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轴零动量卫星在轨转偏置动量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
作者 袁军 魏懿 +5 位作者 王哲 王淑一 傅秀涛 王新民 王胜刚 周剑敏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针对资源一号02B卫星运行中主份陀螺失效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在轨注入偏置动量控制程序到控制计算机(AOCC),将三轴零动量控制系统转为偏置动量控制加磁控的方案.给出了整星偏置动量控制器设计,通过在轨飞行数据分析了该方案的实施效果.该... 针对资源一号02B卫星运行中主份陀螺失效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在轨注入偏置动量控制程序到控制计算机(AOCC),将三轴零动量控制系统转为偏置动量控制加磁控的方案.给出了整星偏置动量控制器设计,通过在轨飞行数据分析了该方案的实施效果.该卫星转为无陀螺的偏置动量控制的成功经验,为三轴零动量卫星在关键部件(如陀螺、动量轮等)故障时实现高可靠运行提供了一种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一号卫星 动量控制 偏置动量控制 姿态和轨道控制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指活动量控制板在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费才莲 荆瑶 +2 位作者 孙云 俞美定 杨亚娟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23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自制手指活动量控制板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手挛缩预防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长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的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 目的探讨自制手指活动量控制板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手挛缩预防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长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的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临床路径常规治疗护理及10~30min/d被动康复锻炼;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佩戴手指活动量控制板2h/次,期间30min松解,并详细填写"手指活动量控制板使用记录表"。1、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的主要效果指标[患侧手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movement,TAM)及肌力恢复情况]及次要效果指标(患者使用手指活动量控制板的使用意愿及舒适度)。结果干预1个月和3个月时,试验组研究对象的TAM优良率为28.0%和48.0%,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2.0%和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试验组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98%的患者愿意使用,96%~98%的患者感觉佩戴舒适。结论手指活动量控制板对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预防手挛缩、关节僵硬、肌腱粘连及肌力恢复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挛缩 手指活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量控制的人型机器人实时稳定全身运动规划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毅鸿 陈启军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7-763,共7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动量控制来生成人型机器人稳定的全身运动生成算法.首先,本文引入了基于浮体坐标系的运动学模型来实现全身运动规划以及工作空间的拓展;并为了解决因此产生的实时运动规划中的稳定性问题,本文定义、分析、求解了机器... 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动量控制来生成人型机器人稳定的全身运动生成算法.首先,本文引入了基于浮体坐标系的运动学模型来实现全身运动规划以及工作空间的拓展;并为了解决因此产生的实时运动规划中的稳定性问题,本文定义、分析、求解了机器人运动中的动量因素来作为运动过程中的自平衡器;结合任务空间法同时实现了末端轨迹跟踪和自平衡约束;最后通过仿真和实体机器人实验验证了最终算法的有效性.通过运用本文算法,机器人实现了在屈体向前以及动态跟踪人体运动两个应用场景中的自平衡,并通过对比有无平衡器的质心曲线等数据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以及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体运动学 动量控制 自平衡 人型机器人 实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动量控制器精细建模及其应用
4
作者 关宏 徐世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6,共7页
文章研究了新型姿态控制执行机构——射流动量控制器的精细动力学模型。基于流场内的流体特性,分析了粘性使流场速度衰减的规律,通过对流动面各点的速度积分,推导了与工质特性相关的执行机构等效角动量,得到了能够反映射流动量控制器内... 文章研究了新型姿态控制执行机构——射流动量控制器的精细动力学模型。基于流场内的流体特性,分析了粘性使流场速度衰减的规律,通过对流动面各点的速度积分,推导了与工质特性相关的执行机构等效角动量,得到了能够反映射流动量控制器内部特性的精细动力学模型。然后,建立了含有三正交构型射流动量控制器组的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模型,并依据该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姿态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依据射流动量控制器精细模型得到的执行机构输出力矩反应速度快、误差小,应用在航天器姿态控制的过程中提高了对航天器控制的效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控制 射流动量控制 李雅普诺夫函数 执行机构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解动量的仿人机器人手臂高速运动实时平衡控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大松 熊蓉 +1 位作者 吴俊 褚健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6-323,共8页
