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员工跟投能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吗? 被引量:1
1
作者 曹玉珊 陈一玲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10,共16页
以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员工跟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员工跟投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熵平衡法、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员工跟投主要通过... 以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员工跟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员工跟投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熵平衡法、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员工跟投主要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与激励人才进行创新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显示,当企业代理成本较低、数字化转型程度和劳动要素密集度较高以及所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时,员工跟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员工跟投 企业劳动生产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激励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智协同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2
作者 于翔 牛彪 夏帅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2,共13页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与人工智能二者的优化组合成为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3—202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度量企业人智协同程度,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了人智协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与人工智能二者的优化组合成为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3—202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度量企业人智协同程度,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了人智协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智协同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从渠道机制来看,人智协同能够通过汇聚资源机制、响应需求机制和优化治理机制,进而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当管理层技术能力、企业战略变革程度以及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时,人智协同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企业基于新质生产力质态下构建人智协同关系,进而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和持续成长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力资本 协同关系 劳动生产 新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选择视角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劳动生产率的路径——理解“新索洛悖论”的新思路
3
作者 谢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3,共14页
针对劳动生产率增长与数智化发展背离之谜,基于任务的理论框架引入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将技术偏向指数内生化,推导实现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最优技术结构,为探索“新索洛悖论”成因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构成的适配... 针对劳动生产率增长与数智化发展背离之谜,基于任务的理论框架引入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将技术偏向指数内生化,推导实现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最优技术结构,为探索“新索洛悖论”成因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构成的适配关系变动引致实际技术结构对最优技术结构的偏离显著抑制劳动生产率增长,该影响不仅具有负向非线性特征,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实际技术结构偏离最优技术结构对西部及低市场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负向影响突出;反事实分析表明,从人力资本禀赋出发选择适宜技术优于根据实际技术演进方向优化人力资本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选择 人力资本构成 劳动生产 数智化发展 新索洛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壹帆 陈慧杰 李雪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6,共11页
在中国农村由“打工经济”逐步向“创业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20年的数据,从微观农户视角,考察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该结论在通过... 在中国农村由“打工经济”逐步向“创业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20年的数据,从微观农户视角,考察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该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细分劳动生产率类别发现,试点政策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显著提高了农户非农劳动生产率;对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言,试点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在于,试点政策在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正向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又通过降低务农人力资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正反效应形成了抵消。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试点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农户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相较于高收入农户,试点政策对低收入农户非农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提出推广完善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加大中西部地区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广返乡创业试点政策中的益贫性措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创业 农户劳动生产 非农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劳动生产率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娆 杨小伟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42,共21页
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供应链金融指标和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劳动生产率为视角,探讨供应链金融能否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能显著提升企业劳动... 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供应链金融指标和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劳动生产率为视角,探讨供应链金融能否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能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其机制如下: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资金供给效应能显著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和融资成本;供应链金融的供应链管理效应能为核心企业改善营运效率和增强盈利能力奠定基础。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随着地方财政压力和行业经营风险加大,供应链金融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更有效;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金融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在资金链断裂风险程度高和财务信誉好的企业中更显著;最后,溢出效应检验显示,核心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助于提高上下游企业劳动生产率。本研究为供应链金融的经济后果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提供经验证据,为借助供应链金融工具来增强链上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劳动生产 资金供给效应 供应链管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政府建设与企业劳动生产率
6
作者 赵任洁 杜英 何爱平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3,共14页
基于2010—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中国各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该结论... 基于2010—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中国各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政府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劳动投资效率、推动人力资本升级以及增强员工劳动积极性三种渠道作用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小规模企业和信息不确定性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不仅深化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对政府数字化转型微观经济后果的学术认知,也为“十五五”时期推动企业高效生产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政府建设 劳动生产 劳动投资效率 人力资本升级 员工劳动积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生产率视角下抚养比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再探究——基于省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7
作者 王笑非 陆杰华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共12页
中国2035年前后预计进入重度老龄社会,势必导致家庭与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增加,并引发一系列负面社会经济影响。准确估算抚养比是研判老龄化经济影响的前提条件。研究考虑人口年龄不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构建更为准确的省域劳动生产率... 中国2035年前后预计进入重度老龄社会,势必导致家庭与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增加,并引发一系列负面社会经济影响。准确估算抚养比是研判老龄化经济影响的前提条件。研究考虑人口年龄不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构建更为准确的省域劳动生产率加权抚养比测度指标,衡量劳动年龄人口总产出,实现对经济系统真实产出效率的精准测度,反映省际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抚养负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15~29岁青年、30~44岁中青年占劳动人口比例越大,越能有效缓解地区社会抚养负担,而45~64岁中老年劳动生产率断崖式下滑,其占比越大,地区社会抚养负担越重。有鉴于此,政府决策者需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吸引中青年人口流入;同时重点聚焦45~64岁中老年群体,多措并举提升其劳动技能,从而有效缓解区域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养负担 人口老龄化 劳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产要素如何破解新“生产率悖论”——基于数据资产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解释
