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损伤致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春坚 黄峻 +3 位作者 杨国平 徐以南 陆琳 冯振卿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7-280,F003,共5页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缩窄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探讨用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方法 :新西兰兔 10只 ,用细尼龙线逐渐缩窄兔右股动脉至完全闭塞 ,记录缩窄程度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继之经右股动脉置入 2 .5mm×2 0 .0m...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缩窄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探讨用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方法 :新西兰兔 10只 ,用细尼龙线逐渐缩窄兔右股动脉至完全闭塞 ,记录缩窄程度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继之经右股动脉置入 2 .5mm×2 0 .0mm球囊剥脱血管内皮 ,抽出球囊后监测股动脉压力变化。球囊损伤前后取血检测血小板计数。对部分动物在血栓形成前后行股动脉造影。最后取受损节段血管作病理检查。结果 :①兔右侧股动脉缩窄 90 %时 ,其收缩压、脉压显著下降 ;进一步缩窄达 10 0 %时 ,脉压降为 0 ,同时舒张压、平均压也显著下降。②右侧股动脉收缩压、脉压在球囊损伤后 5min即显著下降 ;至损伤后 90min ,脉压降至 0 ,同时舒张压、平均压亦显著下降。③动脉造影及病理组织检查均证实球囊损伤后股动脉血栓形成 ,管腔完全闭塞。④球囊损伤后 2h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结论 :球囊损伤可制成稳定、可靠的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这在进行各种溶栓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时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球囊损伤 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被引量:15
2
作者 黎萍 黄道中 +2 位作者 张青萍 乐桂蓉 陆永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和总结 6例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 ,6例患者均经手术或造影证实。结果  5例肝门和肝内门静脉周围均没见肝动脉...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和总结 6例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 ,6例患者均经手术或造影证实。结果  5例肝门和肝内门静脉周围均没见肝动脉血流信号 ,其中 1例膈下动脉分支伸入肝内形成侧支循环 ,另 1例术后第 3天肝动脉血流信号显示 ,术后第 5天未见肝动脉血流 ;6例均见门静脉流速增高 ;3例肝内见坏死灶 ;2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2例Glisson鞘回声增强。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原位肝移植 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东生 陈方平 +4 位作者 唐发清 冯俊涛 贺石林 黄细莲 肖长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19-925,共7页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作用。方法:家兔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改良挂线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共7组,灌胃相应的药液8 d,于末次灌胃2 h...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作用。方法:家兔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改良挂线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共7组,灌胃相应的药液8 d,于末次灌胃2 h后处死家兔,取动脉血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家兔颈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1,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D-fructose-1,6-diphosphate trisodium salt octahydrate,FDP)、D-二聚体(D-dimer)、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等含量的变化。结果:改良挂线模型组血管内充满血栓,血管内弹力膜损伤严重;大黄虫丸低剂量组管腔内丝线周围有血栓形成,但有部分软化、溶解、吸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管腔内血栓较少,大部分已被吸收,血管内膜清晰完好。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改良挂线模型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除血栓湿重外(P<0.01),血栓干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除FDP含量(P<0.05)外,血栓干湿重和D-Di-mer均无明显差异(P>0.05)。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分别与改良挂线模型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除D-Dimer外(P>0.05),血栓干湿重及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黄虫丸能降低血浆TF和D-Dimer及FDP的含量,抗动脉血栓形成,维持血管内膜的稳定,其疗效与剂量成正比,大黄虫丸是理想的抗血栓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虫丸 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1 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 D-二聚体 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华 王建华 +4 位作者 颜志平 程洁敏 刘嵘 钱晟 周俭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1-185,212,共6页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3月至2015年10月出现的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行经肝动...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3月至2015年10月出现的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行经肝动脉置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21例溶栓过程中联合支架植入,3例合并脾动脉盗血行脾动脉栓塞。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为91%(31/34)。2例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肝动脉1年、2年、3年及5年通畅率分别为82%、73%、57%和57%。患者的无阻塞中位生存期达94个月。结论介入治疗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3例报道 被引量:7
5
作者 马朝来 张同琳 +6 位作者 宋世兵 袁炯 修典荣 李选 朱建平 王德臣 蒋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价值。 方法 对 5 0例同种异体肝移植病例 ,术后以彩色多普勒超声 (CDI)定期监测肝动脉血流 ,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 (HAT)者行动脉造影 ,确诊 3例 ,即刻行介入溶栓治疗 ,经导管分别在 2 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价值。 方法 对 5 0例同种异体肝移植病例 ,术后以彩色多普勒超声 (CDI)定期监测肝动脉血流 ,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 (HAT)者行动脉造影 ,确诊 3例 ,即刻行介入溶栓治疗 ,经导管分别在 2 0分钟内予尿激酶 12 5万单位、30分钟内予尿激酶 2 5万单位和肝素 5 0mg,及 4小时内注入尿激酶 6 0万单位。 结果  3例溶栓治疗后 ,肝动脉均再通。 1例因二次血栓形成再次溶栓成功。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腹腔内出血 ,1例保守治疗痊愈 ,1例经开腹手术止血后痊愈 ,另 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 对怀疑HAT病例 ,应尽早行动脉造影。改进后的溶栓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HAT的可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肝移植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拐杖导致上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被引量:6
