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MRI特征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秦锐 郑冲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5-988,共4页
心血管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高分辨(HR)MRI分辨率高且无创,对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R-MRI特征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心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康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2
作者 周恩 汤叶华 +1 位作者 徐建欧 陈礼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血脂康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青田县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单纯... 目的探讨血脂康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青田县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口服血脂康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8、24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周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6.74±7.66)U/L vs(31.53±10.18)U/L,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中,血脂康胶囊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康胶囊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LDL 阿托伐他汀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苷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皮炎症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志勇 田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8-1233,共6页
目的:探讨虎杖苷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AS斑块和内皮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虎杖苷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 目的:探讨虎杖苷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AS斑块和内皮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虎杖苷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与维生素D3腹腔注射联合的方法制备AS大鼠模型。虎杖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每天灌胃虎杖苷40、80、160 mg/kg,阳性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辛伐他汀5 mg/kg,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主动脉AS斑块形成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8、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同型半胱氨酸(Hcy)、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素-1(ET-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TGF-β1、Smad2/3、p-Smad2/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主动脉内壁出现大量AS斑块,血清中TG、TC、LDL-C水平及TNF-α、IL-6、IL-8、CRP、MCP-1、Hcy、ICAM、ET-1含量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主动脉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p-Smad2/3/Smad2/3显著升高(P<0.05)。虎杖苷干预后AS大鼠主动脉内壁斑块面积明显减小,血清中TG、TC、LDL-C水平及TNF-α、IL-6、IL-8、CRP、MCP-1、Hcy、ICAM、ET-1含量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主动脉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p-Smad2/3/Smad2/3明显减小(P<0.05),以上指标变化均呈剂量依赖性(P<0.05)。阳性对照组TC、LDL-C、HDL-C水平与虎杖苷高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比虎杖苷高剂量组更低(P<0.05)。结论:虎杖苷通过调节血脂、降低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AS斑块的形成,改善AS大鼠体内的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苷 TGF-Β/SMAD信号通路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内皮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残余胆固醇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丽华 闫肃 +2 位作者 秦迁 陈静锋 丁素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6-850,共5页
目的:分析残余胆固醇(RC)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3年6月体检的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者7152人,依据RC分为低、高RC组,绘制Kaplan-Meier风险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 目的:分析残余胆固醇(RC)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3年6月体检的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者7152人,依据RC分为低、高RC组,绘制Kaplan-Meier风险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RC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RC、糖化血红蛋白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HR(95%CI)分别为1.041(1.037~1.046)、1.153(1.042~1.276)、1.123(1.023~1.233)、1.088(1.024~1.156);RC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风险有关(P=0.033),随RC增高,患病风险呈先逐渐增高再平稳趋势。结论:RC升高可增加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限制性立方样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后短期mRS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吴静静 张亚婷 +3 位作者 张林 尹喜 宋娟 王成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检查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构成与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mRS评分的相关性,为此类患者的预后评价提...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检查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构成与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mRS评分的相关性,为此类患者的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出现缺血性卒中症状并在症状侧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将其中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且完成了3个月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连续入组本研究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mRS≥2)和良好预后组(mRS<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首次HR-VWI检查的斑块成分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的斑块成分。分析斑块中不同成分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计入组66例(不良预后组39例,良好预后组27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检查中,不良预后组含有斑块内出血的比例高于良好预后组(P<0.05),良好预后组斑块内存在钙化的比例以及钙化体积均大于不良预后组(P<0.05);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不良预后组和良好预后组间含有斑块内出血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良好预后组中斑块内存在钙化的比例更大、钙化体积更大(P<0.05)。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化及钙化体积与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mRS评分具有相关性;症状初期行HR-VWI检查可对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 改良Rankin量表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家钰 石莹 +2 位作者 崔英哲 田园 刘鹏飞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8-1006,共9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基于Fazekas评分的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MHs)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和斑块特征,探讨斑块易损性参数与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因怀疑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基于Fazekas评分的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MHs)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和斑块特征,探讨斑块易损性参数与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因怀疑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行常规序列颅脑MR扫描及大脑中动脉M1段高分辨管壁成像检查的99例住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颅脑MRI平扫图像,根据改良Fazeka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2组:无和轻度WMHs组(Fazekas 0~2分)57例,中重度WMHs组(Fazekas 3~6分)42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分析比较两组之间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分布、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和斑块负荷等易损性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易损斑块与WMHs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及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占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和重度WMHs组患者年龄更大,血脂异常更常见,斑块内出血比例更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均与白质高信号等级呈正相关(r=0.276、0.215、0.321,P均<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斑块内出血是WMH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3(1.030,1.139),P=0.002;OR=4.991(1.459,17.072),P=0.010]。结论:年龄、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与WMHs严重程度相关,年龄和斑块内出血是WMHs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与脑小血管病具有相关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高信号 脑小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月 伍建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377,共4页
