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黏粒含量淤泥质粉质黏土动残余应变试验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涛 唐小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09-1619,1628,共12页
通过两种不同黏粒含量的淤泥质粉质黏土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黏粒含量对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及灵敏度、动残余应变和动残余孔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黏粒含量高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峰值强度小于黏粒含量低试样的相应强度;黏粒含量高试样的灵敏度... 通过两种不同黏粒含量的淤泥质粉质黏土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黏粒含量对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及灵敏度、动残余应变和动残余孔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黏粒含量高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峰值强度小于黏粒含量低试样的相应强度;黏粒含量高试样的灵敏度大于黏粒含量低试样的相应值;随着动荷载的增加,试样的动残余应变与动残余孔压不断增大,重塑与原状试样动残余应变差值与比值也在增大,并且比值都大于各自的灵敏度;相同动荷载作用下,重塑试样的动残余应变均高于原状试样,黏粒含量高试样的动残余应变比黏粒含量低试样的大。分析认为,土体中黏粒的粘结与润滑双重作用导致两种黏粒含量的试样出现了不同的试验结果。最后采用幂函数模型对渐稳型动残余应变曲线进行拟合,建立了包含循环应力比与振动次数的动残余应变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黏粒含量 动残余应变 残余孔压 动残余应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软黏土动力应变-孔压特性试验 被引量:11
2
作者 年廷凯 焦厚滨 +2 位作者 范宁 郭兴森 贾永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64-1572,1580,共10页
针对南海北部陆坡原状软黏土,开展了不同偏压固结比K_c和循环应力比CSR条件下的动三轴试验,探究了动荷载作用下试样的残余动应变、残余动孔压与循环振次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试验过程中残余动应变和残余动孔压的关联性,提出了基于动应变... 针对南海北部陆坡原状软黏土,开展了不同偏压固结比K_c和循环应力比CSR条件下的动三轴试验,探究了动荷载作用下试样的残余动应变、残余动孔压与循环振次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试验过程中残余动应变和残余动孔压的关联性,提出了基于动应变-孔压模式的动三轴试验破坏标准,并采用微观电镜扫描(SEM)图像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给定K_c条件下,CSR值不同,残余动应变随循环振次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显著差异性,而残余动孔压随循环振次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着K_c的增加,CSR临界值逐步增大,相应的最终残余动应变逐渐减小,而残余动应变-动孔压曲线也表现出相似特征;将传统的应变值破坏标准扩展至由应变-孔压曲线拐点控制的破坏区间,可以有效界定破坏振次并描述试样的完整破坏过程,揭示动荷载条件下试样内在的有效应力-应变-孔压互馈机制。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南海北部陆坡软黏土软化-孔压模型的建立、海洋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海洋工程基础设计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三轴试验 残余孔压 残余应变 破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国军 蒲洪 +3 位作者 李林 白帆 冯伟强 仲闯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127,共5页
为分析云南某磷石膏库堆积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变形,采用英国GDS-DYNTTS型微机控制振动三轴试验系统对堆积坝料进行动力残余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固结比,当围压和动应力水平较低时,残余剪应变γ_(d)和残余体应变ε_(... 为分析云南某磷石膏库堆积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变形,采用英国GDS-DYNTTS型微机控制振动三轴试验系统对堆积坝料进行动力残余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固结比,当围压和动应力水平较低时,残余剪应变γ_(d)和残余体应变ε_(VI)与lg(1+N)在双对数坐标中能较好拟合;当围压和动应力水平较高时,试验开始阶段试验数据与拟合曲线会产生偏差,但是随着振次增加,实验曲线与拟合曲线能较好重合。此外,残余体应变斜率c;与剪应变γ_(d)拟合度较好,而C_(dr)/S_(1)^(2)与剪应变γ_(d)拟合关系较离散,通过改进沈珠江模型,调整应力水平指数,拟合关系离散程度大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颗粒级配 应力水平 残余应变 残余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荷载作用下粉煤灰改性黄土的震陷特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峻 高中南 +5 位作者 车高凤 钟秀梅 王强 王平 王谦 柴少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1-756,共6页
针对黄土地区实现工程施工材料本土化和科学利用粉煤灰问题,对不同配比条件下粉煤灰改性黄土进行重塑非饱和试件的动三轴震陷试验,研究其在动荷载作用下的震陷特性,分析粉煤灰掺入量对动变形模量和动残余应变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 针对黄土地区实现工程施工材料本土化和科学利用粉煤灰问题,对不同配比条件下粉煤灰改性黄土进行重塑非饱和试件的动三轴震陷试验,研究其在动荷载作用下的震陷特性,分析粉煤灰掺入量对动变形模量和动残余应变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掺入量对黄土震陷性质的影响较大。相同固结应力水平下,动变形模量和动残余应变随粉煤灰掺入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随着粉煤灰掺入量的增加,黄土动变形模量也随之增大,残余应变则减小。动变形模量与动残余应变之间的变化趋势满足幂函数关系;黄土掺加约20%粉煤灰改性后就能够有良好的抗震陷性能。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地基的抗震防震设计提供借鉴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黄土 震陷特性 变形模量 动残余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的动力损伤耗能机制和变形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强 邵生俊 +1 位作者 邵帅 龙吉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0-169,共10页
