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及演进研究——基于战略三角观的动态fsQCA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宋竞 胡茜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1,共11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及转型路径时序性演进规律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战略三角观,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动态fsQCA方法探究制度、产业和动态能力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多重并发,战略...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及转型路径时序性演进规律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战略三角观,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动态fsQCA方法探究制度、产业和动态能力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数字化转型前因组态多重并发,战略三角协同匹配共同作用于数字化转型;第二,存在制度突出型、产业利用型、制度产业并驱型和战略三角配合型4种高数字化转型模式;第三,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三阶段数字化转型经历了“宏观制度导向—中观产业推动—微观企业内驱”的下沉过程;第四,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地区企业主要依赖先行产业试点优势实现高水平数字化转型,中部地区企业借助制度条件实现高水平数字化转型,西部地区缺乏产业与制度优势,需要借助产业、制度、资源3方面条件实现高水平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战略三角观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制度压力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制度逻辑理论的动态QCA分析
2
作者 刘剑寒 陈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3,共11页
基于制度逻辑理论与组态视角,建立包含“规范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的多重制度压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单一制度压力要素并非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②识别出6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制度逻辑组态,包括舆论—金融—... 基于制度逻辑理论与组态视角,建立包含“规范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的多重制度压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单一制度压力要素并非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②识别出6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制度逻辑组态,包括舆论—金融—规制型外源制度逻辑组态(S_(1))、规制—成本型内源制度逻辑组态(S_(2))、处罚—金融型混合制度逻辑组态(S_(3))、强制—规范型混合制度逻辑组态(S_(4))、处罚型制度逻辑组态(S_(5a)与S_(5b));③6种制度逻辑组态的3个演变节点分别出现在2013、2016和2019年,随着时间推移,行政处罚压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趋向于成为主导制度压力;④综合来看,组态S_(4)、S_(5a)、S_(5b)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多元制度逻辑的关键演变方向。运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展现3种制度压力之间的复杂作用及其构成的多元制度逻辑动态演变趋势,为政府制定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压力 制度逻辑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动态定性比较分析 TOBIT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关注主体协同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动态QCA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马闻远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74-178,共5页
文章基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DQCA)方法,以2013—2022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系统探讨了多主体绿色关注的组态路径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单一主体绿色关注无法构成企业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 文章基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DQCA)方法,以2013—2022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系统探讨了多主体绿色关注的组态路径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单一主体绿色关注无法构成企业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绿色创新的驱动或抑制均源于多主体条件的复杂交互作用。(2)高水平企业绿色创新存在三类典型组态路径,即内外兼顾下媒体监督型、内外兼顾下高管抉择型、外部关注下高管抉择型,其核心条件组合通过制度压力、文化约束与决策干预协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3)非高水平企业绿色创新由四类组态路径引发,包括绿色文化缺失型、内外绿色关注缺失媒体诅咒型、高管认知不足下公众否定型及内外双重缺失型,表明内部因素(如绿色文化、高管认知)的缺失是抑制企业绿色创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关注 绿色创新 动态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4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2 位作者 苏颖喆 李诗妍 豆姗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规律,以及各驱动因素在演变过程中驱动效应的变化特征(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果表明:①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构成碳减排路径的各条件变量演变剧烈,不存在能够主导2个时期碳减排路径的条件组态,但构成碳减排路径的核心条件构型未发生根本性改变。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碳减排进程中的马太效应,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碳减排路径上的差异愈发明显。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各驱动因素碳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日益凸显,能源排放水平因素和工业能效水平因素的碳减排效应在各地区的作用差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水平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相对削弱,人口集聚规模因素在各地区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仍是导致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最直接来源。研究显示,我国的碳减排路径呈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推动我国实现碳减排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驱动因素 动态演进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动态FsQCA)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FDI视角下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基于动态fsQCA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炳成 郝兴霖 续琳琳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3-186,共14页
