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怡宁 李烁 +7 位作者 孔令燕 王志伟 周慷 曹剑 樊红苓 张晓娜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7-600,713,714,共6页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mm,旋转时间0.28s,管电压80~120kV,管电流370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mm,间隔0.5m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放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重建相位窗的优选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佩玲 徐克 +1 位作者 黎庶 王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 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重建相位窗的优选。方法 本文收集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检查者69例,按心率分成小于60次/min、61~65次/min、66~70次/min和大于70次/min共四个组,将冠... 目的 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重建相位窗的优选。方法 本文收集接受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检查者69例,按心率分成小于60次/min、61~65次/min、66~70次/min和大于70次/min共四个组,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冠状动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分为0~3分四个等级,评价不同心率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并分别优选出各组显示不同冠状动脉节段的最佳相位窗。结果 第1组至第4组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检查成功率分别为95%、93.3%、83.3%和50%,右侧冠状动脉分别为90%、93.3%、77.8%和50%。第3组和第4组间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的成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组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均以75%相位窗显示最佳;第2组显示两侧冠状动脉以75%为最佳显示相位窗者均占80%(12/15);第3组中左、右冠状动脉以75%为最佳显示相位窗者分别占72.2%和55.5%,右侧冠状动脉以45%为最佳显示相位窗者占33.3%;第4组病例显示左侧、右侧冠状动脉的最佳相位窗分布较分散,分别在75%~95%和35%~45%。结论 对于16层螺旋CT来说,心率低于70次/min时冠状动脉检查可获得较高的检查成功率。心率低于65次/min时,两侧冠状动脉的最佳显示相位窗通常为75%;心率超过65次/min,尤其超过70次/min时,心选择35%~45%和75%~95%两个节段的多相位窗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心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重建相位窗 图像质量 16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心肌桥 被引量:22
3
作者 殷敏敏 余永强 +1 位作者 刘斌 周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描述壁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受压情况,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分析611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病人,对心肌桥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受压及其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分析...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描述壁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受压情况,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分析611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病人,对心肌桥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受压及其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壁冠状动脉舒张期受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并按心肌桥存在与否进行分组配对,比较有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无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611例病人中173例发现心肌桥(28.3%)。左前降发生率最高(122/173)。舒张中期壁冠状动脉重度受压者心肌桥厚度与无或轻度受压心肌桥厚度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6)。壁冠状动脉受压情况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842,P=0.002)。邻近心肌桥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单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7)。结论心肌桥厚度与壁冠状动脉舒张期受压程度及邻近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心肌桥可能是评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壁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造影对诊断冠脉不同类型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邢艳 赵圆 +4 位作者 刘文亚 潘存雪 古丽娜.阿扎提 王海涛 苏克奕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诊断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与限度。方法:连续80例完成CCTA及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疑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龄30-77岁,平均58岁)纳入...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造影(CCTA)诊断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与限度。方法:连续80例完成CCTA及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疑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龄30-77岁,平均58岁)纳入研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分为钙化性、非钙化性和混合性。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以ICA结果为金标准,运用相关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评价2种检查技术诊断三种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最终诊断明显冠脉狭窄(狭窄程度≥50%)49例108个节段;两种技术诊断钙化斑块性冠状动脉明显狭窄一致性差(r=0.720,P〈0.01),非钙化和混合斑块性明显狭窄一致性良好(r=0.895,r=0.900,P〈0.01)。结论:CCTA诊断非钙化性和混合性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较好,钙化斑块性狭窄的诊断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粥样斑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冠状动脉血流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金振一 Bela Merkely +2 位作者 丁大植 崔兰 沈铁宽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3期175-176,183,共3页
