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滴冲击过程动态接触角模型研究
1
作者 王翔宇 柯鹏 杜锋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3-1146,共14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液滴冲击壁面,对于理解液滴在固体壁面铺展的动力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超疏水结构设计及防除冰涂层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模型中准确刻画接触线及动态接触角的演化过程.总结了四种典型...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液滴冲击壁面,对于理解液滴在固体壁面铺展的动力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超疏水结构设计及防除冰涂层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模型中准确刻画接触线及动态接触角的演化过程.总结了四种典型的动态接触角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应用范围,借助FLUENT中的UDF功能,将动态接触角模型应用于壁面边界条件.首先对液滴冲击光滑壁面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液滴形态的各项参数变化并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Seebergh动态接触角模型更适用于模拟低毛细数下液滴的运动,Kistler模型与Jiang模型应用范围更广并且可以较准确地描述高毛细数下液滴的运动.随后基于Kistler动态接触角模型,对液滴在微结构表面的冲击与铺展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发现应用动态接触角模型会导致液滴内部流场在表面张力起主导作用的阶段内发生变化,并且在平衡状态下液滴接触角的模拟值与理论值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冲击 动态接触角 铺展系数 高度系数 微结构壁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动态接触角评判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等级的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白欢 胡建林 +3 位作者 李剑 孙才新 赵玉顺 龚奕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21-3027,共7页
复合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是影响其耐污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判断运行中复合绝缘子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动态接触角理论进行分析,表明表面粗糙度通过影响动态接触角,造成复合绝缘子具有不同憎水性。基于此,利用动态接触角实测不同... 复合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是影响其耐污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判断运行中复合绝缘子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动态接触角理论进行分析,表明表面粗糙度通过影响动态接触角,造成复合绝缘子具有不同憎水性。基于此,利用动态接触角实测不同憎水性等级复合绝缘子样片,然后,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憎水性等级复合绝缘子表面进行形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静态接触角相比,综合利用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能客观、精确地对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等级进行评判;表面粗糙度影响水珠在复合绝缘子表明的浸润和铺张等特性,验证了动态接触角评判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等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憎水性 等级 评判 动态接触角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接触角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同翠 刘明新 +4 位作者 熊伟 曾平 孔丽平 罗彩珍 赵治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36-39,共4页
动态接触角研究是研究流体渗流微观规律的基础,在选择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及模拟油藏动态试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外从分子理论和动力学角度对动态接触角与驱替速率、液体的毛细管数、黏度比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结论为:较... 动态接触角研究是研究流体渗流微观规律的基础,在选择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及模拟油藏动态试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外从分子理论和动力学角度对动态接触角与驱替速率、液体的毛细管数、黏度比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结论为:较低驱替速率时,动态接触角的余弦差与驱替速率呈线性关系;较高驱替速率时,动态接触角的正切与驱替速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表面活性剂使液-液界面的动态接触角变小,滞后接触角增大;固体表面粗糙度对动态接触角的影响不大。