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组学解析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免疫调控网络
1
作者 迟骋 华实 车峰远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47-1260,共14页
目的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免疫特征。方法通过孟德尔随机化联合转录组数据筛选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基因。采用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 目的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免疫特征。方法通过孟德尔随机化联合转录组数据筛选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基因。采用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解析基因和通路功能。通过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工具(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proteins,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Cytoscape软件筛选核心基因;使用单细胞测序(SingleR、CellChat包)分析细胞分化轨迹与通信网络;采用估算核糖核酸转录本相对子集细胞识别工具(cell-type identification by estimating relative subsets of ribonucleic acid transcripts,CIBERSORT)基于转录组数据推断免疫细胞组分与亚群丰度,并计算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筛选出133个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相关基因,功能富集显示其参与血管平滑肌发育(基因本体论:0097084)等生物过程。细胞通信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相关基因通过分泌型磷蛋白1和半乳糖凝集素通路的8组配体-受体调控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细胞通信。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核心基因解旋酶(senataxin,SETX)、含缬酪肽蛋白(val osi n containing protein,VCP)、Fcγ受体ⅡB(Fc fragment of IgG receptorⅡb,FCGR2B)、分化簇44(cl 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CD44)与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呈正因果关系;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和自噬适配体蛋白1(sequestosome 1,SQSTM1)与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呈负因果关系。上述核心基因参与调控免疫细胞分化并影响辅助型T2细胞调节、抗原炎症反应抑制等生物过程。CIBERSORT评估显示CD8+T细胞、活化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巨噬细胞M0、静息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相关,其中SETX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呈正相关(ρ=0.29);CD44表达与活化NK细胞浸润呈正相关(ρ=0.29),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呈负相关(ρ=-0.41)。结论SETX、VCP、FCGR2B、CD44、CXCR2和SQSTM1等核心基因通过调控中枢与外周免疫细胞分化及血管平滑肌功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病理过程,是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 免疫微环境 单细胞测序 细胞分化 细胞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血管内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马文龙 韩香凝 +3 位作者 李嘉豪 程娅雯 韩建峰 刘福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5-853,共9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LAA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共326例,根据术中是否应...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LAA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共326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183例)和非替罗非班组(143例)。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功能独立)作为主要结局指标;以术后90 d mRS评分0~1分(优秀预后)、术后90 d mRS评分0~3分(较好预后)、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2b级(血管再通)作为次要结局指标;将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90 d全因死亡率作为安全性指标。结果主要结局方面,两组术后90 d mRS评分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3,P=0.402);次要结局方面,两组术后90 d mRS评分0~1分(χ^(2)=0.359,P=0.549)、术后90 d mRS评分0~3分(χ^(2)=2.513,P=0.113)、术后即刻mTICI分级≥2b级(χ^(2)=0.763,P=0.3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两组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χ^(2)=0.257,P=0.612)、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发生率(χ^(2)=3.561,P=0.059)、术后90 d全因死亡率(χ^(2)=0.370,P=0.5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并非术后90 d功能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LAA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未能有效改善预后,但并不增加颅内出血或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切除术 支架 球囊和椭圆囊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杨笑 孟媛媛 +2 位作者 杨靖仪 王书函 张立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确诊为AIS且进行静脉溶栓的379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CSVD影像负荷评分,根据溶栓14 d后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分为预后良好组(≧18%)和预后不良组(<18%),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静脉溶栓的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收缩压、AIP指数、TyG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CSVD影像负荷评分≧2分(P<0.05)是影响AIS溶栓患者的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CSVD影像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21,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74%;AIP AUC为0.951,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91.7%;TyG指数AUC为0.918,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82.7%结论AIP、TyG指数、CSVD影像负荷评分可作为评价静脉溶栓后AIS患者早期预后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早期预后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脑小血管病影像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研究进展
4
作者 顾京渝 唐向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44-649,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卒中致残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其发生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三酰甘油葡萄糖(TyG)-体质量指数(BMI)整合空腹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及BMI 3种指标,综合脂毒性、糖毒性及肥胖3种因素反映IR状态,是评估IR的简...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卒中致残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其发生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三酰甘油葡萄糖(TyG)-体质量指数(BMI)整合空腹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及BMI 3种指标,综合脂毒性、糖毒性及肥胖3种因素反映IR状态,是评估IR的简易代谢指标,较单一指标(如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等)更敏感,并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TyG-BMI升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增加,其预测效能在亚洲人群中尤为突出,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预警及分层管理提供了方向,但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二者因果关系,并探索其与斑块稳定性、脑血流动力学关系的分子机制,以完善基于代谢标志物的缺血性卒中防治策略。