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治疗产后不同时期腰背痛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周婷
汤来娣
+1 位作者
陈玲
李善凤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5,共7页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联合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DNS)对产后不同时期腰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的...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联合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DNS)对产后不同时期腰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的产后腰背痛患者120例,分为A组(产后6个月内)、B组(产后6个月至1年)、C组(产后1~2年),每组各40例。三组患者均选择ESWT联合DNS的治疗方案,对比观察治疗前、治疗第4周以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核心肌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核心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随访时,三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核心肌力较治疗前提高(P<0.05);B组、C组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C组亦明显高于B组(P<0.05);B组、C组的核心肌力明显低于A组(P<0.05),C组亦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与治疗第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ESWT与DNS疗法能够有效缓解产后腰背痛症状,而且腰背痛的远期改善效果持续保持良好。即便对于产后2年的患者依然具有疗效,治疗效果最佳的时期为产后6个月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腰背痛
治疗时机
体外冲击波疗法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螺旋稳定肌肉链训练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研究
2
作者
聂丹宁
史曙生
陶昱如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3032-3042,3052,共12页
背景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率为4.40%,高发年龄在13~15岁,有79.5%的学生为轻度脊柱侧弯,发病人数和侧弯程度随时间呈现增长趋势,防控形势严峻。目的探讨每周3次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螺旋稳定肌链训练(SPS)对青少...
背景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率为4.40%,高发年龄在13~15岁,有79.5%的学生为轻度脊柱侧弯,发病人数和侧弯程度随时间呈现增长趋势,防控形势严峻。目的探讨每周3次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螺旋稳定肌链训练(SPS)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疗效,以促进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多方位筛查监测和脊柱侧弯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4年1~3月筛查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生1060名,最终共纳入年龄10~18岁、躯干旋转角(ATR)为5°~<10°的32名AIS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先前受试者选取的电子脊柱测量指标和Sorense测试(BST)中表面肌电的测量,将学生随机均等分为SPS组、PNF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名。4组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每周进行3次训练:SPS组只采用SPS,PNF组只采用PNF,联合组采用SPS联合PNF,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核心稳定训练。主要结果测量包括脊柱侧弯程度和躯干倾斜角度(ATI),次要结果测量包括身体平衡参数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和表面肌电图指标均方根肌电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中频(MF)和平均功率频谱(MPF)。比较4组干预前后的脊柱形态学和表面肌电图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电子脊柱测量值与运动干预前后表面肌电图值的相关性。结果4组学生基线年龄、BMI、脊柱侧弯类型、脊柱侧弯方向、脊柱侧弯部位、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学生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均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TI、RMS比值(RMSR)与干预前后脊柱侧弯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ATI与干预后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RMSR与干预后头部偏转度、臀部高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的RMS、IEMG高于PNF组,两侧多裂肌的RMS、IEMG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的RMS、IEMG均升高,干预后总体RMSR均降低(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和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的中频斜率(Slope MF)均升高;PNF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左侧多裂肌的Slope MF升高(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左侧多裂肌的平均功率斜率(Slope MPF)均升高;SPS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右侧多裂肌的Slope MPF均升高(P<0.05)。干预后肩部高低程度与两侧斜方肌RMS、右侧多裂肌RMS、左侧竖脊肌Slope MPF、右侧多裂肌Slope MF呈负相关(P<0.05);臀部高低程度与两侧斜方肌、两侧多裂肌RMS呈负相关(P<0.05)。结论各试验组(SPS组、PNF组、联合组)的ATI、身体平衡度及表面肌电图值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联合组在肩部和臀部平衡度方面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治疗后联合组两侧椎旁肌的抗疲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PNF联合SPS的干预方式能够通过激活更多的运动肌纤维并提高肌肉疲劳耐受力,进而使AIS学生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螺旋
稳定
肌肉
链训练
本体感觉
神经
肌肉
促进
技术
脊柱侧弯特异性练习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和自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
17
3
作者
吴雪娇
彭广卫
+5 位作者
沈小花
邓梅葵
丁小琴
胡公伟
周哲
荣积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77-1682,共6页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和自动态平衡功能临床疗效方面的特性与差别。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5例)、PNF组(24例)和下肢机器人组(23...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和自动态平衡功能临床疗效方面的特性与差别。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5例)、PNF组(24例)和下肢机器人组(23例)。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和Neuro Com平衡测试系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和自动态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PNF组的FMA-LE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和下肢机器人组(P=0.001),下肢机器人组MWS评分相比常规组(P<0.05)和PNF组(P=0.001)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NF组MWS评分相比常规组(P<0.05)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下肢机器人组的反应时、移动速度、端点行程、最大偏移和方向控制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和PNF组(P<0.05),PNF组的方向控制指标评分相比常规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49)。结论:徒手PNF治疗和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具有各自的临床疗效,PNF技术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而在自动态平衡功能和行走速度方面下肢机器人则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神经
肌肉
促进
技术
徒手治疗
最大步行速度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稳定
极限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治疗产后不同时期腰背痛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周婷
汤来娣
陈玲
李善凤
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康复医学部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女性整体康复科
出处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5,共7页
基金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一般项目(NMUB20220221)。
