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门杆油封动态密封性能仿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高群钦 陈安宇 景国玺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9-383,共5页
建立了某柴油机气门杆油封结构有限元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了在气门工作条件下油封的动态密封性能,同时分析了油封不同结构参数对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油封密封性能随着凸轮转角而发生明显变化,气门运动速度波动对油封密封... 建立了某柴油机气门杆油封结构有限元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了在气门工作条件下油封的动态密封性能,同时分析了油封不同结构参数对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油封密封性能随着凸轮转角而发生明显变化,气门运动速度波动对油封密封性能有很大影响,在气门运动换向时刻油封嘴唇口发生剧烈运动。通过仿真得到了油封结构参数与油封动态密封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油封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门杆油封 动态密封性 有限元 油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气库盖层动态密封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滕振超 张品金 +3 位作者 贾善坡 徐萌 张广权 贾跃玮 《天然气与石油》 2022年第4期98-107,共10页
注采扰动会导致碳酸盐岩储气库盖层微观孔隙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弹塑性变形,甚至会使盖层发生宏观破坏,从而导致盖层泄漏。针对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的特点,从地质特征、毛细管物性密封和宏观力学完整性三个方面出发,开展了注采条件下的盖... 注采扰动会导致碳酸盐岩储气库盖层微观孔隙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弹塑性变形,甚至会使盖层发生宏观破坏,从而导致盖层泄漏。针对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的特点,从地质特征、毛细管物性密封和宏观力学完整性三个方面出发,开展了注采条件下的盖层动态密封性评价。以Q储气库碳酸盐岩盖层为背景,通过开展注采条件下的动态密封性试验,明确了交变力学对于盖层动态密封性的影响,发现交变荷载下渗透率和突破压力呈现出下降—稳定—上升的趋势,当围压较大时,规律主要表现为下降—稳定;通过研究应力—应变曲线及声发射特征,明确了盖层疲劳破坏风险及声发射特征,表明注采条件下交变疲劳破坏风险较低;综合运用AHP和可拓学理论,对碳酸盐岩储气库盖层动态密封性进行综合评价,Q储气库评价为盖层动态密封性极好。评价体系的建立为碳酸盐岩储气库盖层动态密封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气库 盖层 动态密封性评价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用膜式燃气表密封性检测方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嬿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第23期133-133,共1页
文章结合当前家用膜式燃气表检测方式的工作原理、优势、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对采用新型计算机微压差动态密封性检测装置进行了简要的叙述。
关键词 家用膜式燃气表 动态密封性检测 高压水试 U形管压力计 差压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关键技术 被引量:62
4
作者 郑得文 胥洪成 +5 位作者 王皆明 孙军昌 赵凯 李春 石磊 唐立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4-801,共8页
从储气库与气藏在开采方式和运行规律方面的差异性出发,考虑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储气库特色建库评价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矿场应用实例分析。通过总结国内第1批商业储气库建设运行经验,深入研究储气库短期大... 从储气库与气藏在开采方式和运行规律方面的差异性出发,考虑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储气库特色建库评价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矿场应用实例分析。通过总结国内第1批商业储气库建设运行经验,深入研究储气库短期大流量往复注采的内在机理,提出圈闭动态密封性、建库有效孔隙空间、高速不稳定渗流有限供给等理念,创建了圈闭密封性评价、库容参数设计、注采井网优化和监测方案设计4项储气库特色关键技术,分别解决储气库保存条件、容量大小、高效注采、安全运行方面的技术瓶颈,丰富和完善了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成功指导了某气藏建库地质方案设计和现场工程实施,扩容达产效果好,实际动态与方案设计指标吻合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动态密封性 库容参数 产能评价 注采井网 监测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建库注采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 被引量:68
5
