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词重叠的界点呼应功能——从动词重叠和动结动词的有界性谈起
1
作者 王辰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9,共9页
动词重叠与动结动词虽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但不属同一结构,情状内部特征有所不同。本文从这两类复合动词的句法表现差异入手,提出动词重叠除了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外,结构自身还能指派时间界点,与外部其他成分形成界点呼应,实现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与动结动词虽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但不属同一结构,情状内部特征有所不同。本文从这两类复合动词的句法表现差异入手,提出动词重叠除了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外,结构自身还能指派时间界点,与外部其他成分形成界点呼应,实现动词重叠的界点呼应功能。动结动词仅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无法指派时间界点,需要借助体副词“已经”或体标记“了_(1)”等时间指示词定位时间,再与外部其他成分实现界点呼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有界性 时间界点 界点呼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方言的“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 被引量:5
2
作者 汪国胜 付欣晴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34,95-96,共7页
闽语和吴语里普遍存在动词重叠式带补语的现象,但看似相同的结构形式其实并不尽相同。与闽语不同,吴语中包含两种不同来源的动词重叠式,它们形式上的相近与长期共存的局面导致方言中表量小的重叠式也能带补语。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补语 共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 被引量:22
3
作者 胡孝斌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2期18-21,共4页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胡孝斌动词重叠形式和动词加“一下”式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短时、少量的意义。但是,关于这两种语法形式(本文用“VV”和“V一下”表示)的差别,以往的语法论著较少涉及。通过研究,...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胡孝斌动词重叠形式和动词加“一下”式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短时、少量的意义。但是,关于这两种语法形式(本文用“VV”和“V一下”表示)的差别,以往的语法论著较少涉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动词重叠后和加“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单音节动词 “把”字句 双音节动词 一般疑问句 制约因素 重叠动词 汉语动词 语言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韵律、语体对汉语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的制约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永娜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6期636-646,共11页
文章分析了韵律、语体对汉语表短时体动词VV重叠的制约。在韵律上,动词词长会影响重叠的能力和重叠的形式,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式分别为A.A和A.BA.B,三音节及以上的动词无法重叠;由于普通重音的作用,部分动宾式双音... 文章分析了韵律、语体对汉语表短时体动词VV重叠的制约。在韵律上,动词词长会影响重叠的能力和重叠的形式,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式分别为A.A和A.BA.B,三音节及以上的动词无法重叠;由于普通重音的作用,部分动宾式双音节动词在普通重音的作用下扩词为语,具有短语的性质而只能按照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重叠为A.AB,但当普通重音不作用于双音节动词的第二个音节之上时,只能重叠为A.BA.B。在语体上,动词重叠由于具有"轻松随便"的意味以及口语的韵律特征而归属于口语非正式语体,由于口语非正式语体单位不能在正式场合下运用,所以词的语体色彩会影响其重叠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词长 普通重音 韵律 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词重叠AABB式的语法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孝斌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25,共8页
动词重叠AABB式既有动词性,也具有形容词重叠AABB式的形式和功能。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AABB式正处在向形容词性的AABB式演变的过程当中,并对其演变规律进行了预测。同时指出,动词重叠AABB式不应该被视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而应... 动词重叠AABB式既有动词性,也具有形容词重叠AABB式的形式和功能。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AABB式正处在向形容词性的AABB式演变的过程当中,并对其演变规律进行了预测。同时指出,动词重叠AABB式不应该被视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而应该看成是单音节动词重叠AA式和BB式的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单音节 语法化 词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的韵律机制和语体动因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永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75,共11页
汉语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形式上遵循韵律语法规则,使用上则遵循语体语法规则。汉语表短时体的"V.一.V"和"V.V"是在韵律的作用下由[V+[一V]]vp经过句法的运作而产生的。两种格式形成之后,成为表达"短时体"... 汉语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形式上遵循韵律语法规则,使用上则遵循语体语法规则。汉语表短时体的"V.一.V"和"V.V"是在韵律的作用下由[V+[一V]]vp经过句法的运作而产生的。两种格式形成之后,成为表达"短时体"的一种形态,其重叠形式遵循了韵律语法规则,具体表现为对词长的选择限制、对"重音调整原则"的遵循以及核心重音对其重叠形式的影响。在语体上,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是一种非正式语体的语法形式,这是由它具有将动作具体时空化的功能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音步 普通重音 口语非正式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崔应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3-207,共5页