8
作者 苑泽明 宋雨倩 黄灿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7,49,共14页
数据资产会否导致企业陷入新“生产率悖论”困境,又能否最终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本文运用2007—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法+文本分析法+情感极性分析”构建企业数据资产指标,实证检验数据资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 数据资产会否导致企业陷入新“生产率悖论”困境,又能否最终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本文运用2007—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法+文本分析法+情感极性分析”构建企业数据资产指标,实证检验数据资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资产与劳动生产率间呈正“U”型关系。中介机制检验表明,在应用初期,数据资产可能导致企业人力资本冗余、创新质量下降和管理者权力集中,进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但随着应用水平提高,数据资产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集聚,打造良好技术创新生态、促进产品更新迭代,驱动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化、加强部门协调性与决策协同性,最终提升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内部薪酬差距适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数据资产与企业劳动生产率间的正“U”型关系更为显著。本文为数字革命背景下“生产率悖论”再检验以及企业数据资产建设提供了证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资产 劳动生产 生产率悖论 非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会导致新“索洛悖论”吗?——基于人工智能对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葛伟 黎晓锋 陈彦潞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共14页
随着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其对劳动力市场及经济社会的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采用人工智能授权专利数据来衡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水平,分析其对中国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调节效应,以及对小微和创新企业的异质... 随着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其对劳动力市场及经济社会的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采用人工智能授权专利数据来衡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水平,分析其对中国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调节效应,以及对小微和创新企业的异质性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影响,以判断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新“索洛悖论”现象。实证结果显示:(1)与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技术不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短期内可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会导致新“索洛悖论”现象。(2)人工智能既通过减员增效调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又通过扩大劳动者收入差距调节机制降低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3)人工智能对提高服务行业科创型小微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减员增效的同时并未扩大劳动者收入差距。鉴于此,我国应在强化针对科创型小微企业的产业政策、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优化再分配政策体系以缓解人工智能对就业和贫富差距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生产 新“索洛悖论” 授权专利 专精特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的扩展及应用——兼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
10
作者 蔡继明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3,共15页
借鉴比较优势学说,根据比较利益率均等假设,引入相对生产力、综合生产力和比较生产力等概念,可以将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的适用范围从单个生产者依次扩展到部门和整个经济体系以及跨期的经济增长。这一扩展原理为各种... 借鉴比较优势学说,根据比较利益率均等假设,引入相对生产力、综合生产力和比较生产力等概念,可以将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的适用范围从单个生产者依次扩展到部门和整个经济体系以及跨期的经济增长。这一扩展原理为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奠定了价值基础,为保护私有财产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破解跨世纪的“价值总量之谜”提供了新思路,为判断合理收入差距给出了可供选择的价值尺度,为国际分工交换构建了平等与效率相统一的模型,同时也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生产 比较生产 价值决定 新质生产 基本经济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内部薪酬差距与劳动生产率——基于非线性关系的研究
11
作者 倪梦佳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79,共4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考察内部薪酬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薪酬差距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增加高管平均薪酬和员工平均薪酬之间的差距将减少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内部薪酬差...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考察内部薪酬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薪酬差距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增加高管平均薪酬和员工平均薪酬之间的差距将减少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内部薪酬差距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抑制性作用在两职合一、市场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更加明显;而两职分离、市场化水平较低的企业所受到的抑制效果较弱。进一步研究薪酬差距与劳动生产率的倒U型关系,发现当薪酬差距较小时,扩大高管与之间的薪酬差距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当薪酬差距高于一定水平时,扩大高管与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薪酬差距 劳动生产 两职合一 市场化水平 倒U型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余黎峰 吕振伟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9-96,共8页
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突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对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机... 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突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对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作用路径检验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和人力资本升级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并且使用深度的提升作用更强,而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与企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在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本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创造效应提供了新证据,对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劳动生产 固定资产投资 研发投资 人力资本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应用、创新要素配置与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13
作者 孙献贞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8,共9页
大数据应用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方式重构,为制造业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提供推动力量。本文以2013~202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数据应用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且经... 大数据应用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方式重构,为制造业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提供推动力量。本文以2013~202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数据应用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应用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进而促进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应用对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大数据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揭示了大数据应用提升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为促进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 劳动生产 创新要素配置 制造业企业 数字技术 数据基础设施 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生产率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基础建构——基于马克思劳动生产力及其相关理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峰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02,157,共13页
构建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基础,是发展马克思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建立在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劳动生产力理论以劳动价值为立论前提,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 构建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基础,是发展马克思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建立在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劳动生产力理论以劳动价值为立论前提,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生产力理论共同贯穿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基础构建的全过程。特别地,劳动生产率是唯一一个同时与价值和使用价值发生关系的生产率指标。劳动价值、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决定了劳动价值与劳动生产率在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中的作用机制。在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须把握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规律,借鉴主流经济学测度技术进步的方法和手段,围绕劳动生产率指标建构技术进步测度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 理论基础建构 劳动生产 劳动价值 劳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老化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成前 陆杰华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6,共13页