本文面向仿人机器人7自由度手臂高速动态作业运动需求,提出了基于分解动量的仿人机器人实时平衡控制方法.给出了作业臂运动用末端执行器速度向量表示下的机器人总动量计算公式,分析了动量控制维度的择优选取原则,给出了基于分解动量控... 本文面向仿人机器人7自由度手臂高速动态作业运动需求,提出了基于分解动量的仿人机器人实时平衡控制方法.给出了作业臂运动用末端执行器速度向量表示下的机器人总动量计算公式,分析了动量控制维度的择优选取原则,给出了基于分解动量控制的辅助臂关节速度实时计算优化方法.仿真实验表明,经过改进优化的分解动量控制方法对于仿人机器人手臂高速作业运动下的平衡控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时性,不仅所控制维度的分解动量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其他维度的分解动量也有所降低或基本维持不变,所生成辅助臂运动平滑且在关节运动性能上有较大裕度,机器人总体具有优秀的零力矩点(zero-moment point,ZMP)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控制 平衡控制 实时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性卫星姿态的角动量反馈控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洪华 吴宏鑫 陈义庆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2,共5页
利用动量交换装置的角动量测量和反馈来实现带有挠性附件卫星姿态的稳定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 ,本文给出了角动量反馈控制器 ,指出了控制器参数的选取方法 ,分析了姿态控制误差与角动量测量误差的关系。结果表明 ,角动量反馈控制方... 利用动量交换装置的角动量测量和反馈来实现带有挠性附件卫星姿态的稳定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 ,本文给出了角动量反馈控制器 ,指出了控制器参数的选取方法 ,分析了姿态控制误差与角动量测量误差的关系。结果表明 ,角动量反馈控制方法不仅能够保证姿态控制的稳定性 ,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姿态控制的稳定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反馈控制 挠性结构卫星 姿态控制 控制精度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偏置动量卫星的三轴姿态控制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吴丹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08年第3期51-54,64,共5页
提出了一种滚动-偏航平面两自由度偏置动量控制方法。在分析某通信卫星平台所受的环境干扰力矩对姿态扰动的基础上,依据Y轴偏置动量大小的影响、构型的角动量包络、动量轮最大角动量变化值和可靠性等参数,与现有的四轮金字塔构型两自由... 提出了一种滚动-偏航平面两自由度偏置动量控制方法。在分析某通信卫星平台所受的环境干扰力矩对姿态扰动的基础上,依据Y轴偏置动量大小的影响、构型的角动量包络、动量轮最大角动量变化值和可靠性等参数,与现有的四轮金字塔构型两自由度偏置动量控制进行了比较,其性能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置动量控制 通信卫星 姿态控制 动量轮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DGCMG的敏捷卫星姿态/角动量联合控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崔培玲 张颖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5,共7页
研究了采用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Double Gimbaled Control Momentum Gyroscope,DGCMG)的敏捷卫星姿态/角动量联合控制问题,针对DGCMG的饱和奇异问题,提出了基于Lyapunov的姿态/角动量联合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采用两个平行构型DGCMG的... 研究了采用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Double Gimbaled Control Momentum Gyroscope,DGCMG)的敏捷卫星姿态/角动量联合控制问题,针对DGCMG的饱和奇异问题,提出了基于Lyapunov的姿态/角动量联合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采用两个平行构型DGCMG的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陀螺的力矩方程,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该构型只有内部隐奇异和饱和奇异两类奇异。隐奇异可以通过操纵律进行避免,而饱和奇异只能通过卸载方式来解决。为了避免采用推力器或磁力矩器等卸载方式带来的问题,设计了连续管理角动量的姿态/角动量联合控制器。此外,为了缩短系统的稳定时间,采用Sigmoid函数对控制器的参数选取进行了改进。该控制器完成敏捷卫星快速机动快速稳定任务的同时,还能连续调节角动量,达到姿态控制和角动量管理的折中。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 敏捷卫星 姿态 动量姿态联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姿态控制/动量管理的神经网络反馈线性化控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黎妮 唐国金 程文科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5892-5895,共4页
考虑不确定性的空间站ACMM问题是一类较为困难的非线性控制问题。论文给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反馈线性化的ACMM控制器,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进行控制器的稳定性分析,通过考虑转动惯量偏差和转动惯量变化的ACMM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神经网络反... 考虑不确定性的空间站ACMM问题是一类较为困难的非线性控制问题。论文给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反馈线性化的ACMM控制器,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进行控制器的稳定性分析,通过考虑转动惯量偏差和转动惯量变化的ACMM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神经网络反馈线性化控制器的鲁棒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控制/动量管理 反馈线性化 神经网络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性卫星姿态的角动量反馈控制
10
作者 张洪华 吴宏鑫 陈义庆 《控制工程(北京)》 2001年第4期1-8,共8页
利用动量交换装置的角动量测量和反馈来实现带有挠性附件卫星姿态的稳定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导出了角动量反馈控制器,给出了控制器参数的选取方法,分析了姿态控制误差与角动量测量误差的关系。结果表明,角动量反馈控制方法不... 利用动量交换装置的角动量测量和反馈来实现带有挠性附件卫星姿态的稳定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导出了角动量反馈控制器,给出了控制器参数的选取方法,分析了姿态控制误差与角动量测量误差的关系。结果表明,角动量反馈控制方法不仅能够保证姿态控制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姿态控制的稳定度,并且对不确定挠性模态参数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性卫星 姿态控制 动量反馈控制 控制误差 测量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辨识的大型航天器自适应角动量管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孟萍 徐世杰 +2 位作者 陈新龙 李志 江玲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4年第3期47-52,共6页