作者 孙军昌 胥洪成 +4 位作者 王皆明 石磊 李春 唐立根 钟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8-144,共7页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地下储气库类型,其工作气量约占全球各类储气库总工作气量的75%。为了提高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优化储气库运行参数,从储气库多周期大流量强注强采...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地下储气库类型,其工作气量约占全球各类储气库总工作气量的75%。为了提高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优化储气库运行参数,从储气库多周期大流量强注强采的基本特点出发,综合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种技术手段,重点研究了复杂地质条件气藏改建储气库圈闭动态密封性和气水高速交互渗流机理,建立了盖层、断层动态密封性评价和库容参数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储气库注采工况交变应力对盖层原始静态毛细管密封和力学完整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弱化作用,采用动态突破压力、剪切安全指数等指标可以全面量化评价圈闭的密封性;(2)基于高速注采互驱实验揭示的孔隙局部动用机理,建立了以有效含气孔隙为基础的储气库库容量设计方法。矿场应用实例表明,该技术应用于大型多层H储气库,有效指导了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该储气库经过5个周期注采后达容率为91.8%,调峰能力由投产初期的2.7×10~8 m^3快速增至36.3×10~8 m^3,运行指标与方案设计吻合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 开采方式 运行规律 圈闭动态密封性 评价指标 注采机理 注采渗流 库容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重大科学理论技术发展方向 被引量:52
6
作者 马新华 郑得文 +2 位作者 魏国齐 丁国生 郑少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99,共7页
加快推进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设是持续提升储气调峰能力,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储气库选址、设计、建设与运行面临一系列重大科技挑战。为此,在概述国内外储... 加快推进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设是持续提升储气调峰能力,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储气库选址、设计、建设与运行面临一系列重大科技挑战。为此,在概述国内外储气库理论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以陆相沉积、中深层复杂断块为主的建库目标,提出了储气库科学建设亟待创新的交变载荷储气地质体动态密封、高速注采渗流、大井眼注采井高质量建设和地下地面注采全系统完整性监测等重大理论技术问题,并系统阐述了我国储气库建设理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化以动态密封性评价为核心的储气库地质理论体系攻关;②持续开展中低渗储层高效建库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③加强注采转换灵活、高效和低能耗地面关键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和国产化;④创建以微地震监测为核心的地层—井筒—地面“三位一体”风险实时预警技术;⑤加快开展储气库数字化建设和智能化调峰运行技术攻关。结论认为,随着我国储气库类型多元化、储气空间日益复杂化、储气库功能多样化,开展储气库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十分必要。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将大幅提升储气库运行效率、降低建库投资,对保障储气库全生命周期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储气空间 动态密封性 库容参数设计 数字化建设 智能化调峰 理论技术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98
7
作者 马新华 郑得文 +3 位作者 申瑞臣 王春燕 罗金恒 孙军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9-499,共11页
针对中国复杂地质条件和储气库周期性大流量强注强采交变载荷工况,建立了包括选址评价、指标设计、钻完井、地面工程、风险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矿场应用实效。建立了开发中后期构造破碎气藏建库选址圈... 针对中国复杂地质条件和储气库周期性大流量强注强采交变载荷工况,建立了包括选址评价、指标设计、钻完井、地面工程、风险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矿场应用实效。建立了开发中后期构造破碎气藏建库选址圈闭密封性评价技术,提出了以非均质水侵储集层有效库容量设计为核心的建库关键指标设计方法,建立了适应超深超低压地层和交变载荷工况的安全钻井、高质量固井技术和高压大流量地面注采工程优化技术,实现了高压注气压缩机等储气库地面核心装备国产化,建立了储气库地下、地面全系统风险预警和评估技术。5项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新疆呼图壁等6座气藏型储气库群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方案设计主要指标与实际动态高度吻合,已建成调峰能力超过75.0×10~8 m^3,实现了建设和运行高效且零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圈闭动态密封性 关键指标设计 有效库容量 超深超低压钻完井 交变载荷 地面工程 核心装备 风险评估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石化地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8
作者 曾大乾 张俊法 +1 位作者 张广权 糜利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23,共9页
