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岗位数字化会加剧过度劳动吗?——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思 吕康银 梁孝成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95,共20页
岗位数字化是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相关从业者劳动过程和劳动权益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与职业信息网络(O*NET)数据,构建涵盖工作时间长度和强度的过度劳动指标,实... 岗位数字化是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相关从业者劳动过程和劳动权益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与职业信息网络(O*NET)数据,构建涵盖工作时间长度和强度的过度劳动指标,实证检验岗位数字化对雇员过度劳动的影响及劳动控制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岗位数字化使雇员面临着高时长、高强度的过度劳动困境。机制分析发现,岗位数字化通过在劳动过程中强化对雇员的劳动控制导致过度劳动,而以绩效为导向的计酬机制是最重要的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年和高技能群体普遍存在数字化过度劳动现象,而大型企业和高内卷行业却呈现出低强度过度劳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岗位数字化提升了雇员的加班概率,甚至形成了过度劳动的准制度化模式。本文的研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平衡数字技术进步与劳动权益保障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位数字化 过度劳动 劳动控制 劳动过程 工作时间 计酬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4
2
作者 冯辉 贺小桐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2,共11页
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为代表,中国关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程序重于实体、形式重于实质、立法重点与实践需要有所偏离等困境。应以实质公平为理念,促进平台与灵活就业人... 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为代表,中国关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程序重于实体、形式重于实质、立法重点与实践需要有所偏离等困境。应以实质公平为理念,促进平台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利益平衡,在尊重平台组织管理权力的基础上激励其履行社会责任;合理规制平台的利益分配权和劳动规则制定权,强化平台利益分配和规则制定的公平性;完善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和纠纷解决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灵活就业人员 劳动权益保护 利益分配 劳动规则 实质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劳动力有效配置与就业质量提升 被引量:7
3
作者 孙早 高昕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8,共16页
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势必会对就业市场以及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运用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就业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并与省级智能化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 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势必会对就业市场以及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运用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就业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并与省级智能化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将劳动力配置纳入智能化影响就业质量的框架后发现,劳动力空间配置以及劳动力与岗位匹配是智能化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智能化并不会以“涓流”的形式平等提升所有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质量,按劳动力个体特征划分,智能化对于非认知能力更强、专用型人力资本积累更多的个体就业质量提升效果更明显;按劳动力所处地区划分,智能化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对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劳动力更明显。据此提出,政府在加快推进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和劳动者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切实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就业质量 劳动力空间配置 劳动力与岗位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如何影响劳动力就业规模——基于数字要素投入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江静 郑洁 李宝琦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5,160,共19页
产业数字化将深刻影响就业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产业数字化从需求侧的规模扩张和供给侧的产业链延伸两条路径支撑劳动力就业规模的稳定扩张,其中国内市场需求扩张和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作用尤为突出。同时劳动力市场建设情况起... 产业数字化将深刻影响就业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产业数字化从需求侧的规模扩张和供给侧的产业链延伸两条路径支撑劳动力就业规模的稳定扩张,其中国内市场需求扩张和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作用尤为突出。同时劳动力市场建设情况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劳动力市场建设越完善,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规模的扩张作用越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产业数字化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不同,以数字产品投入为主的产业数字化是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量,而以数字服务投入为主的产业数字化则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张贡献较大。因此,深入挖掘国内市场需求并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合理有序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背景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数字化 数字要素投入 劳动力就业规模 就业优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的从属性标准——基于3016件涉平台劳动争议案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蓓 覃秋令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6,共12页
