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物候期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46
1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2 位作者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737-5750,共14页
为了解植物生长不同物候时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和柳杉,次生林树种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为了解植物生长不同物候时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和柳杉,次生林树种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4种凋落物分解袋共获得土壤动物8047只,其中,柳杉(2341只)>香樟(2105只)>马尾松(2046只)>麻栎(1555只)。其中,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马尾松凋落物袋中主要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优势类群,而后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香樟凋落物袋中除秋末落叶期和叶衰期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外,其他各时期均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柳杉凋落物分解各时期均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麻栎凋落物分解在前3个时期以菌食性为主,而后以植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相关分析表明,在秋末落叶期和萌动期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主要和氮、磷含量及其格局密切相关,叶衰期主要和难分解组分木质素显著相关。除在秋末落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与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显著相关外,其余主要物候关键时期均与土壤动物的类群密度及其食性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功能类群 常绿阔叶林 物候时期 凋落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水洞和马狼洞内动物群落结构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承香 黎道洪 梅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1-9,共9页
2008年8月对贵阳市的大水洞和贵定县的马狼洞内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动物标本3314号,其中大水洞1467号,隶属3门7纲11目20科26种(或类群);马狼洞1847号,隶属4门9纲16目35科55种(或类群)。两洞内由6个动物群落组成,经群落多样性分析,物种... 2008年8月对贵阳市的大水洞和贵定县的马狼洞内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动物标本3314号,其中大水洞1467号,隶属3门7纲11目20科26种(或类群);马狼洞1847号,隶属4门9纲16目35科55种(或类群)。两洞内由6个动物群落组成,经群落多样性分析,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群落D(6.4811)、群落B(2.6364)、群落E(0.8793)和群落D(0.5420)。通过对群落多样性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群落最大多样性指数与湿度和氮气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57和-0.998,与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2;优势度指数与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3;CO2与物种数、物种丰富度、群落最大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070、-0.570和-0.510,其相关性虽然都未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但说明对物种和群落多样性有负面影响,可以说是影响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动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大水洞 马狼洞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波多洞和甲良洞内部分环境因子与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3
作者 黎道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67-2176,共10页
在2002-2005年的2月和7月多次赴荔波波多洞和甲良洞对肉眼能见到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在波多洞共获标本1045号,隶属3门6纲13目27科45种或类群,在甲良洞共获标本469号,隶属3门6纲9目24科52种或类群。根... 在2002-2005年的2月和7月多次赴荔波波多洞和甲良洞对肉眼能见到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在波多洞共获标本1045号,隶属3门6纲13目27科45种或类群,在甲良洞共获标本469号,隶属3门6纲9目24科52种或类群。根据上述两洞内各光带中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可划分为6个动物群落。经群落多样性分析,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最大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相似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群落D(8.3223)、D(3.4677)、D(3.8286)、D(0.9057)、C(0.0404)和D-E(0.6611)。环境因子与群落多样性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物种数、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和群落最大多样性指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8、0.913、0.826和0.818),与群落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空气中CO2的含量与物种数、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群落最大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4、-0.552、-0.573、-0.345和-0.742)。这些结果暗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空气中CO2的含量是影响洞穴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动物群落结构 波多洞 甲良洞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黎山坪洞洞穴动物群落结构与部分环境因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卫诚 彭涛 +1 位作者 梁云 张广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7-42,共6页
