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患贫”还是“患不均”?——收入水平、收入分化对劳动力流动网络的因果效应
1
作者 王群勇 孙倩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103,共19页
以往文献更多关注收入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忽略了收入分化及其网络效应。基于2011—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劳动力流动网络,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与反事实模拟研究了区域收入水平与区域收入分化对劳动力... 以往文献更多关注收入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忽略了收入分化及其网络效应。基于2011—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劳动力流动网络,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与反事实模拟研究了区域收入水平与区域收入分化对劳动力流动网络的复杂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患贫更患不均,劳动力流向高收入地区,同时从收入高分化地区流向相对平等的地区,收入分化对于劳动力流出的作用尤为显著,相比于提高地区收入水平,改善分化更有助于缓解流失。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存在异质性,高技能劳动力重视收入水平,倾向于流向高收入地区,对收入分化不敏感;而低技能劳动力不仅受收入水平影响,区域的收入分化水平对其具有更大的驱动作用。反事实模拟显示,若东北地区的基尼系数下降一个标准差,则劳动力流出减少约22万人,流入增加约6万人;当人均收入提高一个标准差,则劳动力流出减少约12万人,流入增加约4万人。人均收入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更为复杂,如果没有基尼系数的改善,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不一定改善劳动力流失的状况。结论揭示了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劳动力流动网络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网络 收入效应 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 网络因果效应 反事实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劳动力流动分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兴化垛田为例
2
作者 马逸姣 张爱平 张无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2,共13页
农业文化遗产兼具活态遗产属性与旅游利用价值,旅游发展不仅有利于遗产地农民生计改善,也为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迁移提供了新的路径。劳动力流动关乎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流动分化研究有助于厘清旅游环境下劳动力迁... 农业文化遗产兼具活态遗产属性与旅游利用价值,旅游发展不仅有利于遗产地农民生计改善,也为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迁移提供了新的路径。劳动力流动关乎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流动分化研究有助于厘清旅游环境下劳动力迁移的发展与变化,对于建立遗产旅游地劳动力流动引导机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入村入户调查以获取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劳动力流动经历和就业地点变化识别分化类型,刻画不同类型劳动力的群体特征与职业发展差异,并采用逻辑回归方法评估流动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劳动力分化为留守、进城和回流3类,各类群体的人口特征、家庭结构、资本禀赋和地理区位有所不同,劳动力的职业选择和家庭生计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留守劳动力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且兼业化趋势显现,生计发展的旅游参与特征愈发明显;进城劳动力多从事异地非农工作,其家庭生计以非农主导型为主;回流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农业和住宿餐饮业等,生计活动呈现旅游经营化倾向。劳动力流动分化受个体特征、家庭结构、资本禀赋、地理区位和旅游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旅游带来的参与机会和福利待遇能够促进劳动力回流。遗产旅游地应在旅游发展模式、农业生产补偿、资本能力建设和遗产意识培育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以助力外出农民有序回流,并助推回流劳动力实现遗产保护导向的职业转型,促进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空间转移 就业选择 旅游发展 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行动背后的社会网络力量:劳动力流动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3
作者 向栩 温涛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8,共14页
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是增强乡村公共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参与意愿作为农村集体行动的重要表征,基于CRERFS2021调查数据实证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影响效果,并... 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是增强乡村公共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参与意愿作为农村集体行动的重要表征,基于CRERFS2021调查数据实证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挖掘社会网络在弥合集体行动困境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第二,劳动力的非完全性流动通过重构社会关联模式和增强地缘网络依赖来提升留守成员的社会网络强度,是其促进农村集体行动的关键机制;第三,养老和教育制度环境改善,以及家庭农业生产规模缩小会削弱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促进作用;第四,不同距离、时间的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远距离、长期以及“县外长期”的劳动力流动对农村集体行动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增强农村集体行动能力,为现阶段中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村集体行动 社会网络 劳动力流动 人居环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劳动力流动网络的时空特征分析
4
作者 陈欣 孔倩 路兰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及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从系统、节点及路径3个方面提取和分析了中国省际劳动力流动(Inter-provincial Labor Flow,ILF)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ILF网络具有明显的集聚性、层次性和路径依赖... 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及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从系统、节点及路径3个方面提取和分析了中国省际劳动力流动(Inter-provincial Labor Flow,ILF)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ILF网络具有明显的集聚性、层次性和路径依赖性,以区域为中心的非均衡性流动逐步凸显。地区对劳动力的虹吸及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东部沿海仍是流入的核心方向,中西部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回流,然规模较小,劳动力供给地重心则由中部向西部逐渐偏移。关键路径分析表明ILF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效应,劳动力流动存在地域临近偏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劳动力流动 集聚性 层次性 路径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籍门槛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赵宗胤 钱文荣 郭小琳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基于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落户门槛指数,实证检验户籍门槛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户籍门槛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扬后抑的倒“U”型影响,在低于拐点时户籍门槛的正向作用吸引劳动力流入,在超过拐... 基于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落户门槛指数,实证检验户籍门槛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户籍门槛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扬后抑的倒“U”型影响,在低于拐点时户籍门槛的正向作用吸引劳动力流入,在超过拐点时户籍门槛阻碍劳动力流入。上述结论在替换模型设定、引入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均保持稳健。进一步考察户籍门槛在个体与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影响发现非农户籍身份、高技能水平、流动时间较短的劳动力对户籍门槛更为敏感,流向高工资水平、就业机会充裕地区的劳动力对流入地户籍门槛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据此,建议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推进相关领域的联动改革,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融合的“隐性门槛”,引导劳动力更加自由有序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门槛 劳动力流动 倒“U”型 户籍制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价不平衡、劳动力流动与工资收入差距