国内目前主要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动态接触角,根据插板法实验得出中性玻璃片在气/水和气/油系统中前进接触角的余弦与驱替速率呈线性关系;后退接触角的余弦与驱替速率呈两段线性关系,驱替速率高时的斜率比驱替速度低时的斜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接触角 静态接触角 驱替速率 黏度比 毛细管数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接触角的硅橡胶憎水性表征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1 位作者 李嫚 和明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15,共5页
当硅橡胶受到侵蚀和染污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合理表征硅橡胶的憎水性,将动态接触角方法用于硅橡胶憎水性的表征。该方法对材料表面通过注水/抽水的方式获得前进角/后退角。对洁净、浸泡、... 当硅橡胶受到侵蚀和染污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合理表征硅橡胶的憎水性,将动态接触角方法用于硅橡胶憎水性的表征。该方法对材料表面通过注水/抽水的方式获得前进角/后退角。对洁净、浸泡、电晕和表面染污后的室温硫化硅橡胶涂层样本分别使用静态接触角方法、动态接触角方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浸泡、染污、电晕后的样本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别较大,静态接触角测量随机性较大且易受拍照时延的影响,对表面憎水性的表征能力不够,后退角能很好地表征材料的憎水性,后退角越小,则材料表面越容易被浸润。文中同时对浸泡、电晕、染污前后表面的粗糙度增加、溶质沉淀原因进行了分析,理论上解释了接触角测量的滞后效应。笔者的研究对硅橡胶及高分子材料的憎水性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憎水性 动态接触角 静态接触角 前进角 后退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雾滴叶面动态接触角预测与建模 被引量:8
5
作者 陆军 张红涛 +1 位作者 魏德云 胡玉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6,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数据采集的时间序列分析与空间趋势面相结合的雾滴叶面动态接触角预测和建模方法。利用CCD数字摄像技术,测定了质量分数为16.08%~82.14%的8种草甘膦助剂(EF8108-B)水溶液液滴在黄瓜叶面上的动态接触角θ。实验结果表...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数据采集的时间序列分析与空间趋势面相结合的雾滴叶面动态接触角预测和建模方法。利用CCD数字摄像技术,测定了质量分数为16.08%~82.14%的8种草甘膦助剂(EF8108-B)水溶液液滴在黄瓜叶面上的动态接触角θ。实验结果表明,接触角在0~2 s内急剧下降,2~10 s内下降平缓并渐趋于稳定;各质量分数EF8108-B液滴在黄瓜叶面的接触角没有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大呈现接触角降幅增加的趋势。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建立了黄瓜叶片界面2 s内液滴的动态接触角二阶自回归模型AR(2)、动态液滴尺寸滑动平均模型MA(3)以及动态液滴形状指数平滑模型ES(6)。结合趋势面原理,模拟铺展直径Φ、液滴高度H、液滴面积A和液滴体积V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构建出黄瓜叶面动态接触角的三维趋势面模型。数值模拟检验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达到94.72%,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滴 动态接触角 时间序列分析 叶片润湿 趋势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确测定表面动态接触角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珊 宫永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1-826,共6页
目的研究测定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先进技术——动态接触角测试技术。方法对吊片法测定动态接触角的测试原理、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结果对动态接触角测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对样片的尺寸测量,可以通过使用精密的... 目的研究测定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先进技术——动态接触角测试技术。方法对吊片法测定动态接触角的测试原理、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结果对动态接触角测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对样片的尺寸测量,可以通过使用精密的测试仪器来降低测量误差。结合长期的测试经验,对样片的悬挂状态、测试速率、测试循环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特殊的测试曲线给予了合理的解释。结论测试随机误差和样片的尺寸测量误差是导致接触角测试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接触角 表面润湿性 表面分析 吊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shburn动态渗透压力法测量粉体接触角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小凤 龚福忠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3年第5期48-50,共3页
