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长冲程抽油机动能平衡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6
1
作者 孙丽波 刘喜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5-167,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长冲程抽油机动能平衡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其变直径卷筒的形状与参数进行了合理设计,可达到大幅度降低能耗的目的。将动能平衡原理应用于抽油机的平衡系统中,对其进行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通过建立以变直径卷筒和飞轮... 介绍了一种新型长冲程抽油机动能平衡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其变直径卷筒的形状与参数进行了合理设计,可达到大幅度降低能耗的目的。将动能平衡原理应用于抽油机的平衡系统中,对其进行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通过建立以变直径卷筒和飞轮卷筒为等效构件的等效力学模型,推导出动能平衡系统中下冲程稳态运行阶段挠性件在变直径卷筒上缠绕时其中心的轨迹方程,提出了挠性件及变直径卷筒相关参数的设计方法、选择依据。研究表明,利用变直径卷筒的特殊外形轮廓来控制飞轮卷筒的旋转速度,解决了动能平衡系统中飞轮连续加速、储存能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冲程抽油机 平衡系统 动能平衡 变直径卷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台风动能平衡和转换的诊断 被引量:3
2
作者 寿绍文 励申申 王信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27-31,共5页
对一次登陆台风及其外围暴雨和环境的动能平衡以及天气尺反动能与一尺度扰动动能的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摩擦消耗和动能的水一输出是台风的主要能汇。台风消亡期间,外围暴雨区动能增大,动能制造项G_k是暴雨区的主要能源。G_... 对一次登陆台风及其外围暴雨和环境的动能平衡以及天气尺反动能与一尺度扰动动能的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摩擦消耗和动能的水一输出是台风的主要能汇。台风消亡期间,外围暴雨区动能增大,动能制造项G_k是暴雨区的主要能源。G_k的增大可能与天气尺度动能转换成中尺度扰动引起暴雨的发展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动能平衡 动能转换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夏季江淮气旋的动能平衡过程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侯定臣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42-247,共6页
本文用准拉格朗日方法计算了两例夏季江淮气旋各个阶段的动能收支及旋转风、辐散风对动能制造项的贡献,并讨论了它们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气旋区域动能平衡的特点随大尺度环流改变;(2)动能的水平输送取决于气旋和高空急... 本文用准拉格朗日方法计算了两例夏季江淮气旋各个阶段的动能收支及旋转风、辐散风对动能制造项的贡献,并讨论了它们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气旋区域动能平衡的特点随大尺度环流改变;(2)动能的水平输送取决于气旋和高空急流中心的相对位置;(3)稳定少动的高空急流入(出)口区有较强的旋转风动能制造(消耗),与水平输送项反号,移动快的急流附近,此项数值较小;(4)发展的气旋波,高层和低层有较强的辐散风动能制造;(5)夏季江淮气旋波转化为温带气旋时,高层表现为动能输入,高空急流转为气旋式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 环流 气旋 动能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平衡带式长冲程抽油机的动能平衡装置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喜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7-18,2,共2页
全平衡带式长冲程抽油机采用配重平衡时 ,安装和调整麻烦 ,出现意外事故后 ,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困难 ,而且配重与抽油杆柱的联接一旦被拉断极易造成设备及人身伤亡事故。为此 ,提出一种用动能平衡装置的新方案 ,该方案中 ,抽油杆柱在下... 全平衡带式长冲程抽油机采用配重平衡时 ,安装和调整麻烦 ,出现意外事故后 ,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困难 ,而且配重与抽油杆柱的联接一旦被拉断极易造成设备及人身伤亡事故。为此 ,提出一种用动能平衡装置的新方案 ,该方案中 ,抽油杆柱在下冲程中释放出的重力势能转变成飞轮的转动动能 ,上冲程时飞轮帮助电动机做功 ,从而减少电动机的额定输出功率。动能平衡装置克服了配重平衡的不足 ,安装、调整和维修方便 ,安全性好 ,亦可用于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带式长冲程抽油机 动能平衡装置 安装 调整 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过程低空急流区域的动能平衡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辜旭赞 方慈安 吴宝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3-9,共7页
用有限区域细网格客观分析系统,诊断和分析了1993年、1994年的两次伴随着暴雨过程的低空急流选定区域内的动能平衡。发现,虽然计算区域内平均总动能较大,且有其一定的变化,但计算出的各时次总动能产生值比其变率却一般要大... 用有限区域细网格客观分析系统,诊断和分析了1993年、1994年的两次伴随着暴雨过程的低空急流选定区域内的动能平衡。发现,虽然计算区域内平均总动能较大,且有其一定的变化,但计算出的各时次总动能产生值比其变率却一般要大两个量级以上,表明“波动”间,即“网格(大尺度)-次网格(小尺度)”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重要。求两次过程的平均则分别为200、-206W·m-2。表明前次过程平均为动能源区,具有“大尺度—小尺度(暴雨)”方向转换(耗散)动能的直接环流特征;后次过程平均为动能汇区,具有“小尺度—大尺度”方向转换(反馈)动能的间接环流特征,即存在一个所谓“负粘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能平衡 暴雨 细网格模式 低空气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219号台风登陆前后动力结构变化和动能平衡 被引量:1
6
作者 毛燕军 潘小凡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3-80,共8页
本文分析了9219台风登陆前后的动力结构及其变化,得出其动力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并对其结构的成因作了物理解释,最后得出该台风的不对称结构有利于减小动能消耗。
关键词 台风登陆 动力结构 动能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及近端关键点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郝赤子 卢君艳 +1 位作者 刘皖生 陈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95-2197,共3页
目的:观察中心及近端关键点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心及近端关键点控制能力... 目的:观察中心及近端关键点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心及近端关键点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均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和Holden步行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量表和Holden步行分级评定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心及近端控制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关键点 平衡动能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度相互作用对飑线区域功能平衡的影响
8
作者 陈刚 贺海晏 罗会邦 《热带气象》 CSCD 1990年第4期298-306,共9页
