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丽娟 李淑梅 +1 位作者 回长玲 马力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1-612,共2页
目的 :探讨非开胸经皮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6例PDA患者 ,应用 Siders纽扣补片和 Amplatzer蘑菇伞堵闭方法进行治疗 ,随访 1~ 5 2个月。结果 :16例堵闭均成功 ,术后心前区杂音消失或明... 目的 :探讨非开胸经皮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6例PDA患者 ,应用 Siders纽扣补片和 Amplatzer蘑菇伞堵闭方法进行治疗 ,随访 1~ 5 2个月。结果 :16例堵闭均成功 ,术后心前区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16例完全堵闭 ,无残余分流 ,或少量残余分流 ;临床症状消失 ;X线示肺充血明显减轻和消失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减小和恢复正常 ,堵闭装置无移位 ,无再通。结论 :介入治疗 PDA操作安全简便 ,适应证范围广 ,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介入疗法 Siders纽扣补片 Amplatzer蘑菇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心率变异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岩 孙景辉 +1 位作者 郭放 翟振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1-753,共3页
目的:评价心率变异(HRV)分析对判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20例PDA患儿作为PDA组,其中18例用蘑菇伞,2例用弹簧圈;选1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采用TLC3000A12导动态心电分析仪对20例患儿均于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1... 目的:评价心率变异(HRV)分析对判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20例PDA患儿作为PDA组,其中18例用蘑菇伞,2例用弹簧圈;选1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采用TLC3000A12导动态心电分析仪对20例患儿均于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24h动态心电监测,行HRV分析,采用时域分析方法,选用的指标包括:①总体标准差(SDNN),②均值标准差(SDANN),③差值均方根值(RMSSD),④PNN50。结果:PDA患儿术后1周HRV值增加,与术前1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DA患儿术后1个月HRV值增加,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与健康小儿HRV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3例PDA患儿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RV持续降低,与术前或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发生心律失常,但心脏彩超正常。结论:PDA术后1周患儿自主神经活动调节明显改变,术后1个月自主神经活动接近正常;HRV分析是判断PDA封堵术预后一种新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许邦龙 徐岩 +5 位作者 程自平 陈斌 朱润硕 史学功 汪太平 吴继雄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5-356,共2页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0 min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6例(占83.9%),微量分流4例及少量分流1例(占16.1%),术后24~48 h UCG示仅1例有极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1月UCG示全部患者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室腔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PDA患者,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适应证广、价格经济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4
作者 解春红 夏呈森 +4 位作者 周银宝 龚方戚 蒋国平 朱卫华 赵正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62-667,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SD残余瘘,3例为V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