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寻 尹伟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动脉起源变异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评价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肿瘤大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对血管侵犯以及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达0.97以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75、1.00、1.00、0.83。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结论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能够全面评价胰腺癌病灶、病灶边缘、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 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 被引量:4
2
作者 钟伟雄 梁芳蓉 +1 位作者 杨蕊梦 甄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9,共10页
目的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 目的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CT图像。分别在早期动脉期(EAP)、晚期动脉期(LAP)、门静脉期(PVP)和平衡期(EP)进行了感兴趣容积(VOI)的勾画,并从中提取出这4个期相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经过筛选后的特征子集分别训练7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分类器,得到不同期相下的多个基分类器。然后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多准则决策的权重分配算法,按照分层融合的策略依次对同一期相下多个基分类器以及提取了不同期相信息后的模型进行融合,最终得到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4种评价指标来定量评价所提出的预测模型的性能。提出的模型与使用单一期相或多个不同期相的融合模型、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不同基分类器多样性的模型以及八种基于其他集成方法的分类器模型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提出的模型预测HCCMVI的性能在融合4个期相及7种分类器后达到最优,AUC、ACC、SEN和SPE分别为:0.828、0.766、0.877、0.648。对比实验显示,所提出的模型性能优于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以及其他集成模型。结论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HCC的MVI情况,相比于其他模型具有较大的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分类器 多准则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18
3
作者 周震 吕岩 +2 位作者 贺伟 吕平欣 贺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随机选取同期SPN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增强扫描。对两组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肺癌52例,炎性结节12例,肺结核16例,三者间平扫、增强后各时间点CT值及最大净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20HU且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动态增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郑琳 黎海亮 +3 位作者 张建伟 刘海泉 窦新民 吴越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7期772-774,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分别在平扫及增强后30s、60s、120s和180s测量病灶的CT值,获得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TA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肺癌与肺...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分别在平扫及增强后30s、60s、120s和180s测量病灶的CT值,获得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TA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结核瘤的平扫CT值无显著差异。增强扫描小肺癌与结核瘤的CT强化程度有显著差异,但炎性结节与小肺癌的CT强化程度无显著差异。小肺癌、炎性结节、结核瘤三种病变的TAC形态不同。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能显示SPN的强化特征并有助于定性诊断,是鉴别SPN良、恶性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动态增强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韩雪 杨淑琴 +3 位作者 张惠茅 周安国 梁平 杨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9-932,共4页
目的:探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对39例肺内孤立性结节(SPNs)患者的不同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绘制SPNs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其强化峰值和CT净增值。结果:良、恶性结... 目的:探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对39例肺内孤立性结节(SPNs)患者的不同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绘制SPNs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其强化峰值和CT净增值。结果:良、恶性结节强化后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模式和CT净增值。肺癌的CT净增值[(41·9±2·8)]Hu高于结核的CT净增值[(11·7±7·85)Hu](P<0·01);炎性结节的CT净增值[(43·6±7·7)Hu]与肺癌的CT净增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为初始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最后保持稳定水平;炎性结节曲线呈持续上升(无下降)趋势;肺结核的曲线呈平缓走行,无明显起伏。结论: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是用一种无创性方式对SPNs血流模式提供定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结节病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推注对增强CT检查患儿的镇静效果评价
6