目的 以计帧法评价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相关冠状动脉血流的意义。方法 静息心电图或踏板运动试验 (treadm ill test,TMT)有缺血改变 (连续 2个以上相关导联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 .0 5 m V或 T波深倒置 ... 目的 以计帧法评价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相关冠状动脉血流的意义。方法 静息心电图或踏板运动试验 (treadm ill test,TMT)有缺血改变 (连续 2个以上相关导联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 .0 5 m V或 T波深倒置 )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 19例患者为缺血组。有心绞痛样症状而静息心电图、踏板运动试验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 5 2例为对照组。测定缺血相关性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hrombolysisin myocardial infarcton,TIMI)计帧值 (frame count,TIMI- FC)。结果 缺血组心电图示前壁心肌缺血者的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和下壁缺血者的右冠状动脉血流以及高侧壁缺血者的左回旋支血流的 TIMI- FC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 35 .3± 16 .1vs19.9± 13.7,P<0 .0 5 ;38.9± 11.7vs2 1.7± 14 .1,P<0 .0 5及 35 .9± 16 .7vs.14 .1± 9.5 ,P<0 .0 1) ;TIMI- FC测定结果以 <2 7为血流正常 ,≥ 2 7为血流缓慢。血流缓慢 (slow coronary flow,SCF)者 2 2例 ,血流正常 (norm al coronary flow,NCF)者 4 9例。SCF者中心电图有缺血改变的患者 (15例 ,6 8.2 % )显著多于 NCF者中心电图有缺血的患者 (4例 ,8.2 % ) ;NCF者中心电图正常者 (4 5例 ,91.8% )显著多于 SCF者中心电图正常者(7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心电描记术 计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基于CT的血流储备分数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价值 被引量:48
6
作者 庞智英 杨飞 +3 位作者 苏亚英 刘峰 汤林梦 崔书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675-268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血流储备分数(CT 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CT-FFR)、冠脉狭窄程度、临床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三者联合应用对阻塞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 目的探讨基于CT的血流储备分数(CT 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CT-FFR)、冠脉狭窄程度、临床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三者联合应用对阻塞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曾行冠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检查的133例阻塞性CAD患者,随访MACE发生情况,应用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狭窄程度及CT-FFR对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建立3个预测MACE的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个模型对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T-FFR≤0.80(HR=4.41)、冠脉狭窄程度≥70%(HR=3.65)、糖尿病(HR=2.54)是阻塞性CAD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CT-FFR+冠脉狭窄程度+临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AUC=0.86)优于CT-FFR模型(AUC=0.74)和CT-FFR+冠脉狭窄程度的模型(AUC=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CT-FFR联合冠脉狭窄程度和临床心血管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CAD患者MACE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为CAD患者及时进行临床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流储备分数 冠心病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用于血管减影冠状动脉CT成像 被引量:4
7
作者 孟雪 邢俊 +1 位作者 许楠 席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21-1326,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用于血管减影冠状动脉CT成像(S-CCTA)的价值。方法收集21例冠状动脉钙化复查(n=18)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n=3)患者,采用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行S-CCTA扫描,获得两次扫描图像和减影后图像后进行处理,采用4分... 目的观察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用于血管减影冠状动脉CT成像(S-CCTA)的价值。方法收集21例冠状动脉钙化复查(n=18)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n=3)患者,采用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行S-CCTA扫描,获得两次扫描图像和减影后图像后进行处理,采用4分制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S-CCTA图像质量,观察以严重钙化节段评估管腔狭窄程度的能力,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21例患者屏气时间为(10.34±1.07)s,辐射ED为(3.43±1.04)mSv。18例冠状动脉钙化复查患者共90个钙化斑块,S-CCTA图像质量[(3.47±0.69)分]明显高于CCTA[(2.48±0.70)分,P<0.001),且S-CCTA图像所示可用于评估管腔狭窄程度的严重钙化冠状动脉节段(88.89%)明显多于CCTA图像(66.67%,P<0.00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共植入5枚支架,其S-CCTA图像质量[(2.75±0.29)分]明显高于CCTA[(1.84±0.23)分,P<0.05]。结论改良单次短时屏气S-CCTA可有效缩短屏气时间、减少辐射剂量并提高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减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91例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学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桥(MB)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209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91例MB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MB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MB检出率1.75%,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 86例,对角支... 