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342-1351,共10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神经功能恶化,早期预后不良。目前BAD仍缺乏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标准,使得BAD临床研究及精准诊疗面临挑战。近期应用高分辨及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可同时显示载体动脉管壁和穿支动脉形态,未来有望突破BAD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瓶颈。本文对BAD临床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脑小血管病 穿支动脉 皮层下梗死 单发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期112-114,共3页
关键词 诊断 动脉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脂氧化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被引量:5
3
作者 唐晓明 李洁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762-764,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引起冠心病、脑梗死等。由于病因复杂,病变发展缓慢,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机制还不完全了解。目前,动脉硬化作为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炎症反应的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5-脂氧化酶 炎症反应 疾病 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 冠心病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唐鹏 赵素平 +2 位作者 李晓青 种莉 李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8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贝前列腺素钠与西洛他唑联合治疗,39... 目的探讨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贝前列腺素钠与西洛他唑联合治疗,39例)和单药治疗组(西洛他唑单药治疗,39例),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患者主观症状评分、踝肱指数(ABI)测量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定。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ABI和6-MW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前列腺素钠 西洛他唑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翠翠 李文君 +1 位作者 贾亚南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792-796,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等,在sICAD患者的鉴别诊断、卒中风险评估及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任洪成 庄金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5-349,共5页
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病学会(AHA /ACC)指南[1]中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disease,PAD)特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2010年全球PAD患者约2.02亿,其中约69.7%来自中低收入国家[2].中国 PAD 患者超过 3000万,5年病死率约 30... 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病学会(AHA /ACC)指南[1]中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disease,PAD)特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2010年全球PAD患者约2.02亿,其中约69.7%来自中低收入国家[2].中国 PAD 患者超过 3000万,5年病死率约 30%[3].目前对 PAD 采取以去除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4],无症状或间歇性跛行患者首选药物或运动疗法,保守治疗无效和严重肢体缺血者考虑血运重建疗法.腔内治疗因创伤小、疗效确切,逐渐成为 PAD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但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难题一直都备受关注.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尽管可提高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的通畅率,但随之而来的是内皮延迟愈合、慢性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支架断裂、支架内血栓形成等致支架内再狭窄的难题[ 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球囊治疗 下肢 球囊扩张成形术 支架内血栓形成 美国心脏协会 外周动脉疾病 中低收入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span支架置入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术中的急性血栓形成
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569-569,共1页
目前,已有多个医疗中心报道,采用Wingspan—Gateway颅内支架系统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但尚无Wingspan支架置入时急性血栓形成率数据的报道。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血栓形成 支架置入 颅内 血栓形成率 医疗中心 成形系统 扩张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围手术期风险和短期预后--多中心研究
8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3,共1页
治疗颅内动脉粥佯硬化性疾病,支架血管成形术是否优于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尚不确定。目前,用于颅内血管的球囊导管是为冠状动脉疾病所设计的,用于颅内血管后,可出现血管夹层、血管破裂、球囊弹性同缩等并发症,这就降低了球囊扩张血... 治疗颅内动脉粥佯硬化性疾病,支架血管成形术是否优于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尚不确定。目前,用于颅内血管的球囊导管是为冠状动脉疾病所设计的,用于颅内血管后,可出现血管夹层、血管破裂、球囊弹性同缩等并发症,这就降低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 治疗作用 多中心研究 短期预后 围手术期 支架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克司兰治疗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疗效与安全性:ORION-18研究中国大陆亚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霍勇 李勇 +6 位作者 韩雅君 丁春华 邢晓春 张雪莲 李建平 徐标 陈纪言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究是一项在亚洲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其中中国大陆亚组包含232例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各116例),在第1天、第90天和第270天分别接受英克司兰300 mg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包括: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和绝对值变化;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绝对值变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第330天达到LDL-C<1.8 mmol/L、LDL-C较基线降低≥50%、达到所处ASCVD风险水平总体降脂目标(LDL-C总体目标值:ASCVD患者<1.4 mmol/L,ASCVD高危人群<1.8 mmol/L)的受试者比例。安全性终点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异常、严重不良事件及其严重程度和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英克司兰组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61.16%,绝对值变化为-1.73 mmol/L;与安慰剂组相比,英克司兰组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58.51%,绝对值变化为-1.64mmol/L;英克司兰组PCSK9、总胆固醇、ApoB、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77.44%、-35.65%、-43.43%、-50.90%(P均<0.0001)。第330天时,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9.6%(74/93)和7.8%(6/77)的受试者达到LDL-C<1.8 mmol/L,分别有69.9%(65/93)和0%(0/77)的受试者实现LDL-C较基线降低≥50%,分别有66.7%(62/93)和2.6%(2/77)的受试者达到总体降脂目标。英克司兰治疗12个月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在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中国大陆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中,英克司兰降低LDL-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评估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在亚洲总体人群中的评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英克司兰 小干扰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李雷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韩全乐 邓洁 张雪朝 吴铮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8,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次/min,n=14381)、Q_(2)组(67~70次/min,n=15815)、Q_(3)组(71~75次/min,n=15876)、Q_(4)组(76~80次/min,n=13933)和Q5组(>80次/min,n=1263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对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0.0±4.85)年,2898例(3.99%)研究对象发生ASCV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5组ASCVD风险增加20%(HR=1.20,95%CI:1.06~1.35,P<0.05),其余各组风险均未增加(P均>0.05)。平均随访(10.2±4.82)年,2175例(2.99%)研究对象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_(3)组~Q5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上升33%(HR=1.33,95%CI:1.15~1.54,P<0.001)、33%(HR=1.33,95%CI:1.14~1.54,P<0.001)、78%(HR=1.78,95%CI:1.54~2.05,P<0.001),而Q_(2)组风险未增加(P>0.0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ASCVD风险增加4%(HR=1.04,95%CI:1.01~1.07,P=0.009),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5%(HR=1.15,95%CI:1.11~1.19,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ASCVD风险(P_(overall)=0.022,P_(non-linear)=0.617)、全因死亡风险(P_(overall)<0.001,P_(non-linear)=0.212)呈线性关联,且静息心率>72次/min时ASCVD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快与中青年人群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中青年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及炎症的中介效应