作者 吴岩 孔祥一 +1 位作者 庞磊 杨振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推注应用于儿科患者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阐明艾斯氯胺酮与丙泊酚镇静配伍的最佳临床剂量。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双盲(受试者和评估者盲)和单中心临床试验。选取...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推注应用于儿科患者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阐明艾斯氯胺酮与丙泊酚镇静配伍的最佳临床剂量。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双盲(受试者和评估者盲)和单中心临床试验。选取行增强CT检查的学龄前儿童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0.3 mg·kg^(-1)艾司氯胺酮组(P+K3组)和丙泊酚+0.5 mg·kg^(-1)艾司氯胺酮组(P+K5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丙泊酚2 mg·kg^(-1),根据镇静效果追加丙泊酚,每次1 mg·kg^(-1)直至达到入CT室镇静标准[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3分]。观察并记录所有患儿镇静前(T0)、镇静满意时(T1)、注入造影剂时(T2)和苏醒时(T3)的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儿检查时间、镇静满意时间(镇静开始至MOAA/S评分≤3分)和苏醒时间(检查结束至MOAA/S评分>4分);比较各组患儿丙泊酚的总量及追加丙泊酚例数占比;比较各组患儿诱导时、检查过程中和苏醒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2时刻,与P组比较,P+K3组和P+K5组患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升高(P<0.05);在T1时刻,与P组比较,P+K3组和P+K5组患儿动脉收缩压(SBP)升高(P<0.05)。3组患儿检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和P+K3组比较,P+K5组患儿镇静满意时间更短(P<0.05)。与P组比较,P+K3组和P+K5组患儿苏醒时间更短(P<0.05)。与P组和P+K3组比较,P+K5组患儿丙泊酚总量减少(P<0.05),追加丙泊酚例数占比降低(P<0.05)。不良反应指标,与P组比较,P+K3组和P+K5组患儿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P组和P+K3组比较,P+K5组患儿体动发生率降低(P<0.05),眩晕发生率升高(P<0.05);3组患儿气道分泌物增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 mg·kg^(-1)艾司氯胺酮复合2 mg·kg^(-1)丙泊酚静推用于儿童增强CT检查镇静,可提高此类检查效率,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镇静 静脉推注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9年第25卷主题词索引
7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1-606,共6页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扩散峰度成像 非对比增强 比率低频振幅 动态增强成像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 弹性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主题词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忠林 梁长虹 +5 位作者 刘再毅 李景雷 刘于宝 余元新 谢淑飞 王秋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40-1742,共3页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肿瘤大小约1.5~13cm,平均(5.8±2.1)cm。15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5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13例有淋巴结肿大。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20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6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凡 战跃福 韩向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21-927,共7页
目的:探讨降低辐射剂量方法结合运用低浓度对比剂进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80例受检者首先根据使用碘克沙醇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I组(270 mg I/m L碘克沙醇)和II组(320 mg I/m L碘克沙醇),然后将A(120 k V/300 m A)... 目的:探讨降低辐射剂量方法结合运用低浓度对比剂进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80例受检者首先根据使用碘克沙醇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I组(270 mg I/m L碘克沙醇)和II组(320 mg I/m L碘克沙醇),然后将A(120 k V/300 m A),B(100 k V/400 m A),C(100 k V/300 m A)3组不同的扫描条件随机分布于I组和II组各期(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动态增强扫描中;记录、统计并比较各组有效辐射剂量(eff ective radiation dose,ED)、图像CT值及反映图像质量的噪声值(image of noise,NI)、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整体图像质量(overall image quality,OIQ)。结果:总体样本中C组的ED值比A组在3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分别降低约38%,40%,41%,图像质量各值(NI,SNR,CNR,OIQ)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ED值比A组在3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分别降低约18%,20%,20%,而图像质量各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扫描条件及时相下I,II两组图像CT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图像质量各值无明显差异(P>0.05);A-II组与B-I,C-I组图像CT值无明显差异(P>0.05);所得图像质量各值A-II组与B-I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A-II组与C-I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降低管电压适当提高管电流结合应用低浓度对比剂,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扫描 低对比剂剂量 低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脂肪肉瘤:螺旋CT动态增强的表现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3 位作者 周康荣 王建华 曾蒙苏 程伟中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6期566-569,共4页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13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13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3例脂肪肉瘤中脂肪瘤样脂肪肉瘤5例,硬化型2例,黏液型3例,去分化型2例,混合型1例。肿瘤形态不规则9例,规则4例。直径11.3-29.7cm,平均14.9cm。不同类型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密度多样。肿瘤实质成分动脉期轻度至中度强化,内可见肿瘤血管;门脉期强化程度有所增加,不同类型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多样。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境界不清,跨腹膜后器官间隙生长,成分复杂,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认识脂肪肉瘤的各种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腹膜后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期薄层动态增强CT在胰岛素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玉 宋琦 +3 位作者 金涵弢 方文强 Manavendra Upadhyaya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定量分析胰岛素瘤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相的强化特点,探讨胰岛素瘤术前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形态特点、各期相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及CT定位诊断的敏感度及假阴性的... 