易损斑块的不同病理特征可致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超声表现具有异质性。联合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可通过多种超声表现分析斑块内成分、评估其易损性,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及评估疗效和预后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及发... 易损斑块的不同病理特征可致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超声表现具有异质性。联合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可通过多种超声表现分析斑块内成分、评估其易损性,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及评估疗效和预后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及发展潜力。本文就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多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婷 鲁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9-1793,共5页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持续上升;识别高风险斑块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不仅可评估阻塞性CAD严重程度,亦有助于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文就CCTA用于冠状动...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持续上升;识别高风险斑块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不仅可评估阻塞性CAD严重程度,亦有助于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本文就CCTA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评估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曹薇 张洁 +3 位作者 张海燕 王玉 曹琳 唐灵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47-751,共5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IVUSE)评估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研究组予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仅予...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IVUSE)评估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研究组予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仅予阿托伐他汀治疗4个月;记录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行颈动脉常规超声和IVUSE检查;以治疗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CT结果为标准,评估超声检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效能;观察治疗后临床资料及颈动脉斑块IVUSE参数及稳定性变化。结果 DSA于162例检出单发、38例检出多发斑块共232个斑块,含192个易损斑块、40个稳定斑块。IVUSE检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χ^(2)=16.019,P<0.001)。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优于对照组,其斑块偏心指数及应变率高于、其余斑块IVUSE参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斑块稳定性改善占比高于对照组[78.00%(78/100) vs.52.00%(52/100),P<0.001]。结论IVUSE可用于评估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弹性成像技术 依折麦布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38
10
作者 陈略 朱飞奇 +1 位作者 刘纯钢 朱瑾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8-352,共5页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n=28)、B组(n=11)、C组(n=16),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d,阿托伐他汀40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黄连素0...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n=28)、B组(n=11)、C组(n=16),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d,阿托伐他汀40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黄连素0.4g(3次/d)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3组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面积(total plaque ar-ea,TPA)、斑块总最大厚度之和(Crouse积分)、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不稳定性斑块数目的差异。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的TC、TG、LDL-C均有下降,且TC和LDL-C 3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P=0.033);比较3组LDL-C的达标率,C组(75.0%)明显高于A组(32.1%)和B组(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A、C两组均可显著降低Crouse积分(P<0.05),治疗后C组的Crouse积分明显低于A组,且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Crouse积分出现升高。结论黄连素显著提高阿托伐他汀降低脑梗死患者LDL-C的幅度和达标率,并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最大厚度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降脂 盐酸小檗碱 阿托伐他汀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薛庆华 武能坤 +3 位作者 李鹏 王莹莹 许瑞卿 李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颈动脉存在粥样斑块,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名患者。均给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额外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口服,1次/晚;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栓通450 mg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疗程,在半年内完成5~6个疗程。随访跟踪半年。在治疗开始前及随访至半年时,记录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频率、时间变化,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抽血检查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流变指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TIA发作平均(0.70±0.79)次/d,发作时间为(5.60±3.78)min/次,对照组平均(1.40±0.77)次/d,(7.83±4.69)min/次;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为:胆固醇(4.81±1.18)mmol/L,甘油三酯(2.19±0.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28±0.59)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8±0.37)mmol/L,对照组分别为(5.64±1.25)mmol/L、(2.64±0.42)mmol/L、(3.70±0.68)mmol/L、(1.20±0.30)mmol/L;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13±0.23)mm,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5.21±6.95)mm 2,对照组分别为(1.28±0.34)mm,(18.90±6.37)mm 2;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为(41.74±3.92),血小板计数(×10 9/L)为(254.80±85.27),纤维蛋白原(g/L)为(3.26±0.52),对照组分别为(44.46±5.02)、(293.73±58.16)、(3.61±0.76)。均较接受治疗前明显下降(HDL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结果相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比对照组下降(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效果更好。结论: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的降低TIA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和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 阿托伐他汀 TIA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对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7
12
作者 郜静 赵鹏 刘敏肖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并经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TIA常规治疗,并给...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并经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TIA常规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并检测机体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TC、TG、LD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循环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脑血管床特性阻抗及外周阻力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TIA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raxin 3蛋白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华 方唯一 +2 位作者 袁方 关韶峰 张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正五聚素蛋白3(pentraxin 3,PTX3)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正常动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饮食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每组8只),分别喂食普通饲料(100 g/d)和高脂饲料(100 g/d),持续16周。于实验...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正五聚素蛋白3(pentraxin 3,PTX3)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正常动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饮食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每组8只),分别喂食普通饲料(100 g/d)和高脂饲料(100 g/d),持续16周。于实验第8周和第16周时,超声检查观察高脂饮食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于实验第16周,取高脂饮食组兔主动脉组织,苏丹Ⅲ染色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高脂饮食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正常饮食对照组兔正常动脉组织中PTX3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第16周,超声检查和组织学观察均证实高脂饮食组兔主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脂饮食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PTX3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饮食对照组正常动脉组织,PTX3 mRNA表达分别为(2.815±0.531)和(1.022±0.175),PTX3蛋白表达分别为(0.470±0.056)和(0.248±0.