通过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9年间共3016份涉平台用工案件判决书,发现平台用工加剧了劳动关系的模糊化和隐蔽化,法官选择从属性标准的要件与要素时任意性较大,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倾向不同导致裁判尺度宽严不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形式... 通过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9年间共3016份涉平台用工案件判决书,发现平台用工加剧了劳动关系的模糊化和隐蔽化,法官选择从属性标准的要件与要素时任意性较大,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倾向不同导致裁判尺度宽严不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形式审查理念存在弊端、从属性标准的适用规则不完善,以及两种相互矛盾的解释路径并存。未来需充分考虑平台用工的异质性,在理念层面对从属事实进行实质性审查,在规则层面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要件+要素”模式的一般标准,在司法层面明确个案价值平衡的特殊认定标准,以多层指标构建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的体系化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关系 从属性理论 认定标准 平台用工 特殊认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空间中的数字劳动异化与扬弃 被引量:3
6
作者 解丽霞 赵哲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9,45,177,共9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天才地洞见了资本逻辑中劳动的本质,是我们今天面对劳动问题的思想智慧。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表现出许多新样态,劳动异化现象并没有弱化或消失,反而由于数字劳动的隐蔽性等特点愈发加剧。数字资本凭借对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天才地洞见了资本逻辑中劳动的本质,是我们今天面对劳动问题的思想智慧。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表现出许多新样态,劳动异化现象并没有弱化或消失,反而由于数字劳动的隐蔽性等特点愈发加剧。数字资本凭借对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占有和支配,使得劳动商品化、剥削隐形化、操控无意识化、社会关系等级化表现得愈发明显。走出数字资本主义的藩篱、走向数字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扬弃数字异化劳动,为此须重构数字生产关系和解放数字生产力,智治善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最终推动“人向自我”的全面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 数字劳动 异化 劳动者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劳动教育新质化刍论 被引量:7
7
作者 周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27,共5页
高校劳动教育新质化发展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劳动教育新质化在理论进路、历史耦合和时代发展三重维度上高度契合。高校劳动教育新质化具有以开放型体系建构推动高校劳动育人新... 高校劳动教育新质化发展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劳动教育新质化在理论进路、历史耦合和时代发展三重维度上高度契合。高校劳动教育新质化具有以开放型体系建构推动高校劳动育人新质化、以价值观塑造推动劳动育人观念创新、以多样态叠加打破教育时空限制的重要特质,为坚持市场导向匹配人才培养、搭建校园育人的主体场域、完善多要素参与的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建构提供内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劳动教育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法典编纂视域下劳动关系概念的厘定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军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8,共15页
劳动关系概念是编撰我国劳动法典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在理论层面,劳动关系认定宜采用类型思维的法学方法。劳资双方通过“合意”建立劳动关系,但为避免资方通过滥用强势地位单方决定合同类型,应最终以合同的实际履行为准。劳动关系的... 劳动关系概念是编撰我国劳动法典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在理论层面,劳动关系认定宜采用类型思维的法学方法。劳资双方通过“合意”建立劳动关系,但为避免资方通过滥用强势地位单方决定合同类型,应最终以合同的实际履行为准。劳动关系的人格、经济和组织三大从属性统合于“劳动”从属性。劳动从属性的实质是资方仅有权针对工作履行进行指令管理,而无权侵犯劳动者人格。经济从属性有两种基本内涵,前者侧重“生存依赖”之意,指收入主要或全部源于接受劳务方,后者则突出提供劳务方“为资方劳动”,而非自主经营。两者皆为劳动从属性必然引发的结果,故无必要作为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组织从属性亦无独立必要,归入前两大属性即可。以此为指导,认定劳动关系宜采用“综合衡量个案因素”的类型思维方法,基于“事实优先原则”,以“劳动”从属性为唯一核心标准,通过审查“劳动管理”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典 劳动关系认定 类型概念 劳动从属性 劳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劳动就业法的应对 被引量:2
9
作者 涂永前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法律作为对物质生活现实需求的回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利益冲突和争议类型。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成为国家战略重点,与5G、工业互联网等共同被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成为全球最... 法律作为对物质生活现实需求的回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利益冲突和争议类型。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成为国家战略重点,与5G、工业互联网等共同被视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人工智能科研产出和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前列,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芯片技术等领域表现突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既促进了劳动者从危险、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也带来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引发社会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负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责任,需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促进劳动者就业,保护其生存权、发展权和劳动权,同时加强对就业歧视、过度劳动监管规制及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保障,构建劳动力再生的保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关系 劳动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治路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玉桃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90,共9页
面对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革带来的新要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与实践不断发展。作为基础性问题,用工关系性质的认定成为争议焦点。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平台用工关系性质认定模糊、劳动保障政策法规适用存在困难... 面对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革带来的新要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与实践不断发展。作为基础性问题,用工关系性质的认定成为争议焦点。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平台用工关系性质认定模糊、劳动保障政策法规适用存在困难、平台算法控制隐蔽严密、用工形态松散不利于集体协商谈判等问题。应进一步明晰平台用工关系认定规则、健全劳动保障法律规范体系、完善平台治理规则促进科技向善、构建平台用工协同共治格局,系统性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用工关系 劳动者权益 劳动立法创新 算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略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梁 胡劲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83,共3页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还面临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和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不...