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早产儿肺出血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江倩男 刘婷婷 +2 位作者 刘莹莹 崔凯洁 刘秀香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75-1583,共9页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新生儿肺出血(NPH)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连续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WT)、分娩方式、罹患的疾病及孕母围产因素等...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新生儿肺出血(NPH)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连续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WT)、分娩方式、罹患的疾病及孕母围产因素等临床特征。以是否合并NPH将纳入患儿分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将NPH合并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患儿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11例患儿,其中NPH者92例。NPH与机械通气(MV)、高频振荡通气(HFO)、hsPD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室内出血(IVH)呈强相关性(r=0.443、0.407、0.352、0.325、0.310,P <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4级(NRDS)、IVH、MV、HFO、DIC和hsPDA均是≤32周胎龄儿NPH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41、2.097、1.065、2.298、5.550、3.820,P <0.05);胎龄、WT、PDA内径、PDA血流速度、左心室输出量、左心室舒张晚期a'波速度和新生儿窒息等为NPH合并hsPDA的影响因素(P <0.05);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评分(PDAsc)是≤32周胎龄NPH合并hsPD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5,95%CI:1.031~1.553,P=0.024),NPH合并PDA患儿死亡的预测概率与PDAsc之间存在强相关性(r=0.901,P=0.001),ROC曲线显示PDAsc对死亡预测结果比较理想(AUC=0.687,P=0.002)。结论 hsPDA是≤32周胎龄儿N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DAsc是≤32周胎龄NPH合并hsPD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预测结果具有强相关性,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新生儿 肺出血 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心上型双侧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2
作者 张涵玉 冯海艳 孙丽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9-690,共2页
患者女,17岁,持续头晕伴胸闷、大汗1天;4年前体检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否认家族及遗传病史。查体: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减弱时闻及连续性杂音。心动图:窦性心律,V1~V6导联T波低平、轻度倒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经... 患者女,17岁,持续头晕伴胸闷、大汗1天;4年前体检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否认家族及遗传病史。查体: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减弱时闻及连续性杂音。心动图:窦性心律,V1~V6导联T波低平、轻度倒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经胸超声心动图:肺动脉主干内径28 mm,左肺动脉内径9 mm、右肺动脉内径19 mm,降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叉偏右处探及左向右分流(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血管畸形 动脉导管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及永存左上腔静脉CTA表现1例
3
作者 何晓宁 穆乃文 +3 位作者 肖娟 蒋双升 单裕清 王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9-370,共2页
病例 女,6月。3月前因感冒就诊于外院,CT平扫显示主动脉弓狭窄,为求进一步检查来本院就诊。患儿无明显其他症状。体格检查:血压108/69 mmHg(1 mmHg≈0.133 kPa),皮肤、黏膜无黄染、苍白、发绀;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率126次/分;... 病例 女,6月。3月前因感冒就诊于外院,CT平扫显示主动脉弓狭窄,为求进一步检查来本院就诊。患儿无明显其他症状。体格检查:血压108/69 mmHg(1 mmHg≈0.133 kPa),皮肤、黏膜无黄染、苍白、发绀;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率126次/分;听诊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3/6级杂音,P2亢进,无心包摩擦音。超声检查:主动脉弓降部缩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并向前血流速度加快,左室壁厚,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动脉缩窄 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经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4
作者 刘子正 赵迎澳 +5 位作者 崔珈宁 周宁 董靖 张凤文 欧阳文斌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9-921,共3页
本文首次报告1例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使用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成功经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与需使用放射线和金属封堵器的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该技术结合超声心动图引导和可降解封堵器,降低了医源性损伤和手术相关风险,临床效果... 本文首次报告1例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使用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成功经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与需使用放射线和金属封堵器的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该技术结合超声心动图引导和可降解封堵器,降低了医源性损伤和手术相关风险,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完全可降解封堵器 经胸超声心动图 导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生后早期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动脉导管未闭闭合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珊珊 赵普 +2 位作者 黄丽萍 胡雪峰 李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3-867,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生后早期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闭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6年11月至2022年3月出生孕周<32周的172例伴有hsPDA的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出生后2周超声心动图复查... 目的 探讨影响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生后早期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闭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6年11月至2022年3月出生孕周<32周的172例伴有hsPDA的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出生后2周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分为PDA关闭组(n=83)和PDA组(n=89)。