在Washburn动态法的基础上,组装了一套渗透压力法测量粉体接触角的实验装置。在以往的实验中,测定固体粉末的接触角时是利用液体在由固体粉末所形成的多孔塞中毛细管上升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本文利用液体在管内粉体床中上升... 在Washburn动态法的基础上,组装了一套渗透压力法测量粉体接触角的实验装置。在以往的实验中,测定固体粉末的接触角时是利用液体在由固体粉末所形成的多孔塞中毛细管上升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本文利用液体在管内粉体床中上升时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来测定粉体的相对接触角,主要测量了不同溶剂(水,甲醇、乙醇、甲苯和苯)在不同的温度下(20℃、25℃、30℃和35℃)对铝粉的相对接触角,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粉末 接触角 渗透压力法 测量 Washburn动态 润湿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改性聚合物表面动力学的动态接触角法研究
8
作者 施来顺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05-410,共6页
详细研究了有关高分子材料的动态接触角.对于未处理高分子材料,其前进接触角都大于后退接触角,有滞后现象主要是由于材料表面化学组成不均匀性引起的.经CF4/CH4 等离子体处理后,使得前进接触角增大而后退接触角变化幅度较... 详细研究了有关高分子材料的动态接触角.对于未处理高分子材料,其前进接触角都大于后退接触角,有滞后现象主要是由于材料表面化学组成不均匀性引起的.经CF4/CH4 等离子体处理后,使得前进接触角增大而后退接触角变化幅度较小,滞后程度增大是由于表面化学组成不均匀性增大引起的.聚合物薄膜经CF4/CH4 等离子体处理在浸水过程中,表面动力学衰减常数随等离子体处理条件CF4(% )的变化而变化,可将整个浓度区域分为三个区域,这是由于各区域内等离子体作用机制和改性聚合膜的性质不同而引起的.预先经CH4 等离子体处理的表面动力学衰减常数普遍小于未经CH4 等离子体前处理的表面动力学衰减常数,证实了高度交联的炭阻挡层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表面动力学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动力 等离子体 动态接触角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接触角的固着液滴蒸发过程模拟 被引量:9
9
作者 董佰扬 单彦广 翁志浩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02-1007,共6页
针对目前采用分阶段模拟各种蒸发模式的蒸发模型,引入动态接触角实现了固着液滴由恒接触半径蒸发模式(CCR)到恒接触角蒸发模式(CCA)转换的连续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应用动态接触角模型模拟了不同初始接触角液滴的蒸发... 针对目前采用分阶段模拟各种蒸发模式的蒸发模型,引入动态接触角实现了固着液滴由恒接触半径蒸发模式(CCR)到恒接触角蒸发模式(CCA)转换的连续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应用动态接触角模型模拟了不同初始接触角液滴的蒸发过程。结果表明:当初始接触角较小时,液滴蒸发速率呈线性减小,而当液滴具有较大初始接触角时,液滴的蒸发速率呈非线性减小;在自然蒸发情况下,液滴蒸发稳定时,液滴内部流动由Marangoni对流占据主导作用,而趋于蒸发完全时,自然对流对液滴内部流动的影响逐渐增强,并最终占据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蒸发 CCR CCA 动态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接触角分析的竹纤维表面能表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江泽慧 陈复明 +2 位作者 王戈 刘杏娥 程海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3-148,共6页
针对天然竹纤维粗细不均、变异性大的特点,采用Whihelmy力学法测定了竹纤维的平均润湿周长及动态接触角,利用Owens-Wendt法对11种浸润速率下的纤维表面能、色散及极性分量进行了表征,并借助边际均值研究了测试速率与动态接触角、表面能... 针对天然竹纤维粗细不均、变异性大的特点,采用Whihelmy力学法测定了竹纤维的平均润湿周长及动态接触角,利用Owens-Wendt法对11种浸润速率下的纤维表面能、色散及极性分量进行了表征,并借助边际均值研究了测试速率与动态接触角、表面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30根纤维的平均润湿周长来估算动态接触角的方法是可行的,其相对误差较小。随着测试速率的增加,动态前进接触角符合先快速增加后逐渐稳定的分子动力学模型,而表面能有非线性减小的趋势。测试速率设置为1~3mm/min较合理,此时测得竹纤维表面能为41.71~43.61mN/m。浸润速率在11个水平下测定的动态接触角边际均值可分成7组子集,高浸润速率下测得的纤维接触角比低浸润速率的显著提高。动态接触角和测试速率的相关程度有14.11%由测试液体的协同作用产生。竹纤维表面能与动态前进接触角边际均值呈负相关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纤维 润湿周长 动态接触角 测试速率 表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平集的动态接触角算法及在硅橡胶憎水性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李和明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6-1002,共7页
