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龚曼芹 吴淼 李兆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7期134-137,共4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血液病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诊断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内瘘狭窄组(9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血液病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诊断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内瘘狭窄组(96例)和内瘘非狭窄组(119例),随机抽取每例入组患者的3次血液透析记录单及生化、血常规等检查结果,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糖尿病病程≥30年、糖化血红蛋白≥7%、透析后血压≤110/60 mmHg、透析后透析点压迫时间≥30 min、血液呈高凝状态、血肿形成压迫、透析超滤率高、C反应蛋白水平高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及糖尿病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透析超滤率高、透析后血压水平低、血液呈高凝状态、透析点压迫时间长及血肿形成压迫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危险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应主要体现在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炎症及抗凝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狭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12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谢娟 李正胜 +4 位作者 卢晶晶 王叶 程晓娟 黎利达 张雄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对比手术前后狭窄部位血管直径、透析时血流量变化,定期随访观察动静脉内瘘远期通畅率。结果 12例内瘘失功患者B超检查发现狭窄部位在吻合口及其附近5例,在内瘘静脉透析用穿刺段7例。B超引导下在狭窄部位近心端8 cm处穿刺行PTA,术后B超显示11例血管再通,狭窄<30%,透析中血流量良好;1例术后透析中血流量间断<200 mL/min,静脉压高,血管造影显示上腔静脉狭窄,改为CT血管成像下行PTA。术后随访6个月,11例患者内瘘血流量满足透析所需;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血流量下降,B超显示狭窄部位有纤维环形成,再次行B超引导下PTA治疗,术后透析时血流量>250 mL/min。结论 B超引导PTA无需特殊设备和场地,操作简单,适合内瘘失功处理要求快的特点,同时避免造影剂应用和放射线暴露损伤,具有较好疗效,可作为外周放射介入的替代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B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是首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
3
作者 李天宏 覃新芳 +1 位作者 韦丽丽 毕慧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3-1671,共9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2月~6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首次行标准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2月~6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首次行标准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检测指标、造瘘前术肢血管超声的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术前血清AGEs水平。根据术后2个月内是否狭窄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比较各组间AGEs及临床指标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GEs临床风险指标预测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共纳入94例患者,术后出现动静脉内瘘狭窄34例,未出现动静脉内瘘狭窄60例;狭窄组与非狭窄组间糖尿病患者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AGEs水平与磷呈负相关(P<0.05);狭窄组患者血清AGEs水平明显高于非狭窄组(Z=-2.837,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GEs为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1,95%CI=1.096-1.423,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提示:AGEs预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曲线下面积为0.677(P=0.007,95%CI:0.572-0.770),最佳截断值为8.43μg/mL,特异性为90.00%,灵敏度为52.94%;AGEs联合纤维蛋白原预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曲线下面积为0.763(P<0.001,95%CI:0.664-0.844),最佳截断值为0.30,特异性为73.33%,灵敏度为70.59%。结论血清AGEs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GEs联合纤维蛋白原构建的风险模型可提高预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动静脉内瘘狭窄 终末期肾病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