航天器姿态控制/角动量管理(ACMM)通过调整航天器姿态使引起控制力矩陀螺(CMG)角动量积累的扰动力矩相互抵消,从而有效减小用于CMG卸载的燃料消耗.设计的基于在线参数辨识的自适应ACMM控制器由在线参数辨识回路和反馈线性化回路构成.反... 航天器姿态控制/角动量管理(ACMM)通过调整航天器姿态使引起控制力矩陀螺(CMG)角动量积累的扰动力矩相互抵消,从而有效减小用于CMG卸载的燃料消耗.设计的基于在线参数辨识的自适应ACMM控制器由在线参数辨识回路和反馈线性化回路构成.反馈线性化回路通过状态变换以及相应的输入变换,将原ACMM系统精确等价为一线性系统,通过线性控制器的设计得到适用于原系统的非线性控制律.在线辨识回路利用闭环控制信息对航天器质量特性进行辨识,弥补了反馈线性化对系统模型参数敏感的不足.以空间站组合体舱段转移任务为例进行的数学仿真显示,控制器在力矩平衡姿态(TEA)远离对地定向姿态时具有良好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控制/角动量管理 参数辨识 反馈线性化 力矩平衡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点配置的空间站角动量管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党庆庆 金磊 徐世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15-1723,共9页
针对惯性系下引力梯度力矩及其他干扰力矩引起控制力矩陀螺(CMG)角动量积累的问题,采用引力梯度力矩来平衡姿态,设计了基于极点配置的空间站角动量管理控制器。首先在惯性系下建立了空间站线性化模型,并分析了俯仰轴方向在惯性系角动量... 针对惯性系下引力梯度力矩及其他干扰力矩引起控制力矩陀螺(CMG)角动量积累的问题,采用引力梯度力矩来平衡姿态,设计了基于极点配置的空间站角动量管理控制器。首先在惯性系下建立了空间站线性化模型,并分析了俯仰轴方向在惯性系角动量管理的不可行性。由此,将俯仰轴与滚动/偏航轴解耦,不约束俯仰轴方向的CMG角动量,将常值、1倍和2倍于轨道频率的扰动纳入状态方程以抑制其对俯仰轴姿态的影响。在滚动/偏航轴方向将常值扰动纳入状态方程中以抑制其对CMG角动量的影响;将1倍、2倍于轨道频率的扰动纳入到状态方程中以抑制其对姿态的影响。然后采用带极点配置的线性二次型(LQR)算法求解出反馈增益矩阵,该算法可以避免选取权重矩阵,并且根据系统性能要求即能将闭环极点配置到复平面虚轴左侧指定的区域。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姿态控制/角动量管理(ACMM) 极点配置 引力梯度力矩 惯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O-S卫星基于太阳导行镜的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系统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炳龙 方禹鑫 +1 位作者 邓雷 杨文哲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3,共10页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卫星姿控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高精度、高稳定度对日指向控制.ASO-S卫星的科学载荷中,白光望远镜(White-light Solar Telescope,WST)前端配置了太阳导行镜(Guide Te...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卫星姿控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高精度、高稳定度对日指向控制.ASO-S卫星的科学载荷中,白光望远镜(White-light Solar Telescope,WST)前端配置了太阳导行镜(Guide Telescope,GT)稳像系统,利用正交分布光电二极管组成的边缘探测器测量导行镜光轴与太阳中心的偏差角.提出了一种将GT测量值引入姿态控制闭环的控制方法:利用星敏陀螺定姿算法获得卫星-太阳方向姿态偏差,GT测量值确定非卫星-太阳方向姿态偏差;以4斜装反作用轮组为执行机构,进行三轴零动量稳定姿态控制.通过数学仿真验证,基于GT测量值的姿态控制器在非卫星-太阳方向的绝对指向精度优于2′′、相对姿态稳定度优于1′′/60 s,满足ASO-S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的对日指向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高稳定度:对日指向 太阳导行镜:闭环控制 动量:三轴稳定控制 星敏陀螺:姿态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长寿命、高可靠、高精度卫星姿态控制用惯性执行机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樊幼温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2期37-43,共7页
介绍一种由4个15 N.m.s动量轮组成的惯性执行机构.该机构动量轮特有的轴系及其润滑系统设计赋予机构长寿命、高可靠、高精度的特点.机构本身的冗余设计思想和四动量轮高速偏置工作并组成整星零动量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机构的可靠性... 介绍一种由4个15 N.m.s动量轮组成的惯性执行机构.该机构动量轮特有的轴系及其润滑系统设计赋予机构长寿命、高可靠、高精度的特点.机构本身的冗余设计思想和四动量轮高速偏置工作并组成整星零动量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机构的可靠性和高的控制精度.本机构在"中-巴,,合作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中使用取得了成功.卫星已在轨工作超过2年半,从末发生故障而且有望再工作一年以上.卫星指向精度优于0.1(°),指向速率稳定度优于0.001(°)/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惯性执行机构-动量轮-整星零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 learning models semi-automatic training system for quality control of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15