浸泡、染污后硅橡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其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加准确表征其憎水性,提出将动态接触角方法应用于此种情况下硅橡胶憎水性的检测。基于动态接触角法的硅橡胶憎水性测量中接触角计算的工作量大,接触... 浸泡、染污后硅橡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其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加准确表征其憎水性,提出将动态接触角方法应用于此种情况下硅橡胶憎水性的检测。基于动态接触角法的硅橡胶憎水性测量中接触角计算的工作量大,接触角的自动算法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水平集方法获得液滴的边缘,该方法基于偏微分方程,能获得全局最优的液滴边缘,抗干扰能力强,与常规方法不同,本文方法获得的边缘点是按顺序排列的,方便后续处理。此后根据液滴边缘拟合误差的大小选择圆拟合方法或多项式拟合方法拟合水珠边缘,最终获得接触角。将常规边缘检测算子、水平集方法均用于水珠图形边缘的获得,然后计算接触角,结果表明了水平集方法的有效性。将动态接触角方法应用于浸泡后的室温硫化(room temperature vu lcanization,RTV)硅橡胶涂层的憎水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动态接触角方法能更加有效表征浸泡后硅橡胶表面的憎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憎水性 动态接触角 边缘检测 水平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及在硅橡胶憎水性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1 位作者 刘云鹏 李和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8-1165,共8页
为了提高接触角计算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实现了一套动态和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系统,实现了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获得液滴接触角的方法,自动方式中基于水平集方法自动获得液滴边缘... 为了提高接触角计算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实现了一套动态和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系统,实现了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获得液滴接触角的方法,自动方式中基于水平集方法自动获得液滴边缘,该方法基于偏微分方程,能获得全局最优的液滴边缘,抗干扰能力强,后续处理方便,另外还实现了基于阈值的自动边缘提取算法。接触角计算中实现了切线法、圆拟合法、椭圆拟合法、量角法、量高法、多项式拟合法、Young-Laplace拟合法等算法。分析了典型算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拟合和计算结果能以数字、图像方式显示和存储,同时自动存入数据库。将该软件应用于硅橡胶憎水性检测,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况下该系统均能自动、准确获得动静态接触角,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接触角计算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憎水性 静态接触角 动态接触角 水平集 自动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的求解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春江 孙永春 王建梅 《轴承》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共4页
在系统分析角接触球轴承动态特性辅助方程组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辅助方程最终都是接触角的函数的规律,建立了变量传递关系图。根据高速角接触球轴承运转时内、外接触角的变化,提出了基于接触角迭代的球轴承动态特性求解方法,将动态方程组... 在系统分析角接触球轴承动态特性辅助方程组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辅助方程最终都是接触角的函数的规律,建立了变量传递关系图。根据高速角接触球轴承运转时内、外接触角的变化,提出了基于接触角迭代的球轴承动态特性求解方法,将动态方程组变为接触角和接触变形的函数形式,并总结出了选取接触角初始值的一般规律,使得接触角初始值的选取接近真实解,缩短了迭代的求解过程。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球轴承 动态特性 变量传递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氰菊酯液滴在蕹菜叶面的接触角滞后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天澍 陆军 +1 位作者 姚卫华 魏德云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5-51,共7页