6
作者 范隆华 叶建荣 +1 位作者 符伟国 史振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0-190,共1页
关键词 拐杖 上肢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兆岩 郭述 +1 位作者 苏曹霞 曹秉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3-425,F003,共4页
应用外径约 0 .3mm的导管从大鼠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颈内动脉 ,一直到距大脑中动脉 (MCA)起始处 2~ 3mm处 ,注射凝血酶诱导血栓形成。于手术后 3、6、12h观察行为障碍并评分 ,手术后 12h取脑观察Willis环、脑梗死体积及病理改变。结果表... 应用外径约 0 .3mm的导管从大鼠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颈内动脉 ,一直到距大脑中动脉 (MCA)起始处 2~ 3mm处 ,注射凝血酶诱导血栓形成。于手术后 3、6、12h观察行为障碍并评分 ,手术后 12h取脑观察Willis环、脑梗死体积及病理改变。结果表明 ,该模型行为障碍和脑梗死体积较为恒定 ,观察Willis环可见MCA起始部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血栓是混合血栓 ,脑梗死体积与本研究室应用线栓法建立的大鼠MCA缺血模型的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该模型操作简便 ,缺血效果可靠 ,梗死部位恒定 ,而且较接近人类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大鼠 动物模型 M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王蛇毒中酸性磷脂酶A_2对三氯化铁诱导的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维文 张贵平 +2 位作者 罗健东 钟蓓华 区慧坚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 研究眼镜王蛇毒中酸性磷脂酶A2 组分Ⅰ (命名为APLA2 Ⅰ)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的能力 ,观察将其开发成抗血栓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模型组大鼠舌下ivPBS,3组APLA2 Ⅰ预治疗组大鼠分别舌下ivAPLA2 Ⅰ 1 .0 ,0 .5和 0 .1mg·kg-1... 目的 研究眼镜王蛇毒中酸性磷脂酶A2 组分Ⅰ (命名为APLA2 Ⅰ)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的能力 ,观察将其开发成抗血栓药物的可能性。方法 模型组大鼠舌下ivPBS,3组APLA2 Ⅰ预治疗组大鼠分别舌下ivAPLA2 Ⅰ 1 .0 ,0 .5和 0 .1mg·kg-1 。各组给药 30min后 ,用 40 %FeCl3 诱导大鼠腹主动脉血栓形成 ,监测远端腹主动脉压 ,记录最低腹主动脉压和血栓形成时间 ,测量血栓面积及血栓重量。采用大鼠体外血浆凝块回缩实验观察APLA2 Ⅰ对血浆凝块回缩的影响。用小鼠尾动脉出血实验观察APLA2 Ⅰ对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 预ivAPLA2 Ⅰ 1 .0 ,0 .5及 0 .1mg·kg-1 可抑制FeCl3 诱导的大鼠血栓形成后的腹主动脉压下降 ,使最低腹主动脉压从(4.0± 0 .5)kPa(模型组 )分别增高至 (7.7± 1 .0 ) ,(6 .8±0 .8)和 (5 .4± 0 .7)kPa ;使血栓形成时间从(31±4)min(模型组 )分别延长至 (60± 7) ,(53± 5)和(49± 6)min;使血栓面积从 (1 0 62± 1 39) μm2 (模型组 )分别减少至 (72 4± 74) ,(785± 96)和 (91 0±1 2 6) μm2 ;使 0 .5cm长血管内血栓重量从 (5 .2±0 .6)mg(模型组 )分别减少至 (3 .5± 0 .5) ,(3 .8±0 .5)和 (4.6± 0 .6)mg(P <0 .0 5 ,n =1 0 )。体外实验显示APLA2 Ⅰ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血浆凝块回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液类 酸性磷脂酶A2 眼镜王蛇毒 三氯化铁 动脉血栓形成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蝶窦炎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多发脑梗死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董立朋 程金明 +3 位作者 楚宝 刘志娟 赵景茹 李俐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3452-3458,共7页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CST)是一种罕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随着抗生素的使用,CST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尽管目前CST的死亡率有所改善但仍然较高,多数由误诊引起的延误治疗所致。慢性蝶窦炎致CST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多发脑梗死的病例报...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CST)是一种罕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随着抗生素的使用,CST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尽管目前CST的死亡率有所改善但仍然较高,多数由误诊引起的延误治疗所致。慢性蝶窦炎致CST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多发脑梗死的病例报告较少见,但伴有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CST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有必要迅速识别、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慢性蝶窦炎致CST伴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和多发脑梗死,并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明确有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CST伴颈内动脉受累的诊治及预后,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希望为CST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资料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蝶窦炎 动脉血栓形成 脑梗死 糖尿病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毒蛋白酶natrahagin抑制兔颈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丹 吴曙光 陈娜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14-715,共2页
关键词 眼镜蛇毒蛋白酶 NATRAHAGIN 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显像与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辉雄 张青萍 《放射学实践》 1998年第2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肝移植 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右肺动脉血栓形成1例
12
作者 贺声 朱智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15-115,共1页
关键词 右肺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诊断 临床表现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前后动脉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
13
作者 张继平 李长龄 +2 位作者 郭欣欣 王银叶 王桂玲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补阳还五汤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发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
14
作者 施月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3-833,共1页
