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脂异常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谢宇光 石雪颖 于晓玲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6期478-480,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协同作用 血脂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脂蛋白脂肪酶 中间密度脂蛋白 独立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3
2
作者 金远志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组(78例)两组,记录所有患者血脂情况,包括:三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等病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发病率、TC、TG、LDL-C、apoB、Lp(a)、FIB浓度、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均<0.05),两组间吸烟饮酒史、载脂蛋白A(apo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血脂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丽霞 王一晶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6期2921-2923,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23例,内膜增厚25例,斑块形成52例,纳入同期7...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23例,内膜增厚25例,斑块形成52例,纳入同期7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病3 d内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以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IMT,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hs-CRP、MMP-9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IMT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IMT正常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低于内膜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内膜增厚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低于斑块形成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hs-CRP、MMP-9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 399、0. 597,P <0. 05)。结论 hs-CRP、MMP-9等血清炎症因子在脑梗死患者中呈高表达,与脑梗死患者IMT呈正相关,对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的临床应用——大动脉僵硬度(弹性)和功能检查 被引量:94
4
作者 胡大一 向小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2期81-82,共2页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多吃、少动”,体内能量过剩,储备增加,脂肪堆积,体重超重,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如果斑块破裂阻塞血管,...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多吃、少动”,体内能量过剩,储备增加,脂肪堆积,体重超重,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如果斑块破裂阻塞血管,可导致心、脑、肾及双下肢不同程度的缺血与坏死,引起猝死和致残等急性事件。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头号大敌。目前心脑血管病的诊治重点,是发现和治疗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四肢动脉闭塞后的介入治疗已取得最快、最好的效果,但都忽视了病变的关键——血管壁。事实上,血管壁病变而不是血管腔病变才是各种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动脉僵硬度(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只有对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检测并发现动脉僵硬度的改变,进行重点监控和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动脉僵硬度 早期检测 功能检查 临床应用 弹性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亚飞 李惠勉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1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106例(观察组),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5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Lp-PLA2及TC、T...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106例(观察组),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5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Lp-PLA2及TC、TG、HDL-c、LDL-c;观察组按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率分为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23、49、34例),按颅内动脉血管病变范围分为单、多支病变(分别为20、86例),比较其Lp-PLA2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p-PLA2对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观察组血清Lp-PLA2及LDL-c高于对照组(P均<0.05)。轻度狭窄者血清Lp-PLA2低于中、重度狭窄者,中度狭窄者低于重度狭窄者(P均<0.05);ROC曲线显示,当截断点为215.03 ng/mL,Lp-PLA2>215.03 ng/mL,判断为中重度,此时灵敏度为91%,特异度为99%,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43;截断点为253.69 ng/mL,Lp-PLA2>253.69 ng/mL,判断为重度,此时灵敏度97%,特异度82%,AUC为0.9641。单支病变者血清Lp-PLA2低于多支病变者(P均<0.05)。观察组血清Lp-PLA2与LDL-c、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病变范围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6、0.860、0.704,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升高,且随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病变范围的变化而变化,检测此指标能有效评估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血管病变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三烯与动脉粥样硬化
6
作者 尚可 袁展群 刘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6期475-477,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白三烯拮抗剂 单核细胞募集 细胞外基质合成 血管壁炎症 高胆固醇血症 细胞形成 损伤血管 脂质浸润 多因素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庆 田凌 +3 位作者 张国荣 王懿 徐文静 邓文静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按照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分成A组(血尿酸组)52例、B组(尿微量白蛋白组)49例、c组(正常组)49例、D组(混合组)50例,分析比较4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和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且差异显著(P〈0.05);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且差异显著(P〈0.05);A组、B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变化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指标,临床治疗中在降血压的同时要注意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 尿微量白蛋白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干预动脉粥样硬化ICAM-1表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平 陈文强 +1 位作者 李宗信 黄小波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ICAM-1表达 细胞间粘附因子 中西医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循环白细胞 细胞转移 血管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络病理论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海 李青 《江西中医药》 2011年第9期7-8,共2页
从络病理论着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来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为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有效地治疗措施。
关键词 络病理论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疾病
10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2000年第5期45-46,共2页
