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笔生花》助词“个”的进一步讨论
1
作者 晁瑞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58-62,共5页
《笔生花》是清代淮安作家的拟弹词作品,其中的助词"个"可以用在副词和连词之后,表示停顿。这种用法不见于今天的淮安方言,甚至江苏境内其他江淮官话方言点,也未见此用法。文章认为这是弹词作品这种文学形式造成的。
关键词 《笔生花》 助词“个” 江淮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助词“个”和“动+‘个’+补”式结构
2
作者 吴慧颖 《中州学刊》 1982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一、“个”有三种语法意义 “我班原先纪律松驰,课堂秩序不好。上周开了个会,大家纷纷发言,说个不停。班主任集中同学们正确的意见,规定个几条,人人照着执行,问题就解决了。” 上面这段话里,三个“个”的语法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第... 一、“个”有三种语法意义 “我班原先纪律松驰,课堂秩序不好。上周开了个会,大家纷纷发言,说个不停。班主任集中同学们正确的意见,规定个几条,人人照着执行,问题就解决了。” 上面这段话里,三个“个”的语法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第一个“个”是物量词或称名量词,它前面有数词,或可加上数词,后面有名词,或可带上名词,呈“数+量+名”式结构。象“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扑了个空”,“你帮了个倒忙”,里面的“个”都是。这种用法最为普遍习见,不必多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 结构助词 “得” 物量词 补语 数词 旧世界 单位词 忙个不停 名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助词“了”变化义再探
3
作者 陆方喆 朱斌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文章在辨析“完成”“实现”和“界变”说的优劣基础上,提出汉语助词“了”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变化”。所谓“变化”是指过程、状态、量度、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变化义是“了”使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词尾“了”和句尾“了”在表... 文章在辨析“完成”“实现”和“界变”说的优劣基础上,提出汉语助词“了”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变化”。所谓“变化”是指过程、状态、量度、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变化义是“了”使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词尾“了”和句尾“了”在表达变化时略有差异,后者的主观性高于前者,表达的时制范围也大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了” 变化 语法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句末助词“的”的功能分类及语义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范晓蕾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共13页
本文主张普通话的句末助词“的”应分为“过去焦点化”和“确认语气”两个功能。该词的功能分类标准不宜是句子焦点域的宽窄,而应是“的”自身的语法作用:可否隐去,可否用于疑问句,对所述事件及焦点成分的语法限制,对整句语篇功能的影... 本文主张普通话的句末助词“的”应分为“过去焦点化”和“确认语气”两个功能。该词的功能分类标准不宜是句子焦点域的宽窄,而应是“的”自身的语法作用:可否隐去,可否用于疑问句,对所述事件及焦点成分的语法限制,对整句语篇功能的影响等。本文证明,窄焦点句“他是昨天到北京的”和宽焦点句“(这事儿)是警察把他抓起来的”中的“的”都是结构助词,而宽焦点句“主任明天会来单位的”中的“的”是语气助词。我们将“的”的语义演变路径构拟为“名词化标记→过去焦点化→确认语气”,并探讨了普通话句末“的”与“了_(2)”的异同点,还比较了方言里“的”类词和“有”类词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末助词 语义功能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句整合与量级凸显——焦点助词“哪怕”的形成
5
作者 韦志刚 洪波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2-610,共9页
“哪怕”除了在复句中作让步条件连词外,还可以在单句中作焦点助词,这是小句整合的结果。“哪怕”小句最初以插入语的形式进入主句,句法降级后成为依附性成分。在单句内,“哪怕”对后续的量级成分进行焦点凸显,通过极量蕴含周遍量,形成... “哪怕”除了在复句中作让步条件连词外,还可以在单句中作焦点助词,这是小句整合的结果。“哪怕”小句最初以插入语的形式进入主句,句法降级后成为依附性成分。在单句内,“哪怕”对后续的量级成分进行焦点凸显,通过极量蕴含周遍量,形成强调表达,表现言者的情感、态度和认识。推动“哪怕”小句整合的动因是信息结构的完形重塑,“哪怕”小句作为插入语与中心语句法位置相邻是整合发生的重要句法条件,去句化、句法降级和语调融合是其整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助词 哪怕 小句整合 句法降级 语调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汉语OV语序结构助词“是”“之”差异及原因
6
作者 李武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59,共11页
