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用于电针及灌胃干预的大鼠动眼神经损伤模型
1
作者 魏鑫甜 苏畅 +1 位作者 范义飞 周凌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3-1600,共8页
目的本研究复制现有大鼠颅内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眶腔内钳夹动眼神经的方法,评价两种模型各自的优势。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对2种不同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术后不同干预对照研究。蝶腭孔入路组:自眼眶上... 目的本研究复制现有大鼠颅内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眶腔内钳夹动眼神经的方法,评价两种模型各自的优势。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对2种不同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术后不同干预对照研究。蝶腭孔入路组:自眼眶上缘开口,钳夹动眼神经入眶起始段10 s。颅底入路组:咬除颞骨,钳夹动眼神经幕下段10 s。以模型大鼠成功率、存活率、生存状态为观察指标,评价大鼠模型对灌胃及眶内电针干预的适用性。结果成功率:造模24 h后蝶腭孔入路组成功12只,成功率92.31%(12/13);颅底入路组成功12只,成功率34.29%(12/35)。存活率:灌胃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存活6只,存活率100.00%(6/6);颅底入路组存活4只,存活率66.67%(4/6)。眶内电针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存活5只,存活率83.33%(5/6);颅底入路组存活3只,存活率50.00%(3/6)。大鼠生存状态(0-20分,分值越小状态越好):造模24 h后蝶腭孔入路组状态评分4.11±0.90,颅底入路组状态评分12.39±1.378;灌胃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状态评分2.50±1.05,颅底入路组状态评分14.50±0.58。眶内电针干预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状态评分2.00±1.22,颅底入路组状态评分15.33±0.58。造模24 h后蝶腭孔入路组模型鼠成功率、存活率和大鼠生存状态均优于颅底入路组(P<0.05);灌胃及眶内电针干预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大鼠存活率和生存状态优于颅底入路组大鼠(P<0.05)。结论经蝶腭孔入路制备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鼠更适用于灌胃及眶内电针干预后动眼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基础研究,颅底入路制备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鼠更适用于动眼神经颅内段损伤后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损伤模型 大鼠模型 神经修复 眶内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部锐器伤后动眼神经损伤因果关系鉴定1例
2
作者 刘瑞珏 陈捷敏 《法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517,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张某,男,17岁,某年9月15日,被他人用匕首砍刺肩部、颈部、左手及面部,于伤后2 h就诊。查体:急性病容,意识清,轻度烦躁,GCS评分15分,左侧瞳孔直径6 mm,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 1案例1.1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张某,男,17岁,某年9月15日,被他人用匕首砍刺肩部、颈部、左手及面部,于伤后2 h就诊。查体:急性病容,意识清,轻度烦躁,GCS评分15分,左侧瞳孔直径6 mm,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左侧鼻翼部见长约5 cm的条形创口,向外延伸至左侧下眼睑,未见明显污染,可见部分眼眶脂肪组织;颈部见2处刀刺伤,颈软,无抵抗;左手小鱼际见“V”形创口,长约6 cm;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头部CT示:左颞叶底部脑挫裂伤,颞叶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眼眶外侧壁骨折。临床予清创缝合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创伤和损伤 面部 锐器伤 动眼神经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CNTF和BDNF对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CGR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愿忠 王瑞 +3 位作者 张建伟 易西南 曾志成 郑林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8-502,共5页
为观察外源性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动眼神经(ONe)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ONu)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猫ONe切断后硅胶管套接模型,向再生室内分别给予LIF、CNTF、... 为观察外源性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动眼神经(ONe)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ONu)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猫ONe切断后硅胶管套接模型,向再生室内分别给予LIF、CNTF、BDNF、BDNF+LIF、BDNF+CNTF和生理盐水(NS),存活12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动物ONu内CGRP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各营养因子组动物术侧ONu内的CGRP表达均明显高于NS组(P<0.01)。BDNF+LIF组与BD-NF+CNTF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明显高于因子单用组(P<0.01);因子单用组中CNTF组与BDNF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高于LIF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外源性LIF、CNTF和BDNF均可上调ONe切断后猫ONu的CGRP表达,LIF作用较弱,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神经营养因子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 CGRP BDNF CNTF LI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3 位作者 张天 刘进平 李自力 王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13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是否破裂、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术前ONP程度及术后12个月的ONP恢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NP恢复程度的因素.结果 176例PcomAA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137例(77.8%),部分恢复25例(14.2%),无恢复14例(8.0%).(1)手术夹闭组132例中,有SAH 73例,无SAH 59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23例(93.2%),部分恢复7例(5.3%),无恢复2例(1.5%);血管内栓塞组44例中,有SAH 26例,无SAH 18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4例(31.8%),部分恢复18例(40.9%),无恢复12例(27.3%).(2)对ONP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NP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368,95%CI:7.556- 47.603,P<0.01).结论与血管内栓塞比较,手术夹闭使 PcomAA导致的ONP恢复疗效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损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ISS序列在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结构的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长虎 柳澄 +3 位作者 武乐斌 李坤成 乌大尉 于富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49-1651,共3页