动词重叠相当充分地反映了汉语的体范畴,而且是以词法形式直接显现的。它在句法上面体现出了最典型的述谓性,在语义上面具有着动量的模糊性,在语用上面则表现出了比较强的主观性。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述谓性 模糊性 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差别 被引量:17
8
作者 石毓智 《汉语学报》 2007年第4期59-63,共5页
方言的动词重叠是明显有别于普通话的,然而不论在方言还是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都存在着规律性的制约关系:凡是第二个动词为轻声的,皆表达时量短或者动量小的语法意义,且能够带宾语;凡第二个动词仍为重读音的,皆... 方言的动词重叠是明显有别于普通话的,然而不论在方言还是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之间都存在着规律性的制约关系:凡是第二个动词为轻声的,皆表达时量短或者动量小的语法意义,且能够带宾语;凡第二个动词仍为重读音的,皆表达连续或者量大的意思,且不能够在其后带宾语。本文还探讨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动词重叠 动补结构 历史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词重叠式的源流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文浩 《汉语学报》 2007年第4期64-70,共7页
现代汉语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的源头是古代汉语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即动词重复),其根本动因是汉语的双音化趋势。但是这种从量增到量减的转变是缓慢的,而且不具备能产性。15世纪后受体标记系统的格式类推,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才普遍运用... 现代汉语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的源头是古代汉语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即动词重复),其根本动因是汉语的双音化趋势。但是这种从量增到量减的转变是缓慢的,而且不具备能产性。15世纪后受体标记系统的格式类推,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才普遍运用。其间,一部分动量组合"V一V"在语法化过程中由于"一"的省略,直接加入到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的队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量增 量减 语法化 双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敬国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1,共4页
如何理解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 ,文章对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语言学者们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解析 ,指出在心理因素的条件下理解“短时”和“轻量”是正确把握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关键。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语法意义 心理因素 短时 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词重叠的使用模式与表义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邓川林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3,共8页
动词重叠具有表示短时动作、惯常状态和祈命语气等多种用法,其共性在于均蕴含"小量重复"的概念语义,其个性体现在情状类型、短语结构、话语功能等。动词重叠的共时系统背后蕴含着同质且辩证的语义引申机制,并受到语用推理和... 动词重叠具有表示短时动作、惯常状态和祈命语气等多种用法,其共性在于均蕴含"小量重复"的概念语义,其个性体现在情状类型、短语结构、话语功能等。动词重叠的共时系统背后蕴含着同质且辩证的语义引申机制,并受到语用推理和使用频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基于使用的模型 语用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方言“VVX”式动词重叠的分布与特点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红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52,共5页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VVX式动词重叠是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VV”和“X”相互配合使“VVX”动词重叠式可以独立运用,与其他动词重叠式相比,“X”对“VVX”式的语法意义起到了细化的作用。我们以“X”的性质为线...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VVX式动词重叠是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VV”和“X”相互配合使“VVX”动词重叠式可以独立运用,与其他动词重叠式相比,“X”对“VVX”式的语法意义起到了细化的作用。我们以“X”的性质为线索,来考察不同性质的“VVX”动词重叠式的分布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动词重叠 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动词重叠形式词性的思考 被引量:8
13
作者 华玉明 《汉语学报》 2008年第1期79-81,共3页
重叠部分读轻声的轻声式动词重叠(AA、ABAB)具有动词性,前人已有定论。文章补充论证的是:重叠部分不读轻声的重音式动词重叠(AA、AABB)从表意到句法功能都具有状态形容词性。文章的讨论试图弥补动词重叠单一动词性观点的不足。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语音形式 词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动词重叠历史演变的考察与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应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58,共3页