11
作者 周以琳 史佳雨 +9 位作者 魏丹丹 赵梦真 马翠翠 耿巾甜 郭尧 徐浩然 陈志伟 霍文倩 王重建 毛振兴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评估9种炎症指标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调整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饮酒状况、脂肪摄入状况、蔬菜水果摄入状况和体力活动后,血清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醇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存在正关联,β(95%CI)分别为0.184(0.080~0.287)、0.101(0.031~0.170)。血清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15.2%、11.9%、16.3%。血清11-脱氧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数计数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31.2%、15.5%、18.7%、10.3%、10.4%、9.9%、15.9%。结论: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加河南农村成人ASCVD 10 a发病风险,炎症部分介导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炎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吕露露 祝万洁 +2 位作者 肖明洋 李祎珂 张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28-2233,共6页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更高。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有望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昼夜节律 超敏C反应蛋白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关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多重用药管理规范 被引量:9
13
作者 曾森祥 杨锐 +2 位作者 邓勋 杨睿涛 杨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和降低尿蛋白等综合治疗。多重用药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针对老年T2DM合并ASCVD患者多重用药管理进行分析,重点阐述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保证药物使用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多重用药 合理用药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爽 崔淯夏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SCVD抗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有望成为ASCVD抗炎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2 调节T细胞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美国冠状动脉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兆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8期67-69,共3页
在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更新了冠状动脉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指南之后,随着证据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2011年再次对上述指南进行了更新[1]。与2006版指南相比,2011版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 二级预防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适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任川 吴晓月 +3 位作者 赵威 陶立元 刘萍 高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不同危险程度患者中评估心肺适能对ASCVD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心肺运动试验的非ASCVD患者544例,... 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不同危险程度患者中评估心肺适能对ASCVD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心肺运动试验的非ASCVD患者544例,根据《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其进行ASCVD总体危险评估,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准确测定心肺适能指标——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 2peak),并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结果:506例患者完成了随访(低危组250例,中危组93例,高危组16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9~28个月)。在随访期内共51例患者出现ASCVD事件,其中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脉血运重建治疗者33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血运重建者18例。出现ASCVD事件的患者作为ASCVD组(n=51),其余患者作为非ASCVD组(n=455)。ASCVD组VO 2peak[16.3(3.6)mL/(kg·min)vs.19.1(3.2)mL/(kg·min),P<0.001]显著低于非ASCVD组。以是否发生ASCVD事件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VO 2peak[OR 0.893(95%CI:0.831~0.959),P=0.002]及ASCVD危险分层[OR 1.428(95%CI:1.028~1.878),P=0.031]与ASCVD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VO 2peak每升高1 mL/(kg·min),ASCVD事件发生风险降低11%。依据患者VO 2peak的三分位数[14.4 mL/(kg·min),23.0 mL/(kg·min)]将患者分为低、中、高VO 2peak,分别在ASCVD危险分层高危和中、低危的患者中,以是否发生ASCVD事件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ASCVD危险分层高危患者中,中水平VO 2peak[OR 0.210(95%CI:0.054~0.814),P=0.024]及高水平VO 2peak[OR 0.146(95%CI:0.025~0.870),P=0.035]患者ASCVD事件的发生均显著下降,但在ASCVD中低危患者中未发现VO 2peak升高对ASCVD事件发生的显著影响。结论:高心肺适能可显著降低ASCVD高危患者ASCVD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危险分层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 被引量:21
1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2期-,共5页
糖尿病是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调查估测我国18 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 6%,年轻化也是我国糖尿病的一大特点.成人糖尿病患者中绝大部分为2型,少数为1型,其他类型糖尿病所占比例更少.糖... 糖尿病是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调查估测我国18 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 6%,年轻化也是我国糖尿病的一大特点.成人糖尿病患者中绝大部分为2型,少数为1型,其他类型糖尿病所占比例更少.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ASV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可发生于ASVD 之前,也可发生于之后,可引起或加重ASVD.目前认为ASVD 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心血管病趋势和影响因素监测国际多中心协作研究(Sino-MONICA研究),其中为期7 年的中国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群冠心病(CH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日本、韩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相关报道一致.2007 ~ 2008 年中国人糖代谢状况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20岁以上成人大血管病患病率为1. 44%,其中卒中患病率为0. 83%,CHD 患病率为0.63%.2010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脑卒中在2010 年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ADVANCE 研究共纳入中国糖尿病受试者3293 例(亚洲地区纳入人群总数为4136例),纳入对象基线特征显示,发生过大血管事件的患者比例,心肌梗死占6. 4%,而卒中占13. 9%.亚太地区队列协作研究表明,亚洲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4 年后卒中的发生也高于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以病变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新概念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进刚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3,共3页
在过去几十年中,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和心原性猝死机制方面,病理和影像学研究已经明确了发病前的病理学特征。以前我们将“易损斑块”、冠脉狭窄和心肌缺血作为重点目标,现在则逐渐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在过去几十年中,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和心原性猝死机制方面,病理和影像学研究已经明确了发病前的病理学特征。以前我们将“易损斑块”、冠脉狭窄和心肌缺血作为重点目标,现在则逐渐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一种慢性多因素疾病。如何识别和干预高危患者,即从关注“病变”到关注“人”,成为降低ACS发病和死亡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易损斑块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狭窄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