本文利用一组反映尺度相互作用的动能平衡方程,着重分析了1983年3月14日珠江三角洲地区飑线发生时,尺度相互作用对飑线所在区域动能平衡的影响。并通过对动能平衡的时间演变分析,讨论了飑线的前期、发生期及后期能量过程的差异以及飑线... 本文利用一组反映尺度相互作用的动能平衡方程,着重分析了1983年3月14日珠江三角洲地区飑线发生时,尺度相互作用对飑线所在区域动能平衡的影响。并通过对动能平衡的时间演变分析,讨论了飑线的前期、发生期及后期能量过程的差异以及飑线区和邻近的无对流活动区动能平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动能平衡 尺度 相互作用 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气候可预测性的一个论证
9
作者 蔡尔诚 许春姝 智协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本文从冬季东亚西风急流与夏季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动能互补与平衡关系出发,论证了夏季气候特征的可预测性在0.80以上,平均每10年(次)预测中可做到8年以上基本趋势正确。
关键词 东亚 夏季 气候 可预测性 动能平衡 西风急流 副热带高压 动能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流作用下浮泥层悬扬速率计算方法综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郁李丽 许春阳 +1 位作者 陈永平 高翔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62,共8页
浮泥的悬扬速率是反映其悬扬特性的重要指标,针对剪切水流作用下浮泥的悬扬过程,总结了表征悬扬强度的临界水动力指标,如悬扬流速、临界水流剪切力等;并进一步阐述了反映变化过程的悬扬通量计算模式,包括根据TKE方程建立悬扬模型,及基于... 浮泥的悬扬速率是反映其悬扬特性的重要指标,针对剪切水流作用下浮泥的悬扬过程,总结了表征悬扬强度的临界水动力指标,如悬扬流速、临界水流剪切力等;并进一步阐述了反映变化过程的悬扬通量计算模式,包括根据TKE方程建立悬扬模型,及基于Richardson数推算无量纲悬扬速率E,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黏性、屈服应力、悬沙沉降、边壁阻力等因素对悬扬速率的影响。更深入的研究可从絮凝作用、盐度、生物扰动等多因素耦合影响或界面波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展开,以期提高悬扬模型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泥层 剪切流 悬扬速率 紊动动能平衡方程 Richardson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湍流剖面的观测与分析
11
作者 田静 张凡 +5 位作者 李任之 高超 吴昊 邢飞 高建华 汪亚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5-1307,共13页
小尺度湍流过程对河口物质输运与能量交换至关重要。受传统观测方法的限制,河口浅水区域的剖面观测资料至今较为匮乏,进而限制了湍流过程的研究。为此,采用新型5波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Nortek Signature 1 000 kHz AD2CP)在长江口开... 小尺度湍流过程对河口物质输运与能量交换至关重要。受传统观测方法的限制,河口浅水区域的剖面观测资料至今较为匮乏,进而限制了湍流过程的研究。为此,采用新型5波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Nortek Signature 1 000 kHz AD2CP)在长江口开展湍流剖面观测,获取高频、低噪的高质量湍流剖面数据,并与声学多普勒点式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s,ADV)同步观测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AD2CP与ADV获得的近底部边界层摩阻流速u*、拖曳系数C_(d)、雷诺应力S_(R)等特征参数基本一致,底摩擦与波浪能量为河口区域湍动能的主要输入源。湍流垂向结构存在显著的非局地平衡,即温盐等斜压作用引起的浮力通量、对流项以及强波浪作用影响的脉动压力做功、黏性输运等因素可能为长江口湍流非局地平衡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近底部边界层 动能平衡 水体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旱涝预测的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尔诚 唐浩 《现代化农业》 2002年第1期16-17,共2页
讨论了当前气候预报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向 :利用大气动能冬夏互补达到平衡机制 ,可以从冬季西风急流较好预测夏季副热带高压 ,即相关的旱涝分布 ,根据这个原理对 1997~ 2 0 0
关键词 旱涝预测 气象预报 大气动能冬夏互补平衡机制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oval of aqueous Ni(Ⅱ) with carbonized leaf powder: Kinetics and equilibrium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强 王恒宇 +1 位作者 唐晓武 王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78-786,共9页
Nickel is a heavy metal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hreaten to human's health and attracts public concern recently. The carbonized leaf powder is expected as suitable adsorbent for Ni(II) removal became of the composi... Nickel is a heavy metal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hreaten to human's health and attracts public concern recently. The carbonized leaf powder is expected as suitable adsorbent for Ni(II) removal became of the composition of some beneficial groups. In this work, carbonized leaf powder was evaluated for it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towards Ni(II).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dsorbent component, dosage, initial solute concentration, solution pH, temperature and contact time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Ni(II) removal. Sips model fits the test results best,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towards Ni(II) is determined around 37.62 mg/g. The thermodynamic behaviors reveal the endothermic and spontaneous nature of the adsorption. The free adsorption energy (fluctuate around 8 kJ/mol) predicted by D-R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riginated from bo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adsorption. Room temperature (15-25 ℃) is suitable for Ni(II) removal as well a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or temperature enhancement. Further conclusions about the mechanism of chemical adsorption are obta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T-IR test and XRD spectr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ccurs predominantly between amine, carbonate, phosphate and nickel 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ized leaf powder Ni(lI) physical adsorption chemical adsorp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