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I、SIRI和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云 刘璐瑶 +4 位作者 刘新灿 成丽 王飞 赵瑞霞 兰真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的高血压患者...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的高血压患者465例,其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326例(斑块组),无颈动脉斑块形成139例(对照组),进行血液生化检查,计算SII、SIRI、AIS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II、SIRI和AISI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评价SII、SIRI和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斑块组SII、SIRI、AISI分别为450.72(283.76,769.99)、71(50,110)、160.64(91.58,272.53),对照组分别为319.81(233.65,406.69)、45(35,59)、110.48(73.78,141.49),斑块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因素后,SII、SIRI和AISI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存在关联性,OR(95%CI)分别为1.004(1.003~1.006)、1.035(1.024~1.047)、1.010(1.006~1.01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SIRI和AISI预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UC(95%CI)分别为0.685(0.637~0.733)、0.752(0.707~0.797)、0.680(0.631~0.728)。结论:SII、SIRI、AISI可能有助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 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 高血压 动脉斑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白萍 章文杰 +2 位作者 蔡军 黄鸿旗 郭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938-938,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 合并症 糖尿病 下肢动脉斑块形成 血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和膳食脂肪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陈近利 陈吉棣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4,共4页
为研究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探讨了10周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肝脏SR-B1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和/或低脂膳食... 为研究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探讨了10周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肝脏SR-B1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和/或低脂膳食增加ApoE基因缺陷小鼠肝脏SR-BI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肝脏SR-B1mRN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趋势(相关系数r值为-0.814,显著性检验P值为0.062),而且SR-B1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为-0.871,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14)。结果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引起的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是二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作用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1型清道夫受体 有氧运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APOE基因缺陷小鼠 低脂膳食 SR-B1基因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谈红 潘其兴 +2 位作者 魏敏 赵爱贞 曾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1-42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1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高胆固醇组(7只)、氯沙坦组(6只)、卡托普利组(7只)和联合用药(氯沙坦+...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1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高胆固醇组(7只)、氯沙坦组(6只)、卡托普利组(7只)和联合用药(氯沙坦+卡托普利)组(7只),饲养16周处死动物,分别测定(或计算)内皮素、一氧化氮、主动脉中胆固醇含量、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比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凋亡率等指标。结果:与高胆固醇组比较,各服药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和主动脉胆固醇含量显著减少,以联合用药组疗效最佳,内皮素水平下降,一氧化氮含量增加;氯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VSMC凋亡率增加。结论: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可显著延缓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作用机制与促进VSMC凋亡和内皮功能保护有关;小剂量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氯沙坦 卡托普利 联合用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股动脉闭塞患者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穿刺途径的选择
5
作者 史壮宏 吕凤兰 王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8-778,共1页
关键词 动脉闭塞 血管介入治疗 穿刺途径 颈总动脉闭塞 高血压病史 双侧 入院查体 动脉斑块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