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速控制的柴油机动态特性建模与仿真
1
作者 白锦洋 吴学雷 +1 位作者 张军伟 李洪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84-88,共5页
为了仿真柴油机动态特性,建立了基于转速控制的柴油机模型.基于台架稳态试验数据计算得到柴油机扭矩MAP图,并通过动态修正方法获得柴油机动态扭矩;划分了柴油机运行状态,采用基于油量的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全负荷、部分负荷和限速工况... 为了仿真柴油机动态特性,建立了基于转速控制的柴油机模型.基于台架稳态试验数据计算得到柴油机扭矩MAP图,并通过动态修正方法获得柴油机动态扭矩;划分了柴油机运行状态,采用基于油量的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全负荷、部分负荷和限速工况下的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柴油机仿真模型,集成传动相关总成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两种工况仿真,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设计合理,有效模拟了柴油机稳态及瞬态工况;所提出的建模方法解决了在有限试验数据下的发动机动态特性建模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建立柴油机动态性能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动态特性 转速控制 控制策略 建模与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特性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世海 贾强邦 +2 位作者 李金涛 杨景岩 孟凡生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0-72,84,共4页
根据两种机炉协调控制策略——CBF和CTF的实际应用情况,从单元机组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出发,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阐述了两种协调控制策略的控制品质特性,可为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单元机组 协调控制系统 CBF CTF 控制对象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靶量及其变化率双重加权的微分对策制导律
3
作者 花文华 李群生 +1 位作者 张拥军 张金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9,共9页
为进一步增强导弹飞行弹道的收敛速度,定义末端的脱靶量和脱靶量变化率作为性能优化指标,并基于线性二次型微分对策理论进行了制导律的推导,推导结果实现了减少脱靶量的同时向着最大化脱靶量收敛速度的方向上进行控制的目的。本研究从... 为进一步增强导弹飞行弹道的收敛速度,定义末端的脱靶量和脱靶量变化率作为性能优化指标,并基于线性二次型微分对策理论进行了制导律的推导,推导结果实现了减少脱靶量的同时向着最大化脱靶量收敛速度的方向上进行控制的目的。本研究从一般意义上进行导弹和目标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建模,适用于二者具有高阶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形式,推导结果具有一般性。针对导弹和目标具有一阶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情况,进行了制导律的扩展,并相应完成了对策空间的分析和典型制导参数的取值分析。非线性系统仿真针对比例导引、典型微分对策制导律和本研究所提出的脱靶量及其变化率双重加权的微分对策制导律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情形包括目标常值机动、S型机动和随机机动3种情形,并采用单发命中概率作为制导性能衡量指标。结果表明,所提出制导律的弹道快速收敛性能和低过载需求,在最小化脱靶量的同时最大化脱靶量的收敛速度,实现了在拦截导弹飞行弹道快速收敛的方向上进行控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导律 高阶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导弹 飞行弹道特性 微分对策制导 末制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织物用钢筘运动路径规划及驱动机构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袁汝旺 张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2-180,共9页
为满足间隔织物打纬过程中钢筘运动轨迹和动态特性等需求,基于凸轮连杆组合机构研究钢筘运动路径规划、驱动机构设计及动态特性控制方法。建立基于刚体导引的钢筘驱动机构设计模型及基于傅里叶级数的钢筘运动特性控制模型,设计并仿真验... 为满足间隔织物打纬过程中钢筘运动轨迹和动态特性等需求,基于凸轮连杆组合机构研究钢筘运动路径规划、驱动机构设计及动态特性控制方法。建立基于刚体导引的钢筘驱动机构设计模型及基于傅里叶级数的钢筘运动特性控制模型,设计并仿真验证钢筘运动路径及其运动特性。结果表明:摇杆初始角位移是决定钢筘运动路径的重要参数,设计5组不同参数的钢筘驱动机构均可实现钢筘平行打纬,最小轨迹误差率为0.02%;构建的凸轮从动运动规律可平稳控制钢筘沿其运动路径往复运动,且在钢筘运动启停阶段有50°的近似静止时间,可增加开口角和引纬角,有利于提高织机转速和满足幅宽需求;调节负向加速度峰值可获得不同惯性打纬力,为打纬机构参数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织物 钢筘 运动路径规划 驱动机构 动态特性控制 打纬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sic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design of anchorage system
5
作者 段建 言志信 +1 位作者 任志华 赵红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275-3283,共9页
Based on some assumptions,the dynamic governing equation of anchorage system is established.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natural frequency and the corresponding vibration mode are deduced.Besides,the feasibility of the ... Based on some assumptions,the dynamic governing equation of anchorage system is established.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natural frequency and the corresponding vibration mode are deduced.Besides,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method is verified by using a specific example combined with other methods.It is found that the low-order natural frequency corresponds to the first mode of vibration,and the high-order natural frequency corresponds to the second mode of vibration,while the third mode happens only when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anchorage system meet certain conditions.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order of natural frequency,the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mechanical response of anchorage system decreases gradually.Additionally,a calculating method,which can find the dangerous area of anchorage engineering in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ites and avoid the unreasonable design of anchor that may cause resonance,is proposed to meet the seismic precautionary requirements.This method is verified to b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by being applied to an actual project.The study of basic dynamic features of anchorage system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anchor seismic design and fast evaluation of anchor design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horage system natural frequency vibration mode dangerous region resonance line seismic precautiona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