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2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压变异度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张春梅 袁媛 +3 位作者 易晓平 刘帅 张琳琳 周益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9-454,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血压变异度(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短期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血压变异度(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短期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入住ICU的aSAH患者的临床数据。BPV通过计算平均动脉压(mean blood pressure,MB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顺序标准差(successive variation,SV)、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极差(range)来量化。根据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GOS 4~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 1~3分),比较组间BPV的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分析BPV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50例患者,其中预后不良组59例,预后良好组91例。预后不良组入ICU 24 h MBP-SD[(9.85±3.20)mmHg vs.(8.04±2.31)mmHg,P<0.001],MBP-SV[(10.37±3.85)mmHg vs.(8.07±2.33)mmHg,P<0.001],MBP-CV(10.00%±3.30%vs.8.19%±2.33%,P<0.001)和MBP-range[(39.60±13.56)mmHg vs.(32.44±9.78)mmHg,P<0.05]均高于预后良好组。Cohen’s d值显示各BPV指标在两组间差异具有中等效应量(分别为0.65、0.72、0.63、0.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BP-SD(OR=1.22,95%CI:1.08~1.39,P=0.002)、MBP-SV(OR=1.19,95%CI:1.05~1.35,P=0.007)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结论术后24 h内较高的MBP-SD和MBP-SV是aSAH患者短期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压变异度 平均动脉 神经功能 预后 重症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
2
作者 吴侑煊 王博 +2 位作者 侯璇 梁发 韩如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0-877,共8页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BLOCK-CVS)研究的事后分析,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1年7月—2023年5月纳入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术前接受早期SGB治疗的前循环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检测了aSAH患者在接受SGB前、SGB后15 min、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brain oxygen saturation,rSO_(2)),以及SGB前、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观察SGB对脑灌注的瞬时影响。记录了术后1~3 d大脑中动脉CBFV及SGB前、SGB后3~5 d CTP参数(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的变化情况,观察SGB对脑灌注的长时改善效果。记录患者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评估SGB改善预后的潜在作用。结果研究共纳入早期接受SGB治疗的aSAH患者20例。SGB后15 min,阻滞侧rSO_(2)较同侧基线水平显著改善[(72±6)%vs.(65±5)%,P=0.001],rSO_(2)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相较于同侧基线水平,手术结束即刻rSO_(2)最高[(78±8)%vs.(65±5)%,P<0.001]。然而,对照侧rSO_(2)较基线水平变化不明显。SGB后30 min,阻滞侧CBFV较基线水平降低[(107±27)cm/s vs.(117±33)cm/s,P=0.265],对照侧CBFV无明显变化([108±37)cm/s vs.(107±34)cm/s,P=0.968]。术后,对照侧CBFV增长速度快于阻滞侧。手术结束即刻,对照侧CBFV与同侧基线水平的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阻滞侧在术后第3天才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CTP检查发现7例接受SGB患者术前合并脑局部区域灌注异常(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延长),SGB后3~5 d复查显示相应脑区域灌注异常的情况均得到缓解或减轻。患者住院期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0.0%和21.1%。2例患者在SGB后5 min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阻滞,未发现其他与SGB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早期对前循环aSAH患者实施SGB可改善阻滞侧rSO_(2),降低同侧CBFV,改善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灌注 局部脑氧饱和度 脑血流速度 星状神经节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分级活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3
作者 邹宗颖 厉春林 +2 位作者 余小燕 董治兵 王倩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570,共6页
目的:构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常... 目的:构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常规护理。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0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干预组,实施基于循证方法制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早期活动分级、评估与运动方案。比较两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早期分级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分级活动方案是可行的,能够有效促进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活动 应用效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冯佳慧 刘仁杰 陈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3-769,共7页
