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力市场歧视及其经济规范性判定标准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正模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0,共6页
劳动力市场歧视一般是指在外部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活动中所发生的与劳动者个人的性状因素差异有关的不公平的行为与现象。劳动歧视的产生主要存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交易的信息不充分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安排等原因。对劳... 劳动力市场歧视一般是指在外部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活动中所发生的与劳动者个人的性状因素差异有关的不公平的行为与现象。劳动歧视的产生主要存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交易的信息不充分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安排等原因。对劳动歧视的规范性判定基本上可以依照"劳动经济因素"和"与效率相关"两个层次来进行,其中后者派生出"效率优先排序"与"同工(效)同酬"的判定标准。进一步还可以运用"帕累托改进"标准、"非帕累托改进的补偿"标准,以及"多数意愿"标准等来加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歧视 个人性状因素 规范性判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好、不完全信息与权力博弈——劳动力市场歧视形成机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富胜 江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89,175,F0002,共10页
就业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中最受关注的现象之一,对其形成机制的解释在不同经济学体系中存在较大差异。歧视究竟来源于个人偏好带来的非货币成本,还是不完全信息下工人实际能力与观测能力的偏离,理论构建与实验检验都存在较大分歧。然而进... 就业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中最受关注的现象之一,对其形成机制的解释在不同经济学体系中存在较大差异。歧视究竟来源于个人偏好带来的非货币成本,还是不完全信息下工人实际能力与观测能力的偏离,理论构建与实验检验都存在较大分歧。然而进步经济学者认为,上述主流理论均仅从市场和个人角度入手,未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博弈关系,实际上,资本积累的需要是歧视产生的内生来源,因此必须从资本控制劳动的角度来剖析歧视生产与再生产的内在机制。本文提出,对歧视形成机制的分析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来分析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产生根源,从而营造公平的就业制度环境,促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歧视 个人偏好 不完全信息 权力博弈 资本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微观分析--基于河南省的数据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妍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3-95,共3页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呈动态性变化并主要存在于职业搜寻领域,是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呈现均衡状态。因此偏见不是歧视产生的根源,缺乏科学的人员甄选手段才是造成歧视的根本...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呈动态性变化并主要存在于职业搜寻领域,是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呈现均衡状态。因此偏见不是歧视产生的根源,缺乏科学的人员甄选手段才是造成歧视的根本。降低甄选成本以及增强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控制歧视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歧视 统计性歧视 歧视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年龄歧视及其影响——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蔚金霞 高文书 倪晨旭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10,共14页
劳动力市场歧视不利于实现平等就业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损害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劳动者福利的增进。近年来,“35岁就业危机”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针对国内劳动力市场中年龄歧视的系统研究还十分缺乏。基于人力资本... 劳动力市场歧视不利于实现平等就业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损害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劳动者福利的增进。近年来,“35岁就业危机”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针对国内劳动力市场中年龄歧视的系统研究还十分缺乏。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歧视理论,首先分析了年龄歧视的现状及来自劳动供需双方的成因。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高峰期较早,主要集中在步入中年后的35—40岁,这主要与劳动力市场对技能更新的青壮年群体的偏好有关。进一步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年龄歧视的劳动力市场后果。采用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年龄歧视显著提高了劳动者的失业风险,降低了其劳动收入水平。就业类型方面,年龄歧视显著降低了劳动者进入正规部门的可能性。此外,年龄歧视还对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产生了负向影响。研究揭示了中国年龄歧视的特殊性、普遍性和不利影响,指出了这种与人力资本结构变迁和雇主用工策略相关的中青年偏好可能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和福利损失。基于此,提出了消除年龄歧视的政策建议,包括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加强反歧视法律建设,以及完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歧视 劳动力市场歧视 中年危机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体制内外二元劳动力市场 被引量:2
5
作者 许经勇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9-62,共4页
劳动力在区域间、部门间和行业间的流动,如果纯粹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便形成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还有非市场因素在起作用,因而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即不可能形成一元劳动力市场。当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转化为劳... 劳动力在区域间、部门间和行业间的流动,如果纯粹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便形成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还有非市场因素在起作用,因而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即不可能形成一元劳动力市场。当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转化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市场机制所固有的平等原则就被不公平歧视所替代了。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必然形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与此相联系,必然存在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并存的局面。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 体制内劳动力市场 体制外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歧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除农民工歧视重在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 被引量:6
6
作者 马云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城市居民 适应能力 农民工 劳动力市场歧视 农村富余劳动力 实践“三个代表” 社会弱势群体 最低生活保障 歧视 党的十六大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志青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5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经济学分析 劳动力市场歧视 歧视行为 相对工资 需求曲线 劣势群体 雇主 日常生活 利润最大化 劳动与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地区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趋势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媛媛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66,共11页
在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性别隔离水平是衡量男女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别从总体隔离、水平隔离与垂直隔离、性别类型职业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发展趋势和现状进行估... 在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性别隔离水平是衡量男女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别从总体隔离、水平隔离与垂直隔离、性别类型职业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发展趋势和现状进行估计和分析,并进一步比较不同行业和地区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差异。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地区的职业性别隔离总体水平下降趋势明显。职业间的性别分布变化显著,表现为一方面女性不断向管理层、技术层的职业领域扩张。虽然男性仍在"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具有高权威和高声望的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从业比例大幅上升。后者表明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仍是降低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从农副业人员中解放出的女性主要向商业服务业人员转移,而男性则主要向产业工人转移。这一变化可能是由性别的自然禀赋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不同,而并非受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影响。职业内的性别隔离程度普遍下降,虽然"男性职业"近1/3,"女性职业"几乎不存在,但是女性在各个职业种类中的分布比例基本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国各个省份的职业性别隔离水平差异较大,中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整体偏高,而西部地区的职业隔离水平则呈现出两极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性别隔离 劳动力市场歧视 邓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