为探究溴氰菊酯试剂液滴在蕹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滞后性规律,采用纤维细度分析仪和光学接触角测量仪,观测蕹菜叶面各分割部分的形貌特征,测量溴氰菊酯液滴的表面张力、液滴增加(或减少)过程动态接触角及铺展直径等润湿参数,并依据Equatio... 为探究溴氰菊酯试剂液滴在蕹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滞后性规律,采用纤维细度分析仪和光学接触角测量仪,观测蕹菜叶面各分割部分的形貌特征,测量溴氰菊酯液滴的表面张力、液滴增加(或减少)过程动态接触角及铺展直径等润湿参数,并依据Equation of State法对叶片表面自由能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溴氰菊酯试剂液滴的表面张力在28.92~29.18 mN/m范围内;液滴在叶面的接触角滞后性Δθ范围为7.0°~10.1°,从叶片前端到中端再到末端,接触角滞后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溴氰菊酯试剂液体与蕹菜叶片的表面自由能的大小越接近,越有利于液滴在蕹菜叶面铺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液滴 蕹菜叶片 动态接触角 表面自由能 接触角滞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DCA模型的液滴撞击壁面行为研究
15
作者 李源慧 王志敏 +3 位作者 侯乐乐 杨溢 李聪 姚一娜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为了探究液滴撞击不同润湿壁面的动态行为特征,采用VOF方法,通过UDF加入前进-后退动态接触角模型(AR-DCA),建立模拟液滴撞击不同润湿性壁面(θ_(eq)=25°,θ_(eq)=99°,θ_(eq)=112°)的数值模型,模拟液滴在不同的We数(26,7... 为了探究液滴撞击不同润湿壁面的动态行为特征,采用VOF方法,通过UDF加入前进-后退动态接触角模型(AR-DCA),建立模拟液滴撞击不同润湿性壁面(θ_(eq)=25°,θ_(eq)=99°,θ_(eq)=112°)的数值模型,模拟液滴在不同的We数(26,76,102)下撞击壁面的行为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液滴撞击不同的润湿壁面后的动态行为有着显著差异,随着壁面润湿性变差,液滴达到的最大铺展直径变小,还会出现卷吸气泡的现象;随We数的增大,液滴最大铺展直径变大,回缩时间变长,最终稳定在亲水壁面上的接触直径并无明显差异,而在疏水壁面上,液滴在反弹过程中会更快地出现二次液滴。研究结果可为喷雾冷却、细水雾灭火等领域的液滴行为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动态接触角 VOF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黏性土增湿-脱湿过程中接触角的特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玉琴 杨蕊 +1 位作者 代启亮 杨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7-172,181,共7页
[目的]研究粉土颗粒的接触角滞后特性,掌握土壤增湿或脱湿过程中的界面特性,为建立离散元接触模型提供相应的试验基础。[方法]用躺滴法对土颗粒表面的初始接触角及动态接触角进行测量,用直接观测法对增湿和脱湿条件下土颗粒与孔隙水的... [目的]研究粉土颗粒的接触角滞后特性,掌握土壤增湿或脱湿过程中的界面特性,为建立离散元接触模型提供相应的试验基础。[方法]用躺滴法对土颗粒表面的初始接触角及动态接触角进行测量,用直接观测法对增湿和脱湿条件下土颗粒与孔隙水的接触角进行测量。[结果]天然粉土的平均初始接触角为41.5°,远大于0,广泛用在具有连续表面固体动态接触角测量的3种方式仅有1种能测出土颗粒表面的动态接触角,且3种土样的后退接触角都大于0。初始接触角的小大对蒸发(脱湿)过程中土颗粒与孔隙水的接触角变化规律影响不大。同一试样,不同土颗粒与孔隙水间的接触角在脱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不一致,甚至会出现脱湿过程中接触角由小变大的情况。亲水土与斥水土的增湿模式差异较大,亲水土在增湿过程中先形成液桥再形成包裹土颗粒的液膜,而斥水土则是先在土颗粒表面形成液滴,再由液滴连接成包裹土颗粒的液膜。[结论]土颗粒的接触角存在明显的接触角滞后现象,土颗粒表面的接触角和土颗粒间的接触角并不一致,实际应用时需要严格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接触角 动态接触角 非饱和土 土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受载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动态特性求解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晓凯 刘凯歌 +2 位作者 赵春江 孙北奇 谢鹏飞 《轴承》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共3页
在分析纯轴向载荷下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受力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际接触角为基本变量进行迭代求解该轴承动态特性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将该方法与Harris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与Harris计算结果较为吻合。同时,该方法... 在分析纯轴向载荷下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受力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际接触角为基本变量进行迭代求解该轴承动态特性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将该方法与Harris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与Harris计算结果较为吻合。同时,该方法使求解参数减少了一半,减少了计算量,加快了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球轴承 轴向受载 接触角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尘液滴与尘堆表面之间的动态接触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明 关子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50-2556,共7页