借助“是”“之”前置的OV语序是上古汉语OV语序的重要类型之一,对“是”“之”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索,有助于全面认识OV语序。从历时角度看,其差异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二者差异全面呈现,两汉时期随着OV语序的消失二者差异... 借助“是”“之”前置的OV语序是上古汉语OV语序的重要类型之一,对“是”“之”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索,有助于全面认识OV语序。从历时角度看,其差异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二者差异全面呈现,两汉时期随着OV语序的消失二者差异也随之消失。从数量上看,受语体的影响,不同时期使用数量不同。在使用上,因二者出现的时间不同、来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是与“将”搭配、前置宾语、语气强弱等,其中语气强弱还包括否定词句法位置、否定对称、与疑问词的搭配、句末是否有语气词、主语为人称代词“我”或“吾”等五个小的方面的差异。从差异产生的原因看,依次为时间表达、连接性强弱、语气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语言类型学 OV语序 前置语序 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则的现代汉语常用助词用法自动识别 被引量:6
7
作者 韩英杰 昝红英 +1 位作者 张坤丽 柴玉梅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71-3274,共4页
目前已有的助词研究成果很难直接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识别。在现代汉语词典、规则库、语料库"三位一体"的助词知识库基础上,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进行了现代汉语常用助词用法的自动识别。对比规则优化前后的实验结果证明,... 目前已有的助词研究成果很难直接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识别。在现代汉语词典、规则库、语料库"三位一体"的助词知识库基础上,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进行了现代汉语常用助词用法的自动识别。对比规则优化前后的实验结果证明,对用法的规则进行细化、扩充和调序可以有效地提高助词用法识别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减轻人工标注的工作量,提高大规模语料库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 知识库 用法 规则 自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助词用法的汉语词性、分词错误自动发现 被引量:3
8
作者 韩英杰 张坤丽 +1 位作者 昝红英 柴玉梅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8-1321,共4页
在构建助词知识库、标注大规模语料过程中使用了基于规则的助词用法自动标注的方法;对标注后的语料,发现基于规则的助词用法自动标注方法能够自动发现语料的部分词性、分词错误。这些错误的发现对研制高质量的语料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 在构建助词知识库、标注大规模语料过程中使用了基于规则的助词用法自动标注的方法;对标注后的语料,发现基于规则的助词用法自动标注方法能够自动发现语料的部分词性、分词错误。这些错误的发现对研制高质量的语料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语料加工深度向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知识库 用法 规则 自动标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助词驱动的韵律短语界定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应宏 蔡莲红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46,64,共7页
提高合成语音的自然度是汉语文语转换系统(CTTS) 的核心任务,而韵律短语的界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虚词的特征,研究了结构助词在连续语流中的特点、地位,以及在韵律短语界定中的作用。
关键词 结构助词 韵律短语界定 汉语文语转换 CT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结构助词“的”和泰语结构助词t’i:^(41)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齐春红 卢文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0-143,共4页
泰语里的t’i:41可以做结构助词,也可以作介词、连词,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因为泰语里的结构助词t’i:41和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为语序的关系,"的"前后成分分别和t’i:41... 泰语里的t’i:41可以做结构助词,也可以作介词、连词,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因为泰语里的结构助词t’i:41和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为语序的关系,"的"前后成分分别和t’i:41后前成分相对应。"的"和t’i:41可以连接的中心语和修饰语构成成分有异同,"的"字短语和t’i:41字名词短语组成成分的异同"的"和t’i:41的隐现条件及由此造成的语义关系改变是两种语言在这个词上的不同接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助词 “的” t’i:41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话的动态助词“过”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晓锦 林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8-122,共5页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3种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动态助词“过”是动词“过”语法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话 动态助词“过”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话助词“了”在梅州客家话中的对应形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映琼 温昌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100,共8页