该文系统综述了TyG-BMI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 胰岛素抵抗 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吕素洁 吴寿岭 +3 位作者 李金锋 朱辰蕊 王艳丽 季春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目的 探讨基线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既往无脑卒中病史、资料完整的97680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 目的 探讨基线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既往无脑卒中病史、资料完整的97680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队列,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以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终点事件。根据基线AIP三分位数将研究人群分为3组,T_(1)组32574名(AIP<-0.18)、T_(2)组33033名(-0.18≤AIP<0.06)和T_(3)组32073名(AIP≥0.06)。根据寿命表法计算各组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AIP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在平均随访(13.7±1.7)年后,共有5822例研究对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随基线AIP三分位数分组递增,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呈递增趋势,T_(1)、T_(2)和T_(3)组分别为4.8%、5.8%和7.2%(^(χ2)=143.97,P<0.001)。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AIP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29),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6%(HR=1.36,95%CI:1.23~1.50,P<0.001);与T_(1)组比较,T_(2)和T_(3)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12%(HR=1.12,95%CI:1.04~1.20,P<0.001)和26%(HR=1.26,95%CI:1.18~1.36,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随访至第2年时,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不同基线AIP三分位数分组之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随访至第4年时,T_(3)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显著高于T_(1)组(HR=1.24,95%CI:1.06~1.46,P=0.009)。结论 AIP增加是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此种致病效应可能在早期(2~4年)即开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雪莲 王飞 +4 位作者 刘心成 袁涛 高丽娟 檀国军 全冠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7-752,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其血管壁病变类型及程度是缺血性卒中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可直观显示颅内血管管腔和管壁,定性和定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强化、斑块分布...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其血管壁病变类型及程度是缺血性卒中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可直观显示颅内血管管腔和管壁,定性和定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强化、斑块分布等,对于缺血性卒中危险分层、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MRI血管壁成像评估研究进展,特别是斑块特征的发病机制、治疗相关信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后短期mRS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7
7
作者 吴静静 张亚婷 +3 位作者 张林 尹喜 宋娟 王成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检查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构成与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mRS评分的相关性,为此类患者的预后评价提...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检查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构成与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mRS评分的相关性,为此类患者的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出现缺血性卒中症状并在症状侧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将其中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且完成了3个月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连续入组本研究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mRS≥2)和良好预后组(mRS<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首次HR-VWI检查的斑块成分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的斑块成分。分析斑块中不同成分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计入组66例(不良预后组39例,良好预后组27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检查中,不良预后组含有斑块内出血的比例高于良好预后组(P<0.05),良好预后组斑块内存在钙化的比例以及钙化体积均大于不良预后组(P<0.05);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不良预后组和良好预后组间含有斑块内出血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良好预后组中斑块内存在钙化的比例更大、钙化体积更大(P<0.05)。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化及钙化体积与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mRS评分具有相关性;症状初期行HR-VWI检查可对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 改良Rankin量表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潘春玲 易雪丽 +2 位作者 苏丽 袁胜山 韦贵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55-1761,共7页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且近年来呈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防治的主要干预目标。环状RNA(circRNA)在脑血管系统中高度表达,在缺血性卒中和缺血...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且近年来呈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防治的主要干预目标。环状RNA(circRNA)在脑血管系统中高度表达,在缺血性卒中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circRNA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与miRNA分子网络的作用机制,为circ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基因诊断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缺血性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生理过程 预后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型丙酮酸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邹晴晴 包伟伟 +1 位作者 罗文君 王金海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9-533,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主要因脑血流供应骤然停止而引发严重神经损害,从而致使残疾甚至死亡的世界常见重大疾病之一。M2型丙酮酸激酶(PKM2)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极速酶,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神经炎症、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和促进血管生...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主要因脑血流供应骤然停止而引发严重神经损害,从而致使残疾甚至死亡的世界常见重大疾病之一。M2型丙酮酸激酶(PKM2)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极速酶,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神经炎症、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等途径参与IS,或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靶点。本文阐述了PKM2在IS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临床上治疗IS提供更多的选择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丙酮酸激酶 缺血性 氧化应激 神经炎症 程序性细胞死亡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室常规检验数据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华 董月稳 张晓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基于实验室常规检验数据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风险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52例。