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学校情境中的劳动:为何与何为?--凯兴斯泰纳及其《劳作学校要义》的贡献 |
林凌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
2020 |
17
|
|
|
2
|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和定位 |
张应强
|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
2020 |
75
|
|
|
3
|
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及启示 |
李建国
杨婷婷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2
|
|
|
4
|
德国学校劳动教育:发展历程、课程模式、现实困境与启示 |
贺阳
张中华
柳雁勇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
5
|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劳动教育:契机、困境与路径 |
周美云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3 |
9
|
|
|
6
|
延安时期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影响 |
杨涛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
7
|
重新评价卢那察尔斯基的教育思想 |
赵荣昌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83 |
0 |
|
|
8
|
关于师生关系的探讨 |
李海旺
|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198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