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还面临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和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不断加强劳动素养培育课程建设、锻造劳动素养培育优质师资和打造劳动素养培育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素养 课程内容 师资队伍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能新型劳动者培养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曲霞 郑治伟 张毅哲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5,共6页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和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是培养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善于融合新生产要素的新型劳动者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具备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职业共通能力、劳动幸福的价值取向和创新进取的劳动...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和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是培养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善于融合新生产要素的新型劳动者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具备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职业共通能力、劳动幸福的价值取向和创新进取的劳动精神。这些素养是传统劳动素养借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转型升级,其培养离不开劳动教育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劳动教育结构和劳动教育文化生态的数字化重构。以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劳动者培养,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切实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强化能力保障,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劳动 职业院校 劳动教育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劳动、人工智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被引量:3
13
作者 阎孟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8,187,共12页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活劳动的思想的重新理解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活劳动”是指在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既保存价值又创造价值的劳动,因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活劳动的思想的重新理解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活劳动”是指在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既保存价值又创造价值的劳动,因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在生产智能化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机器具有了能够满足产品生产所需的智能性因素,从而能够代替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并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某些学者否认人工智能机器可以创造价值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人工智能机器与非智能机器的本质差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能够把生产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给人们创造出更为充分的自由时间。但在以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形态中,自由时间很难得到公平的分配。我国致力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合理限制资本逻辑起作用的范围,把增加国民的自由时间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人工智能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自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以经营规模与劳动力转移为调节变量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桂英 谢文军 +3 位作者 陈跃灵 杨梦琦 张梦梅 周利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1-279,共9页
厘清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对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加入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IV—2SLS),深入探究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民收... 厘清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对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加入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IV—2SLS),深入探究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两者呈倒“U”型关系,即农民收入先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发生增长,后随着农户对农机需求趋于饱和发生下降。经营规模与劳动力转移在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都产生增强性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非粮食主产区影响不显著。提出有关部门应积极优化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对不同农业生产条件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民收入 经营规模 劳动力转移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视角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卫洪 于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U”型变化趋势,上游农业生态效率高于中游、下游及总体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间接提升农业生态效率。门槛检验进一步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由此,长江经济带应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劳动 资本 要素配置 农业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高质量就业——基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内涵解构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孔艳芳 冯楚蕙 +1 位作者 李宵旭 王枫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0,共15页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迁,为高质量就业注入新动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深化,重塑劳动力流通机制和生产方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高效共建和人的发展内涵提供了契机,但对共享共富内涵的实现带来负面冲击。