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春晓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5-77,共3页
通过梳理和分析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思想,认为恩格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的这一思想有两个先在预设,即劳动的先在性和人的社会性的先在性。劳动的先在性是一种逻辑先在;人的社会性则直接来源于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社... 通过梳理和分析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思想,认为恩格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的这一思想有两个先在预设,即劳动的先在性和人的社会性的先在性。劳动的先在性是一种逻辑先在;人的社会性则直接来源于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然而后者是尚需科学考证的问题。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及未来学和系统哲学的研究表明,“人是怎么来的”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它关涉到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人类的行为规范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等深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创造了人 生物进化 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劳动创造幸福重要论述的生成基础、核心要义及其实践进路
2
作者 颜景高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劳动创造幸福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传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幸福理论精髓,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经验,系统阐明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劳动创造幸福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传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幸福理论精髓,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经验,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理论遵循、基本立场以及实施方略,形成了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习近平关于劳动创造幸福重要论述作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推进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劳动创造幸福重要论述 生成基础 核心要义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寻“创造的生活”:劳动的技术本性及其教育意蕴
3
作者 位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11,共9页
关于劳动的教育需要理解劳动的本性。在存在论意义上,劳动的起源、现实形态以及目的指向都意味着其本身蕴含着技术的本性,也即劳动作为关涉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借助各种“技术”的生存与创造性活动。劳动创造性的实现是其技术本... 关于劳动的教育需要理解劳动的本性。在存在论意义上,劳动的起源、现实形态以及目的指向都意味着其本身蕴含着技术的本性,也即劳动作为关涉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借助各种“技术”的生存与创造性活动。劳动创造性的实现是其技术本性的现实展现。劳动的技术本性要求教育引导一种“创造的生活”,培养个体创造性实践的能力。同时,劳动是人的身体与对象化的现实世界交往与创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等关系的实现及协调,有赖于劳动中身体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合理运用,及其所包含着的集历史性与现实性为一体的实践创造性:劳动的身体技术关涉到教育的起点问题,其目的在于引发合理的“感性”实践,引导人的身体的解放;劳动的社会技术关系到教育的现实展开过程,其目的在于建构合理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总之,劳动的技术本性在历史发展性和现实实践性两个维度上指引着人的自我规定、社会物质—文化生产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展开过程。关于劳动的教育需要引导个体在群体性的历史实践中,通过改造自然与变革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的创造性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的技术本性 创造的生活 劳动教育 身体技术 社会技术 劳动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劳动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耦合的三维探赜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召婷 周兴国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5,共7页
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培养已然成为当前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创造性劳动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耦合性。两者耦合的必要性在于坚持培养“创新人”的价值取向、以人才强国为价值任务和以... 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培养已然成为当前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创造性劳动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耦合性。两者耦合的必要性在于坚持培养“创新人”的价值取向、以人才强国为价值任务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守则。耦合的可能性是创造性劳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都属于创新型人才,两者具有相通性的目标体系和互依性的内容结构,亦存在制度保障和技术赋能驱动两者的耦合,且“迎战不确定性”成为两者耦合的实践趋向。据此,为提高两者耦合水平,需聚焦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目标,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营造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宽松环境,重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深化创造性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丰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劳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 耦合 创造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命题的阿伦特式解读及回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如雪 陈培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3,共8页
汉娜·阿伦特将“劳动创造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命题,并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解读。她将劳动活动仅仅理解为满足生理性生命需要的动物性活动,并由此引申出对劳动非生产性和非自由性的批判,认为劳动活动创造的只能是动物... 汉娜·阿伦特将“劳动创造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命题,并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解读。她将劳动活动仅仅理解为满足生理性生命需要的动物性活动,并由此引申出对劳动非生产性和非自由性的批判,认为劳动活动创造的只能是动物而非“人”。但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命题应该理解为,劳动活动既在生物学意义上创造了人的生命,也在哲学人类学意义上创造了自由的、有意识的人;既创造了人自身,也创造了人的外部世界;既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创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劳动活动社会历史性的选择性忽视和决定性贬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的片面性理解与异质性误读,而将自由理解为不劳动的自由、离开劳动谈自由,也必然使自由沦为抽象的虚幻,抑或注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现实。站在现实的、多数人的立场上,就必然要承认,全部人的境况都由劳动决定,其改善也只能通过劳动本身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创造人” 马克思 阿伦特 劳动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创造性劳动的发生机制及其课程实践 被引量:21
6
作者 田友谊 韩雪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4-173,共10页
劳动教育经历了起步与萌芽、效仿与异化、恢复与重建、深化与拓展的演进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呼唤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一种以培养创造力为目的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发生的逻辑理路经... 劳动教育经历了起步与萌芽、效仿与异化、恢复与重建、深化与拓展的演进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呼唤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一种以培养创造力为目的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发生的逻辑理路经历了以身心参与为必备前提的创造性潜能激发阶段、以深度体验为酝酿过程的创造性思维萌发阶段、以知行转换为关键环节的创造性能力锤炼阶段和以融会贯通为终极奥义的创造性智慧提升阶段。创造性劳动教育进入中小学的实践路径,可通过建构集自然体验式劳动和探究造物式劳动于一体的劳动课程群,构筑纵深化的课程目标、整合化的课程类型、特色化的课程资源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劳动 劳动教育 自然体验 探究造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劳动的时代价值、影响因素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娜 王美玲 李冰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0-38,共9页