患者均... 目的基于实验室常规检验数据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风险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52例。患者均行阿替普酶溶栓,根据溶栓后24h内是否发生HT分为发生组52例和未发生组200例。分析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可视化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252例AIS患者中52例(20.63%)发生HT。发生组高血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尿酸、血钾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TBIL是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风险的危险因素(OR=2.753,95%CI:1.399~5.417,P=0.003;OR=1.987,95%CI:1.322~2.986,P=0.001;OR=2.121,95%CI:1.392~3.230,P=0.000),尿酸、血钾是保护因素(OR=0.417,95%CI:0.202~0.860,P=0.027;OR=0.160,95%CI:0.028~0.911,P=0.039);风险可视化模型预测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风险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920(95%CI:0.880~0.950)、96.15%、80.50%。对可视化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1.888,P=0.169),说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指数为0.921。结论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TBIL是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风险的危险因素,尿酸、血钾是保护因素,据此建立的风险可视化模型经验证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比例危险度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11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 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急性缺血性卒中遇上“栓子雨”
12
作者 濮月华 董培 +3 位作者 荆京 董可辉 李子孝 龚浠平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93-1197,共5页
本文报道1例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该患者在进行TCD微栓子监测时发现“栓子雨”现象,7 T HR-MRI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稳定斑块。患者经双联抗血小板、强化降脂、补液扩容治疗后病情稳定。本病例的诊疗经过... 本文报道1例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该患者在进行TCD微栓子监测时发现“栓子雨”现象,7 T HR-MRI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稳定斑块。患者经双联抗血小板、强化降脂、补液扩容治疗后病情稳定。本病例的诊疗经过提示,对于高危非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早期给予个体化治疗,以有效预防卒中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微栓子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性转化预测评分系统的外部验证
13
作者 林亚楠 韩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2-760,共9页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评分系统进行外部验证,评估各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0年7月至2023年8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rt-PA静脉溶栓的115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治疗36 ...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评分系统进行外部验证,评估各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0年7月至2023年8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rt-PA静脉溶栓的115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治疗36 h内影像学检查结果,98例出现颅内出血性转化,34例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HAT、MSS、SEDAN、GRASPS和SPAN-100评分预测颅内出血性转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颅内出血性转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47%(98/1157)和2.94%(34/1157)。各评分系统预测颅内出血性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HAT评分0.625(95%CI:0.563~0.687)、MSS评分0.663(95%CI:0.609~0.718)、SEDAN评分0.641(95%CI:0.581~0.702)、GRASPS评分0.701(95%CI:0.644~0.759),预测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曲线下面积为HAT评分0.695(95%CI:0.595~0.795)、MSS评分0.691(95%CI:0.609~0.773)、SEDAN评分0.689(95%CI:0.590~0.788)、GRASPS评分0.783(95%CI:0.714~0.852);HAT、MSS、SEDAN和GRASPS评分预测颅内出血性转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均P>0.05,提示校准度良好;SPAN-100评分预测颅内出血性转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灵敏度分别为14.30%和23.50%,提示其实际应用时漏诊风险较高。结论GRASP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性转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能力尚可,有待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外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颅内出血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韩忠奎 夏元亮 +2 位作者 锁六军 任明山 孙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是脑卒中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旨在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score, CAS)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 目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是脑卒中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旨在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score, CAS)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 N D )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 0 1 3年1 月至2 0 1 5年1 2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卒中[ 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 IH S S )≤3 分] 患者2 6 5 例,其中非E N D 组2 2 6 例,EN D 组3 9 例.END定义为人院72 h 内任一时刻复评NIHSS评分较人院时增加2分或2分以上.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I、MRA、颈部CTA检查,计算CAS[ 包括大脑中动脉(M1、M2、M3) 、大脑前动脉(A1、A2 ) 、大脑后动脉(P1、P2 ) 、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 椎动脉起始部以前)狭窄≥ 5 0 % 的血管段均计1 分,C A S为上述总分],分析CAS与轻型缺血性卒中E N D 的联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估CAS对E N D 的预测能力,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基线 NIHSS 评分( OR = 2 .2 7 2 ,9 5 % CI:1 .3 5 2 - 3 .8 2 3 )、CAS 评分(0 R = 1.5 3 5 ,95%CI:1.162-2.011)是E N D 的危险因素.CAS判断E N D 的最佳截断点为2 分,灵敏度64.1% ,特异度68.1% . 结论对于CAS≥2 分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应高度警惕E N D 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PT阻断Notch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温艺超 陈伟燕 +1 位作者 谢富华 陈洁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31-2036,共6页