目的:探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脑积水(aHC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发病后是否出现aHCP将患者分为aHCP组(n=56)和非aHCP... 目的:探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脑积水(aHC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发病后是否出现aHCP将患者分为aHCP组(n=56)和非aHCP组(n=119)。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发生aHCP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分析结果对aSAH患者发生aHCP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175例aSAH患者中,共计56例(32.0%)在发病后出现aHCP。与非aHCP组比较,aHCP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全身炎症综合指数(AISI)均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Hunt-Hess分级和改良Fisher分级更高(P<0.05),出现脑室积血的概率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R升高[比值比(OR)=2.237,95%置信区间(CI):1.063~4.708,P=0.034]和NLR升高(OR=1.210,95%CI:1.095~1.337,P<0.01)是aSAH后发生aHC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NAR的AUC为0.812 (95%CI:0.745~0.878, P<0.001), NLR的AUC为0.844 (95%CI:0.785~0.903, P<0.001), NAR与NLR联合AUC为0.854 (95%CI:0.798~0.910,P<0.001)。结论:NAR和NLR是aSAH患者发生aHCP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神经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列线图模型构建
5
作者 杨怡霖 赵媛 +2 位作者 朱晓玲 张青 董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8-967,共10页
目的构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疾病资料和... 目的构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疾病资料和生存资料,并于发病后1年、3年、5年进行随访。通过寿命表法估计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用于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1例患者,其中男性16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0±10.4)岁。寿命表法分析中位生存时间为60个月,随访1年、3年、5年累计生存概率分别为63%、56%和51%。Cox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高龄、干预手段(包括手术方法和非手术方法)、发病到手术时间长、急性期血糖高、责任动脉瘤大、低钠血症时间长、动脉瘤再破裂和Hunt-Hess分级高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其区分度和拟合度良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列线图模型,可预测aSAH患者发病后1年、3年、5年生存概率,且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列线图 生存分析 多因素分析 预测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时间全脑CT灌注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结局
6
作者 冯蕾 张超 +4 位作者 殷鹏展 王娟 杨晨 袁金龙 周运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5-1090,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全脑CT灌注(CTP)参数及临床资料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和3个月不良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27例aSAH,收集症状发作24 h内和DCI时间窗(DCITW)内临床及CTP资料,划分为住院期间DCI组(...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全脑CT灌注(CTP)参数及临床资料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和3个月不良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27例aSAH,收集症状发作24 h内和DCI时间窗(DCITW)内临床及CTP资料,划分为住院期间DCI组(n=34)与非DCI组(n=93),以及随访显示3个月预后不良组[改良Rankin量表(mRS)≥3分,n=36]与预后良好组(mRS≤2分,n=91)。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中筛选DCI或预后独立预测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患者年龄,以及发作24 h内改良Fisher评分(mFS)、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水肿评分(SEBES)及平均流量提取乘积(mFEP)均为DCI独立预测因子,以之联合预测住院期间DCI的AUC为0.817。患者年龄及发作24 h内mFS,或DCITW内的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及mFEP分别是3个月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后二者联合预测效能(AUC=0.922)高于前二者联合(AUC=0.822,P<0.05)。结论aSAH患者发作24 h内全脑CTP参数结合临床资料可预测住院期间DCI;基于DCITW内全脑CTP参数可预测3个月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预后 脑血管循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郝广志 韩雨薇 霍达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功能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mRNA数据集,将数据分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 目的: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功能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mRNA数据集,将数据分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组和未发生DCI的对照组,利用R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寻找关键基因及相关功能通路。结果:鉴定得到140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显示,有10条差异有显著性的富集信号通路(P<0.05),主要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细胞粘附分子、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相关;根据GO功能分析得到显著富集条目26个,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类条目;GSEA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过氧化物酶体两个通路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的富集差异。结论:aSAH后DCI的发生涉及到COL17A1、RPL11、FCAMR、GNB2L1、HIF1A等多个基因,并可通过血管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神经损伤、氧化应激等多种途径影响D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数据库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脑缺血 转录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娜 张立平 +1 位作者 孙晓曼 潘亚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551,共7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联系,以期为高风险患者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动脉瘤 破裂 血管痉挛 颅内 迟发脑缺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池持续引流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3
9
作者 文唐敏 苏俊 +6 位作者 谭嘉禾 辛元君 车旭东 梁译丹 邓杰文 杨小林 何朝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390,共7页