文摘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联合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DNS)对产后不同时期腰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的产后腰背痛患者120例,分为A组(产后6个月内)、B组(产后6个月至1年)、C组(产后1~2年),每组各40例。三组患者均选择ESWT联合DNS的治疗方案,对比观察治疗前、治疗第4周以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核心肌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核心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随访时,三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核心肌力较治疗前提高(P<0.05);B组、C组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C组亦明显高于B组(P<0.05);B组、C组的核心肌力明显低于A组(P<0.05),C组亦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与治疗第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ESWT与DNS疗法能够有效缓解产后腰背痛症状,而且腰背痛的远期改善效果持续保持良好。即便对于产后2年的患者依然具有疗效,治疗效果最佳的时期为产后6个月内。
关键词
产后腰背痛
治疗时机
体外冲击波疗法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
Keywords
Postpartum low back pian
Treatment timing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分类号
R714.46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螺旋稳定肌肉链训练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研究
2
作者
聂丹宁
史曙生
陶昱如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3032-3042,3052,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BTY024)
2024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A/2024/c12)。
文摘
背景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率为4.40%,高发年龄在13~15岁,有79.5%的学生为轻度脊柱侧弯,发病人数和侧弯程度随时间呈现增长趋势,防控形势严峻。目的探讨每周3次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螺旋稳定肌链训练(SPS)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疗效,以促进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多方位筛查监测和脊柱侧弯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4年1~3月筛查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生1060名,最终共纳入年龄10~18岁、躯干旋转角(ATR)为5°~<10°的32名AIS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先前受试者选取的电子脊柱测量指标和Sorense测试(BST)中表面肌电的测量,将学生随机均等分为SPS组、PNF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名。4组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每周进行3次训练:SPS组只采用SPS,PNF组只采用PNF,联合组采用SPS联合PNF,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核心稳定训练。主要结果测量包括脊柱侧弯程度和躯干倾斜角度(ATI),次要结果测量包括身体平衡参数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和表面肌电图指标均方根肌电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中频(MF)和平均功率频谱(MPF)。比较4组干预前后的脊柱形态学和表面肌电图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电子脊柱测量值与运动干预前后表面肌电图值的相关性。结果4组学生基线年龄、BMI、脊柱侧弯类型、脊柱侧弯方向、脊柱侧弯部位、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学生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均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TI、RMS比值(RMSR)与干预前后脊柱侧弯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ATI与干预后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RMSR与干预后头部偏转度、臀部高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的RMS、IEMG高于PNF组,两侧多裂肌的RMS、IEMG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的RMS、IEMG均升高,干预后总体RMSR均降低(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和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的中频斜率(Slope MF)均升高;PNF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左侧多裂肌的Slope MF升高(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左侧多裂肌的平均功率斜率(Slope MPF)均升高;SPS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右侧多裂肌的Slope MPF均升高(P<0.05)。干预后肩部高低程度与两侧斜方肌RMS、右侧多裂肌RMS、左侧竖脊肌Slope MPF、右侧多裂肌Slope MF呈负相关(P<0.05);臀部高低程度与两侧斜方肌、两侧多裂肌RMS呈负相关(P<0.05)。结论各试验组(SPS组、PNF组、联合组)的ATI、身体平衡度及表面肌电图值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联合组在肩部和臀部平衡度方面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治疗后联合组两侧椎旁肌的抗疲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PNF联合SPS的干预方式能够通过激活更多的运动肌纤维并提高肌肉疲劳耐受力,进而使AIS学生受益。
关键词
脊柱弯曲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螺旋
稳定
肌肉
链训练
本体感觉
神经
肌肉
促进
技术
脊柱侧弯特异性练习
随机对照试验
Keywords
Spinal curvatures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Spiral stabilizing muscle chain training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Scoliosis-specific exercise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分类号
R682.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和自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
17
3
作者
吴雪娇
彭广卫
沈小花
邓梅葵
丁小琴
胡公伟
周哲
荣积峰
机构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上海体育学院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77-1682,共6页
基金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面上项目(202040023)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康复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项立项计划面上项目(2022KJCX018)
杨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杨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年项目(YPQ202107)。
文摘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和自动态平衡功能临床疗效方面的特性与差别。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5例)、PNF组(24例)和下肢机器人组(23例)。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和Neuro Com平衡测试系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和自动态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PNF组的FMA-LE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和下肢机器人组(P=0.001),下肢机器人组MWS评分相比常规组(P<0.05)和PNF组(P=0.001)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NF组MWS评分相比常规组(P<0.05)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下肢机器人组的反应时、移动速度、端点行程、最大偏移和方向控制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和PNF组(P<0.05),PNF组的方向控制指标评分相比常规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49)。结论:徒手PNF治疗和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具有各自的临床疗效,PNF技术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而在自动态平衡功能和行走速度方面下肢机器人则更具优势。
关键词
本体感觉
神经
肌肉
促进
技术
徒手治疗
最大步行速度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稳定
极限测试
Keywords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manual therapy
maximal walking speed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ehabilitation robot
limits of stability test
分类号
R493 [医药卫生—康复医学]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治疗产后不同时期腰背痛的效果观察
周婷
汤来娣
陈玲
李善凤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螺旋稳定肌肉链训练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研究
聂丹宁
史曙生
陶昱如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和自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吴雪娇
彭广卫
沈小花
邓梅葵
丁小琴
胡公伟
周哲
荣积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