作者 QIAN Sunnan WENG Hexiang +7 位作者 CHENG Hanlin SHI Zhongqing WANG Xiaoxian GUO Guanjun FANG Aijuan LUO Shouhua YAO Jing QI Zhanru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0-1145,共6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eep learning(DL)models semi-automatic training system for automatic optimization of clinical image quality control of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Methods Totally 1250 TTE vid...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eep learning(DL)models semi-automatic training system for automatic optimization of clinical image quality control of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Methods Totally 1250 TTE videos from 402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including 490 apical four chamber(A4C),310 parasternal long axis view of left ventricle(PLAX)and 450 parasternal short axis view of great vessel(PSAX GV).The videos were divided into development set(245 A4C,155 PLAX,225 PSAX GV),semi-automated training set(98 A4C,62 PLAX,90 PSAX GV)and test set(147 A4C,93 PLAX,135 PSAX GV)at the ratio of 5∶2∶3.Based on development set and semi-automatic training set,DL model of quality control was semi-automatically iteratively optimized,and a semi-automatic training system was constructed,then the efficacy of DL models for recognizing TTE views and assessing imaging quality of TTE were verified in test set.Results After optimization,the overall accuracy,precision,recall,and F1 score of DL models for recognizing TTE views in test set improved from 97.33%,97.26%,97.26%and 97.26%to 99.73%,99.65%,99.77%and 99.71%,respectively,while the overall accuracy for assessing A4C,PLAX and PSAX GV TTE as standard views in test set improved from 89.12%,83.87%and 90.37%to 93.20%,90.32%and 93.33%,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developed DL models semi-automatic training system coul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inical imaging quality control of TTE and increase iteration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HOCARDIOGRAPHY quality contro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自发光技术的喷射火相互作用研究
16
作者 李紫婷 朱红亚 刘晅亚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54-1357,共4页
用自行设计的多点源气体火焰燃烧试验平台以及化学自发光成像测试系统,研究了两动量控制的湍流射流火焰分别处于不存在相互作用的状态、存在相互作用但不合并的状态、部分合并的状态及完全合并的状态下化学自发光的强度二维分布。实验发... 用自行设计的多点源气体火焰燃烧试验平台以及化学自发光成像测试系统,研究了两动量控制的湍流射流火焰分别处于不存在相互作用的状态、存在相互作用但不合并的状态、部分合并的状态及完全合并的状态下化学自发光的强度二维分布。实验发现,当处于存在相互作用但不合并状态下,两射流火焰在相交处出现自发光强度凹陷区,并且随着火焰逐渐合并,强度逐渐增强,凹陷区逐渐消失,直到完全合并状态下强度约为不存在相互作用状态时的两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自发光 射流火焰 火焰相互作用 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ssive control of along-wind response of tall building 被引量:2
17
作者 KIM Young-moon YOU Ki-pyo YOU Jang-you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4002-4006,共5页
Most of modern tall buildings using lighter construction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 and less stiffness are more flexible, which occurs excessive wind-induced vibration, resulting in occupant discomfort and structura... Most of modern tall buildings using lighter construction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 and less stiffness are more flexible, which occurs excessive wind-induced vibration, resulting in occupant discomfort and structural unsafety.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ct wind-induced vibration response and find out a method to mitigate such an excessive wind-induced vibration at the preliminary design stage. Recently,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using actuator control force based on the linear quadratic optimum control algorithm. It was accepted as a common knowledg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passive tuned mass damper(TMD) could increase by incorporating a feedback active control force in the design of TMD, which is called active tuned mass damper(ATMD). However, the fact that ATMD is superior to TMD to reduce 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a tall building is still a ques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MD for mitigating the along-wind vibration of a tall building was investigated. Optimum parameters of tuning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 for TMD under a random