目的 分析腰池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急性脑积水(acute hydrocephalus, AHC)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动脉瘤性蛛网... 目的 分析腰池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急性脑积水(acute hydrocephalus, AHC)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AHC的患者82例。以出院半年后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为预后结局,对人口学因素、入院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严重程度、既往史、血管痉挛、腰池引流等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WFNS、Hunt-Hess、mFisher、腰池引流时间、分流依赖、脑血管痉挛、腰池引流量可影响患者预后,进一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评分WFNS(OR:3.25,95%CI:1.11~9.48)、mFisher高分级(OR:3.66, 95%CI:1.08~12.35)、发生分流依赖(OR:15.56,95%CI:1.22~198.57)与脑血管痉挛(OR:22.24,95%CI:3.08~160.68)是影响mRS的独立危险因素,腰池引流量(OR:0.57, 95%CI:0.40~0.82)是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面积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AUC:0.898(95%CI:0.935~0.861)];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很好的区分能力[C-index:0.950(95%CI:0.904~0.996);校正C-index:0.934]。结论 增加腰池引流量是aSAH术后发生AHC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并可以改善SAH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脑积水 腰池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矫 甄勇 +2 位作者 宋炳伟 刘健伟 耿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7-57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伴不同脑内血肿量的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纳入2013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11例高级别aSAH患者,根据脑内血肿量分为无血肿组(105例)、血肿量<50 ml组(69... 目的 对比分析伴不同脑内血肿量的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纳入2013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11例高级别aSAH患者,根据脑内血肿量分为无血肿组(105例)、血肿量<50 ml组(69例)和血肿量≥50 ml组(37例),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栓塞术,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211例患者中139例(65.88%)行动脉瘤夹闭术,72例(34.12%)行动脉瘤栓塞术,除3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因术中恶性脑膨出行去骨瓣减压术外,其余208例均成功夹闭或栓塞动脉瘤,术后无一例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预后良好58例(27.49%)、预后不良59例(27.96%)、死亡94例(44.55%),3组患者临床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24,P=0.024),仅血肿量≥50 ml组临床预后差于无血肿组(Z=-2.655,P=0.008)。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95.73%(202/211),无血肿组为95.24%(100/105)、血肿量<50 ml组为95.65%(66/69)、血肿量≥50 ml组为97.30%(36/37),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4,P=0.867)。结论 伴脑内血肿的高级别aSAH患者预后较差,特别是血肿量≥50 ml患者,术后病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血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视神经鞘直径与颅内压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帅 王淑雅 +5 位作者 徐珊珊 田莹 陈晓霖 张琳琳 石广志 周建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术后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收治在首都... 目的探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术后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收治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aSAH术后且行ICP监测及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患者,通过CT测量ONSD并记录ICP数值,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3名研究者测量ONSD的一致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ONSD与ICP的相关性。结果纳入184名aSAH术后患者共282例次ONSD数值以及对应的ICP,ICP的中位数是12(9,18)mmHg(1 mmHg=0.133 kPa);ONSD的中位数是5.59(5.26,5.99)mm。3名不同研究者测量双侧ONSD的ICC分别为0.895(0.872~0.915,P<0.001)、0.869(0.841~0.894,P<0.001)。ONSD和ICP呈正相关(r=0.273,95%CI:0.158~0.381,P<0.001)。ONSD预测ICP>22 mmHg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95%CI:0.670~0.836,P<0.001),cutoff值为5.61 mm,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2%、55.3%。结论应用CT测量ONSD具有可重复性,其与有创ICP数值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视神经鞘直径 颅内压 神经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及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傅晓彤 曲鑫 王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38-642,共5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对脑组织最具损伤性的疾病之一,这种损伤的形成存在多重机制,颅内压升高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临床实践研究表明,aSAH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加剧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也成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对脑组织最具损伤性的疾病之一,这种损伤的形成存在多重机制,颅内压升高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临床实践研究表明,aSAH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加剧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也成为影响受损脑组织修复的不利因素。既往多项关于颅内压的研究显示,应用颅内压监测并指导治疗可以改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颅内压监测已成为其常规临床监测方法。而针对aSAH患者颅内压的临床研究尚少,对于来自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研究结果及经验是否适用于aSAH患者的临床实践尚不明确。作者回顾了已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对aSAH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规律、适用范围、干预阈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颅内压 动脉瘤 破裂 重症监护病房 神经危重症管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站式全脑CT灌注动态列线图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 被引量:5
13