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X3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明显上调,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正五聚素蛋白3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林森 田金洲 +3 位作者 蔡艺灵 时晶 邢亚楠 孙文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患者及73例非脑梗死的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患者及73例非脑梗死的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在总体人群中,不规则型斑块中血瘀证所占的百分比较非血瘀证增高(P<0.05);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组颈动脉斑块不匀质、不规则率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人群血瘀证与颈动脉斑块形态呈正相关(P<0.05)。脑梗死血瘀证与斑块数目、性质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数目存在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定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瘀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陆国平 吴志俊 戚文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根据Glagov’s模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前者的动脉壁已有轻、中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动脉管腔直径没有改变;后者的动脉管腔出现程度不同的狭窄;斑块的稳定性与其脂质核心的大小和纤维帽的厚薄... 根据Glagov’s模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前者的动脉壁已有轻、中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动脉管腔直径没有改变;后者的动脉管腔出现程度不同的狭窄;斑块的稳定性与其脂质核心的大小和纤维帽的厚薄,以及斑块内炎症细胞的多寡有关,易损斑块的破裂、出血导致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IVUS)是目前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评价斑块的结构和稳定性的最好方法。本文论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方法,替代终点(QCA、IMT,IVUS)研究的结果,即他汀类药物可延缓、阻断、逆转(消退)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消退 冠状动脉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hs-CRP和MMP-9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汉华 晏凯利 +2 位作者 胡晓军 陈苏 陈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99-2201,共3页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27例),常规治疗组常规使用拜阿司匹林、...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27例),常规治疗组常规使用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普罗布考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片0.25g,2次/d。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hs-CRP、MMP-9的变化。结果:普罗布考组hs-CRP,MMP-9均显著降低,颈动脉硬化斑块低密度斑块明显减少。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够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抑制MMP-9的活性,表明普罗布考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普罗布考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14
17
作者 胡方方 徐书雯 +2 位作者 谢静芳 陈伟平 向绍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88-179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60例ACI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5例)和斑块组(5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60例ACI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5例)和斑块组(55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40例)和稳定斑块亚组(15例);对所有患者均行OXLDL检测,比较各组间的血浆OXLDL水平。结果 :血浆OXLDL水平颈动脉斑块组(0.76±0.35)mg/L显著高于无斑块组(0.42±0.38)mg/L,不稳定斑块亚组(0.81±0.34)mg/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0.61±0.36)mg/L(均P<0.05)。结论:血浆OXLDL水平可间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血浆OX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两者联合检测可更好地预测老年A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胡楠 张威 +1 位作者 于睿 付韵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89-2093,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两个人独立地系统检索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语种为中文和英文。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据...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两个人独立地系统检索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语种为中文和英文。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有: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Pub Med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Note Express电子数据库,检索年限自建库年至2017年5月。并由两个人独立地整理并提取资料,如遇分歧,请求第三方协助解决。同时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本研究的数据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12篇RCT文献,共计1052名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Meta分析显示:I2=0%,Z=4.88,OR=3.07[1.96,4.81],P〈0.000 01,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ourse积分的Meta分析显示:I2=0%,Z=14.56,OR=-0.96[-1.09,-0.83],P〈0.000 01,试验组在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ourse积分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Meta分析显示:I2=46%,Z=17.78,OR=-0.09[-0.10,-0.08],P〈0.000 01,试验组在改善IMT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Meta分析显示:I2=98%,Z=12.57,OR=-0.20[-0.23,-0.17],P〈0.000 01,试验组在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Meta分析显示:I2=76%,Z=7.27,OR=-0.08[-0.13,-0.02],P〈0.000 01,试验组在调节血脂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所有纳入试验均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在改善患者的斑块面积、斑块Course积分、血脂等方面具有明确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疗效 血脂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欣 张明明 +3 位作者 牛慧敏 李丽 赵荣梅 薛红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18-3121,共4页
目的: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1405V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功能科首次发现有颈动脉斑块者2756例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动脉斑块者210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 目的: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1405V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功能科首次发现有颈动脉斑块者2756例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动脉斑块者210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技术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对研究对象CETP基因1405V(A/G)多态位点进行分型,按等位基因A和G的出现情况分为II、IV、VV3种基因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统计CETP基因多态位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及BMI等指标。结果:研究组血脂指标中TC、TG、LDL-C、家族史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而HDL—C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II、IV、VV基因型在研究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1.8%、19.2%、9.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90.1%、9.1%、1.0%,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8-324,P=0.007)。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发现,CETP基因1405V(A/G)多态位点G变异等位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显著的相关性(OR=8.27。95%CI=5.43~32.57,P〈0.01)。结论:CETP基因1405VfA/G)位点基因突变可能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9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彭日红 佘军红 阳洪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61-1563,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顿服;治疗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顿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qd,po。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P<0.05或P<0.01),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斑块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斑块有效率分别为91.84%,77.55%(P<0.05);治疗后两组CRP水平与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血清CRP水平,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甚至可使动脉斑块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 C反应蛋白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