文章考察了普通话助词"了"在梅州客家话的对应形式。从表面看,梅州客家话中相当于普通话"了1"和"了2"的词有合一型、二分型和混杂型三种类型。文章在详细描写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近代汉语及闽西赣南... 文章考察了普通话助词"了"在梅州客家话的对应形式。从表面看,梅州客家话中相当于普通话"了1"和"了2"的词有合一型、二分型和混杂型三种类型。文章在详细描写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近代汉语及闽西赣南客家话材料,认为客家话早期层次的相当于"了1"和"了2"的是表实现、完成的助词"来"(句中)和"去"(句末)。梅州客家话中"来"保留下来了,其读音在语法化过程中已经弱化,个别地方还增加了同义的来自官话的"了1";"去"在有的地方保留,有的地方则被"来"替代或被"来"与句末的合音词替代,有的地方还增加了来自官话的同义的"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了” 梅州客家话 助词“来”“去” 合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词“了”在山东方言中的对应形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3
13
作者 高晓虹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文章考察了助词"了"在山东方言中的对应形式,分为合一型和二分型两种。合一型有"了"、"啦"、"唠"、"喽"四种读音,主要分布在东区,少数在西鲁片;二分型有"唠—啦"等17种类... 文章考察了助词"了"在山东方言中的对应形式,分为合一型和二分型两种。合一型有"了"、"啦"、"唠"、"喽"四种读音,主要分布在东区,少数在西鲁片;二分型有"唠—啦"等17种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区以及相邻的东区方言。"了1"位置上的形式有"唠"、"嘹"、"溜"、"喽"、"哩"等,"了2"位置上以"啦"为主。文章认为,这些形式与普通话的助词"了"同源;助词"了"形成之后,其语音形式在汉语方言中趋于分化,二分型山东方言较合一型山东方言和普通话发展略快。文章还讨论了山东方言中助词"了"的语音变化,指出"了1"位置上的形式多为弱化所致,而"了2"位置上的形式除了弱化,还可能来自"了"与句尾语气词的合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了” 山东方言 弱化 合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路灯》结构助词“哩”的用法及其形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冯春田 《语言科学》 2004年第4期29-37,共9页
在以清代河南话为方言背景的《歧路灯》里,结构助词“哩”兼有“的”、“地”、“得”的用法;“哩”用同“的”时,又体现出跟后期近代汉语“的”相一致的演变特点。结构助词“哩”跟语气助词“哩”同形、音[li],它是“的”、“地”、“... 在以清代河南话为方言背景的《歧路灯》里,结构助词“哩”兼有“的”、“地”、“得”的用法;“哩”用同“的”时,又体现出跟后期近代汉语“的”相一致的演变特点。结构助词“哩”跟语气助词“哩”同形、音[li],它是“的”、“地”、“得”共同词音形式的方言变体。除河南方言外,在另外的一些现代方言里,也有结构助词[ti]→[1i]→系的音变现象,这类音变词用法、词音上的差异以及现代北京话“的”、“地”、“得”同音[ta]的形成历史与影响因素,都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路灯》 结构助词 “哩” 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龙国富 《语言科学》 2005年第1期54-61,共8页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事态助词“来”产生的年代还不够明确,形成的过程还比较模糊。梁银峰(2004)认为“来”产生于南北朝及隋代。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佛经为基本材料,佐证了梁氏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来”的语法化途径,以及语...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事态助词“来”产生的年代还不够明确,形成的过程还比较模糊。梁银峰(2004)认为“来”产生于南北朝及隋代。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佛经为基本材料,佐证了梁氏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来”的语法化途径,以及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事态助词 中古 佛经 模糊 年代 隋代 魏晋南北朝 产生 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的词源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易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9,共11页
