾被成... 中国劳工的行动逻辑具有丰富的本土色彩,西方经典的劳动过程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来自中国的经验。本项研究聚焦于一个服务业企业的劳动过程。研究发现,资方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策略促使劳动者内部之间产生竞争与分化,劳资之间的矛盾被成功转移到了劳动者内部,面对资本的剥削,劳动者表现出集体不抗争。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关系网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从关系网络中获益的劳动者对资方有较强的认同感,使得资方利用关系网络生产忠诚、保障稳定性以及约束不满。本项研究证实,在当代中国,特定的关系网络对农民工的抗争行动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抑制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过程 农民工抗争 劳工研究 劳动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潜能的社会激发
6
作者 陆焕 《社会》 1986年第2期10-13,共4页
劳动能力在劳动社会学中的意义,是一个值得加以重视的课题。在目前国内为数极少的劳动社会学论著中,一般地考察了政治的道德的素养(包括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的发挥和提高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劳动集体中思想上的相互启示和促进的作用。... 劳动能力在劳动社会学中的意义,是一个值得加以重视的课题。在目前国内为数极少的劳动社会学论著中,一般地考察了政治的道德的素养(包括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的发挥和提高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劳动集体中思想上的相互启示和促进的作用。在这里,不可忽视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特别是智力的自我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的过程,需要借助劳动集体的推动,借助社会因素的激发。个人的劳动能力在未被使用之前,是一种港在的力量,即马克思所说的“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这种潜力的储备、发挥和再生产,当然首先是靠主体的内驱力,但在许许多多的场合中,还存在着强大的社会推动力。这种力量,有时来自错综复杂的社会力量的交互作用,有时来自人与人之间在知识、经验和技能上的相互砥砺、传授、暗示。社会的激发,使个人潜能成倍地增长,并且得到充分的发挥。群体中经常大量地存在着“共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效应 内驱力 素养 启示 劳动能力 课题 劳动社会学 创造潜力 时间利用率 人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漫漫其修远兮──贺《社会》创刊15周年
7
作者 李庆云 刘达临 姚国础 《社会》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1-1,共1页
关键词 社会 社会学研究 认识社会 社会问题 劳动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 负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开展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必要性
8
作者 刘桂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84,共2页
为动画专业正名,为动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开展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势在必行。根据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6月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动画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较低",... 为动画专业正名,为动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开展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势在必行。根据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6月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动画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较低",被评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这一内容被报纸、网络等新老媒体争相报道、转载,一时间,"动画专业就业难"言论喧嚣尘上,愈演愈烈,给专业招生、办学带来很大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专业 中国大学生 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机构 风险型 劳动社会学 科学研究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 同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的欢腾与集体无意识:工人对“机器换人”缘何反应如此冷淡——基于长三角智能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唐晓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9,75,共13页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战略的实施。经典理论认为,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产业升级,都会加剧技术、资本及工作等要素与工人之间的对立,引发工人群体的...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战略的实施。经典理论认为,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产业升级,都会加剧技术、资本及工作等要素与工人之间的对立,引发工人群体的抵触。从理论逻辑和历史的发展来看,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必然会引起工人不同形式的反应。但在最近几年全国普遍推进的以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生产的"机器换人"浪潮中,出现了两种极具反差性的图景:一方面,"官产学媒"建构出"技术即进步"的主流话语,对生产线上的"机器换人"表现出极大的欢腾;另一方面,身处车间、直面"机器换人"的工人群体对此却表现出异样的冷漠和疏离。本文基于对长三角地区8家实施"机器换人"的智能制造企业的田野调查,从工人主体性的消解和技术的社会建构两个维度,分析社会对技术升级的欢腾和工人对技术升级的漠然这一显著反差的社会图式何以形成。本文认为,工人对"机器换人"反应冷漠的生成逻辑是中国工人主体性的消解,而社会对技术进步推崇的背后隐含着太多的社会建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主体性 社会建构 “机器换人” 劳动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平 《社会》 1986年第2期12-14,共3页
社会在不断更新,人们在不断探索。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正作为当代社会的崭新课题而引发着各国学者的强烈兴趣。美国社会学家李·泰勒的《职业社会学》(1968年),特意开辟出“职业的地位与声望”一章。苏联社会学家瓦·彼·马... 社会在不断更新,人们在不断探索。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正作为当代社会的崭新课题而引发着各国学者的强烈兴趣。美国社会学家李·泰勒的《职业社会学》(1968年),特意开辟出“职业的地位与声望”一章。苏联社会学家瓦·彼·马赫纳雷洛夫的《劳动社会学》(1981年),也专题分析了职业地位、声望与职业指导的关系。第十届世界社会学大学(1982年)的《工作的和职业的社会学的理论趋势及其适用性》、《职业的地位与职业的条件》、《职业结构中“工人”和“高级职业”》、《失业和社会阶层重新划分渠道》、《青年人的教育与职业》等论文更是多视线地考察了职业社会中地位和声望的变动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职业地位和声望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初探之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对城镇青年就业意识的调查(1981年底至1982年初)、复旦大学分校(现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的上海中学生职业声望调查(198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声望 职业地位 职业环境 社会学研究 职业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世界社会 社会学 职业指导 社会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