目的:探讨DAPT阻断Notch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AS)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n=6)组和模型(n=18)组,后者建立AS模型,然后再随机分为AS假手术(AS-sham)组、AS缺血性脑卒中(AS-is... 目的:探讨DAPT阻断Notch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AS)基础上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n=6)组和模型(n=18)组,后者建立AS模型,然后再随机分为AS假手术(AS-sham)组、AS缺血性脑卒中(AS-ischemia)组以及AS缺血性脑卒中DAPT处理(AS-ischemiaDAPT)组,每组各6只;HE染色观察大鼠颈动脉组织病理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酶联免疫反应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颈动脉组织中Notch1和Hes1以及脑组织中核因子κB (NF-κB)和Toll样受体4 (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能显著缓解AS大鼠动脉内膜层增厚以及血管狭窄,减少AS斑块形成。与AS-ischemia组大鼠相比,AS-ischemia-DAPT组大鼠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 <0. 05),且颈动脉组织中Notch1和Hes1以及脑组织中NF-κB和TLR4的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P <0. 05)。结论:DAPT阻断Notch通路不仅可以改善AS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血脂水平,还可以抑制血清炎症因子释放以及NF-κB/TLR4通路的激活,从而改善AS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通路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 炎症反应 NF-κB/TLR4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出血分布模式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研究进展
16
作者 朱霄宇 周凡敬 +1 位作者 徐运 张梅娟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1-1057,共7页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是一种亚临床的脑实质病变,也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重要影像学标志。根据分布模式,CMBs可分为脑叶皮质型、脑深部型和混合型。CMBs常伴发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是一种亚临床的脑实质病变,也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重要影像学标志。根据分布模式,CMBs可分为脑叶皮质型、脑深部型和混合型。CMBs常伴发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其中,脑叶皮质型CMBs与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易引起IS患者的皮质下认知障碍;脑深部型CMBs与高血压相关小动脉硬化有关,更易引起IS患者的皮质下认知障碍与运动障碍,且与IS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混合型CMBs的病理机制更为复杂,常伴随更严重的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及不良预后。不同分布模式的CMBs对IS患者抗血栓和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是否应将CMBs及其分布模式作为治疗禁忌证仍存在争议,未来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明确CMBs对抗血栓和再灌注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叶皮质脑微出血 脑深部脑微出血 混合脑微出血 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唐晶 李环 +1 位作者 张硕 姜立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38例AIS患者作为AIS组,并按照病例对照研究原则,选取同期体验的健康体验者4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38例AIS患者作为AIS组,并按照病例对照研究原则,选取同期体验的健康体验者4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Hcy水平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I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S组患者血清中Hcy、hs-CRP、TNF-α、IL-6和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AI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hs-CRP、TNF-a、IL-6和MD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15,P<0.05;r=0.632,P<0.05;r=0.598,P<0.05;r=0.612,P<0.05),与SOD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325,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中Hcy水平与炎症因子及氧化损伤有密切关联。Hcy能够促进氧化自由基及炎症因子产生,并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在AIS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半胱氨酸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何讯 陈心怡 +3 位作者 胡杰 李佳璇 贾新会 吴君仓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5-780,共6页
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脂蛋白,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回顾了Lp(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种族、地域、年龄和性别人群中Lp(a)水平的差异,并探讨了... 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脂蛋白,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回顾了Lp(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种族、地域、年龄和性别人群中Lp(a)水平的差异,并探讨了Lp(a)与遗传因素的关系,阐述了其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复发中的作用,重点讨论了Lp(a)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目前,传统的降脂药物降低Lp(a)水平的作用有限,但RNA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策略显示出了降低Lp(a)水平的潜力。这些新兴的治疗策略为降低卒中风险提供了新的靶点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缺血性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93
19
作者 华扬 郑宇 +5 位作者 凌晨 段春 张蕾 王力力 刘玉梅 周瑛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603例首诊患者分为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患者的双侧...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603例首诊患者分为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患者的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CAS>50%者占17.3%(277/1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37.20%(103/277)和21.6%(287/1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卒中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卒中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4%(1032/1603),其中卒中及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卒中患者,P<0.001。结论 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动脉狭窄 缺血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分布特点 被引量:28
20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张炳俊 李海燕 杨瑜 鲍健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组内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多见(47.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多见(65.0%)。与ECAS组相比,ICAS组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OR=1.586,95%CI:1.232~2.268)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I,Apo A-I)(OR=1.926,95%CI:1.051~4.288)显著相关,与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on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NCAS)组相比,ICAS组与高血压(OR=3.603,95%CI:1.675~12.485)、Met S(OR=2.268,95%CI:1.274~6.103)、高糖化血红蛋白(Hb A1c)(OR=2.015,95%CI:1.182~5.613)及Apo B/Apo A I(OR=1.948,95%CI:1.157~4.285)相关。在ICAS患者中,与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组相比,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1,750,95%CI:1.042~2,953,P=0.009)、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2.437,95%CI:1.492~3.505,P=0.005)及高Hb A1c(OR=1.769,95%CI:1.034~3.121,P=0.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S的发生率可能高于ECAS,ICAS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NCAS及ECAS;后循环ICAS脑梗死的发生与代谢指标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