目的:定量分析胰岛素瘤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相的强化特点,探讨胰岛素瘤术前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形态特点、各期相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及CT定位诊断的敏感度及假阴性的潜在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胰岛素瘤术前薄层双期增强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单纯动脉期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门静脉期为60.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胰岛素瘤平扫时平均CT值(40.32±8.13)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为(44.48±6.75)HU,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38例中有36例肿瘤至少在一个期相上强化明显。动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113.66±27.26)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80.5±15.43)HU;门静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为(111.59±19.05)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90.5±13.91)HU,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岛素瘤动脉期强化值(73.44±29.23)HU,门静脉期为(71.22±21.64)HU,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27);胰岛素瘤动脉期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程度为(33.16±20.64)HU,门静脉期为(20.09±16.31)HU,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7例漏诊的病例中,5例呈等密度,2例为异位胰岛素瘤。结论:薄层双期CT增强扫描对检查胰岛素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动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cm以下肺腺癌与鳞癌的CT同层动态增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丽 储成凤 +6 位作者 杨明 张俭 郏爱明 陈龙桂 孟爱芳 张琳琴 金琴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558,共3页
目的 评价同层动态增强CT技术对3 cm以下肺腺癌和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直径<3 cm的肺腺癌22例和肺鳞癌9例,平扫后静脉注入对比剂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测量其增强前后各时间段的CT值改变,计算最大CT强化值,绘制其时间密度曲... 目的 评价同层动态增强CT技术对3 cm以下肺腺癌和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直径<3 cm的肺腺癌22例和肺鳞癌9例,平扫后静脉注入对比剂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测量其增强前后各时间段的CT值改变,计算最大CT强化值,绘制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 肺腺癌在增强后135 s和195 s时间段的CT强化值大于鳞癌,二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余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别(P>0.05)。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为缓慢持续上升型,鳞癌为抛物线型。肺腺癌与鳞癌的增强效果皆始于35 s,但鳞癌峰值时间早于腺癌,二者峰值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同层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区分肺腺癌与鳞癌组织学类型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硬币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动态增强CT 被引量:12
13
作者 梁欢庆 翟健坤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43-745,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平扫及增强后30、60、180和300s时相同兴趣区(选择正常部位、甲...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平扫及增强后30、60、180和300s时相同兴趣区(选择正常部位、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病灶)的CT值,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绘制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甲状腺肿结节与腺癌结节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有所不同,其中甲状腺肿结节呈"缓升缓降型",在30s时CT值到达峰值后走势平缓;甲状腺癌结节呈"缓升缓降型",在60s时CT值达到峰值后走势较平直;正常甲状腺组织呈"速升速降型",在30s时CT值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曲线较陡。结论:甲状腺肿结节和腺癌结节的强化特点有所不同,在增强扫描30s时两者的CT值差异较大,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动态增强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动态增强表现,以期提高认识。方法:9例明确诊断的实变型BAC患者纳入研究,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以3ml/s速度注射对比剂,完成5min的动态增强扫描,并对病灶实性部分进行时间密度曲线分... 目的:探讨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动态增强表现,以期提高认识。方法:9例明确诊断的实变型BAC患者纳入研究,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以3ml/s速度注射对比剂,完成5min的动态增强扫描,并对病灶实性部分进行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结果:平均达峰时间为80s,其中4例为60s,4例90s,1例120s,时间密度曲线均呈快升缓降型。结论:实变型BAC的CT影像形态学与炎症、结核等相似,但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与一般肺癌一致,不同于炎症,可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细支气管肺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图象的图象增强方法及连续处理的程序实现
15
作者 欧阳黎 张永林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1999年第7期83-85,共3页
本文阐述了结合数字视频技术、连续采集动态图象进行图象处理的方法,研究提出了编程对动态图象连续进行图象增强处理的程序实现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程序和处理实例。
