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克司兰治疗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疗效与安全性:ORION-18研究中国大陆亚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霍勇 李勇 +6 位作者 韩雅君 丁春华 邢晓春 张雪莲 李建平 徐标 陈纪言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究是一项在亚洲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其中中国大陆亚组包含232例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各116例),在第1天、第90天和第270天分别接受英克司兰300 mg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包括: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和绝对值变化;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绝对值变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第330天达到LDL-C<1.8 mmol/L、LDL-C较基线降低≥50%、达到所处ASCVD风险水平总体降脂目标(LDL-C总体目标值:ASCVD患者<1.4 mmol/L,ASCVD高危人群<1.8 mmol/L)的受试者比例。安全性终点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异常、严重不良事件及其严重程度和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英克司兰组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61.16%,绝对值变化为-1.73 mmol/L;与安慰剂组相比,英克司兰组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58.51%,绝对值变化为-1.64mmol/L;英克司兰组PCSK9、总胆固醇、ApoB、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77.44%、-35.65%、-43.43%、-50.90%(P均<0.0001)。第330天时,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9.6%(74/93)和7.8%(6/77)的受试者达到LDL-C<1.8 mmol/L,分别有69.9%(65/93)和0%(0/77)的受试者实现LDL-C较基线降低≥50%,分别有66.7%(62/93)和2.6%(2/77)的受试者达到总体降脂目标。英克司兰治疗12个月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在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中国大陆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中,英克司兰降低LDL-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评估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在亚洲总体人群中的评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英克司兰 小干扰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陆悦新 王明 万曙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预测ICAS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卒中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超高分辨率的血管内实时成像技术,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和管腔形态学方面具有多重优势,特别是在揭示易损斑块的微细结构特征方面,为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图像支持;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判断斑块形成与发展趋势,对预测ICAS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OCT及其结合血流动力学评估应用于ICAS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OCT在脑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为ICAS患者的风险评估、疾病监测和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流动力学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霍碧岫 贾竑晓 宁艳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2,共7页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中国疾病负担很高且仍在大幅度增加。心脏与大脑存在双向联系,CHD患者认知功能过早、过快下降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但临床医疗从业者常常更关注心脏相关症状而忽略认...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中国疾病负担很高且仍在大幅度增加。心脏与大脑存在双向联系,CHD患者认知功能过早、过快下降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但临床医疗从业者常常更关注心脏相关症状而忽略认知功能下降对C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从CH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病理机制和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对CHD患者认知下降的目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医疗人员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认知功能 心脑联系 病理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李雷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韩全乐 邓洁 张雪朝 吴铮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8,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次/min,n=14381)、Q_(2)组(67~70次/min,n=15815)、Q_(3)组(71~75次/min,n=15876)、Q_(4)组(76~80次/min,n=13933)和Q5组(>80次/min,n=1263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对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0.0±4.85)年,2898例(3.99%)研究对象发生ASCV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5组ASCVD风险增加20%(HR=1.20,95%CI:1.06~1.35,P<0.05),其余各组风险均未增加(P均>0.05)。平均随访(10.2±4.82)年,2175例(2.99%)研究对象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_(3)组~Q5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上升33%(HR=1.33,95%CI:1.15~1.54,P<0.001)、33%(HR=1.33,95%CI:1.14~1.54,P<0.001)、78%(HR=1.78,95%CI:1.54~2.05,P<0.001),而Q_(2)组风险未增加(P>0.0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ASCVD风险增加4%(HR=1.04,95%CI:1.01~1.07,P=0.009),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5%(HR=1.15,95%CI:1.11~1.19,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ASCVD风险(P_(overall)=0.022,P_(non-linear)=0.617)、全因死亡风险(P_(overall)<0.001,P_(non-linear)=0.212)呈线性关联,且静息心率>72次/min时ASCVD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快与中青年人群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中青年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及炎症的中介效应
5