水雾除尘效率来源于尘、雾颗粒之间的固-液动态相互作用,从细观角度出发,系统研究水雾液滴与尘堆表面之间的接触、碰撞行为规律。采用高速摄像、图像分析处理技术,从液滴行为、液滴接触角动态变化2个方面研究了液滴在尘堆表面的动态接... 水雾除尘效率来源于尘、雾颗粒之间的固-液动态相互作用,从细观角度出发,系统研究水雾液滴与尘堆表面之间的接触、碰撞行为规律。采用高速摄像、图像分析处理技术,从液滴行为、液滴接触角动态变化2个方面研究了液滴在尘堆表面的动态接触行为规律,并对比分析了液滴表面张力、黏度及尘堆粒径对动态接触行为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液滴在尘堆表面的动态接触行为分为碎裂直接铺展、回缩和回缩反弹3种模式,其接触模式主要取决于粉尘粒径、液滴黏度。在粒径不断减小的尘堆表面,相同理化性质的液滴的行为模式依次为碎裂直接铺展、回缩、回缩反弹。在保证液滴其他性质相同的条件下,增大液滴黏度会导致液滴回缩及回缩反弹行为模式在粉尘粒径较大的尘堆表面提前发生。伴随着液滴黏度增加或尘堆粒径减小,液滴在尘堆表面的接触角会发生动态波动,出现一定数量的波峰和波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卫生工程 水雾除尘 固液耦合 动态接触角 湿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桥的动态界面特性对液-液自发渗吸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晟庭 李靖 +4 位作者 陈掌星 毕然 强壮 吴克柳 王子怡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3-1177,共15页
在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现象普遍存在,如地下水流动、油气开采、非饱和颗粒材料等.在这些过程中,液桥的存在对多相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改进的液-液自发渗吸理论模型及改进流-固作用力格式的两组分Shan-Chen模型,... 在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现象普遍存在,如地下水流动、油气开采、非饱和颗粒材料等.在这些过程中,液桥的存在对多相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改进的液-液自发渗吸理论模型及改进流-固作用力格式的两组分Shan-Chen模型,研究了液桥的存在对毛细管内液-液自发渗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含液桥的渗吸过程相比,液桥的存在使得毛细管内产生3个界面,显著增大了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降低自发渗吸速度.随着润湿性的增强,液桥的存在使得界面动态变化特性增强的幅度更大.当液桥的黏度小于非润湿流体的黏度时,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随着渗吸长度的增加而增强;若二者黏度相等,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为一稳定值;而当液桥的黏度更大时,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随着渗吸的进行逐渐减小.将模拟获得的实时动态接触角纳入至渗吸理论中,可以改善由液桥界面动态变化导致的渗吸长度的理论值与模拟结果间存在的偏差,并得到与模拟基本一致的结果.文章还利用模拟数据,系统地评价了Cox-Voinov模型对含有液桥以及不含液桥体系的渗吸过程中的界面动态变化特性及渗吸长度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自发渗吸 格子BOLTZMANN方法 液桥 动态接触角 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润湿效应下液滴动态接触行为分析
20
作者 高燕飞 何纬峰 +2 位作者 施其乐 韩东 张继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研究电润湿条件下液滴动态接触行为的动态变化机制,采用动态接触角理论,建立电润湿下液滴的数值模型,并对液滴动态接触行为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体积和壁面条件对液滴动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滴体积从2μL增加到6μL时,液滴接触... 为研究电润湿条件下液滴动态接触行为的动态变化机制,采用动态接触角理论,建立电润湿下液滴的数值模型,并对液滴动态接触行为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体积和壁面条件对液滴动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滴体积从2μL增加到6μL时,液滴接触半径的最大振幅从0.16 mm增加到0.23 mm,当液滴初始角度从100°增加到115°时,振幅从0.13 mm增加到0.18 mm;同时,滑移长度从0.5μm增加到2μm时,振幅最大值从0.21 mm增大到0.29 mm。液滴体积越大、壁面的阻力越小和疏水性越强,液滴具有更高的动能以及更大的振荡幅度。此外,液滴初始动能越大,液滴的振荡更加剧烈。通过揭示液滴在电润湿过程中的动态接触行为机制,为通过电润湿效应改善微通道传热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润湿 表面润湿性 动态接触角 液滴动力学 滑移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