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力分布的地区差距及其收敛性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望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09年第2期40-45,共6页
文章从福建省劳动力的地理分布状况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的分析中,看出福建省劳动力分布的地区集聚现象明显。对劳动力分布地区差距的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发现:1990-1997年,福建省整体、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地区劳动力分... 文章从福建省劳动力的地理分布状况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的分析中,看出福建省劳动力分布的地区集聚现象明显。对劳动力分布地区差距的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发现:1990-1997年,福建省整体、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地区劳动力分布差距"波动"增加,1998-2004年差距逐步缩小,1990-2004年福建省整体劳动力分布地区差距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但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区经济水平、地区经济发展禀赋以及受政府政策、体制影响的不同。提出了构建社会协调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培植本土主导企业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分布 H指数 R指数 Σ收敛 Β收敛 俱乐部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分布及生产率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许保利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7-49,共3页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分布及生产率分析许保利一我们整理10个国家1975-1982年劳动力的变化情况(见表1),从中可以看到,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具有如下特点:1.分布情况。在经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最大,其中美国的比...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分布及生产率分析许保利一我们整理10个国家1975-1982年劳动力的变化情况(见表1),从中可以看到,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具有如下特点:1.分布情况。在经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最大,其中美国的比重最高.达65%以上,意大利的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产业 劳动力分布 生产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今全球劳动力分布的变革
3
作者 尚智丛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2,共5页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大批能从事复杂、高技术性工作的劳动力。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对过剩及其优秀的工作大大吸引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从而引发全球性的劳动力及...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大批能从事复杂、高技术性工作的劳动力。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对过剩及其优秀的工作大大吸引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从而引发全球性的劳动力及产业的重新分配。这种变革趋势愈演愈烈,形成对西方持续繁荣的冲击。由于这一变革根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因而,任何国家都只能本着双边互利的贸易原则顺应这一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分布 劳动力资源 就业机会 新加坡 爱尔兰 西方发达国家 产业资本 变革趋势 技术性工作 科学技术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分布及变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郭艳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4年第3期6-12,共7页
主要利用布局系数指标和顺序分布模型,从区域特化角度考察1990年代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分布和变动的差异和基本特征。东部与中、西部地带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差异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劳动力更为集中,尤以... 主要利用布局系数指标和顺序分布模型,从区域特化角度考察1990年代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分布和变动的差异和基本特征。东部与中、西部地带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差异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劳动力更为集中,尤以广东、浙江两省第二产业聚集最快,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劳动力更为集中,而东、中、西地带内部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差异呈缩小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分布 三大地带 布局系数 顺序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劳动力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莹莹 童玉芬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3,共9页
研究发现首都圈的劳动力分布呈现以北京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对于这一分布格局,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为基础采用全面FGLS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首都圈劳动力分布格局是由历史政治等偶然因素引... 研究发现首都圈的劳动力分布呈现以北京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对于这一分布格局,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为基础采用全面FGLS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首都圈劳动力分布格局是由历史政治等偶然因素引发了地区发展的初始不平衡并通过产业集聚引致劳动力集聚,循环累积形成的。由于产业存在异质性,其对劳动力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第三产业的集聚是引致劳动力集聚的主要力量,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并不利于劳动力的集聚。地理区位与首都圈劳动力集聚度呈现"∽"形曲线的形态,在2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劳动力集聚度是不断下降的,而200公里以外,劳动力集聚度有小幅上升,说明存在"集聚阴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劳动力空间分布 集聚阴影 产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年龄分布、老龄化趋势与出口比较优势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有鑫 赵雅婧 《西北人口》 CSSCI 2013年第6期64-69,共6页
不仅劳动力相对数量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劳动力年龄分布同样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对此,本文采取动态面板数据系统GMM方法,利用我国2001—2010年2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对FDI、全要素生产率和研发密度等变量进行控制后,发现16-29... 不仅劳动力相对数量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劳动力年龄分布同样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对此,本文采取动态面板数据系统GMM方法,利用我国2001—2010年2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对FDI、全要素生产率和研发密度等变量进行控制后,发现16-29岁和30-44岁劳动力分布比重与行业出口贸易正相关,45-64岁劳动力分布比重与行业出口贸易负相关;而且,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出口贸易不利。此外,传统要素禀赋理论在我国仍然发挥作用,资本劳动比也显著地与出口贸易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年龄分布 出口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隐患——我国劳动力素质危机浅析
7
作者 焦柏玉 郑子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1-4,共4页
我国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按国际通行的劳动年龄(15—64岁)计算,1982年我国大陆的劳动适龄人口为6.216亿。就是按国内现行劳动制度,即男16—59岁、女16—54岁计算,劳动适龄人口仍有5.551亿。无... 我国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按国际通行的劳动年龄(15—64岁)计算,1982年我国大陆的劳动适龄人口为6.216亿。就是按国内现行劳动制度,即男16—59岁、女16—54岁计算,劳动适龄人口仍有5.551亿。无论按哪种办法计算,都大于苏联(2.859亿)、美国(2.461亿)两大国人口总和。因此,许多人认为,在这样的国家里搞现代化建设,劳动力是最不用担心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却很令人瞩目。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素质 危机 劳动力分配 现代化建设 人口生育 病残儿 劳动适龄人口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发展 劳动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产业结构转变面临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对策
8
作者 王朗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7-73,共7页
