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务协作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璐婵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7,M0006,共19页
基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三方合作的劳务协作是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新公共治理实践,判断这种多主体合作的组织化集体转移就业政策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就业兼具理论意涵和实践效用。为打开劳务协作政策的运行黑箱,基于2005年... 基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三方合作的劳务协作是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新公共治理实践,判断这种多主体合作的组织化集体转移就业政策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就业兼具理论意涵和实践效用。为打开劳务协作政策的运行黑箱,基于2005年至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合作让劳务协作参与主体间形成了特殊的结构、动机与关系,进而形成了资源整合互补、质效目标一致、长期互惠多赢等优势,因此就业促进效果显著。(2)劳务协作政策可以通过集体议价、订单式匹配和批量安置等措施来消化失业者存量,通过动态遴选、实操培训和定向转移等做法抑制失业者增量,进而达到化解与防范失业风险的目标,最终促进就业。(3)劳务协作政策在以工业为主要产业和长期失业者比重较大的地区实施时效果更好。研究积极回应了关于劳务协作政策有效性的讨论,丰富了就业促进事业的政策工具箱,也为新公共治理理论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务协作政策 就业促进 失业风险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