目的应用3D-CISS序列对脑池段动眼神经的毗邻结构进行显示与研究,为临床获得详尽的MR影像解剖资料。方法17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和1例术前了解动眼神经是否受侵的肿瘤患者均行常规SE序列及3D-CISS序列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从不同... 目的应用3D-CISS序列对脑池段动眼神经的毗邻结构进行显示与研究,为临床获得详尽的MR影像解剖资料。方法17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和1例术前了解动眼神经是否受侵的肿瘤患者均行常规SE序列及3D-CISS序列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从不同角度观测动眼神经的毗邻结构以及神经与肿瘤的毗邻关系。结果17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毗邻结构均得以清楚显示,其中15例显示血管压迫,1例显示颅咽管瘤造成的压迫,1例为桥前池内肿瘤造成的压迫,另1例术前病人的观察结果显示神经没有受侵。结论3D-CISS序列结合MPR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动眼神经的毗邻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 磁共振成像 多平面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20例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蔚 李波 +2 位作者 杨鹤超 李惠玲 王伟毅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223-223,共1页
关键词 复方樟柳碱 外伤 动眼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损伤对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世亭 王旭辉 +2 位作者 仲骏 张文川 华续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42-74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损伤对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动眼神经不损伤;切断吻合组(n=15)在海绵窦内锐性切断右侧动眼神经主干后立即用11-0无创缝线行端端对位缝合;压榨损伤组(n=1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损伤对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动眼神经不损伤;切断吻合组(n=15)在海绵窦内锐性切断右侧动眼神经主干后立即用11-0无创缝线行端端对位缝合;压榨损伤组(n=15)用显微持针器完全夹闭海绵窦段动眼神经主干,持续5 s。术后观察动眼神经功能并进行神经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结果不同损伤均可导致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分布散乱,亚核分布结构改变,神经纤维和髓鞘的结构破坏,轴突芽生及再生纤维分布的特异性降低,而且上述改变在神经切断组更加明显。观察期中瞳孔括约肌及眼外肌的功能恢复速度与最终的恢复水平,神经压榨组都明显优于神经切断组。结论动眼神经轻度损伤较重度损伤功能恢复更好,这与幸存神经元数量较多,结构容易修复,神经元和再生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 损伤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8
作者 郑聪颖 舒航 +2 位作者 唐凯 曾少建 毛承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究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7例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编问卷... 目的探究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7例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时间为1~6月,平均恢复时间为33.32±16.76 d。年龄、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从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到接受治疗时间、球囊使用数量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流量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呈负相关。结论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栓塞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动眼神经麻痹 神经功能恢复时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吴琪 张鑫 +3 位作者 李雪 王汉东 张庆荣 印红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与术前麻痹程度(完全、不完全)、发病至治疗时间(...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情况与术前麻痹程度(完全、不完全)、发病至治疗时间(≤14 d、>14 d)、动脉瘤大小(≤7 mm、>7 mm)、术前有无出血及栓塞致密程度(完全、瘤颈残留)的关系。所有患者术后均获24个月随访。结果①18例患者均栓塞成功,12例完全栓塞,6例瘤颈残留。②18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1例(11/18),不完全恢复6例(6/18),总改善率为94.4%(17/18);1例动脉瘤复发患者症状无改善。③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发病至治疗时间、动脉瘤大小、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程度对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可以有效恢复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无改善者须考虑动脉瘤是否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疾病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2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肖云 朱英 黄小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47-1748,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电针,主要用眼睛周围的穴位及项部穴位为主,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56.3%),有效14例(43.7%),总有效率为...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电针,主要用眼睛周围的穴位及项部穴位为主,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56.3%),有效14例(43.7%),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5例(15.6%),有效19例(59.4%),无效8例(25.0%),总有效率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针刺疗法 动眼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术对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培 史怀璋 +7 位作者 徐善才 高成 季智勇 王春雷 刘珍 廉庆北 许斌 李鑫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45-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连续收住院的1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PcomAA患者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其中男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岁。