收集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sPDA发生与PDA大小、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自然受孕、产前地塞米松、产前硫酸镁、妊娠期糖尿病、早产胎膜早破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然受孕、产前地塞米松和硫酸镁应用有利于hsPDA关闭,PDA内径较大、出生体重低和妊娠期糖尿病不利于hsPDA关闭(P<0.05)。结论 早期识别临床高危因素可以对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生后早期hsPDA进行危险预警,从而为早产儿hsPDA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 高危因素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艾力亚尔·克依木 阿里亚古丽·阿不都热依木 +4 位作者 吴祖凯 米热合麦提·麦麦提祖农 牟巧羽 何丽芸 张国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传统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 目的探讨传统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收治的PDA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A组采取传统经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B组采取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C组采取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本研究纳入PDA患儿119例,其中A组41例(男16例,女25例)、B组37例(男19例,女18例)、C组41例(男17例,女24例)。比较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滞留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B、C三组患儿手术时间[(112.20±26.41)min、(104.51±18.59)min、(114.39±33.2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B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A组[(69.05±23.95)mL比(109.76±37.18)mL],引流时间短于A组[(3.24±0.93)d比(4.66±2.6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未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上比较,B组均短于或少于A组,C组均短于或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返回病房后1 h、12 h、24 h的FLACC疼痛评分比较,A组均高于B组,B组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均无一例残余分流、乳糜胸发生;C组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轻度气胸1例;A组出现肺不张4例,肺部感染5例;B组出现肺不张5例,肺部感染5例;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PDA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首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陆俊秀 杨冰岩 +2 位作者 陈敬国 徐焕丽 陈海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具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早产儿35例(hsPDA组)、没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早产儿35例(非hsPDA组)、非PDA早产儿36例(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3d、7d...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具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早产儿35例(hsPDA组)、没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早产儿35例(非hsPDA组)、非PDA早产儿36例(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3d、7d、14d检测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同时进行颅脑超声显像检查,作超声心动图显像PDA血流速度与颅脑超声显像侧脑室灰度值相关性分析。结果:出生后3d、7d、14d颅脑超声显像侧脑室灰度值hsPDA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非hsPDA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后3d、7d、14d血清NSE水平hsPDA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非hsPDA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产儿PDA血流速度大小与超声显像侧脑室灰度值呈正相关(r=0.876,P〈0.01)。结论:hsPDA早产儿容易发生脑白质损伤,需要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动脉导管未闭/病理生理学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血液 神经元/酶学 白质软化痛 脑室周围/病理 脑损伤/病理 婴儿 早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下犬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报告
8
作者 李建军 丁巧玲 +5 位作者 王立辉 高士帅 毛晓梦 李硕 高晶 刘超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24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方法。为救治1条运动时呼吸急促、时有咳喘症状的4月龄雌性柯基犬,经听诊、X线和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该犬患左向右分流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 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方法。为救治1条运动时呼吸急促、时有咳喘症状的4月龄雌性柯基犬,经听诊、X线和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该犬患左向右分流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采用“三孔法”,在全胸腔镜下完成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动脉导管 结扎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李奋 周爱卿 +8 位作者 蒋世良 李渝芬 韩玲 朱鲜阳 孔祥清 王广义 马沛然 张玉顺 华益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24-926,929,共4页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经验,以探讨其指征、方法学及并发症。方法统计10所医院共3215例患儿,其中男1331例,女1884例;≤2岁734例,>2岁2481例。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6种,包括Porstmann法、Rashkind法、Sid...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经验,以探讨其指征、方法学及并发症。方法统计10所医院共3215例患儿,其中男1331例,女1884例;≤2岁734例,>2岁2481例。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6种,包括Porstmann法、Rashkind法、Sideris法、Cook弹簧栓法、Pfm弹簧栓法及Amplatzer法,其中Am鄄platzer法及弹簧栓法分别占总例数的73%及14%。结果总技术成功率98%,其中弹簧栓法、Amplatzer法分别达到99.1%与99.7%,Porstmann法成功率最低,约92%。用弹簧栓法及Amplatzer法治疗的所有病例中有12例未成功,失败原因:并发艾氏综合征5例,大型窗形或短管形PDA3例,常规造影PDA显示不清1例,大型PDA合并重症肺炎、心衰1例,伴重度肺高压装置放置后血压下降1例,术中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手术1例。并发症:残余分流103例,股动脉血栓形成29例,术后溶血8例,封堵器脱落2例,并发主动脉缩窄2例,左肺动脉狭窄1例。结论PDA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低,与外科手术疗效相仿,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作为外科的替代疗法。弹簧栓封堵器适用于中小型PDA,而Amplatzer蘑菇伞状PDA封堵器则适用于中大型P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导管 封堵 方法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角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3 位作者 吴弘 郑兴 丁继军 胡建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14mm ,平均 (9.7± 2 .9)mm。 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 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 ,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角动脉导管 封堵器 PDA 并发症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堵塞动脉导管未闭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高伟 周爱卿 +3 位作者 余志庆 李奋 王荣发 黄美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9-201,共3页