创造性劳动是破解现代社会劳资矛盾等社会难题的一把钥匙,是中国走出全球发展困境的关键,是吸引青少年热爱劳动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类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创造性劳动的实现要靠创造性劳动人才的培育和识别。工匠人才是创造性劳动的卓越代... 创造性劳动是破解现代社会劳资矛盾等社会难题的一把钥匙,是中国走出全球发展困境的关键,是吸引青少年热爱劳动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类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创造性劳动的实现要靠创造性劳动人才的培育和识别。工匠人才是创造性劳动的卓越代表,对齐鲁工匠的量化测试结果及理论分析均表明,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相关因素。质性研究结果显示,首批齐鲁大工匠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塑造更多地依赖生活实践智慧,"丰富""自由""未知""自主"是开启创造性劳动的关键词。据此,职业技术教育等应用型高等教育应建构更加宽松、开放的创新教育氛围,加强理性讨论活动的创设与引导;优化劳动人才的知识结构,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融合命题导向知识和非命题导向知识;结合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要求,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创新软环境,从根本上推进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和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劳动 齐鲁工匠 批判性思维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理论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5,共4页
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美学理论不同,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理论不仅指出了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而且还揭示出造物文化、工艺技术和工业设计艺术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传统的美和艺术的形式一样,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美... 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美学理论不同,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理论不仅指出了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而且还揭示出造物文化、工艺技术和工业设计艺术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传统的美和艺术的形式一样,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美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美和艺术领域中开辟出了一些更高更广的新境界与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创造 生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2
9
作者 万婕 朱惠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57-59,共3页
创造性劳动能力根植于创造性劳动之中,它通过实践形成,并在实践中呈现。劳动者在创造性劳动中可以获得自由的劳动能力、相互协作的劳动能力和感知意义的劳动能力,这构成了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主要特征。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创造潜质,创造... 创造性劳动能力根植于创造性劳动之中,它通过实践形成,并在实践中呈现。劳动者在创造性劳动中可以获得自由的劳动能力、相互协作的劳动能力和感知意义的劳动能力,这构成了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主要特征。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创造潜质,创造性劳动的实现需要有创造潜质的劳动主体,这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可行性。要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创造性;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赋能创造性;完善队伍建设,组建专业指导教师团队激发创造性;注重宣传引导,倡导开展创造性劳动的文明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劳动 创造劳动能力 大学生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贾岩 《出版科学》 2004年第1期21-23,共3页
依据客观事实和有关理论,对编辑的劳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与全面考察,认为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编辑的劳动和其他精神生产活动相比,有其特点和规律;编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编辑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 编辑劳动 创造劳动 选题策划 文稿审读 批判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公式的补充 被引量:19
11
作者 冯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19,共4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剥夺剩余价值的本质。但是随着创新型经济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创新性经济的价值来源──创造性劳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创造性劳动的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剥夺剩余价值的本质。但是随着创新型经济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创新性经济的价值来源──创造性劳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创造性劳动的产品,并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创造性劳动。本文认为创造性劳动不同于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是一种难以换算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具有突发性与突变性特点的人类劳动,因此,应当在商品的劳动价值公式中增加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知识经济 创造劳动 重复性劳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与创造性认知劳动 被引量:12
12
作者 白惠仁 崔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106,159,160,共9页
机器学习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是近年来人文社科学者普遍关注的议题,对其边界问题的理解需要一个概念框架。马克思对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区分提供了一个划定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研究进路替代人类劳动的边界框架,创造性劳动是... 机器学习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是近年来人文社科学者普遍关注的议题,对其边界问题的理解需要一个概念框架。马克思对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区分提供了一个划定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研究进路替代人类劳动的边界框架,创造性劳动是人类劳动的本质也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机器学习已经在认知实践中表现出对人类认知劳动的极大辅助作用,包括:机器学习能够提升科学知识生产效率;机器学习擅于提取和传递默会知识;机器学习可以产生某种机器知识。以上原因使得我们在创造性认知劳动中很难将机器学习排除在外,未来可能的创造性认知劳动方式应当是某种人机融合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创造性认知劳动 科学知识 默会知识 机器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创造性劳动探微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学军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18,共2页
编辑创造性劳动探微○李学军创造文化产品的劳动是使其劳动成果具有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价值和功能,而编辑之所以谓之创造性劳动,则主要表现在以主体大脑为中心的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劳动过程,换言之,编辑工作各个环节及全过程,都具有... 编辑创造性劳动探微○李学军创造文化产品的劳动是使其劳动成果具有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价值和功能,而编辑之所以谓之创造性劳动,则主要表现在以主体大脑为中心的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劳动过程,换言之,编辑工作各个环节及全过程,都具有创造性劳动的特征。一、编辑创造性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劳动 编辑工作者 文化产品 创造性加工 内容与形式 编辑出版 敬业精神 优秀人才 主观能动 政治责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守恒定律”三辩——与何祚庥教授商榷
14
作者 任洲鸿 刘刚 张艳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27,共6页
何祚庥教授在《必须将"科技×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思想引入新劳动价值论的探索和研究》中提出的所谓"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守恒定律",正是导致其最终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源头;"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 何祚庥教授在《必须将"科技×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思想引入新劳动价值论的探索和研究》中提出的所谓"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守恒定律",正是导致其最终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源头;"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有统一计量标准"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不可能成正比"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何文"基于所谓"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守恒定律"建立的一系列"理论发展与创新",已经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渐行渐远。同时,充分重视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知识不守恒和基于知识积累的劳动创新亦无止境,应当成为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增长点,这是"何文"为我们提供的有益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创造价值守恒定律 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创造了美”,是否马克思的美学主张?