6
作者 苏晓 傅东平 李勇刚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财产性收入论证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本文从房价不平衡的现实角度出发,通过引入不同技能劳动力流动差异,探讨房价不平衡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财产性收入论证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本文从房价不平衡的现实角度出发,通过引入不同技能劳动力流动差异,探讨房价不平衡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价格对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随房价上涨而持续增强,房价不平衡能够显著扩大工资收入差距。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房价不平衡加剧了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流动差异,致使高技能劳动力拥有相对更强的流动性,而劳动力流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又具有相对更强的提升作用,因此在房价差异和劳动力技能差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劳动要素配置的不合理程度提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探索,深入追溯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成因,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不平衡 劳动力流动 技能差异 工资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叶金珍 谢欢 黄宏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2,共15页
互联网使用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在理论方面,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的有效性和互联网的正外部性,扩展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在实证分析中,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先后建立了二值选择模型和... 互联网使用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在理论方面,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的有效性和互联网的正外部性,扩展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在实证分析中,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先后建立了二值选择模型和排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了劳动力流动,且距离区域中心大城市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越远,劳动力越倾向于跨县市流动。该结论在解决了互联网使用的内生性问题并通过多种替代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与女性/城镇户籍劳动力相比,男性/农村户籍劳动力在掌握互联网使用技能后更有可能跨县市流动;随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使用技能对其跨县市流动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劳动力流动 新经济地理学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潜能对流通产业转移的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中介作用
8
作者 谢斯玮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34,共4页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观点建立市场潜能影响流通产业转移的逻辑框架,并基于2005-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逻辑框架的科学性。研究表明:市场潜能的增长使得流通产业转移概率显著增加;机制分析表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观点建立市场潜能影响流通产业转移的逻辑框架,并基于2005-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逻辑框架的科学性。研究表明:市场潜能的增长使得流通产业转移概率显著增加;机制分析表明,市场潜能通过吸引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促进流通产业转移。本文旨在为各地区培育市场潜能提供经验证据,并为地区吸引劳动力流入和打造流通产业承接比较优势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潜能 流通产业转移 劳动力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分析——2003—2021年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县域面板数据实证
9
作者 欧阳博强 曾雨欣 刘浩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66-172,共7页
基于2003—2021年广东欠发达地区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县域结构红利之间呈显著的倒“U”形趋势,即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门槛效应,... 基于2003—2021年广东欠发达地区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县域结构红利之间呈显著的倒“U”形趋势,即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门槛效应,在该临界点之前,劳动力流动能显著促进县域结构红利的释放;超过临界点后,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甚至可能产生抑制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经济水平较高、结构红利较好的县域,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提出了有序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及加强县域内就业和创业支持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县域结构红利 固定效应模型 门槛回归模型 异质性 广东省 2003—202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邓悦 肖杨 许弘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7,共15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载体,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选用Logit模型研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载体,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选用Logit模型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促进劳动力的回流,但对劳动力流出无显著影响;第二,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村庄更容易吸引年龄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第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过程中,参与过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回流。基于此,从管理与服务方式、培育方向、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引导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供借鉴经验,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劳动力流动 规模化经营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能够影响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吗?——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合林 张锟 江求川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8,共14页