为探讨经导管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术的效果,我们经导管堵塞PDA患儿117例,年龄4.52岁±2.86岁。其中外科手术后再通3例,2例伴肺动脉瓣狭窄(PS),1例伴主动脉缩窄(COA),1例伴右位主动脉弓。结果:42例应用可回收弹簧圈(pfm和Cook Inc)... 为探讨经导管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术的效果,我们经导管堵塞PDA患儿117例,年龄4.52岁±2.86岁。其中外科手术后再通3例,2例伴肺动脉瓣狭窄(PS),1例伴主动脉缩窄(COA),1例伴右位主动脉弓。结果:42例应用可回收弹簧圈(pfm和Cook Inc),其PDA最窄处直径(1.94±0.85)mm,堵塞均获成功;合并PS或COA者,先作球囊扩张,再行堵塞术。另75例应用Amplatzer堵塞器也均一次堵塞成功,PDA最窄处直径(3.83±1.25)mm。所有病例随访1月~4.5年,均无残余分流及任何并发症。结论:可控弹簧圈主要应用于直径小于2.5mm PDA,而直径大于或等于2.5mm PDA则选用Am-platzer堵塞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治疗 堵塞器 PDA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其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12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戴汝平 赵世华 凌坚 金敬琳 郑宏 张戈军 曾筝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堵术。平均年龄15-8 ±13-4 岁(0-9 ~48 岁) ,平均体重37-3 ±21-2 kg(6-5 ~82-0 kg) 。3 例为PDA 结扎术后再通。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PDA。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 最窄直径2 ~4 m m 的Amplatzer 封堵器,于透视下经6 F 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 处。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造影,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术后24 ~48 小时,1 ~13 个月行超声心动图、X 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结果: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 属Krichenko A 型45 例,B 型及E 型各1 例。PDA 最窄处直径平均为4-6 ±1-7 m 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疗法 AMPLATZER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0
13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7 位作者 舒茂琴 胡厚源 迟路湘 张萍 仝识非 程训民 冉擘力 姚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7-639,共3页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 ,先后释放左、右侧盘 ,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 ,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 ,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 ,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 ① 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 2 3± 6( 13~ 3 1)mm ,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7~ 40mm ,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 3 1例PDA患者中 3 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 ,1例PDA内径达 12mm者用直径 17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应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心脏插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Amplatzer堵塞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评价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爱卿 高伟 +3 位作者 余志庆 王荣发 李奋 朱铭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5-197,共3页
为研究评价新的自膨性Amplatzer堵塞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关闭PDA32例,年龄0.8~11岁(平均3.9岁),体重7~39kg(平均15.8kg),PDA最狭处直径2.3~6.43mm(平均3.5mm)。应用6F长鞘经股... 为研究评价新的自膨性Amplatzer堵塞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关闭PDA32例,年龄0.8~11岁(平均3.9岁),体重7~39kg(平均15.8kg),PDA最狭处直径2.3~6.43mm(平均3.5mm)。应用6F长鞘经股静脉插至降主动脉递送堵塞器,术后10~15分钟作主动脉造影评价即刻疗效。关闭术后24小时、1月、3月、6月行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32例全部成功,术后无分流30例;少量分流2例,其中1例24小时彩色多普勒随访分流消失,另1例术后1月分流消失。平均手术时间42.5分钟,平均透视时间6.1分。无任何并发症。本文结果表明,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可成功关闭中大型PDA,该法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有关方法学尚需更多病例总结及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AMPLATZER 堵塞器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韩秀敏 朱鲜阳 +4 位作者 张玉威 金岩 邓东安 侯传举 全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 动脉高压 PDA 合并症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程真莉 李谧 +6 位作者 吕铁伟 向平 白永虹 计晓娟 刘云黎 蒲晓芳 易岂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486-1492,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共收集介入封堵PDA患儿848例,其中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11例,发生率为1.29%。11例患儿年龄(1.4±0.5)岁,包括男性3例,女性8例。降主动脉造影测PDA直径为(7.9±3.0)mm,选择封堵器前伞直径8~18(11.6±2.5)mm,术后1 d复查心脏超声发现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患儿术前血小板为(261.0±74.9)×10~9/L,术后血小板最低下降至(23.4±9.3)×10~9/L。8例发生于术后第1~3天,2例发生于术后第4天,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8例出现皮肤出血点,3例合并鼻衄,1例合并溶血,6例合并中度贫血(Hb:71~86 g/L),所有病例无重要脏器出血。8例术后1~3 d出现发热,1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内科治疗3周无效转外科手术后血小板恢复外,其余经止血、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内科治疗后,9例于术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PDA直径较大、封堵器直径较大、残余分流、术后感染、穿刺处血肿有关,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封堵术 血小板减少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曹黎明 金波 +3 位作者 王凤鸣 秦玉明 朱善良 陈金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34-1537,共4页