目的探讨心肌桥(MB)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209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91例MB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MB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MB检出率1.75%,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 86例,对角支4例,回旋支1例,孤立性MB患者75例。91例中,31例无典型临床症状,44例表现为心绞痛等临床症状,8例MB近段有粥样硬化病变,7例MB合并其他冠脉血管的粥样硬化,1例MB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结论MB有促进其近段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MB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肌缺血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A的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心肌缺血Meta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邓达标 王芮 +3 位作者 方进 胡钰 邹亚妮 周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1-166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评估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方法检索2004年1月—2015年2月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资源系统关于FFRCT...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评估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方法检索2004年1月—2015年2月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资源系统关于FFRCT在评估心肌缺血准确性方面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行进一步质量评估以及异质性检验。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通过汇总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采用FFRCT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质量分级均为A级。纳入研究的总患者数为662例,血管1117条。FFRCT在患者及血管水平汇总后的敏感度分别为0.90(95%CI 0.85~0.93)和0.83(95%CI 0.78~0.87);特异度分别为0.72(95%CI 0.67~0.76)和0.78(95%CI 0.75~0.81);诊断比值比(DOR)分别为24.34(95%CI 10.84~54.65)和21.09(95%CI 7.51~59.24),AUC分别为0.9415、0.9140。结论 FFRCT能有效提高冠状动脉CTA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自适应心脏步进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晓娟 马展鸿 +3 位作者 刘敏 郭佑民 司丽芳 翟仁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58-1362,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自适应心脏步进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采集58例接受DSCTA检查(心率≥70次/分,均未进行人为干预)的患者资料。数据采集期相为45%R-R间期,重建期相为45%±8%。采用Kruskal Wallis H... 目的探讨双源CT自适应心脏步进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采集58例接受DSCTA检查(心率≥70次/分,均未进行人为干预)的患者资料。数据采集期相为45%R-R间期,重建期相为45%±8%。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间的关系;ROC曲线分析检验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对移动伪影产生的影响。14例患者在DSCTA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CTDI和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58例纳入患者中,可供评价的血管为948段,图像质量评价为1~3级者占95.68%(907/948)。对于不同的心率变化,不同级别的LAD、LCX的显示节段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平均心率对冠状动脉移动伪影的产生有统计学意义(AUC:0.75,95%CI:0.55~0.96,P<0.05)。DSCTA诊断狭窄程度<50%及≥50%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80.00%(8/10)和90.48%(38/42);诊断血管狭窄的特异度为95.51%(170/178),阴性预测值为96.59%(170/176)。有效辐射剂量为(6.46±0.12)mSv。结论双源CT自适应心脏步进扫描技术对于心率≥70次/分的患者无需刻意降低心率,心率变化平稳患者均能得到良好的图像质量,诊断效能较高,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心率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体模实验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君惠 梁长虹 +2 位作者 黄美萍 刘辉 巫梓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采用心脏动态冠脉体模,对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心脏动态冠脉体模,在心律整齐的条件下,改变不同的心率;在心律变化的条件下,改变心率波动的范围,采用不同重组算法、图像重组相位窗,评价64... 目的采用心脏动态冠脉体模,对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心脏动态冠脉体模,在心律整齐的条件下,改变不同的心率;在心律变化的条件下,改变心率波动的范围,采用不同重组算法、图像重组相位窗,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图像质量最佳心率为≤70次/分,心率波动≤10次/分,图像质量在R-R间期的75%左右相位(舒张中期)最好。当心率较快时(≥80次/分),在R-R间期45%左右相位能够获得相对好的图像质量。心率较慢而波动小,冠状动脉成像采用segment(单扇区)重组算法,图像质量比较好;而心率快、波动比较大时,冠状动脉成像采用plus(四扇区)重组算法,图像质量比较好。结论心率、重组算法和图像重组相位窗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主要参数,在应用中应适当运用以上的参数,才能获得优质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红彬 郭启勇 侯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0TMR自由呼吸三维导航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完成MR检查的27例中有19例进行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0TMR自由呼吸三维导航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完成MR检查的27例中有19例进行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初步估价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30例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27例获得了满意的检查结果(84.5%),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共发现24支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敏感性为73.91%,特异性为82.29%,准确度为77.19%,阳性预测值为70.83%,阴性预测值为87.88%。结论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能够无创性地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初步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及近、中段狭窄。