作者 周以琳 史佳雨 +9 位作者 魏丹丹 赵梦真 马翠翠 耿巾甜 郭尧 徐浩然 陈志伟 霍文倩 王重建 毛振兴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评估9种炎症指标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调整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饮酒状况、脂肪摄入状况、蔬菜水果摄入状况和体力活动后,血清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醇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存在正关联,β(95%CI)分别为0.184(0.080~0.287)、0.101(0.031~0.170)。血清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15.2%、11.9%、16.3%。血清11-脱氧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数计数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31.2%、15.5%、18.7%、10.3%、10.4%、9.9%、15.9%。结论: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加河南农村成人ASCVD 10 a发病风险,炎症部分介导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炎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罗容 侍海存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组(双泵组)和替罗非班组。发病7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或肢体功能评分增加≥1分定义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病3个月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 共纳入轻型BAD患者83例,其中双泵组31例,替罗非班组52例,两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泵组发生END的比例低于替罗非班组[6.5%(2/31)vs.26.9%(14/52),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替罗非班组[96.8%(30/31)vs.76.9%(40/52),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有1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渗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是BAD患者不发生END和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较替罗非班治疗能够降低轻型BAD患者END的发生率,增加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华敏 王佳佳 +5 位作者 陈文亚 刘志清 马爱金 张金 许元丰 毛伦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26,共7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2例sICAS患者共有55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90%(80%,99%),狭窄长度为8(5,11)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例,27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例,20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例,8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0,20%),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临床随访12(12,18)个月,影像学随访10(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7.69%(4/52),复发性IS发生率为1.92%(1/52),无患者死亡。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sICAS安全、有效,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IS复发和再狭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敏 张晨 +7 位作者 田丹丹 屈慧云 郭林雅 杜慧宇 黄琦 刘芷兰 王伊菲 郝义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和非ARAS组(n=6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NCE-MRA对ARAS的诊断价值,以肾动态显像测得的两侧GFR差值及比值单独或联合NCE-MRA诊断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对ARAS的诊断价值。结果:NCE-MRA与肾动脉DSA诊断ARAS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8,P<0.001),NCE-MRA诊断ARA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2.52%,90.77%、91.86%、94.29%、88.06%;双肾GFR比值及差值用于诊断ARAS的AUC为0.771和0.708,最佳诊断界值为1.371和13.900 mL/(min·1.73 m^(2)),敏感度为52.3%和45.8%,特异度为90.8%和89.2%;GFR比值及差值联合NCE-MRA诊断ARAS的AUC分别为0.948和0.942,敏感度为95.3%和94.4%,特异度均为89.2%。结论:NCE-MRA对ARA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肾动态显像可提高对ARAS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肾动态显像 肾小球滤过率 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多重用药管理规范 被引量:11
10
作者 曾森祥 杨锐 +2 位作者 邓勋 杨睿涛 杨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和降低尿蛋白等综合治疗。多重用药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针对老年T2DM合并ASCVD患者多重用药管理进行分析,重点阐述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保证药物使用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多重用药 合理用药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性使用自膨式支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章正(综述) 段鸿洲(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450,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ICAS的治疗方法尚缺乏共识。鉴于血管内治疗在冠状动脉狭窄和颅外颈动脉狭窄中的良好效果,以颅内支架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ICAS的治疗方法尚缺乏共识。鉴于血管内治疗在冠状动脉狭窄和颅外颈动脉狭窄中的良好效果,以颅内支架植入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曾被认为是治疗ICAS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唯一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可应用于ICAS治疗的Wingspan支架在临床研究中却表现出较高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血管内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围术期并发症 自膨式支架 缺血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5
13
作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吴从从 +5 位作者 王金萍 李海燕 植艳茹 魏小龙 刘静 赵志青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4-710,共7页
为规范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撰写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充分借鉴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南和共识、参考国内外近10年护理循证依据基础上,邀请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51名医护专家对... 为规范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撰写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充分借鉴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南和共识、参考国内外近10年护理循证依据基础上,邀请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51名医护专家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本共识终稿,内容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常见手术方法、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出院教育等5方面。本共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提供实践指导,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 腔内手术 外科开放手术 临床护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