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劳动力流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基于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识别劳动力流动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能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劳动力流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基于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识别劳动力流动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能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这主要来源于土地过度配置时农户劳动力流动,而土地配置不足时这一效应消失。机制检验证实,劳动力流动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机制,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但未发现资本回流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应破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加快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农村土地资源 配置效率 城镇化 转变-份额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产税是否促进了劳动力流动?
12
作者 潘爱民 马健 袁永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1,140,共10页
劳动力流动是高效的资源再配置过程,合理有序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推动城市发展。房产税的实施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也会改变城市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劳动力流动抉择。基于2005—2019年35个大中城市数据,利用合成控制法对房产税实施如何... 劳动力流动是高效的资源再配置过程,合理有序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推动城市发展。房产税的实施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也会改变城市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劳动力流动抉择。基于2005—2019年35个大中城市数据,利用合成控制法对房产税实施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房产税实施能够吸引劳动力流入。机制检验证实:房产税主要通过影响房价和地方财政收入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房产税对不同技能、不同行业劳动力流动存在差异影响。上海房产税政策吸引中、高技能劳动力流入,挤出低技能劳动力;重庆房产税政策有利于中技能劳动力流入,挤出高、低技能劳动力。从不同行业间劳动力流动视角来看,房产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非实体经济行业劳动力规模过度扩张,减少实体经济行业劳动力过度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产税 劳动力流动 合成控制法 房价 地方财政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争论与回应——《减贫: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多重效应》评介
13
作者 高文书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可以实现劳动力及附载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并缓解贫困。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与贫困演进的特征事实与之形成了“典型悖论”:劳动力流动不仅未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畸形...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可以实现劳动力及附载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并缓解贫困。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与贫困演进的特征事实与之形成了“典型悖论”:劳动力流动不仅未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畸形化”和产业的“空洞化”,农村贫困依然突出。那么,中国劳动力流动对贫困影响究竟如何?其特殊性何在?需要何种顶层设计和政策调整?劳动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樊士德教授的新著《减贫: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多重效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出版)对此进行了系统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减贫效应 空洞化 特征事实 农村贫困 缓解贫困 多重效应 中国人口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视角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政策效应研究
14
作者 樊士德 黄天洲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158-170,共13页
最具能动性的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对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改革与推进至关重要。运用熵权法对2010—2021年中国265个地级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基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 最具能动性的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对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改革与推进至关重要。运用熵权法对2010—2021年中国265个地级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基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的政策效应,并分析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的中介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的政策效应显著,但试验区内城乡融合不同维度的发展存在异质性;(2)试验区的建立促进了劳动力流动,进而提高试验区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3)不同试验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异质性,这可能与试验区内城市间的初始资源禀赋差距有关。因此,需要促进人财物等要素资源在试验区的最佳组合并配以系列配套的制度方案,为试验区提供制度和要素资源的内生动力;提高县域作为劳动力流动的载体能力,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推进试验区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系统的多重政策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劳动力流动 政策效应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与县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梁桂保 张利杰 刘葵容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共14页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缓解金融排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并能够通过增强县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潜力促进劳动力的净流入,从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采用2014—2020年1 754个县域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以人均GDP、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劳动...