根据表达语气相同、涵盖的语法单位相同、出现文献互补,以及语音差异符合上古时地演变规律等标准,可以推定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是上古同一语气词的时地变体,它们... 根据表达语气相同、涵盖的语法单位相同、出现文献互补,以及语音差异符合上古时地演变规律等标准,可以推定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是上古同一语气词的时地变体,它们声音的不同,是因为上古时地音变的影响。它们都是"兮"的变体,而"兮"又是"呵"的变体。以上古语音标准衡量,它们的声音有较大差异,原因是,上古口头语言的实际语音变化,比后人从传世文献即书面语言中得知的要复杂,汉字表意性具有的跨越时空的优势,在记载语气词时得不到像记载实词那样的体现,语气词不具备实词那样的意义,以其在口语中的实际语音为形式,与记录它们的汉字的关系不如实词紧密,所以上古诗歌记录语气词的字形容易随语气词语音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助词 时地音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助词“得”与“的”的分合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阳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结构助词“得”常有写成“的”的情形,近年来这种情形更多,尤其是影视字幕,有的干脆把“得”写成“的”。一般来说,“得”与“的”是不能合并的,其原因一是“得”写成“的”会出现不少难于排解的歧义;二是“得”写成“的”会在一定程度... 结构助词“得”常有写成“的”的情形,近年来这种情形更多,尤其是影视字幕,有的干脆把“得”写成“的”。一般来说,“得”与“的”是不能合并的,其原因一是“得”写成“的”会出现不少难于排解的歧义;二是“得”写成“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速度,因为有时要联系上文才能确定这个“的”是在偏正结构层面还是补充结构层面。但是有一种例外:“的”替代句末隐去补语的“得”;主要讨论这个“的”(即“得”)的分布条件以及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助词 习惯 分用 歧义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助词“的”与“地”的分合问题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阳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1-155,186,共6页
结构助词"的"与"地"可以统一写作"的",因为:(1)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同一性;(2)二者的划分是人为的,而且一直有混用现象;统一写作"的"在语境中不会出现歧义,不会影响阅读和理解速度;(3)有方... 结构助词"的"与"地"可以统一写作"的",因为:(1)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同一性;(2)二者的划分是人为的,而且一直有混用现象;统一写作"的"在语境中不会出现歧义,不会影响阅读和理解速度;(3)有方言和历史的印证;(4)结构助词"的"、"地"与标记所释外语单词的词性时所用的"的外"、"地外"不是一回事,后者用法不能进入汉语结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助词 合并 同一性 歧义 外语词性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 被引量:67
19
作者 胡明扬 《汉语学习》 1988年第6期4-7,共4页
不同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究竟各是什么样的语气意义,各家的意见并不一致。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本来比较空灵,不容易捉摸,不容易“范围住”,这是一个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各家使用的方法不同。 语气助词是典型的虚词,不能单独使... 不同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究竟各是什么样的语气意义,各家的意见并不一致。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本来比较空灵,不容易捉摸,不容易“范围住”,这是一个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各家使用的方法不同。 语气助词是典型的虚词,不能单独使用,孤立的一个语气助词不表达任何意义。因此,只能在语气助词的使用过程中,也就是在语气助词和某个具体句子结合的实例中去考察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意义。这样,随文释义是最自然不过的,而随文释义就很容易把句子中某些语词或某些结构或句终语调的语气意义误加在语气助词身上。所以,要确切地分析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就需要采取某些有效的方法尽可能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把要分析的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孤立”出来。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办法。 (一)去掉语气助词,看看还有没有假设的那种语气意义,如果还有,那就说明那种语气意义是句子中其他因素带来的,不是这个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助词 随文释义 句子 语调 虚词 干扰因素 一般疑问 疑问句 使用范围 现代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话中的语气助词“在” 被引量:12
20
作者 鲜丽霞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3-96,共4页
“在”是成都话中重要的语气助词 ,近代汉语中也有一个语气助词“在” ,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应在研究中把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紧紧联系起来 ,追溯现代汉语语言现象的源流 。
关键词 '在' 语气助词 成都话 湘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