双向FDI对于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应如何通过合理的IFDI和OFDI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由于政府环境政策以及企业冗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现有研究针对双向FDI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 双向FDI对于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应如何通过合理的IFDI和OFDI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由于政府环境政策以及企业冗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现有研究针对双向FDI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基于此,本文依据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要素联动模型,进而运用动态fsQCA方法探讨了“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十二五”规划时期存在“资源紧缺—双向搜寻”和“政策联动—外资融合”两种充分条件组态,“十三五”规划时期则存在“压力驱动—双向搜寻”和“环保补助—双向搜寻”两种充分条件组态,由此形成的绿色技术创新实现路径在构成要素上存在差异;同时开展IFDI和OFDI能够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发挥较为普适的作用,但并非为必要条件;对于开展双向FDI但冗余资源欠缺的企业而言,在不严格要求高水平政府环保投资的前提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日益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绿色技术创新前因要素动态联动机制的相关文献,能够为制造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双向FDI 环境政策 冗余资源 动态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视角下发展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多元路径探析
6
作者 马晓钰 张立栋 韩芳芳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共13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兴质态的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明晰其驱动因素及发展路径是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的关键所在。采用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创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借助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兴质态的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明晰其驱动因素及发展路径是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的关键所在。采用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创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借助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时空双维探索驱动区域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各条件变量不单独构成高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各要素匹配联动形成3条驱动高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创新驱动—经济建设赋能型”“创新驱动—环境规制型”和“创新—生态—经济多元赋能型”;缺失“创新驱动—经济建设赋能”逻辑是导致非高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实现高新质生产力的组态一致性系数均呈上升趋势,其组态覆盖案例具有区位差异;新质生产力的驱动路径存在多重轨迹演化现象,“创新驱动型”作为“主导轨迹”贯穿始终,“创新驱动—经济建设赋能型”“创新驱动—节能减排型”作为“混合轨迹”,同时或者交替地对高新质生产力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组态与竞争优势、组织韧性: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陶颜 何佳曦 +1 位作者 刘洪 张子晔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8,共21页
本文从组态视角探讨哪些战略组态有助于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些战略组态中又有哪些有利于制造企业提升组织韧性。研究基于沪深两市A股545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6—2019年间2180个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时间序列... 本文从组态视角探讨哪些战略组态有助于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些战略组态中又有哪些有利于制造企业提升组织韧性。研究基于沪深两市A股545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6—2019年间2180个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时间序列定性比较分析(TSQCA)和典型案例提取技术,对战略导向(多元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环境特征(环境动态性、环境丰富性)和组织资源(成本黏性、组织规模、所有权)这3个构面8个条件进行分析,以探讨战略组态与竞争优势、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8个条件对高竞争优势都不存在瓶颈影响,即高竞争优势的获取并不要求任何条件达到特定水平;(2)中国制造企业中存在10种高竞争优势的战略组态,可归并为资源依托式、多元扩张式、成本领先式、成本多元式、差异多元式这5大模式;(3)战略组态会显著影响组织韧性,其中,采取多元扩张式、成本领先式的企业相对缺乏韧性,而采取差异多元式的企业更具组织韧性。研究表明:战略组态差异会导致企业竞争优势差异;即便是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也未必拥有组织韧性;只有特定的战略组态才能让企业兼具竞争优势和组织韧性。研究依托一个整合式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案,基于组态视角解释了竞争优势构建机制,发现公司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多种组合方式,找到兼具竞争优势和组织韧性的战略组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组态 竞争优势 组织韧性 动态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组合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宏起 赵天一 李玥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9-131,共13页
产业生态化与数字化趋势同步深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范式,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基于政策组合理论和动态组态视角,分析数字化转型政策组合的构成要素,并以30个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样... 产业生态化与数字化趋势同步深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范式,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基于政策组合理论和动态组态视角,分析数字化转型政策组合的构成要素,并以30个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探索系统高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前因政策组态及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政策组合由“政策战略—政策工具—实施情境”构成,其中政策工具根据系统不同的“转型失灵”划分为9种类型;在系统数字化转型启动、扩张和深入期,政策工具的有效组态皆不唯一,在政策战略指导下形成适用不同省域情境的多样化支持机制;在时间情境维度,核心政策工具既存在3个阶段的主导轨迹,也有某一或两个阶段的转折轨迹,政策工具的互补和替代机制分别呈现混合轨迹和转折轨迹。研究结果拓展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视域,丰富了政策组合理论应用情境及实证方法,并为产业数字化实践和政策优化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 政策组合 动态QCA(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