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极拳搂膝拗步动作的下肢动态稳度、关节运动及肌电活动规律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毛敏 马刚 +6 位作者 权琳琳 王疆娜 曹传宝 张藤 宋祺鹏 张翠 孙威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0,共7页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比太极拳练习者搂膝拗步与正常行走动作的动态稳度、运动学及肌电学指标,探析太极拳典型动作内在的神经肌肉控制特征,以期揭示太极拳预防跌倒功效的机制性原因。方法:以25名10年以上太极拳专业运动经历练习者...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比太极拳练习者搂膝拗步与正常行走动作的动态稳度、运动学及肌电学指标,探析太极拳典型动作内在的神经肌肉控制特征,以期揭示太极拳预防跌倒功效的机制性原因。方法:以25名10年以上太极拳专业运动经历练习者为研究对象,应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MegaWin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同步记录受试者搂膝拗步和正常走动作运动学、肌电学数据;应用动态稳度、下肢关节运动幅度、肌肉激活指标对动态稳度、关节活动及肌电活动规律特征进行量化评定。结果:与正常行走相比,搂膝拗步动作动态稳度在前后方向上显著较大(P<0.05),左右方向上显著较大(P<0.05);髋关节屈伸(P<0.05)、膝关节屈伸(P<0.05)和踝关节内外翻(P<0.05)运动幅度显著较大;股直肌(P<0.05)和胫骨前肌(P<0.05)的积分肌电值有显著性差异;正常行走与搂膝拗步肌肉激活顺序相同,激活时间和收缩持续时间不同,但并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搂膝拗步动作中股二头肌在右单支撑和第一双支撑(右脚着地到左脚离地)阶段中贡献率显著较大(P<0.05),股直肌在左单支撑和第二双支撑(左脚着地到右脚再次离地)阶段中贡献率较大,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正常行走相比,太极拳经典上步动作搂膝拗步的动态稳度、下肢关节运动幅度、股直肌与胫骨前肌的肌肉积分肌电值较大。太极拳搂膝拗步动作中练习者通过在非稳定状态下的练习,更大程度地激活了下肢肌肉,改善了下肢肌肉尤其是股直肌与胫骨前肌的力量,优化了下肢肌肉用力协调性。增加关节运动幅度的策略,可能有利于改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姿势控制能力,起到预防跌倒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稳度 关节运动幅 积分肌电 肌肉积分肌电贡献率 太极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作任务与认知任务干扰对老年人下楼梯行走身体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付倩 闫晓芹 +2 位作者 王疆娜 马刚 孙威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2,共7页
目的探讨动作任务与认知任务干扰对老年人下楼梯行走身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共招募52名老年受试者,使用Vic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与Kistler测力台,同步采集老年人下楼梯行走时单任务(single task,ST)、动作任务(manual task,MT)和认知任务(... 目的探讨动作任务与认知任务干扰对老年人下楼梯行走身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共招募52名老年受试者,使用Vic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与Kistler测力台,同步采集老年人下楼梯行走时单任务(single task,ST)、动作任务(manual task,MT)和认知任务(cognitive task,CT)3种模式下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通过引入动态稳度(margin of stability,MoS)算法,对老年人下楼梯行走的身体稳定性进行量化评定。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任务各指标组内差异。结果相比于ST,老年人在MT和CT中步速显著减小(P<0.001),步频显著降低(P<0.001);老年人在CT中步长显著减小(P=0.037)。前后方向身体动态稳定性指标方面,相比于ST,老年人在MT和CT中质心速度显著增大(P<0.001),外推质心的位置显著增大(P<0.001),MoS显著减小(P<0.001);相比于CT,老年人在MT中质心位移显著增大(P=0.011),质心速度显著增大(P=0.014),外推质心的位置显著增大(P<0.001)。内外方向身体动态稳定性指标方面,相比于ST,老年人在MT和CT中质心位移显著减小(P<0.001);相比于ST,老年人在MT中外推质心位置显著减小(P=0.001),MoS显著增大(P=0.038)。结论老年人下楼梯行走受到双任务干扰时,通过“减慢步速、降低步频、减小步长”的步态调整策略,内外方向的动态稳定性能够得到维持,但前后方向的动态稳定性仍显著降低,跌倒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干扰 老年人 下楼梯 动态稳度 姿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对人体在不同方向转弯时身体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薄煜龙 车呈章 +2 位作者 吴云枝 潘昱含 张翠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2-1188,共7页
目的研究完成不同方向连续转弯行走时老年人与青年人身体动态稳定性差异,为老年人连续转弯时预防跌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15名健康老年人和15名青年人在逆时针和顺时针两方向8字转向行走时身体43个标记点的运动... 目的研究完成不同方向连续转弯行走时老年人与青年人身体动态稳定性差异,为老年人连续转弯时预防跌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15名健康老年人和15名青年人在逆时针和顺时针两方向8字转向行走时身体43个标记点的运动学数据,使用V3D软件提取人体步态和质心速度等数据,再计算特征时刻人体向前和内侧方向的动态稳度。结果与顺时针转弯相比,青年人在逆时针转弯时内侧腿步宽显著增大,内侧腿足尖离地时刻向前的动态稳度显著减小,而老年人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和转弯方向会同时影响内侧腿足尖离地时刻身体向前的动态稳定性。与青年人不同,健康老年人在转弯行走时采取更谨慎的策略,以保持身体的向前和向内的动态稳定性。建议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增加连续转向行走锻炼,从而提高侧向稳定控制能力及自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字转向行走 动态稳度 连续转向行走 衰老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化对下楼梯动态稳定性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传宝 吴耀宇 +6 位作者 马刚 郑慧芬 张翠 宋祺鹏 王疆娜 孙威 马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4-202,共9页