作者 殷鹏展 张超 +4 位作者 徐楚楚 洪薇 方兴根 叶明全 周运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4-519,共6页
目的 观察基于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动态列线图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33例aSAH患者行一站式全脑CTP检查。按7∶3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164)和验证集(n=69)并于集内根据是否发... 目的 观察基于一站式全脑CT灌注(CTP)动态列线图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33例aSAH患者行一站式全脑CTP检查。按7∶3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164)和验证集(n=69)并于集内根据是否发生DCI划分亚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线性诊断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aSAH后DCI的独立因素,建立传统列线图,生成基于网络的动态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动态列线图预测aSAH后DCI的效能。结果 高血压×平均流入时间(mTTS)、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mFS)及平均流量提取乘积(mFEP)均为aSAH后DCI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动态列线图预测训练集aSAH后DC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0.00%、89.50%及0.890,在验证集分别为76.20%、83.33%及0.870。结论 基于一站式全脑CTP动态列线图可有效预测aSAH后D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动脉瘤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参数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梦媛 刘洋 +2 位作者 李娇 冯光 韩冰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参数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预测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收治的SaSAH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参数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预测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收治的SaSAH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手术方式(开颅手术、介入手术、复合手术)、入院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水肿评分(SEBES)、入NSICU后首次随机血糖、乳酸水平及NSICU住院时间。所有患者入NSICU后48 h内均行定量脑电图监测,收集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上、下边界、95%频谱边缘频率(SEF95)、α变动、(δ+θ)与(α+β)功率比(DTABR)、大脑对称性指数(BSI)、光谱熵。根据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SaSAH患者定量脑电图参数与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各指标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1)共纳入SaSAH患者72例,预后不良组47例,预后良好组25例,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占65.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位置、手术方式、乳酸水平、NSICU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unt-Hess分级、SEBES、随机血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aEEG上、下边界及SEF95、α变动、光谱熵更低,DTABR、BSI更高(均P<0.05)。(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EEG上边界(r=-0.41,P<0.01)、aEEG下边界(r=-0.54,P<0.01)、SEF95(r=-0.46,P<0.01)、α变动(r=-0.53,P<0.01)和光谱熵(r=-0.39,P<0.01)与SaSAH患者mRS评分呈负相关,DTABR(r=0.52,P<0.01)、BSI(r=0.33,P<0.01)与SaSAH患者mRS评分呈正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unt-Hess分级(Ⅳ级比Ⅲ级:OR=1.203,95%CI:1.005~1.441,P=0.044;Ⅴ级比Ⅲ级:OR=1.661,95%CI:1.109~2.487,P=0.014)、SEBES(OR=1.647,95%CI:1.050~2.586;P=0.030)、aEEG下边界(OR=0.687,95%CI:0.496~0.953;P=0.024)、SEF95(OR=0.436,95%CI:0.202~0.937;P=0.034)、α变动(OR=0.368,95%CI:0.189~0.717;P=0.003)、DTABR(OR=1.324,95%CI:1.064~1.649;P=0.012)和BSI(OR=1.513,95%CI:1.026~2.231;P=0.036)是S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7项指标均对SaSAH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DTABR预测S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761~0.932),敏感度为85.11%,特异度为80.00%。结论定量脑电图参数aEEG下边界、SEF95、α变动、DTABR、BSI可能对SaSAH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待于未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脑电描记术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超 胡永珍 李雪松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以及众多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其中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是该病的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能没有症状,难以诊断,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以及众多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其中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是该病的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能没有症状,难以诊断,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已有文献报道了多个对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具有预测作用的指标。本文旨在综述这些预测指标,以帮助临床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分流依赖脑积水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与TGF-β_1的关系及相关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飞 袁文 +2 位作者 廖达光 张天一 王知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2-385,共4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及其他临床因素在成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慢性脑积水分为非脑积水组和脑积水组。首先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脑脊液中TGF-β1浓...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及其他临床因素在成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慢性脑积水分为非脑积水组和脑积水组。