一、劳动力转移和吸收的不同机制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产业结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社会朝着更为经济的方向进步的结果是: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 一、劳动力转移和吸收的不同机制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产业结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社会朝着更为经济的方向进步的结果是: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①这一论断已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我国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也符合这一历史趋势。在1952年至1985年中,我国第一产业使用的劳动力由占总劳动力的88.11%下降到75.99%,第二产业由6%上升到13.23%,第三产业从5.89%上升到10.78%。②近几年来,其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然而,由于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吸收是在双重机制和不同导向的作用下进行的,致使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首先,在收入和就业双重机制作用下的劳动力转移使各产业低效和无效劳动力无法在短期内析出,也使大量非自愿就业者存在于各产业之中,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理论 劳动力分布 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转变 无效劳动力 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优化 相适应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影响技能溢价:理论视角与现实证据 被引量:3
9
作者 罗勇 胡苗苗 曹丽莉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95,共19页
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助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厘清其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及经济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测度了城市多中心度,以此度量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2011、2013、... 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助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厘清其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及经济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测度了城市多中心度,以此度量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2011、2013、2015与2017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内部空间不均衡分布这一理论视角识别了城市空间结构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否考虑住房成本,城市多中心结构均会带来技能溢价,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剔除部分样本后仍然成立。为进一步识别多中心结构对不同学历劳动力工资的影响,文章根据劳动力学历对其进一步细分,发现城市多中心化发展会提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但对大专以下学历劳动力工资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地,文章结合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的相关理论,从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内部空间不均衡分布这一理论视角检验了城市空间结构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发现城市主中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拉力与其高昂的生活成本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推力共同导致技能溢价。该研究为我国“十四五”期间调整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镇化提质增效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多中心 异质性劳动力空间分布 技能溢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必须重视剪刀差矛盾和日益发展的剪刀差强制缩小
10
作者 金家麟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9-14,共6页
一、是什么决定着剪刀差在新中国的长期遗留 这里所说的剪刀差,是指我国历史上形成并遗留至今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分别高、低于产品价值的差距,即“比值剪刀差”。这里所说的剪刀差矛盾,是指新中国经济中缩小以至消除剪刀差的客观要求与... 一、是什么决定着剪刀差在新中国的长期遗留 这里所说的剪刀差,是指我国历史上形成并遗留至今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分别高、低于产品价值的差距,即“比值剪刀差”。这里所说的剪刀差矛盾,是指新中国经济中缩小以至消除剪刀差的客观要求与它的社会承担能力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刀差 农业劳动生产率 工农业 客观要求 劳动力分布 乡镇企业 新中国经济 矛盾 农产品价格 工业品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人力资源空间智能化配置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戴雪儿 徐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7期236-242,共7页
结合耦合协调度和最小二乘模型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和分布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老龄人口的热点聚集由原先的平原地区逐渐演变为南北“双热点”,且农村劳动力呈现出中间数值低,南北数值高的空间分布状态,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 结合耦合协调度和最小二乘模型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和分布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老龄人口的热点聚集由原先的平原地区逐渐演变为南北“双热点”,且农村劳动力呈现出中间数值低,南北数值高的空间分布状态,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同时预测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增速放缓,南北劳动力差异存在溢出或缺失情况。故建立其智能化配置模型,因地制宜引导剩余劳动力的回流和流转,有助于减缓人均耕地压力增加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 劳动力空间分布 耦合协调发展度 智能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rack-closure treatment on fatigue durability of cracked rib-to-deck welded joints in steel bridge decks 被引量:2
12
作者 WANG Qiu-dong JI Bo-hai +1 位作者 FU Zhong-qiu YE Zh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554-2568,共15页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eating long cracks with the impact crack-closure retrofit(ICR)technique,three rib-to-deck welded specimens with a crack length of about 100 mm were tested.The metallographic structure,crack...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eating long cracks with the impact crack-closure retrofit(ICR)technique,three rib-to-deck welded specimens with a crack length of about 100 mm were tested.The metallographic structure,crack section,crack propagation life,and stress variation were analyzed.Finite-element models were also developed,and some optimal values of certain parameters a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ed 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new crack sources are gener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ICR-treated region because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The fatigue lives of cracked specimens with long crack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technique.Considerabl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also induced,and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al impact angle to be applied to real bridges should be 70°.The stress at the weld root is distributed uniformly with the crack closed,and the optimal crack-closure depth is 4 mm.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rack-closure depths in tests,it is recommended that a hot-spot stress method which is extrapolated by three reference points should be adop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bridge deck fatigue durability impact crack-closure retrofit technique fatigue life stress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