为探明动荷加载过程中黄土结构损伤的耗能机制及其对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原状Q3黄土,开展了一系列固结比=1.5、含水量=15%、18%、21%、24%和围压=50、100、200、300 k Pa试验条件下等幅循环加载的动三轴试验。通过引入能量耗散比定... 为探明动荷加载过程中黄土结构损伤的耗能机制及其对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原状Q3黄土,开展了一系列固结比=1.5、含水量=15%、18%、21%、24%和围压=50、100、200、300 k Pa试验条件下等幅循环加载的动三轴试验。通过引入能量耗散比定义的损伤变量,研究了结构性土动力损伤的耗能机制,分析了结构性黄土动力损伤对动模量、阻尼比和动残余变形模量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初始结构性和应力状态相同的同一种结构性土的动力损伤的破坏耗能与动荷载无关;不同固结应力水平下,动模量和阻尼比随结构损伤累积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最终都会趋于土破坏状态的某一稳定值;动残余变形模量随结构损伤累积呈单调递减关系,低围压条件下的递减幅度逐渐趋缓,高围压条件下则全程较缓;动残余变形模量与损伤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拟合,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土 非饱和黄土 力损伤 损伤变形特性 动残余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接触度分析的黄土起始动应力估算方法
6
作者 郭鹏 孙军杰 +2 位作者 孙昱 彭立顺 田文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1-170,共10页
为简约合理地估算黄土动残余应变的起始动应力,提出土颗粒接触度均值距离的概念及其表达形式,结合表征土体动力耐受特性的应力比参量,构建利用黄土相关物性参量估算起始动应力的方法。结果表明:颗粒接触度均值距离能够反映土体细观尺度... 为简约合理地估算黄土动残余应变的起始动应力,提出土颗粒接触度均值距离的概念及其表达形式,结合表征土体动力耐受特性的应力比参量,构建利用黄土相关物性参量估算起始动应力的方法。结果表明:颗粒接触度均值距离能够反映土体细观尺度的接触特征,与土体抗剪强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抗剪强度为纽带,可建立考虑细观尺度参量的黄土起始动应力估算方法;利用等效循环地震剪应力,其形式可求算地震作用下的黄土起始动应力。得出颗粒接触度均值距离的实验工作量,显著少于抗剪强度参量,具有更佳的便利性;估算方法所得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较为一致,在误差控制方面表现较佳,具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动残余应变 起始应力 颗粒接触度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改性黄土的抗液化特性与机制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谦 刘红玫 +2 位作者 马海萍 王峻 李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28-2134,共7页
以改性处理减轻饱和黄土的液化势为目标,通过对不同配比的水泥改性黄土进行SEM细观结构测试和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了水泥改性黄土的液化特征,得出了不同配比水泥改性黄土的动残余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发展趋势,分析了水泥固化饱和黄土的... 以改性处理减轻饱和黄土的液化势为目标,通过对不同配比的水泥改性黄土进行SEM细观结构测试和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了水泥改性黄土的液化特征,得出了不同配比水泥改性黄土的动残余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发展趋势,分析了水泥固化饱和黄土的物化机制,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水泥改性黄土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水泥改性处理在黄土中形成了凝块状胶接结构,优化了土中孔隙分布,增大了土体的结构强度;水泥对土体的密实效应、掺加水泥导致的细粒增加和离子交换对黄土结构的胶结效应和黏粒增加对土中游离水的吸附作用共同提高了水泥改性黄土地基的抗液化稳定性;水泥掺量大于3%后,水泥改性黄土的动残余应变和孔隙水压力随着振次的增加均增长缓慢,且在m=5%时峰值最小,表明5%是水泥改性黄土地基抗液化处理的最佳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改性 饱和黄土 动残余应变 孔隙水压力 最佳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改良饱和黄土的抗液化特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高中南 周仲华 +3 位作者 王峻 郑和祥 钟秀梅 赵乘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为了经济、环保地达到改良处理减轻饱和黄土地基液化震害的目的,通过配备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改良黄土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饱和粉煤灰改良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分析粉煤灰掺量对饱和改良黄土液化应力比、动残余变... 为了经济、环保地达到改良处理减轻饱和黄土地基液化震害的目的,通过配备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改良黄土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饱和粉煤灰改良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分析粉煤灰掺量对饱和改良黄土液化应力比、动残余变形和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微结构试验结果,探讨饱和粉煤灰改良黄土抗液化的物理化学机制。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对饱和改良黄土的液化应力比、动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比均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饱和改良黄土的液化应力比持续增加,且当掺量达到15%后,继续增加粉煤灰掺量时改良黄土的液化应力比增加显著。饱和改良黄土的动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比均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掺量达到25%后,饱和改良黄土不液化。饱和粉煤灰改良黄土的SEM细观结构试验照片中呈现大量的圆球状、粒状粉煤灰颗粒和絮凝状胶结物,表明其抗液化的物理化学机制主要包括粉煤灰的水化作用、胶体生成物和颗粒的填隙作用和粉煤灰对游离水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试验 动残余应变 孔隙水压力 抗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