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农收入、劳动力流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晓丽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69,共4页
应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2008-2015年调查数据对非农收入、劳动力流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户根据家庭资源禀赋差异向家庭收入较高的部门转移... 应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2008-2015年调查数据对非农收入、劳动力流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户根据家庭资源禀赋差异向家庭收入较高的部门转移,非农收入提高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收入 劳动力流转 种植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支农、劳动力流转与农业经济增长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晓丽 韩克勇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5-122,共8页
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全国26个省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视角,应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考察现阶段中国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其分组差异,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 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全国26个省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视角,应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考察现阶段中国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其分组差异,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为新时代揭示农业经济增长驱动性因素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发现,从全国看,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从分区看,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因而,从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两方面,针对不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区域,提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劳动力流转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工资歧视与转移劳动力再流转
3
作者 张锦华 张军伟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年第1期5-14,共10页
基于嵌套LOGIT模型考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再流转问题,研究表明,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除个人和工资因素外,其他如保障制度、子女教育、与用工单位签约情况、转移劳动力自我感受是否"被歧视"等因素也会影响劳动... 基于嵌套LOGIT模型考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再流转问题,研究表明,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除个人和工资因素外,其他如保障制度、子女教育、与用工单位签约情况、转移劳动力自我感受是否"被歧视"等因素也会影响劳动力的再流转,进一步讨论劳动力再流转和产业转移间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分析,政府在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时,应着重考虑有利于劳动力稳定转移的政策,降低非工资歧视的影响,促进劳动力和产业的"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工资歧视 劳动力流转 嵌套LOGIT 产业梯度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效应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部分区县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任力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3-45,共3页
分析了重庆市部分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概况、区域分布及规模,论述了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增加收入的贡献,产生的非农化效应,以及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实证分析 劳动力流转 重庆 经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被引量:43
5
作者 高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5,共8页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因素分解 资本深化 劳动力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与可持续发展:1978~2004 被引量:2
6
作者 姚聪莉 高帆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32,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粮食生产的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类型,与四种粮食生产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类型并不一致,这种“悖论”源于对粮食生产中劳动力投入的不同理解。总体上看,我国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指数高于土地生产率指数.粮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粮食生产的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类型,与四种粮食生产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类型并不一致,这种“悖论”源于对粮食生产中劳动力投入的不同理解。总体上看,我国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指数高于土地生产率指数.粮食生产总体采取的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进步类型。我国未来粮食的持续性增产有赖于促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尤其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进步,而这点是与粮食生产中劳动力的持续流转紧密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技术进步类型 诱致性技术创新 农业劳动力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