首先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脑脊液中TGF-β1浓度的差异性;再通过回顾性分析,筛选可能导致慢性脑积水的临床危险因素;最后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加以确定。结果(1)16例患者(12.4%)并发慢性脑积水,诊断慢性脑积水的平均时间为31.6±17.0 d;(2)在第13天脑积水组的TGF-β1浓度显著性增高(P<0.05);(3)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间在高血压病史、SAH次数和首诊时Hunt-Hess分级、脑室扩大、动脉瘤位置、Fisher分级、脑室脑池积血分布计分及术后颅内感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首诊时脑室扩大、动脉瘤位置、Fisher分级、脑室脑池积血分布计分和术后颅内感染为临床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成年aSAH患者,首诊时脑室扩大、动脉瘤位置、Fisher分级、脑室脑池积血Graeb评分和术后颅内感染是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预测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它们较脑脊液中TGF-β1浓度更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转化生长因子-Β1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早期凝血及纤溶生物标志物变化 被引量:16
17
作者 段婉莹 刘丽萍 +5 位作者 杨中华 温淼 杨波 濮月华 刘大成 刘婧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病3 d内的aSAH住院患者165例。入院后按照统一标准化方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7±1)、(10±1)、(13±1)d的血液样本,记录DCI患者及非DCI患者各时间点的部分血液凝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及纤溶相关标志物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凝血酶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乳胶光度法测定,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检测分别采用vWF抗原检测试剂盒和vWF活性检测试剂盒,并对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各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DCI发生率为31.5%(52/165)。凝血及纤溶标志物相关结果显示,DCI患者在aSAH后早期即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含量和活性升高,并在发病后(7±1)d达到高峰,DCI患者vWF抗原及活性水平较非DCI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73、5.784,P值分别为0.017、0.021),同时vWF抗原及活性水平与时间相关(F值分别为105.448、89.141,均P<0.01),且存在组别与采样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9.525、10.114,P值分别为0.022、0.016)。此外,DCI与不同采样时间对PT、APTT、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并且两组别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DCI患者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高于非DCI患者,提示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动态监测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脑缺血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微血栓形成 凝血纤溶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移动法则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翠云 王嵘 +3 位作者 吴含 李一辰 金伟 徐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8-321,共4页
本研究将54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技术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移动法则干预。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CRS-R评分... 本研究将54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技术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移动法则干预。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CRS-R评分、FOU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GCS评分、CRS-R评分、FOUR评分、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干预总天数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作者认为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应用改良移动法则能显著改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有的审稿专家认为本研究设计理论依据不足;也有审稿专家认为本研究立题新颖。故现将此文放在"争鸣"栏目发表,以期读者就此开展深入讨论并给以临床尝试,从而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昏迷患者 临床研究 促醒作用 重症 动法 改良 常规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娜 张娜芹 +3 位作者 马春梅 焦菡怡 关欣 王军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70-1173,共4页
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时间特征、认知域损害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 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时间特征、认知域损害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域损害 认知干预 危险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S100B蛋白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期预后及并发症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波 刘艳芳 +1 位作者 边立衡 赵性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74-678,共5页
目的测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急性期血浆中S100B蛋白水平,评价其对该病短期临床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天坛医院1年内发病72h内a SAH患者以及正常健康对照。采集患... 目的测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急性期血浆中S100B蛋白水平,评价其对该病短期临床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天坛医院1年内发病72h内a SAH患者以及正常健康对照。采集患者临床信息,留取患者及对照组血样标本,通过ELISA法测定其血浆中S100B蛋白水平,分析其对a SAH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和院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18例,健康对照组130例,与对照组相比a SAH急性期血浆S100B水平升高(28.55 pg/m L vs.21.20 pg/m L,P〈0.001)。入院时Hunt-Hess分级3~5级(P〈0.001)、住院期间发生迟发型脑缺血(P〈0.001)、血浆S100B蛋白水平增高(P=0.05)以及脑积水(P=0.028)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明显增高。血浆S100B蛋白水平高的患者院内并发症风险增加(P=0.049)。结论急性期血浆S100B蛋白增高可预测a SAH短期功能预后不良以及院内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B蛋白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