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空间视域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与协同因素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红梅 谢永乐 +1 位作者 张驰 孙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5,共14页
基于空间关联分析与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以AQI和PM_(2.5)、PM_(10)、SO_(2)等6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寻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城市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及相关协同因素。研究发现:①大气污染呈复合型演化态势。AQI、... 基于空间关联分析与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以AQI和PM_(2.5)、PM_(10)、SO_(2)等6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寻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城市大气污染的集聚演化特征及相关协同因素。研究发现:①大气污染呈复合型演化态势。AQI、PM_(2.5)、PM_(10)以高-高集聚为主,SO_(2)、CO、O_(3)为高-高、低-低集聚并存;PM_(2.5)、PM_(10)、SO_(2)的全局相关程度高,CO、O_(3)相对较弱;NO 2的局部与全局相关性均不显著。②大气污染的“时空尺度效应”非常显著。就本地区而言,经济、社会类因素主要发挥正向作用,生态保护类因素以负向影响为主,且前两者的贡献强度明显高于后者。全面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质量,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协调好属地发展诉求与协同治理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健全区域内环保利益差核算与转移支付(补偿)机制;二是统筹好全局与局部“共同但有差别”的联防联控步调,构建多中心、复合型联合治理体系,以专项责任目标引导精细化治理行动;三是推动区域“三维一体”协同体系建设,从主体功能分区、清洁产能置换等层面,求解各地区之间达成稳固性合作联盟的“最大公约数”;四是完善地方政府绩效及晋升体制改革,以拓展环境治理考核维度、调减经济指标权重等方式,强化其融入区域协同体系的内在动力与主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大气污染 外溢效应 协同因素 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