load which has a white noise spectra were used. Fluctuating along-wind load acting on a tall building treated as a stationary Gaussian random process was simulat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along-wind load spectra. And using this simulated along-wind load, along-wind responses of a tall building with and without TMD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MD in mitigating the along-wind response of a tall building was foun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ed mass damper(TMD) along-wind vibration tall buil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arning control of nonhonolomic robot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18
作者 冯勇 葛运建 +1 位作者 曹会彬 孙玉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400-3406,共7页
A learning controller of nonhonolomic robot in real-time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is presented.The controller includes two parts:one is kinematic controller based on nonlinear law,and the other is dynamic c... A learning controller of nonhonolomic robot in real-time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is presented.The controller includes two parts:one is kinematic controller based on nonlinear law,and the other is dynamic controller based on SVM.The kinematic controller is aimed to provide desired velocity which can make the steering system stable.The dynamic controller is aimed to transform the desired velocity to control torque.The parameters of the dynamic system of the robot are estimated through SVM learning algorithm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data of sliding windows in real time.The proposed controller can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the robot model and uncertainties in the environment.Compared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controller,SVM controller can converge to the reference trajectory more quickly and the tracking error is smaller.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honolomic robot learning control support vector machine nonlinear control law dynamic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current vector decomposition controller design for six-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19
作者 袁雷 胡冰新 +1 位作者 魏克银 林莹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841-849,共9页
The vector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vector space decomposition (VSD) transformation method has a more flexible control freedom, which can control the fundamental and harmonic subspace separately. To this end, a cu... The vector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vector space decomposition (VSD) transformation method has a more flexible control freedom, which can control the fundamental and harmonic subspace separately. To this end, a current vector decoupling control algorithm for six-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is designed. Using the proposed synchronous rotating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matrix, the fundamental and harmonic components in d-q subspace are changed into direct current (DC) component, only using the traditional proportional integral (PI) controller can meet the non-static difference adjustment, and the controller parameter design method is given by employing intemal model principle.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remove the 5th and 7th harmonic components of stator current, the current PI controller parallel with resonant controller is employed in x-y subspace to realize the specific harmonic component compens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decoupling vector controll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phase PMSM current vector decomposition internal control resonant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