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吴琪 张鑫 +3 位作者 李雪 王汉东 张庆荣 印红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与术前麻痹程度(完全、不完全)、发病至治疗时间(...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与术前麻痹程度(完全、不完全)、发病至治疗时间(≤14 d、>14 d)、动脉瘤大小(≤7 mm、>7 mm)、术前有无出血及栓塞致密程度(完全、瘤颈残留)的关系。所有患者术后均获24个月随访。结果①18例患者均栓塞成功,12例完全栓塞,6例瘤颈残留。②18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1例(11/18),不完全恢复6例(6/18),总改善率为94.4%(17/18);1例动脉瘤复发患者症状无改善。③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发病至治疗时间、动脉瘤大小、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程度对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可以有效恢复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无改善者须考虑动脉瘤是否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疾病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术对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培 史怀璋 +7 位作者 徐善才 高成 季智勇 王春雷 刘珍 廉庆北 许斌 李鑫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45-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连续收住院的1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PcomAA患者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其中男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岁。动...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连续收住院的1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PcomAA患者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其中男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岁。动脉瘤直径平均为7.9 mm。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6.7 d。利用确切概率法分析下列因素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最初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动脉瘤的大小、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结果①19例患者治疗时均为完全栓塞。②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1个月。12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正常,7例患者的症状部分恢复。其中1例患者因1年后动脉瘤复发行二次栓塞术,2年后再次造影随访证实动脉瘤栓塞致密。该患者在二次治疗后2个月余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恢复,且未出现症状反复的情况。③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及是否伴有SAH,对恢复情况均有影响(P<0.05);动脉瘤的大小对恢复情况无影响(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是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的有效治疗方式。在患者群中,尽早治疗的、伴有SAH或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较轻者,其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特点与病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朱丽平 王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46-751,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对2019年1-10月确诊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共32例患者,17例(53.13%)呈急性发病、15例(46.88%)为亚急性发病;单眼受累30例(93.75%)、双眼同时受累2例(6.25%);伴头... 目的总结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对2019年1-10月确诊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共32例患者,17例(53.13%)呈急性发病、15例(46.88%)为亚急性发病;单眼受累30例(93.75%)、双眼同时受累2例(6.25%);伴头痛10例(31.25%),瞳孔受累8例(25%)。病因诊断为微循环障碍(16例占50%)、非特异性炎症(11例占34.38%)、后交通动脉瘤(2例占6.25%),以及中脑梗死(1例占3.13%)、脑干脱髓鞘病变(1例占3.13%)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占3.13%)。针对不同病因,分别采取改善循环(微循环障碍和中脑梗死)、抗炎及抑制炎症反应(非特异性炎症、脑干脱髓鞘病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治疗后31例(96.88%)症状缓解、1例(3.13%)预后不良。结论微循环障碍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颅内动脉瘤是其最危险的病因。患眼疼痛和瞳孔受累并非颅内动脉瘤所特有的症状,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予以相应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疾病 眼肌麻痹 微循环 炎症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红 周秀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11-71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6例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以患侧睛明、阳白、四白、瞳子髎、肝俞(双)为基础穴,复方当归注射液为主药,再据辨证分型配合相应的腧穴和注射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6例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以患侧睛明、阳白、四白、瞳子髎、肝俞(双)为基础穴,复方当归注射液为主药,再据辨证分型配合相应的腧穴和注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眼球运动度、眼裂大小和瞳孔大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患眼内直肌和下直肌的运动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裂大小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辨证分型患者治疗后疗效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确切,且适用于各种辨证分型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疾病 穴位疗法 辨证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眼神经麻痹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5
作者 江汉秋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7期552-557,共6页
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眼科常见表现,其病因众多,而颅内动脉瘤是其中最为危险的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掌握识别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一些基本但准确率很高的神经眼科基本知识和... 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眼科常见表现,其病因众多,而颅内动脉瘤是其中最为危险的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掌握识别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一些基本但准确率很高的神经眼科基本知识和检查手段,对于早期识别和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并采取适当;台疗手段非常重要。本期专题论坛中“动眼神经麻痹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皮质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视力下降,由于这类患者视通路的其他部分完整,尤其是光反射存在,临床易出现误诊和漏诊。造成皮质盲的病因很多,而其中以椎基底动脉血栓性疾病最为常见,而且后者临床表现形式各异,但却均存在高致死和致残性,早期识别和预防非常重要。另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由于其疾病特性,在某个时段影像学检查甚至磁共振成像的各种序列检查结果可能为正常,为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掌握其临床表现和病因对于疾病控制至关紧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MRI用于病因学诊断动眼神经麻痹 被引量:2
6
作者 殷慧康 叶黛西 +1 位作者 宣璐璐 耿承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88-492,共5页
目的观察三维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MR用于病因学诊断动眼神经麻痹(ON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临床诊断为单侧ONP患者的颅脑T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1-FLAIR)增强及3D-BRAVO增强图像,对比其病因学诊断ONP结果的差异。结果27例ON... 目的观察三维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MR用于病因学诊断动眼神经麻痹(ON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临床诊断为单侧ONP患者的颅脑T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1-FLAIR)增强及3D-BRAVO增强图像,对比其病因学诊断ONP结果的差异。结果27例ONP病因包括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压迫或浸润13例、血管压迫7例、颅脑炎性病变4例及颅脑外伤3例。T1-FLAIR增强图像显示ONP病因包括肿瘤压迫或侵犯10例、血管压迫3例、颅脑炎性病变2例、颅脑外伤3例,正确率66.67%(18/27);3D-BRAVO增强图像显示病因正确率为100%(27/27),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3D-BRAVO增强MRI用于病因学诊断ONP具有高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疾病 磁共振成像 三维颅脑容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