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时间与肿瘤动脉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平安 林礼务 +4 位作者 薛恩生 何以敉 高上达 林晓东 林学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1-88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时间与肝癌动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8例应用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声像图,确定肝癌结节的造影增强峰值时间,然后对该肿瘤结节术后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时间与肝癌动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8例应用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声像图,确定肝癌结节的造影增强峰值时间,然后对该肿瘤结节术后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算肿瘤内动脉血管密度(根/高倍视野),对两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例患者共观察18个肿瘤结节,造影剂平均峰值时间为(18.9±2.8)s,肿瘤血管密度平均为(0.17±0.06)根/高倍视野,本组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癌造影峰值时间与肝癌瘤内动脉血管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0.72,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的峰值时间与瘤内动脉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提示通过造影峰值时间可估计肿瘤结节内的血供状况,由此可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超声造影 峰值时间 动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磁敏感血管征对大脑中动脉闭塞评估的一致性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昊 薛静 +1 位作者 高培毅 刘兴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CT平扫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与磁敏感加权成像大脑中动脉(MCA)磁敏感血管征(SVS)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150例发病6 h内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均接受头部CT、MRI一站式检查,并记录患者基线情况。对CT及MRI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CT平扫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与磁敏感加权成像大脑中动脉(MCA)磁敏感血管征(SVS)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150例发病6 h内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均接受头部CT、MRI一站式检查,并记录患者基线情况。对CT及MRI进行分析,记录HMCAS、SVS存在情况,共有75例与DSA结果进行对照;HMCAS与SVS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并行假设u检验。结果以DSA为参照标准,HMCAS和SVS对急性MCA主干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2.4%(14/33)、36.4%(12/33)和92.9%(39/42)、90.5%(38/42);HMCAS与SVS的一致性检验值κ=0.804,u值为9.570(P<0.05)。结论 MCA的HMCAS与SVS呈高度一致性,可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溶栓后血管再通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闭塞 大脑中动脉密度 磁敏感血管征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高密度征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伟 杨兴东 +1 位作者 唐晓梅 于逢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短期预后不良组(30例)和短期预后较好组(73例)。分析HDBA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其中75例在发病7 d内行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程度与HDBA的关系。结果①预后不良组HDBA、糖尿病患者所占比率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短期预后较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BA(OR=0.053,95%CI:0.013~0.213,P<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0.705,95%CI:0.521~0.955,P<0.05)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75例行血管检查的患者中,28例为HDBA组,47例为非HDBA组。HDBA组和非HDBA组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71.4%(20/28)和6.4%(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DBA可能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基底动脉密度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螺旋CT表现及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白青科 赵振国 +5 位作者 隋海晶 王锦文 汪勤勇 严正言 李跃华 龚怡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7期478-480,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超急性期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动态CT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MCA的CT征...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超急性期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动态CT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MCA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定期复查CT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46例中表现为HMCAS者32例(69.6%),临床均为完全前循环梗死,25例死亡(78.1%),其中HMCAS进展且合并MCA点状征(MCA dot sign)的14例中12例(85.7%)死亡,其余均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而无HMCAS的14例中8例为部分前循环梗死,6例为完全前循环梗死,仅2例(14.3%)死亡。有HMCAS的患者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无HMCAS的患者(P<0.01)。经随访,3例患者HMCAS消失,病人病情好转且均转化为出血性脑梗死。结论HMCAS的动态CT变化有助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密度 脑梗死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高密度征价值再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谭伟 吴光耀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1期1118-1120,共3页
目的:评价脑动脉高密度征价值。方法:总结300例疑为脑血管意外经经临床观察、CTA或MRI明确诊断的急诊平扫CT,测定和比较Willis动脉环及邻近大动脉分支与脑实质CT值。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34例,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17例;107显示脑动... 目的:评价脑动脉高密度征价值。方法:总结300例疑为脑血管意外经经临床观察、CTA或MRI明确诊断的急诊平扫CT,测定和比较Willis动脉环及邻近大动脉分支与脑实质CT值。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34例,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17例;107显示脑动脉高密度征,检出率35.7%。其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79例,15例脑梗死,敏感度19.0%,特异性44.1%。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BAS)28例,3例脑梗死,敏感度10.7%,特异性17.6%。非对称性HMCAS是早期脑梗死的可靠征象,多发生在MCA第1和第2段,发生在第2段呈“圆点征”或“破折号征”;HBAS呈“圆点征”。结论:脑动脉高密度征是脑梗死最早期和最有用的征象之一;但并不总是代表原位血栓,需严格诊断标准减少可能的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正的管腔内密度变化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国华 方正 +1 位作者 冯杰 范小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4-419,共6页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ICA)为参照,评价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CCO)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诊断钙化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有钙化斑块的患者73例106支血管。以ICA为标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ICA)为参照,评价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CCO)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诊断钙化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有钙化斑块的患者73例106支血管。以ICA为标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50%)、中度组(50%~69%)和重度组(≥70%)。分析CCO在3组间的差异。