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威中 吴满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8-775,共8页
目的建立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以体外模拟人动脉壁,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消化法从人脐动脉中原代培养获得人脐动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endothel... 目的建立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以体外模拟人动脉壁,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消化法从人脐动脉中原代培养获得人脐动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endothelial cell,HUAEC),采用组织块贴块法从人脐动脉中原代培养获得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HUASMC)。用含有抗坏血酸(≥50μg/mL)的培养基孵育平滑肌细胞,使之合成并分泌胶原蛋白,形成内皮细胞的生长基质;然后将内皮细胞以饱和密度接种到平滑肌细胞上,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直接接触并整合形成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EC-SMC co-culture)模型。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和Dil-Ac-LDL吞噬实验对共培养模型进行形态学和功能学的鉴定。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两种细胞已成功整合,模拟出体内动脉壁的形态。Dil-Ac-LDL吞噬实验的结果显示共培养模型的内皮细胞中有荧光信号,并且共培养模型中内皮细胞Dil-Ac-LDL的内吞量显著高于单纯内皮细胞(EC monoculture or ECmonolayer),证明共培养模型中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已建立联系。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可在体外更好地模拟人动脉壁形态和基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动脉内皮细胞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 免疫荧光染色 Dil-Ac-LDL吞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孔双玻片法联合培养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体外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分析
2
作者 常青 唐海兰 黄华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3-384,T004,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体外培养 打孔双玻片法 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原代肺动脉内皮-平滑肌接触式共培养方法的技术改进
3
作者 孙理想 武亦娴 +3 位作者 曾晓宁 孔辉 王虹 解卫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4-680,共7页
目的:改进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HPAECs)-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HPASMCs)接触式共培养方法 ,为更好模拟体内两种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采... 目的:改进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HPAECs)-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HPASMCs)接触式共培养方法 ,为更好模拟体内两种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采用微孔聚碳酸酯膜为载体,将HPAECs和HPASMCs接种于微孔膜两侧,建立HPAECs-HPASMCs联合培养模型以模拟正常血管壁两种细胞的结构关系,通过调整细胞种植密度、培养时间、培养液体系、培养基种类、血清浓度等,倒置相差显微镜、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比较不同条件下接触式共培养模型中细胞贴壁、生长和凋亡的差异,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优化共培养条件后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变化。结果:(1)明胶预包被Transwell膜可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2)渗透压升高增加内皮细胞凋亡;(3)内皮细胞培养基较DMEM、RPMI1640更有利于接触式共培养模型的建立;(4)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为1%、胎牛血清为2%时两种细胞生长稳定;(5)优化共培养条件对两种细胞的自身特性无显著影响。结论:当培养体系为内皮细胞培养基、维持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2%胎牛血清组分条件,可建立稳定的HPAECs-HPASMCs接触式共培养模型,为体外模拟人肺动脉血管壁结构功能和研究两种细胞间相互作用构建了良好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皮细胞 动脉平滑肌细胞 接触式培养 Transwell小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