患者男.27岁,因右下肢怕冷、疼痛8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自15岁开始吸烟,2001年因右下肢怕冷、疼痛于江苏省多家三甲医院均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长期治疗后病情控制尚可,1周前患者突觉右下肢怕冷、疼痛加重,右足麻木,间... 患者男.27岁,因右下肢怕冷、疼痛8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自15岁开始吸烟,2001年因右下肢怕冷、疼痛于江苏省多家三甲医院均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长期治疗后病情控制尚可,1周前患者突觉右下肢怕冷、疼痛加重,右足麻木,间歇性跛行加重,静息痛明显,门诊治疗无效,收住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血栓形成 急性 并发 间歇性跛行 右下肢 三甲医院 病情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伴肺动脉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岩 熊长明 +4 位作者 倪新海 顾晴 赵智慧 柳志红 何建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伴肺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6例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5岁,均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所有患者均无静脉...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伴肺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6例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5岁,均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所有患者均无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如:外伤、卧床等,且多普勒血管超声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像学特点表现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显著扩张,近段肺动脉和(或)较大分支内层状附壁血栓形成。结论:先天性左向右分流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可同时合并肺动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容易漏诊,肺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或肺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高压 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脾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华 陈智年 +6 位作者 王建华 王国华 刘嵘 钱晟 陈保星 王飞 李会朋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7-280,共4页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3月—2018年10月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并接受介入治疗的5例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脾动脉窃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SASS)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5例急性肝动脉...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3月—2018年10月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并接受介入治疗的5例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脾动脉窃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SASS)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5例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分别发生于肝移植术后第3、3、2、1、4天,5例患者在经介入溶栓治疗之前均先行远端脾动脉主干中段弹簧圈栓塞,共使用弹簧圈68枚,直径5~18 mm,长度50和140 mm。后采取局部肝动脉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共植入支架5枚,直径均为4 mm,长度18~39 mm。溶栓尿激酶用量分别为85×10^(4) U、115×10^(4) U、135×10^(4) U、150×10^(4) U、250×10^(4) U。随访时间为5~41个月,5例患者在随访期间肝动脉通畅情况良好,无1例出现再次血栓形成。结论介入近端脾动脉主干弹簧圈栓塞、肝动脉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SASS的有效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急性肝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窃血综合征(SASS)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并脱落致脑梗塞死亡1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杰 赵晓东 +3 位作者 刘楚德 李清萍 龚志强 叶敏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2-232,共1页
关键词 颈总动脉血栓形成 外伤性 脑梗塞死 头部CT检查 右侧大脑半球 死者家属 动脉梗死 广泛性 脑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动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玉秀 周希静 +2 位作者 陈恩宏 闫海东 孙雪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83-285,共3页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动脉血栓形成杨玉秀,周希静,陈恩宏,闫海东,孙雪峰(第一临床学院泌尿内科)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动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合并动脉血栓形成报道较少。我院1978...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动脉血栓形成杨玉秀,周希静,陈恩宏,闫海东,孙雪峰(第一临床学院泌尿内科)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动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合并动脉血栓形成报道较少。我院1978年~1989年共收治NS26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致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例
19
作者 戴先成 刘迎春 +1 位作者 柴智锋 周旭科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35-235,共1页
关键词 外伤致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法医鉴定 尸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猫肥厚型心肌病导致多次动脉血栓的病例报告
20
作者 胡静思 雷雪彬 +1 位作者 余来森 张俭伟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9期71-74,共4页
肥厚性心肌病是猫常见的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肌向心性增生肥厚,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血栓。临床症状常出现精神萎靡、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后肢足垫温度下降、急性疼痛、跛行等,通常通过临床体格检查、X光、超声来进行诊断,肥厚... 肥厚性心肌病是猫常见的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肌向心性增生肥厚,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血栓。临床症状常出现精神萎靡、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后肢足垫温度下降、急性疼痛、跛行等,通常通过临床体格检查、X光、超声来进行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通过抗血栓治疗、正性肌力心脏病药物、利尿等方法,改善患猫的临床症状,提高患猫的生存质量。该文通过对1例猫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等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心肌病 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 呼吸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