目的:比较青年和老年女性下楼梯行走中动态稳定性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的差异,探讨老龄化对下楼梯行走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年和老年女性受试者各18名,采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下楼梯行走的运... 目的:比较青年和老年女性下楼梯行走中动态稳定性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的差异,探讨老龄化对下楼梯行走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年和老年女性受试者各18名,采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下楼梯行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通过动态稳度(MoS)和髌股关节应力(PFJS)等指标分别对受试者下楼梯行走的动态稳定性和髌股关节受力特征进行量化评定。结果:在摆动腿触地时刻,左-右方向青年组与老年组的MoS无显著性差异(P=0.18),前-后方向老年组的MoS较小(P=0.000),且为负值。两组受试者的膝关节角度、矢状面膝关节力矩(KM)、股四头肌肌力(QF)、PFJS的曲线图变化趋势一致,且在单支撑相时间内均出现两个峰值。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的KM第一峰值(P=0.014)、KM的第二峰值(P=0.000)、QF的第一峰值(P=0.001)、QF的第二峰值(P=0.000)、PFJS的第一峰值(P=0.012)和PFJS的第二峰值(P=0.022)均较小。结论:老年女性在下楼梯行走中向前跌倒的风险较大,PFJS较小。老年人可能采取减小QF、KM,降低PFJS的神经肌肉自我保护机制,但这会降低老年人下楼梯的身体稳定性。这提示:老年人需强化膝关节伸肌的锻炼;在下楼梯行走中采取适当后移质心、增加步长的策略,减小向前跌倒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稳度 髌股关节应力 跌倒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任务介入对下楼梯行走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郑慧芬 孙威 +3 位作者 宋祺鹏 张翠 王疆娜 毛德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28-535,共8页
目的:探讨手机任务介入对下楼梯行走动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和Kistler测力台同步采集26名受试者(年龄:22.0±2.1岁)分别在单任务和手机任务条件下下楼梯行走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将步速作为协变量,使用... 目的:探讨手机任务介入对下楼梯行走动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和Kistler测力台同步采集26名受试者(年龄:22.0±2.1岁)分别在单任务和手机任务条件下下楼梯行走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将步速作为协变量,使用重复性测量的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种任务条件下右脚触地、左脚离地、左脚触地和右脚离地等4个时刻的动态稳度(MoS)差异。结果:与单任务相比,手机任务介入使步频和双支撑比降低;矢状面的MoS在右脚触地时刻显著增大,但在其他3个时刻均显著减小;冠状面的MoS在右脚离地时刻显著增大。结论:在下楼梯行走中,手机任务的介入使身体稳定性降低,优势腿触地和优势腿离地这两个极易引起稳定性降低的时刻,青年人表现出低步频、低稳定性的下楼梯步态特征。因此在楼梯行走中应尽量减少手机使用行为,从而将更多的认知资源分配到动态稳定性的控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短信 认知-动作组合任务 动态稳度 定性 认知资源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与动作任务介入对人体下楼梯姿势控制和身体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曹传宝 马刚 +4 位作者 马敏卿 孙威 何海燕 郭希军 史东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4-190,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的双任务介入对人体下楼梯姿势控制能力和身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招募20名无运动习惯的青年受试者,在单任务(ST)、认知任务(CT)、动作任务(MT)三种状态下进行下楼梯行走,利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及Kistler三维...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的双任务介入对人体下楼梯姿势控制能力和身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招募20名无运动习惯的青年受试者,在单任务(ST)、认知任务(CT)、动作任务(MT)三种状态下进行下楼梯行走,利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及Kistler三维测力台捕捉人体楼梯行走的数据,利用步态参数、力学参数及动态稳度对楼梯行走的姿势控制能力和动态稳定性进行量化评定。结果:三种任务状态下的下肢关节力矩变化趋势相同;与ST相比,CT与MT两种双任务分别介入后都显著降低了下楼梯行走的步速(P<0.05)、伸膝力矩峰值(P<0.05)、跖屈力矩峰值(P<0.05)、动态稳度(P<0.05);CT与MT之间相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双任务的执行增加下楼梯行走跌倒的风险;CT与MT对人体楼梯行走的姿势控制能力和动态稳定性影响相似;建议人们在下楼梯行走中尽量避免执行其他任务,若要执行多种任务,可选择降低步速、轻踏台阶作为预防跌倒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 楼梯行走 动态稳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