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上升,为了保障安全、平稳、连续、可靠的天然气供应,我国加大了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的建设力度及相关技术攻关。为此,梳理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储气库建设现状... 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上升,为了保障安全、平稳、连续、可靠的天然气供应,我国加大了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的建设力度及相关技术攻关。为此,梳理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储气库建设现状,分析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中石化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①中石化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大;②中石化建库地质条件复杂,相对较差,但库址资源靠近消费区;③初步形成了包括库址筛选与评价、储气库动态密封性评价、地质重构、有效库容评价、库容参数与建库方案优化设计、全生命周期完整性评价等一系列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④同时开展了含水圈闭资源筛选、含水圈闭改建储气库地质评价、有效气顶形成机理、关键库容参数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了含水层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⑤攻关了盐穴储气库腔体设计与稳定性评价、多夹层垮塌与腔体形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厚夹层盐穴储气库建库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结论认为,一系列建库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中石化储气库的建设和发展,助推了中石化天然气业务的快速有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动态密封性评价 建库方案 气藏型储气库 含水层储气库 厚夹层盐穴储气库 完整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气藏工程关键参数设计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大乾 张广权 +7 位作者 杨小松 贾跃玮 朱思南 王志宝 张俊法 糜利栋 田洪维 秦余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33,共10页
我国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目标包括复杂断块、强水侵、异常高压、高含油凝析气藏等复杂类型,普遍具有埋藏深、构造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常规气藏工程参数设计方法不适用,尤其在圈闭密封性分析、库容参数设计... 我国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目标包括复杂断块、强水侵、异常高压、高含油凝析气藏等复杂类型,普遍具有埋藏深、构造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常规气藏工程参数设计方法不适用,尤其在圈闭密封性分析、库容参数设计及注采能力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为此,从建库目标地质特征出发,通过聚焦难点、自主创新、攻克技术瓶颈,形成了复杂断块储气库四维动态密封性评价技术,建立了异常高压储气库库容参数预测方法及水侵储气库分区带多因素耦合注采能力预测模型,论证了凝析气藏“提采—协同—储气”建库新模式和优化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复杂断块储气库盖层疲劳损伤和断层滑移机理,实现了动态密封性指标定量化评价,为复杂断块型储气库库址筛选奠定了基础;②针对超高压裂缝型储气库岩石强应力敏感特性,建立了考虑压缩系数变化和束缚水膨胀的有效库容预测新方法,并形成了考虑周期时变和水侵影响的强水侵储气库不同区带多周期注采能力预测方法,实现了建库参数科学设计;③建立了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协同储气库建设新模式,明确了“提采—协同—储气”合理转换时机,形成了分阶段建库参数设计方法和井网部署对策。结论认为,形成复杂油气藏型储气库气藏工程关键参数设计系列方法有力支撑了中国石化复杂油气藏型储气库建设和运行,并对同类储气库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动态密封性 库容参数 注采能力 协同 复杂断块 异常高压 水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重力监测技术的地下储气库库容动用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伟 刘国良 +4 位作者 何国林 郑强 邓申申 张士杰 张赟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3,共8页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高速、频繁交替注采过程中的库容动用情况及圈闭动态密封性是储气库注采运行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了直观评价库容动用效果,以及高速往复注采过程中气水界面变化情况及圈闭动态密封性,以目前中国库容量最大... 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高速、频繁交替注采过程中的库容动用情况及圈闭动态密封性是储气库注采运行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了直观评价库容动用效果,以及高速往复注采过程中气水界面变化情况及圈闭动态密封性,以目前中国库容量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在国内首次利用微重力监测技术在新疆H储气库西部气水混合区进行微重力监测现场试验,并评价储气库注采交互驱替过程中天然气富集区、气驱前缘及气水界面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微重力监测技术监测储气库注采层内因流体密度变化产生的重力异常,对储气库内流体的动态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指示性;(2)通过监测区微重力数据采集、注采层剩余重力异常提取与分析,可有效评价储气库注采层内流体富集特征;(3)采用层密度反演边缘检测技术,可辅助圈定储气库气水界面,评价注采交互驱替过程中气驱前缘的动态变化;(4)实际生产动态资料验证,该技术的评价结果与生产动态相吻合,说明微重力监测结果对储气库库容动用情况可进行有效判断。结论认为,微重力监测技术可直观评价储气库库容动用效果和气水边界变化情况,进而评价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过程中的圈闭动态密封性,对优化调整储气库注采运行政策、实现库容有效动用、提升储气调峰运行效率、保障注采运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微重力监测技术 库容动用 动态密封性 天然气富集区 气驱前缘 气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