0016392 潜在型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LTBP)在动脉硬化灶的作用[日]/神崎哲人∥动脉硬化.-1998,25(8).-293~298 冀医情0016393 HB-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动脉硬化[日]/宫川润一郎∥动脉硬化.-1998,25(8).-299~304 冀医情0016394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动脉硬化 表皮生长因子 单核细胞 型转化 结合蛋白 动脉疾病 医科 粘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疾病
11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9年第4期36-36,共1页
9912158 左髂总动脉完全闭塞无症状1例[日,英摘]/西崎相彦//日临外会志.-1998,59(1).-248~252 冀医情9912159 支气管动脉肺动脉交通症1例[日,英摘]/和久利彦//日临外会志.-1998,59(1).-108~111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支气管动脉 动脉 完全闭塞 动脉疾病 无症状 动脉 髂总动脉 交通 内皮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信息反馈下丘脑垂体条件培养液对内皮细胞丙二醛代谢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能全 吴开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信息反馈下丘脑-垂体条件培养液对内皮细胞丙二醛(MDA)代谢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探讨下丘脑垂体轴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调控方式。方法:将有、无联胺刺激的内皮细胞信息反馈下丘脑垂体后的条件培养液作用于...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信息反馈下丘脑-垂体条件培养液对内皮细胞丙二醛(MDA)代谢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探讨下丘脑垂体轴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调控方式。方法:将有、无联胺刺激的内皮细胞信息反馈下丘脑垂体后的条件培养液作用于正常和受损内皮细胞,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其MDA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NOS的表达。结果:下丘脑-垂体条件培养液(HP、HP-、HP+)对正常内皮细胞MDA代谢、NOS表达的影响无明显变化;而作用受损内皮细胞后,HP+能使其MDA含量下降,NOS表达显著增强。结论:下丘脑垂体轴对内皮细胞MDA代谢、NOS的表达有反馈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垂体 条件培养液 内皮细胞 信息反馈 一氧化氮合酶(NOS) 酶表达 丙二醛(MDA)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硫代巴比妥酸法 免疫细胞化学法 MDA含量 MDA代谢 NOS表达 调控方式 调控作用 垂体轴 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卫蓉 肖志杰 +3 位作者 谭利民 张艳青 蒋波 张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39,共1页
关键词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血栓性脑梗死 老年冠心病 APOE基因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心脑血管疾病 结果不一致 发病因素 病理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应节制晚餐
14
作者 孙伟模 《食品与药品》 CAS 2002年第1期37-37,共1页
中老年人的晚餐应有所节制,尤其不宜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下午高于上午,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也是晚上略高于白天。迷走神经兴奋可促使胰腺分泌旺盛,体内消化酶水平增高,从而使消化吸收... 中老年人的晚餐应有所节制,尤其不宜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下午高于上午,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也是晚上略高于白天。迷走神经兴奋可促使胰腺分泌旺盛,体内消化酶水平增高,从而使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增强。同时,丰盛的晚餐也使血糖和血中氨基酸、脂肪酸浓度增高,促使胰岛素大量分泌。由于人在晚上能量消耗少,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作用下被合成脂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高蛋白食品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消化吸收 脂肪酸浓度 生理功能 合成脂肪 迷走神经兴奋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慢性胆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the older adults 被引量:5
15
作者 Xuming DAI Jan Busby-Whitehead +1 位作者 Daniel E Forman Karen P Alexander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09-114,共6页
1 Introductio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s caused by atherosclerotic and/or thrombotic obstruction of coronary arteries. Clinical spec- trum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expands from a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 of corona... 1 Introductio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s caused by atherosclerotic and/or thrombotic obstruction of coronary arteries. Clinical spec- trum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expands from a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 of coronary arteries to acute coronary syn- dromes (ACS) including unstable ang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 ease (SIHD) refers to patients with known or suspected SIHD who have no recent or acute changes in their symp- tomatic status, suggesting no active thrombotic process is under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lder adults Risk assessment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抗血小板治疗优化临床管理实践——《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一)
16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372-372,共1页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WHO全球健康报告指出,如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导致急性冠...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WHO全球健康报告指出,如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直接原因。而ACS是冠心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有着极高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导致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目前,随着ACS发病率及PCI数量的增加需要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 冠心病 替罗非班 管理实践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五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2年会特约专家精彩讲座摘录(2)
17
作者 傅向华 汪雁博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4期420-420,共1页
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介绍“抗血小板治疗新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猝死、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是体内参与血栓形成的最主要成分,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介绍“抗血小板治疗新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猝死、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是体内参与血栓形成的最主要成分,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采取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韩雅玲教授结合新近公布的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以及自己多年的研究结果,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进展,讲座内容分为四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心脏病学 讲座 抗血小板治疗 河北省 沈阳军区总医院 不稳定型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