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缓解金融排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并能够通过增强县域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潜力促进劳动力的净流入,从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采用2014—2020年1 754个县域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以人均GDP、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劳动力净流入率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劳动力流动,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数字普惠金融3个维度的发展均具有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效应,其中覆盖广度拓展、使用深度加深、数字化程度提高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增;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和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普惠性和亲贫性,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的路径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推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尤其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统筹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和劳动力流动引导政策,通过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劳动力流动 县域经济 金融排斥 长尾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珩 陈建成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79,共5页
文章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框架,选取2011—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 文章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框架,选取2011—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均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推动效果更强;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作用最大;从消费类型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型和享受型消费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相比之下,对发展型消费的影响较小。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劳动力流动共同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特别地,劳动力流动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劳动力流动 农村居民消费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劳动力流动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数据 被引量:4
17
作者 秦宇飞 郭雪萌 陈炳尧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采用SD分析方法和多期DID模型,并基于2006-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数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劳动力流动、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助于加快劳动力流动,从而促进企业总体绩效的提升,但短期和中长期影响... 采用SD分析方法和多期DID模型,并基于2006-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数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劳动力流动、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助于加快劳动力流动,从而促进企业总体绩效的提升,但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轨道交通建设在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也迫使企业追加人力资本投入,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区位“极化效应”。因此,企业应根据劳动力加速流动趋势,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保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劳动力流动 企业财务绩效 SD方法 多期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段钢 刘贤铤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8,共24页
为厘清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8一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PVAR模型方法对三者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南北地区的纵向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在东中西部地区上的横向差... 为厘清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8一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PVAR模型方法对三者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南北地区的纵向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在东中西部地区上的横向差异更明显,且三者的联动效应具有横向区域异质性。首先,产业集聚整体上对劳动力流入存在短期识别机制。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循环累积效应,且东部地区最强而西部地区最弱。其次,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强化机制仅表现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不具备自我演化机制。再者,产业集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劳动力流动的产业集聚效应,均在东部地区表现为长期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为短期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则为负向作用或效应不强烈。此外,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都有利于中部地区劳动力的短期回流,而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回流效果则未具备稳定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产业集聚 产业结构升级 PV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琼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8期62-64,共3页
21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农村耕地大量荒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传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上,但... 21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农村耕地大量荒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传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上,但是忽视了劳动力流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文基于二元经济理论,通过调研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政策建议,进一步缓解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妇女儿童问题 农业生产 二元经济理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产业多样化与劳动力流动
20
作者 杨扬 陈婉莹 胡思衡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2,共18页
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库(CMDS),实证研究产业多样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效应。结果表明:(1)产业多样化对劳动力流动表现出“U型”影响。当产业多样化... 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库(CMDS),实证研究产业多样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效应。结果表明:(1)产业多样化对劳动力流动表现出“U型”影响。当产业多样化低于门槛值时,随着产业多样化增加,该城市对劳动力流向选择的吸引力减少;当产业多样化高于门槛值时,其增加会促进劳动力流入。(2)机制分析发现,产业多样化可能通过科技创新效应和生态文明效应影响劳动力流动。(3)异质性分析发现,迁移成本低的劳动力对产业多样化更加敏感,超大型城市流动的劳动力更容易受到产业多样化对其流向选择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塑造核心产业与多元产业共同引航的发展生态,促进人才在区域内合理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多样化 劳动力流动 高质量发展 流向选择 生态文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