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家兔ET、NO、SOD、MDA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林成仁 王敏 +2 位作者 庄百溪 马雪瑛 刘建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家兔ET、NO、SOD、MD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等)进行干预,探讨其对ASO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胶囊0.8、0.4、0.2 g/kg剂量组,通塞脉...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家兔ET、NO、SOD、MD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等)进行干预,探讨其对ASO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胶囊0.8、0.4、0.2 g/kg剂量组,通塞脉片0.8 g/kg剂量组及来适可0.002 g/kg剂量组;采用机械损伤、免疫损伤及高脂饲料喂养等方法复制家兔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模型;造模8周开始灌胃给药,实验前、给药前、给药4周、给药8周、给药12周测定血液中ET、NO、SOD、MDA水平,实验结束时造影,并取术侧髂股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通心络胶囊明显减轻术侧后肢髂股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降低血清MDA含量,升高血清SOD活性和NO含量。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提示其防治ASO的机制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通心络胶囊 髂股动脉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浆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梁越 聂皓 +4 位作者 任华亮 李方达 田翠 李汇华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95,共8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7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例组)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ngptl2水平。...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7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例组)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ngptl2水平。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Angptl2、脂联素水平。结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Angptl2水平较健康对照显著升高[(13.55±9.17)μg/L比(9.04±4.79)μg/L,P=0.010]。糖尿病人群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浆Angptl2水平(18.67±9.84)μg/L较对照组(13.01±3.47)μg/L升高(P=0.021)。在重症下肢缺血组Angptl2水平较间歇性跛行组更高[(17.01±10.20)μg/L比(10.53±6.97)μg/L,P=0.003]。Angptl2>13.67μg/L诊断效果最好,敏感性为60.34%,特异性为81.25%。在病例组中,血浆Angptl2水平与踝-肱指数呈负相关(斯皮尔曼相关系数=-0.244,P=0.035)。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浆Angptl2水平升高。当疾病进展为重症下肢缺血时,Angptl2水平的升高更为明显,可以作为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间歇性跛行 下肢缺血 诊断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与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缺血下肢血管及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孙晓峰 所剑 +6 位作者 王琦 刘婷 崔阳 王中英 杨学明 方艳秋 谭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7-340,397,398,共6页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缺血下肢的表达及分布规律,为应用HIF-1α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5例ASO截肢患者肢体的血管、肌组织及...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缺血下肢的表达及分布规律,为应用HIF-1α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5例ASO截肢患者肢体的血管、肌组织及3例正常人肌组织中的HIF-1α、VEGF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CD34标记血管,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数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SO患者缺血肢体主干血管及缺血肌组织内HIF-1α、VEGF表达灰度值较正常人均明显增加,MVD计数增加。增加最高的是胫后动脉(HIF-1α为932.5±545.2,VEGF为354.5±75.8,MVD为38.4±8.4),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小腿缺血肌肌间动脉、小腿缺血肌以及足坏死肌中HIF-1α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低于胫后动脉;在缺血血管壁内,HIF-1α、VEGF表达量及MVD计数均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而在缺血肌组织内,HIF-1α、VEGF表达量及MVD计数增加均与缺血程度无关联;HIF-1α、VEGF在缺血肌组织内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大血管。结论:HIF-1α、VEGF在ASO患者缺血肢体主干血管和缺血肌组织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但在缺血肌组织内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缺血大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缺血肢体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英信 时德 +2 位作者 张依仁 白麟祥 刘象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7-469,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粥样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对 198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 176例下肢粥样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般资料、药物治疗、手术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Ⅱ期病人经药物治疗症状得到改善 ,41例Ⅲ期病人症状... 目的 探讨下肢粥样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对 198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 176例下肢粥样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般资料、药物治疗、手术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Ⅱ期病人经药物治疗症状得到改善 ,41例Ⅲ期病人症状有一定改善 ,73例Ⅳ期患者无明显效果。 3 8例大隐静脉动脉化术后未发生截肢者 ;3 6例腰交感神经节切除后 8例 1~ 3年再次截肢。 1例人造血管移植 1年后发生栓塞 ;1例经患肢穿刺造影术后整个肢体发生急速严重缺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Ⅱ期病人以药物治疗为主 ,Ⅲ、Ⅳ期病人术后应坚持药物治疗 ,截肢平面应根据残端供血情况适当提高 ,以免残端缺血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彭丽萍 左孟华 王春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 ( VEC)损伤和肿瘤坏死因子 ( TNF)在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PASO)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0例老年 PASO患者进行血浆内皮素 ( ET)、一氧化氮 ( NO)、TNF及外周循环内皮细胞 ( CEC)进行检查。结果 :5 0例 PAS...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 ( VEC)损伤和肿瘤坏死因子 ( TNF)在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PASO)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0例老年 PASO患者进行血浆内皮素 ( ET)、一氧化氮 ( NO)、TNF及外周循环内皮细胞 ( CEC)进行检查。结果 :5 0例 PASO患者均呈现高 ET、高 TNF、低 NO血症 ,外周循环血内皮细胞数目明显增加 ( P<0 .0 1 ) ,且同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血管内皮损伤及 TNF参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内皮素 一氧化氮 肿瘤坏死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早期临床疗效评估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鹏 管宇珩 +3 位作者 包晗 毛景松 张曦彤 徐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22-1325,共4页
目的:评估国产药涂球囊法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的22例股动脉-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在术后1、3和6个月时进行随... 目的:评估国产药涂球囊法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的22例股动脉-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在术后1、3和6个月时进行随访,分析一期血管通畅率、Rutherford分级、患者再次入院治疗以及症状缓解情况等。结果:入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个月时的踝肱指数(ABI)分别为0.39±0.18和0.69±0.21;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病变血管Rutherford分级分别为3.72±1.24和2.05±1.07。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在术后逐渐改善,术后6个月时的一期通畅率为100%,随访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截肢以及死亡病例数均为0。结论: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可靠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 药涂球囊 介入放射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所致严重性缺血的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陆信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3期22-25,共4页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呈增高的发病趋势,目前,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没有完全阐明、疾病未得到有效预防的情形下,动脉重建术(血管腔内和开放性手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措施[1]。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CLI 开放性 动脉 自体静脉 严重性 下肢 四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C型凝集素样受体-2水平与介入术后2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懿 陆舜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浆C型凝集素样受体(CLEC)-2水平与术后2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安顺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3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浆C型凝集素样受体(CLEC)-2水平与术后2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安顺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3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CLEC-2水平,分析其与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均获成功并随访2年。41例(39.8%)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血浆CLEC-2水平随时间进展呈降低趋势(P<0.05)。术后7 d血浆CLEC-2评价支架内再狭窄的效能,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1 d CLEC-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分型、术后7 d CLEC-2是LEAOD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浆CLEC-2是LEAOD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浆CLEC-2有助于判断LEAOD介入术后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C型凝集素样受体-2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胡骥琼 梁双超 +2 位作者 司春强 薛清泉 夏友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解剖观察结果:①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②腓肠动脉开口处分3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③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回升,下肢溃疡两月内逐渐愈合。B超显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流出道 侧支循环 腓肠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