2012年8月,对贵州省施秉县黎山坪洞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共采集动物标本500号。经初步鉴定,隶属3门7纲10目16科27种。经分类统计,软体动物是洞穴内主要的动物类群,调查的3个动物群落间相似性较高,洞内动物群落分布较均匀。用Pearson相关... 2012年8月,对贵州省施秉县黎山坪洞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共采集动物标本500号。经初步鉴定,隶属3门7纲10目16科27种。经分类统计,软体动物是洞穴内主要的动物类群,调查的3个动物群落间相似性较高,洞内动物群落分布较均匀。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环境因子、物种或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重金属Hg和As的含量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间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达到1。经富集分析,结果得出红颈蟾蜍和蝙蝠对水环境中汞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山坪洞 动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荔波干细洞和拉梭洞陆生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雷莉莎 田大海 +3 位作者 徐承香 张思强 胡碧露 杜维锋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2,共10页
贵州省荔波县岩溶洞穴多,洞穴动物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洞穴生态系统中,洞穴动物是重要的生物类群,为探讨洞穴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本研究对荔波的干细洞(未受人类干扰)和拉梭洞(已受人类干扰)的洞穴动物进行了调查,... 贵州省荔波县岩溶洞穴多,洞穴动物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洞穴生态系统中,洞穴动物是重要的生物类群,为探讨洞穴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本研究对荔波的干细洞(未受人类干扰)和拉梭洞(已受人类干扰)的洞穴动物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两个洞穴的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应用主成分(PCA)法分析了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细洞共获动物536号,计56种,拉梭洞共获动物363号,计23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分别是干细洞有光带群落(2.7486)、干细洞有光带群落(6.7338)、干细洞黑暗带群落(0.8419)、拉梭洞黑暗带群落(0.3955);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沿有光带、弱光带、黑暗带呈递减趋势。群落间相似性指数偏低,除了群落E-F(0.4285)、群落C-F(0.2727)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其余群落之间均处于极不相似水平。PCA分析表明,影响干细洞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为土壤营养元素(Na、K)、土壤有机质、气温、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影响拉梭洞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为土壤营养元素(Na、K)、土壤有机质、空气湿度、CO2含量和滴水pH。研究可为洞穴动物的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喀斯特洞穴 荔波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生境斑茅根系下土壤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黄红英 徐剑 +5 位作者 黄志宏 白音 张伟群 安超华 王晓维 李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9-84,共6页
为评价斑茅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复垦潜力,2011年6月分别对韶关矿区新温屋村和简屋村(分别对应于正在生产中的铜铁矿和铅锌矿附近)、下塘村(位于停产25年的钨矿附近)和无矿场污染的桐子坪村这4个样地的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进行土... 为评价斑茅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复垦潜力,2011年6月分别对韶关矿区新温屋村和简屋村(分别对应于正在生产中的铜铁矿和铅锌矿附近)、下塘村(位于停产25年的钨矿附近)和无矿场污染的桐子坪村这4个样地的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进行土壤pH、土壤重金属、斑茅重金属及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土壤pH从小到大的排序是:新温屋村(3.84)<下塘村(5.74~6.07)<桐子坪村(7.23)<简屋村(7.24);综合污染指数结果是:简屋村(31.54)﹥下塘村(25.01~27.01)﹥新温屋村(7.33)﹥桐子坪村(1.12);斑茅对Cu富集系数结果是:新温屋村(6.16)﹥桐子坪村(4.71)﹥下塘村(0.77~2.50)﹥简屋村(0.29);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结果是: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桐子坪村﹥下塘村﹥简屋村﹥新温屋村;Pielou均匀性指数(E):桐子坪村﹥新温屋村﹥简屋村﹥下塘村;Jaccard相似性指数结果:地处污染源附近的铜铁矿污染的新温屋村与铅锌尾矿污染的简屋村的相似数指数为71.43%,而停产钨矿的下塘村和无矿场的桐子坪村相似数指数为60%,且二类样地间两两相似性指数均达到中等程度不相似,其值在25%和30%之间。本研究表明,斑茅根系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受矿区污染的影响明显,多样性指数随污染程度加重而递减;土壤综合污染严重、土壤强酸性和灌溉水的持续污染是造成土壤动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因素;斑茅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的大小与其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根系 重金属污染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土壤动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丽萍 周晓蔚 +1 位作者 郑丙辉 付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91-2198,共8页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效应浓度法3种方法,考虑河口的水动力过程、沉积物分布和盐度影响,把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划分为7个区域进行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效应浓度法3种方法,考虑河口的水动力过程、沉积物分布和盐度影响,把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划分为7个区域进行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底质生态环境均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属于中低度污染,口外区和舟山海区的沉积物质量较好,口门、最大浑浊带和杭州湾的沉积物质量较差。用同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参数进行验证,生态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质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生物效应浓度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