目的 :探讨心导管检查、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及封堵试验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AH)中对PAH性质判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23例单纯PDA合并中重度PAH患儿心导管检查获取的生理资料,分析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前后Qp/Qs、Rp/R... 目的 :探讨心导管检查、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及封堵试验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AH)中对PAH性质判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23例单纯PDA合并中重度PAH患儿心导管检查获取的生理资料,分析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前后Qp/Qs、Rp/Rs、Pp/Ps、PAWP、PVRI及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以及封堵试验前后Pp、Ps、PVRI及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23例患儿心导管检查后,根据Qp/Qs、Rp/Rs、Pp/Ps、PAWP、PVRI等19例判断为动力性PAH,4例重度PAH性质难以判断;5例重度PAH患儿均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4例结果符合动力性PAH改变,1例不完全符合;23例均行封堵试验,结果均符合动力性PAH改变;23例患儿完成封堵治疗,术后随访心脏大小、肺动脉压力均恢复正常。结论:详细的心导管检查获取必要的生理资料对PAH性质初步判断,结合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封堵试验作出综合判断,能有效避免单一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PAH性质的局限性,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动脉高压 导管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 封堵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Amplatzer法封堵治疗的临床应用──12例初步报告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连军 蒋世良 +6 位作者 赵世华 徐仲英 郑宏 张戈军 金敬琳 张庆桥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 12例(女 9例,男 3例)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 12例(女 9例,男 3例)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2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12例PDA封堵器均放置成功。11例PDA封堵后30分至1小时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明显降低。1例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无变化。术后36小时彩色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30分降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9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全组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均完全消失。无重要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11例心脏缩小,无1例发生再通。 结论:采用 Amplatzer法封堵治疗 PDA合并 SPH,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AMPLATZER法 动脉高压 治疗 临床应用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欧阳文斌 胡盛寿 +8 位作者 王珊 逄坤静 王首正 刘垚 张大伟 张凤文 郭改丽 李守军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7-97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1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10至2014-10期间在我院接受经胸微创封堵术的105例婴幼儿PD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导管内径大小,将患儿分为大口径组(动脉导管...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1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10至2014-10期间在我院接受经胸微创封堵术的105例婴幼儿PD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导管内径大小,将患儿分为大口径组(动脉导管内径≥4 mm,n=64)和中小口径组(2 mm≤动脉导管内径<4 mm,n=41)。两组患儿术中均在胸骨上窝超声引导下经左侧胸骨旁第三肋间进行动脉导管封堵,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每年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5例患儿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气管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口径组与中小口径组相比,患儿PDA直径[(5.7±1.4)mm vs(2.7±0.6)mm,P<0.001]及封堵器直径[(10.6±1.8)mm vs(7.2±1.3)mm,P<0.001]较大;术后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0.9%(7/64)vs0(0/41),P=0.028]及术后即刻残余分流率[15.6%(10/64)vs 2.4%(1/41),P=0.031]较高。大口径组1例患儿术后2天因出血致心包压塞,急诊行心包引流术后痊愈。术后随访(11.6±7.8)个月,两组患儿术后1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6%(1/64)vs 0(0/41),P=0.421],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两组患儿在随访期间均无封堵器脱落、溶血、心包积液及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大口径PDA患儿,需注意术后残余分流及血小板减少的观察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微创手术 封堵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捷 杨传忠 +2 位作者 张谦慎 连朝辉 董国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653-3655,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观察PDA早产儿治疗临床资料,72例经心脏彩超诊断有临床表现的PDA的早产儿分为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18... 目的:探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观察PDA早产儿治疗临床资料,72例经心脏彩超诊断有临床表现的PDA的早产儿分为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18例)和口服布洛芬对照组(54例),观察两组PDA关闭率、副作用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关闭率分别为66.7%(12例)和70.4%(3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7,P=0.768)。除但治疗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外(P<0.05),两组患儿在少尿、NEC、肾功能异常、IVH3-4级发生率寄消化道出血等药物副作用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在治疗PDA方面的疗效与布洛芬接近,且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适合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早产儿 动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