14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 《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1 位作者 李子孝 李姣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3-977,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疾病问题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未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统一术语。《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国际临床指南、本领域国际...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疾病问题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未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统一术语。《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国际临床指南、本领域国际权威共识等内容,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分型、并发症等10个类别扩增中英文术语,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的制定提供标准化的建议和指导,以推动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信息形成统一共识,促进其与国际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标准化术语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酰胺及残余胆固醇与老年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米蕊 刘文韬 +1 位作者 高萌 杨荣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神经酰胺(Cer)、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残余胆固醇(RC)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IS患者209例,根据颅内动脉狭...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神经酰胺(Cer)、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残余胆固醇(RC)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IS患者209例,根据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狭窄组122例和非狭窄组87例,检测患者Cer,计算TyG指数和RC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非狭窄组比较,狭窄组脂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HbAlc)、TyG指数、RC、Cer16:0、Cer18:0、Cer24:1、Cer16:0/Cer24:0、Cer24:1/24:0、Cer18:0/24:0升高,Cer24:0降低(P<0.05,P<0.01)。Cer16:0、Cer18:0、Cer24:1、Cer16:0/24:0、Cer18:0/24:0、Cer24:1/24:0、脂蛋白(a)、HbAlc、TyG指数、RC与ICAS呈正相关(r=0.290、r=0.343、r=0.383、r=0.436、r=0.434、r=0.481、r=0.166、r=0.248、r=0.140、r=0.204,P<0.05,P<0.01),Cer24:0与ICAS呈负相关(r=-0.247,P<0.01)。Cer18:0、Cer24:1、Cer16:0/Cer24:0、Cer18:0/Cer24:0、RC是ICAS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老年IS患者Cer、TyG指数、RC水平较高,可能是发生ICA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神经酰胺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 残余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分布特点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张炳俊 李海燕 杨瑜 鲍健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组内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多见(47.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多见(65.0%)。与ECAS组相比,ICAS组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OR=1.586,95%CI:1.232~2.268)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I,Apo A-I)(OR=1.926,95%CI:1.051~4.288)显著相关,与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on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NCAS)组相比,ICAS组与高血压(OR=3.603,95%CI:1.675~12.485)、Met S(OR=2.268,95%CI:1.274~6.103)、高糖化血红蛋白(Hb A1c)(OR=2.015,95%CI:1.182~5.613)及Apo B/Apo A I(OR=1.948,95%CI:1.157~4.285)相关。在ICAS患者中,与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组相比,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1,750,95%CI:1.042~2,953,P=0.009)、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2.437,95%CI:1.492~3.505,P=0.005)及高Hb A1c(OR=1.769,95%CI:1.034~3.121,P=0.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S的发生率可能高于ECAS,ICAS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NCAS及ECAS;后循环ICAS脑梗死的发生与代谢指标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缺血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17
作者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41-243,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超声检测 脑血管病(CVD)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硬化狭窄 血流动力学分析 动脉病变 价值 血管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美国冠状动脉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兆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8期67-69,共3页
在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更新了冠状动脉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指南之后,随着证据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2011年再次对上述指南进行了更新[1]。与2006版指南相比,2011版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二级预防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 被引量:84
19
作者 缪中荣 陈康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8期863-888,共2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又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好发于亚裔、黑人及西班牙裔人群,...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又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好发于亚裔、黑人及西班牙裔人群,且其所致的全球卒中负担日益增加。伴有ICAS的卒中患者症状更重、住院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缺血卒中 血管内治疗 抗血小板 球囊扩张 支架 共识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90
20
作者 董强 黄家星 +9 位作者 黄一宁 徐安定 曾进胜 陈向燕 程忻 范玉华 刘亚杰 孙葳 谭泽峰 徐蔚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9-145,共17页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 颅内动脉狭窄 症状 短暂脑缺血发作 专家 中国 缺血卒中 动脉供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