计算CCO、CCTA和CCO+CCTA诊断管腔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对比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总共106支有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轻度组55支、中度组37支、重度组14支。3组的CCO(单位:HU)分别为0.054±0.090、0.079±0.116和0.247±0.150,重度组与轻度组、中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CCO、CCTA和CCO+CCTA诊断狭窄≥5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574和0.675,CCTA与CCO+CCT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0),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诊断狭窄≥7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550和0.906,其中CCTA与CCO间、CCTA与CCO+CCT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处CCO随管腔狭窄程度增加而增高;联合CCO有助于提高CCTA对钙化斑块处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钙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源图像上颈动脉周围脂肪定量与斑块MRI易损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含波 余苗 +4 位作者 孟闫凯 李中林 胡梦雪 王绍才 徐凯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源图像上颈动脉周围脂肪定量与斑块MRI易损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连续行颈动脉高分辨率MRI和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选择颈动脉斑块最大的层面测量,在颈动...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源图像上颈动脉周围脂肪定量与斑块MRI易损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连续行颈动脉高分辨率MRI和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选择颈动脉斑块最大的层面测量,在颈动脉周围脂肪组织、颈部皮下脂肪组织中分别测量平均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PFD)和颈部皮下脂肪密度(CSFD),在同层面使用同种方法测量对侧(斑块或非斑块侧)的平均PFD、CSFD。根据颈动脉斑块MRI易损特征,即斑块内出血(IPH)、纤维帽变薄和/或破裂(TRFC)、富含脂质坏死核心(LRNC)进行分组,分析PFD、CSFD及PFD/CSFD与上述3个不同易损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9例患者,平均年龄(61.2±10.1)岁。与非LRNC组相比,LRNC组斑块侧PFD/CSFD较低(P=0.010)。与非TRFC组相比,TRFC组斑块侧PFD较高(P=0.002)、PFD/CSFD较低(P=0.004)。与非IPH组相比,IPH组斑块侧PFD较高(P<0.001)、CSFD较高(P=0.013),而PFD/CSFD较低(P<0.001)。PFD、CSFD与IPH(P=0.004、P=0.016)显著相关。结论:PFD、CSFD及PFD/CSFD与颈动脉斑块易损特征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PFD、CSFD与IPH显著相关,因此,PFD、CSFD有可能被用作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周围脂肪密度 颈部皮下脂肪密度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在等长收缩运动促进大鼠缺血心肌侧支动脉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管骏涛 耿灿茹 陆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6-862,共7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等长收缩运动训练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动脉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雄性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G)、心肌缺血组(MI)、运动训练组(ET)、MCP-1抑制剂组(LG),每组均...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等长收缩运动训练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动脉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雄性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G)、心肌缺血组(MI)、运动训练组(ET)、MCP-1抑制剂组(LG),每组均有6只大鼠。CG组连续2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MI组连续2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kg/d),造成心肌缺血;ET组连续2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并且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LG组在ET组的基础上进行MCP-1抑制剂来氟米特灌胃。训练8周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左心室心肌,采用微球法测定缺血区心肌相对侧支循环血流量(RCBF);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区心肌小动脉密度和单核细胞数量;以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缺血心肌中MCP-1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ET组大鼠的相对侧支血流量(RCBF)、小动脉密度(AD)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01),LG组的RCBF和AD与MI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ET组大鼠缺血心肌中单核细胞数量、MCP-1 mRNA以及MCP-1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01),而LG组大鼠缺血心肌中单核细胞数量、MCP-1 mRNA以及MCP-1蛋白表达与MI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8周的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大鼠缺血心肌中MCP-1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动脉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长收缩运动 心肌缺血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侧支动脉生成 动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致内囊预警综合征1例报道 被引量:2
9
作者 姜方超 翟培培 +1 位作者 马静 李丹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1期1194-1197,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1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2h”于2017年6月12日11∶30就诊。入院前2h内,患者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共4次,每次持续约2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急诊完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1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2h”于2017年6月12日11∶30就诊。入院前2h内,患者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共4次,每次持续约2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急诊完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头颈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athy,CTA)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再次出现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活动不能,持续约10min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内囊预警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CT值定量评估对大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明珠 徐俊 +2 位作者 刘陈平 武刚 刘祥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31,共7页
目的:探索基于薄层CT的脑血管密度定量测量能否作为急性大动脉闭塞的客观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在我院接受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和性别一对一匹配一组无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索基于薄层CT的脑血管密度定量测量能否作为急性大动脉闭塞的客观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在我院接受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和性别一对一匹配一组无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对照组,由2名医生在多平面重建(MPR)模式下对血管进行评估并测量其CT值,测量区域包括脑动脉高密度征(HAS)段和对侧血管相应位置,对照组测量两侧大脑中动脉对称位置。结果:病例组HAS段血管的CT值明显高于对侧相应位置和对照组,其中病例组HAS段密度范围33~69HU(平均55HU),对侧相应位置血管密度值范围29~51HU(平均40HU);对照组平均CT值约43HU。HAS段与对侧CT值差值以7.55HU为界值诊断急性大血管闭塞的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91.5%;以HAS段与对侧CT值的比值1.12为界值诊断的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89.4%。结论:基于薄层CT对脑血管CT值的定量评估(差值和比值)或可作为诊断大血管闭塞的客观指标;以HAS段CT值与对侧血管密度差值7.55HU或比值为1.12为界值均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密度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