当前,语法化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这种"热"不仅反映在研究者人数的增多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程度上,即在不满足既有知识状况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与反思,换言之,它是学界从知识论角度对作为方法的语法... 当前,语法化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这种"热"不仅反映在研究者人数的增多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程度上,即在不满足既有知识状况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与反思,换言之,它是学界从知识论角度对作为方法的语法化理论进行的重新思量与考究。比如,对于一些不能用语法化理论涵盖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否应该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理论的讨论之外?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我们又应该在哪一个层面使用这样的理论阐释?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本栏目特邀请国内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推出三篇笔谈。张谊生教授的文章从虚词的实化与语素的词化、陌生化变异与合理化误用、历史语料的中断与错位等方面,提出语法化理论在应对汉语语言现象时并非完全有效。另两篇则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具体阐释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现代汉语"化"缀的演变为中心,考证了化缀词"X化"的来源问题。崔应贤教授的文章则以汉语动词重叠的演变现象为中心场域加以考察,得出尝试义在这一语言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从词汇意义、句法组合到词法形式三个阶段的结论。上述探讨,触及了语法化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质疑与辩护的互动中,将汉语语法化研究推向引入,从而进一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历史演变 汉语 理论语言学 语法化 客观描写 语言事实 文献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 被引量:9
15
作者 吕滇雯 《汉语学习》 2000年第5期60-64,共5页
关键词 日本留学生 汉语 偏误分析 动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词重叠能否与数量补语同现? 被引量:6
16
作者 贺卫国 《汉语学报》 2006年第2期76-77,共2页
汉语语法学界普遍认为,动词重叠形式与数量成分不能相容,即动词重叠后不能与数量补语同现。如李宇明(1998)认为,“动词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受数量词语修饰,但重叠之后却都不能再接受数量词语修饰,哪怕是动词重叠式处在非谓语的位置... 汉语语法学界普遍认为,动词重叠形式与数量成分不能相容,即动词重叠后不能与数量补语同现。如李宇明(1998)认为,“动词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受数量词语修饰,但重叠之后却都不能再接受数量词语修饰,哪怕是动词重叠式处在非谓语的位置上”。王建军(1988)认为,动词之后若带有数量等补语,则不能重叠。赵新(1993)指出,如果动词后已有表示动作时量、动量等意义的语法成分——补语,则该动词不能重叠。毛修敬(1985)认为,带有数量等补语的动词不能重叠。此外,陈立民(2005)等也持类似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补语 数量词语 语法成分 重叠形式 法学界 李宇明 王建军 修饰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树理小说动词重叠式考察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敬国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1期66-70,共5页
赵树理小说动词重叠式考察分析●李敬国现代汉语动词常常可以重叠使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长期以来,有不少语法学者撰文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但是,至今在学术界还有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动词重叠式包括哪些形式?动词重叠式... 赵树理小说动词重叠式考察分析●李敬国现代汉语动词常常可以重叠使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长期以来,有不少语法学者撰文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但是,至今在学术界还有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动词重叠式包括哪些形式?动词重叠式是动词的变形形态还是动量组合?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赵树理小说 语法现象 现代白话文 汉语动词 讨论分析 语法意义 语言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欣晴 胡绵绵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156,共5页
汉语方言中能带补语的动词重叠式与共同语中的动词重叠式是同形异质的两类形式,补语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数量补语等三类。这种结构现在主要分布于江淮官话、闽语、粤语和吴语中,但它应该是古吴语的底层语法结构。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动词重叠 补语 古吴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动词重叠与俄语带前缀по-的方式限制动词对比
19
作者 王红厂 钟晓雯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把汉语动词重叠与俄语方式限制动词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除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之外,还在构成的语义特征限制、时体、体词化、语体等方面相同,验证了汉语Vv是一种形态,属于完成态(体),解释了汉语Vv表示习惯性、可能性意义的原因,并指... 把汉语动词重叠与俄语方式限制动词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除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之外,还在构成的语义特征限制、时体、体词化、语体等方面相同,验证了汉语Vv是一种形态,属于完成态(体),解释了汉语Vv表示习惯性、可能性意义的原因,并指出了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方式限制动词 语法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此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月华 《汉语学习》 1984年第1期1-8,共8页
0.“下”是动量词。但与其他动量词相比,意义和用法都要复杂得多。“下”常常在动词后作补语。这样用时与动词重叠有相似之处。本文主要比较作补语的“下”与动词重叠在意义和语法功能方面的异同。 1.“下”的基本意义和表达功能 “... 0.“下”是动量词。但与其他动量词相比,意义和用法都要复杂得多。“下”常常在动词后作补语。这样用时与动词重叠有相似之处。本文主要比较作补语的“下”与动词重叠在意义和语法功能方面的异同。 1.“下”的基本意义和表达功能 “下”的表达功能与动作进行的时间有密切关系。这一点与动词重叠是相同的。 1.1 表示已然动作的“下” 如果动作已经发生,“下”用于表示非持续性动作动词后时,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动量词 曹禹 表达功能 动作动词 作时 邓友梅 补语 汉语课本 非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