动...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连续收住院的1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PcomAA患者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其中男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岁。动脉瘤直径平均为7.9 mm。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6.7 d。利用确切概率法分析下列因素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最初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动脉瘤的大小、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结果①19例患者治疗时均为完全栓塞。②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1个月。12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正常,7例患者的症状部分恢复。其中1例患者因1年后动脉瘤复发行二次栓塞术,2年后再次造影随访证实动脉瘤栓塞致密。该患者在二次治疗后2个月余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恢复,且未出现症状反复的情况。③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及是否伴有SAH,对恢复情况均有影响(P<0.05);动脉瘤的大小对恢复情况无影响(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是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的有效治疗方式。在患者群中,尽早治疗的、伴有SAH或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较轻者,其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agle犬动眼神经电生理数学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旭辉 李世亭 +1 位作者 张文川 栾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2-474,共3页
目的建立Beagle犬动眼神经——下斜肌系统电生理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方法选用10只雌性Beagle犬,以不同参数电刺激动眼神经海绵窦后段,采集下斜肌肌细胞复合动作电位(CMAPs),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动眼神经对下斜肌调控的电生理... 目的建立Beagle犬动眼神经——下斜肌系统电生理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方法选用10只雌性Beagle犬,以不同参数电刺激动眼神经海绵窦后段,采集下斜肌肌细胞复合动作电位(CMAPs),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动眼神经对下斜肌调控的电生理学过程。结果获得了描述下斜肌响应电信号随激励信号变化的函数关系,用Simu link建立的模拟仿真电路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论本数学模型描述了动眼神经不同电刺激参数与下斜肌CMAPs之间的关系,为模拟生理状态下的动眼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 电生理学 数学模型 BEAGLE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鹏 张鸿祺 +3 位作者 鲍遇海 李萌 宋庆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570-573,共4页
目的观察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05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血管内治疗,8例经开颅手术夹闭... 目的观察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05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血管内治疗,8例经开颅手术夹闭。观察动脉瘤的特征、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结果①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5例,平均瘤径为(6.6±0.6)mm,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动脉瘤12例,平均瘤径为(22.5±3.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开颅手术治疗的8例中,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瘤颈残留1例;血管内治疗的19例中,动脉瘤完全闭塞16例,瘤颈残留3例。两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比例和瘤颈残留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行开颅手术治疗组有7例治愈,1例症状改善;血管内治疗组有17例治愈,2例症状改善。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时间为15 d至24个月。④26例患者获得6~48个月的随访,1例在随访3个月后失访。2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者无动脉瘤再通和再生长,4例瘤颈残余者瘤颈未再生长。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者,6个月时仅遗留有言语缓慢。结论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较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动脉瘤瘤径小。对此类动脉瘤应给予积极治疗;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 手术夹闭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年人动眼神经麻痹37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柳 刘新英 郝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8期912-913,共2页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中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治疗组在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疗法。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结果...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中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治疗组在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疗法。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年人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针灸 穴位注射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素在中脑动眼神经核发育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靖 李国营 +4 位作者 曾明辉 张黎 蒋裕芸 杨琳 徐达传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观察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不同周龄阶段胎儿中脑动眼神经核的表达情况,探讨SYN表达与动眼神经核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因故终止妊娠的胎儿32例,胎龄为1639周,按周龄大小分为5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YN在不... 