冠状动脉MRA表现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成像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贾洪顺 许乙凯 全显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527,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对胰腺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80例健康查体者行胰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胰腺供血动脉。结果:胰腺供血动脉胰十二脂肠上前动脉(ASPDA)、胰十二脂肠上后动脉(PS...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对胰腺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80例健康查体者行胰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胰腺供血动脉。结果:胰腺供血动脉胰十二脂肠上前动脉(ASPDA)、胰十二脂肠上后动脉(PSPDA)、胰十二脂肠下前动脉(AIPDA)、胰十二脂肠下后动脉(PIPDA)、胰背动脉(DPA)、胰横动脉(TPA)、胰大动脉(PMA)、胰前动脉弓(AAA)、胰后动脉弓(PAA)在MIP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0例)、100%(80例)、98%(78例)、95%(76例)、95%(76例)、83%(60例)、90%(72例)、43%(34例)、35%(28例)。结论:64层螺旋CT胰腺动脉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MIP多角度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胰腺供血动脉解剖与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动脉血管造影术 多层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 iCT冠状动脉CTA降低辐射剂量扫描方案的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蕴 赵婷婷 屈天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25-1729,共5页
目的采用256iCT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并联合多种技术优化扫描方案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纳入91例接受256iCT CCTA(研究组)和30例接受64排CCTA(对照组)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研究组根据患者心率设置6种扫描方案,方... 目的采用256iCT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并联合多种技术优化扫描方案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纳入91例接受256iCT CCTA(研究组)和30例接受64排CCTA(对照组)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研究组根据患者心率设置6种扫描方案,方案1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启动z轴方向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方案2、3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ECG-CTCM)技术,方案4~6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各扫描方案均根据BMI设置管电压。计算并比较各组及各扫描方案间有效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ED[(12.78±5.87)mSv]明显低于对照组[(19.49±1.65)mSv,P〈0.05]。研究组扫描方案1ED最低,其次为扫描方案3,两种扫描方案ED均明显低于其余扫描方案(P均〈0.05),二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方案2、4~6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扫描方案中ED均随管电压下降而下降。各扫描方案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0,P=0.858)。结论 CCTA中256iCT辐射剂量低于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技术和个体化扫描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辐射剂量,并不影响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全心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冠心病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红琴 王健 +2 位作者 朱立强 金立新 Renate Jerecic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13-1816,共4页
目的比较3.0T磁共振全心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CE-CMRA)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可疑冠心病(CAD)检出的能力,探讨临床应用3.0T CE-CMRA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可疑CAD患者在1周内先后行CAG和CE-CMRA检查。CE-CMRA检查应用心电门控、呼... 目的比较3.0T磁共振全心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CE-CMRA)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可疑冠心病(CAD)检出的能力,探讨临床应用3.0T CE-CMRA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可疑CAD患者在1周内先后行CAG和CE-CMRA检查。CE-CMRA检查应用心电门控、呼吸门控、反转回复序列、分段梯度回波序列,以0.3 ml/s速率注入钆贝酸二葡甲胺(0.2 ml/kg)和15 ml生理盐水,延迟60 s开始采集数据。以传统CAG为金标准,计算CE-CMR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成功完成26例CE-CMRA检查,CE-CMRA诊断CAD患者、段落、各支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84.62%(22/26)、78.30%(285/364)、87.50%(56/6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9/11)、81.05%(124/153)、91.67%(22/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17/19)、80.62%(208/258)、90.32%(56/62)。CE-CMRA对右冠状动脉的显示率为86.15%(112/130);左主干100%(26/26);前降支98.46%(128/130);回旋支83.33%(65/78)。26例CE-CMRA中,17例图像为Ⅳ级,8例为Ⅲ级图像,1例为Ⅱ级图像,无0级和Ⅰ级图像。结论 3.0T CE-CMRA的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可作为检出CAD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冠状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回旋支起源于右Valsalva窦并行动脉成形术1例报告
16