数字经济负面效应的矫正,有赖于国有企业发展、政府法治化建设和工会力量等多元路径的协同,为高质量就业提供外部屏障。据此提出强化就业优先理念,统筹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导经济包容性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商品 高质量就业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市场效应 共享共富 社会主义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平台劳动关系建构的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艳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数字化平台用工模式所展现的契约虚拟化、时间灵活化以及雇佣关系多重化,与传统模式中处于固定场所的劳资双方通过合同管理维系的长期、稳定的隶属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新模式对我国传统的劳动关系判定理论体系造成了冲击。以人身从属... 数字化平台用工模式所展现的契约虚拟化、时间灵活化以及雇佣关系多重化,与传统模式中处于固定场所的劳资双方通过合同管理维系的长期、稳定的隶属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新模式对我国传统的劳动关系判定理论体系造成了冲击。以人身从属性为核心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平台从业者人身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逐渐弱化的必然趋势。劳动关系的存在原本依赖于劳动者与雇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整体互动。因此,为了优化从属性的认定标准,我们应将原先试图准确定位劳动关系的要件式立法模式,转变为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灵活的要素式从属性认定模式。在确认具体的认定要素时,应实质性考察平台从业者在新型劳动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从属性特征。在线劳动平台通过信息手段对劳动者实施数据化控制,并强化了劳动者的信息依赖,这使得数字化平台劳动关系中的从属性基础转变为以信息从属性为核心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平台用工 劳动关系 要素式认定 人身从属性 信息从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动新形态与新型数字劳动关系的构建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莉 张韦恺镝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性使用和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数字技术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工具和以数字平台为典型结构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凝结的数字生产力,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数字劳动已成为当...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性使用和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数字技术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工具和以数字平台为典型结构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凝结的数字生产力,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数字劳动已成为当下人类劳动方式的最新样态,具有劳动工具数字化、劳动对象非物质化、劳动主体多样化、劳动与闲暇界限模糊化等鲜明特征,数字劳动关系中的雇佣关系、分配关系与薪酬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数字劳动者是数字生产力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数字劳动松绑了劳动的主体与时空限制,但在数字资本权力的支配下,出现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场域扩大、劳动者工具化等问题,挤占了劳动者的思考与学习时间,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全面发展,并可能触及社会伦理风险,削弱甚至摧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基础。以数字生产力的发展构建新型数字劳动关系,要从观念、体制与市场层面入手,规范数字资本运行,保护和尊重数字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社会数字素养,倡导创建数字共同体和数字文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关系 数字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数字资本 数字共同体 加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实践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价值旨归与行动理路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敏 殷世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7,共6页
学科实践与劳动教育融合是基础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获得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而且具有科学的学理依据和迫切的现实诉求。二者实现有机融合旨在强化学科育人价值、推动知识理念革新、驱动学习方式变革、优化劳动课程体系... 学科实践与劳动教育融合是基础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获得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而且具有科学的学理依据和迫切的现实诉求。二者实现有机融合旨在强化学科育人价值、推动知识理念革新、驱动学习方式变革、优化劳动课程体系,以突出学生的认识与实践,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联通学习场域与资源,激活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为此,该课程应立足起点融合、载体依托、过程保障与实践表征四个层次,着力于构建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网络,并立足知识统整学习内容要素,打造学生中心的学习方式集合,最终形成劳动融通的学习活动生态,以达成预期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实践 劳动教育 融合课程 实践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间里的“夕阳红”:乡村老年人数字接入中的劳动实践与关系重塑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婧 曾维珊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共13页
在当前老龄化与数字化叠加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如何无障碍地接入数字社会并参与数字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旨在破除老年人数字劳动问题的固有预设,摆脱数字劳动“异化”与“剥削”的简化解释路径。回归劳动者... 在当前老龄化与数字化叠加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如何无障碍地接入数字社会并参与数字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旨在破除老年人数字劳动问题的固有预设,摆脱数字劳动“异化”与“剥削”的简化解释路径。回归劳动者主体性与能动性的视角,勾勒出即符合现实,又具有建设意义的老年人数字接入及数字劳动图景。以网络直播间为线上田野,使用非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经验材料。研究发现,在完成数字接入的老年人中,呈现出“玩转直播间”的多元数字实践,并通过“深层表演”建构出特殊的社会关系想象。透过老年主播的自我叙事,理解老年群体数字劳动的多重意义:他们并非全然被动断连的弱者。我们理应看到数字接入为老年群体带来的社会参与感,创造出证明自我价值的新空间,并为其晚年时光注入了追逐生命意义的动力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 老年主播 劳动 代际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