目的:观察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不同周龄阶段胎儿中脑动眼神经核的表达情况,探讨SYN表达与动眼神经核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因故终止妊娠的胎儿32例,胎龄为1639周,按周龄大小分为5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YN在不同周龄阶段胎儿中脑动眼神经核的表达情况,通过图像分析技术测量SYN在动眼神经核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1639周各组动眼神经核区域均可见SYN免疫反应产物表达,SYN表达量在1624周增加迅速,2529周增加减慢,3039周又迅速增加。SYN表达量随周龄的增大而增强,各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SYN免疫反应产物于1624周间在神经元胞体和周围突起部位均有表达,2439周主要分布在神经元突起周围,神经元胞体表达不明显。SYN免疫反应产物呈棕黄色的点状或颗粒状,随着周龄的增大反应产物的量和颜色均增加。结论:SYN在动眼神经核表达的情况可以反映胎儿中脑神经元的发育程度,SYN的表达与动眼神经核的发育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素 动眼神经 免疫组化 胎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治疗中的MRI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俊 凌琳 +2 位作者 杨万章 谭四平 谢井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03-706,共4页
目的:观察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的MRI变化。方法:选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0例,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心理治疗、针灸、调制中频电刺激和弥可保球旁注射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 目的:观察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的MRI变化。方法:选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0例,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心理治疗、针灸、调制中频电刺激和弥可保球旁注射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患者治疗前、每治疗1疗程后行动眼神经MRI的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3D-FLASH)序列平扫和增强检查,以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全程,了解损伤恢复情况,同时观察患眼上眼睑睁开时间、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8例痊愈,2例显效,患眼睁开距受伤时间平均为(2.55±0.69)个月;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3D-FLASH序列结合MPR技术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由增强、增粗、粗糙到基本正常。结论:3D-FLASH序列增强检查结合MPR技术能清楚显示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损伤程度,在神经康复评定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麻痹 复视 动眼神经 球旁注射 外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波 陈红涛 刘金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79-1580,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48例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维脑路通氯化钠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48例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维脑路通氯化钠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针刺睛明、丝竹空、太阳、百会、足三里、丰隆、光明、三阴交、太冲等穴,两组治疗2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 针刺治疗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1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江毅卿 蒋辉华 金笑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4期4193-4193,共1页
患者男,46岁,农民.因右上睑下垂5年余.视物双影20余天入院。5年前出现右上睑下垂,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重。20余天前出现左上睑下垂,视物双影。10余年前有冶游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神志清,对答切题,反应正常.记忆... 患者男,46岁,农民.因右上睑下垂5年余.视物双影20余天入院。5年前出现右上睑下垂,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重。20余天前出现左上睑下垂,视物双影。10余年前有冶游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神志清,对答切题,反应正常.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和理解力均正常。左上睑轻度下垂,左瞳孔直径约7mm,对光反射消失,左眼球外展位固定,右上睑下垂,右瞳孔直径约6mm,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球向上、向下及向内活动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症状 动眼神经麻痹 神经梅毒 左上睑下垂 瞳孔直径 对光反射 糖尿病史 轻度下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特点与病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丽平 王佳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46-751,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对2019年1-10月确诊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共32例患者,17例(53.13%)呈急性发病、15例(46.88%)为亚急性发病;单眼受累30例(93.75%)、双眼同时受累2例(6.25%);伴头... 目的总结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对2019年1-10月确诊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共32例患者,17例(53.13%)呈急性发病、15例(46.88%)为亚急性发病;单眼受累30例(93.75%)、双眼同时受累2例(6.25%);伴头痛10例(31.25%),瞳孔受累8例(25%)。病因诊断为微循环障碍(16例占50%)、非特异性炎症(11例占34.38%)、后交通动脉瘤(2例占6.25%),以及中脑梗死(1例占3.13%)、脑干脱髓鞘病变(1例占3.13%)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占3.13%)。针对不同病因,分别采取改善循环(微循环障碍和中脑梗死)、抗炎及抑制炎症反应(非特异性炎症、脑干脱髓鞘病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治疗后31例(96.88%)症状缓解、1例(3.13%)预后不良。结论微循环障碍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颅内动脉瘤是其最危险的病因。患眼疼痛和瞳孔受累并非颅内动脉瘤所特有的症状,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予以相应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疾病 眼肌麻痹 微循环 炎症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急性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三例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海峰 张勇 +1 位作者 隋庆兰 李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99-499,500,共2页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急性单纯性 缺血性脑卒中 眶内炎性假瘤 非特异性 锥体束 感染后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