作者 姚震 Gerard ETHEVENOT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VALSALVA窦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CT密度值用于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及狭窄程度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杉 王照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CT成像(CCTA)中,根据冠状动脉钙化(CAC)近端与远端冠状动脉管腔CT值及校正后冠状动脉强化值(CCO)差值评估钙化部位管腔狭窄的准确度。方法对CCTA显示钙化的233支主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根据狭...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CT成像(CCTA)中,根据冠状动脉钙化(CAC)近端与远端冠状动脉管腔CT值及校正后冠状动脉强化值(CCO)差值评估钙化部位管腔狭窄的准确度。方法对CCTA显示钙化的233支主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完全闭塞组,比较各组CCO差值,分析以钙化近远端CCO差值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结果完全闭塞组CCO差值高于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P<0.001);重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CCO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CCO差值高于轻度狭窄组(P<0.001)。以钙化近远侧CCO差值0.0869作为诊断界点,其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67%、75.47%、91.39%和48.78%;以0.2070作为诊断界点时,其诊断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4%、79.89%、54.88%和97.35%。结论冠状动脉钙化近远端管腔CCO差值随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以之作为评价指标,可明显提高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及狭窄程度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钙质沉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率成像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18
作者 李文俊 骆志玲 +4 位作者 顾云 潘家华 沈艳 王钰 倪锐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9-943,共5页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技术预测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接受CAG的非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多支病变43例(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32例(单支病变组),43例造影正常(对照组),分析3组研究对象收缩期峰值应变(SPI)及应变率(SR...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技术预测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接受CAG的非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多支病变43例(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32例(单支病变组),43例造影正常(对照组),分析3组研究对象收缩期峰值应变(SPI)及应变率(SRSI)有无差异。结果多支病变组SRS和SP绝对值均低于单支病变组及对照组(P<0.05)。分别以SP>-15.0%、SRS>-1.01 s-1作为截断值,诊断多支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65.12%(28/43)和72.09%(31/43),特异度为90.67%(68/75)和74.67%(56/75)。结论应变率成像能够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应变 应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被引量:6
19
作者 邓炜 郑焕君 +2 位作者 史瑞雪 李淑明 黄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8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8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排MSCTA检查,按MSCTA成像质量分为A组(n=41,血管显示清晰)和B组(n=39,血管显示不清);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MSCTA和MSCT...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8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排MSCTA检查,按MSCTA成像质量分为A组(n=41,血管显示清晰)和B组(n=39,血管显示不清);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MSCTA和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A组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85.98%(141/164)]高于MSCTA结合首过灌注成像[80.49%(132/164)],B组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66.03%(103/156)]低于MSCTA结合首过灌注成像[79.49%(124/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对于血管显示不清者,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心肌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介入放射学(CA和PTCA)所致患者辐射剂量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白玫 刘彬 +1 位作者 郑钧正 彭明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76-1881,共6页
目的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介入放射学中心为现场,着重选取介入放射学中较常实施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这两种医疗实践所致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探索临床介入放射学实践中较... 目的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介入放射学中心为现场,着重选取介入放射学中较常实施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这两种医疗实践所致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探索临床介入放射学实践中较为恰当的监控方法。方法现场调查监测两种介入放射学实践所致患者的面积剂量乘积(DAP)和介入参考点的累积剂量(CD)等,样本积累了CA患者84例,PTCA患者51例;采用基于蒙特卡罗技术的PCXMC软件,根据现场在线监测的DAP和CD值数据,估算患者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水平。运用热释光(TLD)剂量测量方法进行人体模型模拟实验研究,测量体内主要器官的吸收剂量,并与软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根据DAP和CD值采用软件估算得到的器官吸收剂量值与TLD测量的器官吸收剂量相比较,经配对t检验,检验结果P>0.05。对于PTCA,所监测的DAP范围为16423mGy·cm2至161973mGy·cm2,介入参考点处的累积剂量CD值为287mGy至2883mGy,有效剂量为2.3mSv至20.1mSv。对于CA,所监测的DAP范围为7611mGy·cm2至60538mGy·cm2,CD范围从120·0mGy至1016.0mGy,有效剂量为1·1mSv至6.9mSv。所得CA患者有效剂量与DAP值的转换系数为0.114mSv·Gy-1·cm-2至0.139mSv·Gy-1·cm-2;PTCA患者有效剂量与DAP值的转换系数为0.124mSv·Gy-1·cm-2至0.142mSv·Gy-1·cm-2。依据软件估算得到的介入患者各器官平均剂量水平和在线监测的CD值,还建立两种介入放射学实践所致患者器官剂量与CD值的转换系数。结论采用在线监测的DAP和CD值作为介入放射学实践所致患者辐射剂量的表征量,可以比较方便快捷地估算出患者有关器官的吸收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为介入放射学实践及时提供患者受照的辐射剂量学信息,有利于指导和加强介入放射学中患者所受医疗照射的防护,有效防范患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电离辐射危险。并且提供了建立相应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表征量和参考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介入放射学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