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作为社会经济基本要素,劳动力老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与新机遇。为探索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基于2000—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在借鉴既往研究的... 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作为社会经济基本要素,劳动力老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与新机遇。为探索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基于2000—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在借鉴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长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老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从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考察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后发现,劳动力老化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作用于劳动生产率;此外,劳动技能提升、公共财政投入等公共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消极影响;最后,本研究认为,若想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生育问题的关注,要从劳动技能提升、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制定专门且有效的公共政策,并在具体实施时,注重相关政策向中西部地区、二线及以下城市等特定地区倾斜。上述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劳动力老化视角解释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差异,对于推动人口发展新格局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老化 劳动生产 公共政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技术变迁与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效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奕轩 张彬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劳动生产率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为稳定状态。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劳动生产率收敛,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速度最快、效果最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技术邻近度与技术中心度促进劳动生产率收敛。为此,提出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提高三次产业数字化水平、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技术创新的建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生产率收敛 技术邻近度 技术中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生产了美”的感性逻辑及其审美叙事--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7,共7页
劳动生产了美,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与自然、美与社会、美与人的类本质等思想的阐释。“劳动生产了美”的感性逻辑以对自然之美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体验、对对象化现实生存生活的折射反馈、对资本异化劳动的审美的观... 劳动生产了美,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与自然、美与社会、美与人的类本质等思想的阐释。“劳动生产了美”的感性逻辑以对自然之美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体验、对对象化现实生存生活的折射反馈、对资本异化劳动的审美的观念超越、对个体自由解放的外化确认呈现了“美”的本质。劳动生产了美,本质上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表达,其在将个体审美感性转变为社会的普遍化审美感性过程中,实现了从谋生、求利到审美的飞跃。今天,在美日益抽象化、商品化的时代,回复到马克思的劳动语境之中,考察“劳动生产了美”的感性逻辑所呈现的审美叙事,就是真正以人的存在来面对美、在美之中来直面美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在资本审美异化的扩大中,真正“按照美的规律构造”,使审美复归于人的感性丰盈、审美能力朝向人的自由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生产了美 本质力量 感性逻辑 审美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成前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9,共9页
劳动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核心载体。结合城市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与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考察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短期具有积极影... 劳动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核心载体。结合城市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与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考察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短期具有积极影响,但长远而言,当劳动力老化超过一定程度后,将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劳动力老化通过企业创新投入、劳动力素养机制正向作用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其中企业创新投入是主要作用渠道,但也通过企业劳动力成本机制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短期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劳动力老化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正相关关系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成立,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资本密度高的企业中更强,但在行业层面这一效果并不显著;进一步地,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在出口企业中更强;此外,在东部地区,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劳动力老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结论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老化 企业劳动生产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霾治理、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劳动生产率
19
作者 邓慧慧 支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9,共1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以及户籍制度的稳步放开,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正取代城乡流动成为人口迁移的主流,而环境在人口的跨城迁移决策中扮演着益发重要的角色。理解环境治理、人口流动和更深远的经济影响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对于坚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以及户籍制度的稳步放开,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正取代城乡流动成为人口迁移的主流,而环境在人口的跨城迁移决策中扮演着益发重要的角色。理解环境治理、人口流动和更深远的经济影响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对于坚定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信心,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包含劳动力迁移的量化空间模型(QSM)对2008—2020年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结构估计,并结合285个地市的现实数据基于校准后的量化模型对雾霾治理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发现:①雾霾治理能够同时改善城市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福利,且户籍改革的政策叠加效应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正向效果,在劳动力充分流动情形下,雾霾治理将推动劳动生产率平均提升7.75%。②雾霾治理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存在多重异质性,超大特大城市、雾霾污染严重的城市治理雾霾带来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更大。③结合“双碳”目标下的一系列行动展开反事实模拟发现,政府强制性环保目标在督促城市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劳动生产率,且“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治理比重点地区“加码”政策更为有效。因此未来需要重点关注户籍制度改革与环境治理的共同发力协同推进,进一步“松绑”人口流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有效释放劳动力跨区流动的结构红利;树立共同治理目标落实多元协同治霾,依托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激活劳动力和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治理 劳动生产 量化空间模型 结构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曲线回归模型的甘肃农业劳动生产率增收效应研究
20
作者 任慧 张东伟 芦霁嘉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091-1096,共6页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研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收效应,以《甘肃发展年鉴》为数据来源,运用曲线回归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甘肃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民收益呈现稳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研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收效应,以《甘肃发展年鉴》为数据来源,运用曲线回归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甘肃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民收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民收益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益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极显著,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益的最优曲线回归模型为立方模型,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7+0.557×(农业劳动生产率)+3.046E-5×(农业劳动生产率)^(2)-1.625E-9x(农业劳动生产率)^(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收益的增加,特别是对经营性收益影响极为显著,因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今后应促进农业劳动的专业化、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有效促进甘肃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生产 曲线回归模型 农民收益 增收效应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