15
作者 陈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4,共8页
与黑格尔把异化看作是绝对观念的异化、费尔巴哈把异化看作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人类社会中,各种异化,包括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经济的异化等各个方面,并进一步研究了这种人的异化在... 与黑格尔把异化看作是绝对观念的异化、费尔巴哈把异化看作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不同,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人类社会中,各种异化,包括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经济的异化等各个方面,并进一步研究了这种人的异化在不同阶级那里的不同情况,表现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但未作论证。因此,这一美学命题只有放在马克思美学观的整体里加以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针对当时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马克思认为美既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但又不能离开人的感觉而孤立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人不只具有一般的能动性,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遗产,需要我们持久地、认真地、深入地加以开掘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创造了美” 异化观 美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创造了美
16
作者 杨治经 《学习与探索》 1982年第3期35-39,共5页
“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分析“异化的劳动”时提出的。他说:“国民经济学不考察劳动者(即劳动)同他所生产的产品的直接关系,借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 “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分析“异化的劳动”时提出的。他说:“国民经济学不考察劳动者(即劳动)同他所生产的产品的直接关系,借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创造 劳动 马克思 生产劳动 人类社会 审美现象 劳动本质 劳动实践 美学观点 自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劳动价值论的创新解决现实中的分配不公问题——从“劳动创造价值”到“劳动具有价值”
17
作者 关柏春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9-62,共14页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现实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学界曾就此进行过持续而广泛的讨论,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现实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学界曾就此进行过持续而广泛的讨论,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所谓的分配不公指的是平均主义、差距悬殊等问题,其实质就是工资与“劳”相脱钩,多劳未必多得,少劳未必少得,背离了按劳分配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要想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劳”的计量问题才能按劳分配。以往人们把劳动价值论归结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解决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它却解决不了今日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因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往往包含在集体劳动成果之中,而从集体劳动成果之中却无法计量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以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出发解决不了“劳”的计量问题。这时,必须从现实出发进行理论创新,证明“劳动具有价值”,说明市场具有计量价值的功能,于是劳动具有的价值就能通过市场得到趋近准确的实现。可见,证明劳动具有价值后,分配不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冲突 利益差别 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具有价值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劳分配并不是按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
18
作者 智效和 《经济科学》 1981年第1期66-69,共4页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简述的按劳分配,是在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因存在两种公有制形式而有商品交换,而且在全民所有制内部也还存在着商品交换。在商品货币条件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简述的按劳分配,是在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因存在两种公有制形式而有商品交换,而且在全民所有制内部也还存在着商品交换。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如何实行按劳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劳分配 价值分配 劳动创造 商品交换 劳动 工时定额 全民所有制企业 劳动贡献 生产条件 商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吗?——与胡先来同志商榷
19
作者 张本超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86年第4期72-53,共2页
胡先来同志在《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与冯子标、牛仁亮同志商榷》(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6年第1期)一文中,反复证明了《简论服务劳动创造价值》(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第4期)的分析过程的悖理性,并以此否认服务劳动... 胡先来同志在《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与冯子标、牛仁亮同志商榷》(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6年第1期)一文中,反复证明了《简论服务劳动创造价值》(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第4期)的分析过程的悖理性,并以此否认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最后解释说:“服务之所以能够取得交换价值,为服务提供者带来收入,其原因在于服务劳动可以为服务消费者提供使用价值,而这种使用价值又为服务消费者所不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消费者 服务提供者 服务价值 服务劳动 价值让渡 劳动创造价值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经济理论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劳动“创造价值”与“表现为价值”——六谈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20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7,共2页
劳动"创造价值"和"表现为价值"这两种说法,都出自马克思,其意在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劳动问题和价值问题,尤其是两者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但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能不能做... 劳动"创造价值"和"表现为价值"这两种说法,都出自马克思,其意在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劳动问题和价值问题,尤其是两者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但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能不能做好这项研究,对于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主义 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