关键词 动态图象 图象增强 图象处理程序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移位分析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在慢性脑缺血灌注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邵明冉 张冰 +4 位作者 周飞 青钊 乔彤 倪玲 张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1,135,共6页
目的分析基于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OLD)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的时间移位分析(TSA)方法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纳入31例单侧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时行rs-... 目的分析基于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OLD)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的时间移位分析(TSA)方法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纳入31例单侧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时行rs-fMRI和DSC-PWI扫描,并以DSC-PWI达峰时间(TTP)参数图为标准分为非缺血组17例和缺血组14例。两组患者分别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测量ROI与对侧相同ROI的TTP值和TSA延迟值,取其差值的绝对值ΔTTP与ΔTSA延迟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组患者ΔTTP与ΔTSA延迟时间均大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缺血组中,ΔTTP与ΔTSA延迟时间在大脑前动脉皮层区(r=0.566,P=0.018)、大脑中动脉M2段上方前皮层区(r=0.541,P=0.025)和大脑中动脉M3段上方前皮层区(r=0.678,P=0.003)呈正相关;缺血组中,ΔTTP与ΔTSA延迟时间在缺血区呈正相关(r=0.641,P=0.013)。结论基于rs-fMRI的TSA方法与DSC-PWI参数TTP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为早期评估脑缺血患者血流灌注提供无创、无电离辐射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 时间移位分析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lan CMF软件辅助下增强CT三维重建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尧 章文博 +4 位作者 王洋 刘筱菁 郭传瑸 俞光岩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8-882,共5页
目的:应用iPlan CMF软件重建头颈部肿瘤患者增强CT影像中的肿物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探讨iPlan CMF指导下增强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 目的:应用iPlan CMF软件重建头颈部肿瘤患者增强CT影像中的肿物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探讨iPlan CMF指导下增强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3例头颈部肿瘤紧邻重要神经、血管的患者,利用Seimens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以额定扫描参数完成头颈部增强扫描,iPlan CMF软件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数据,利用表面阴影重建法分别重建肿瘤、血管、骨骼及其他重要解剖结构,显示其术前三维空间关系,测量标记肿瘤与重要血管等解剖结构的距离,视肿瘤观察需要可行虚拟截骨,完成肿瘤暴露,设计手术入路,用以指导术前准备及手术。收集13例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男6例,女7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50岁。观察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根据三维重建图像,评估13例患者的手术风险,3例患者经过肿瘤三维重建等术前评估,建议综合治疗;10例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并成功完成手术,其中3例患者术前备血及术中输血,2例患者邀请神经外科、胸外科协助手术,10例患者手术平均用时(202±135)min,手术平均出血(235±252)m L,三维标记与术中情况符合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由于肿瘤来源于迷走神经,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其余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利用iPlan CMF软件三维重建增强CT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深大肿瘤的特征及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评价CT增强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章婷婷 宋文 +1 位作者 黄国权 余永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5-321,共7页
目的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 目的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预测胸腺瘤危险度的相关因素;对胸腺瘤危险度有预测意义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低危组62例,高危组19例,两组的最大增强CT值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增强CT值(OR=0.88,95%CI:0.83~0.94)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OR=0.92,95%CI:0.88~0.97)为胸腺瘤危险度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最大增强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96.8%;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的AUC为0.833,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72.6%。结论基于增强CT的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预测胸腺瘤不同风险分层,最大增强CT值预测效能优于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定量值 预测 胸腺瘤 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和拘禁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单中心研究
19
作者 王硕 李柳 +3 位作者 刘国楹 随永刚 武如冰 米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拘禁导丝技术(JWT)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连续性入选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3例伴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的不稳定性心...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拘禁导丝技术(JWT)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连续性入选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3例伴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采用BSKT或JWT术式进行治疗并完成6个月随访。根据住院号单双号分组,其中单号入组BSKT组(n=107),双号入组JWT组(n=96)。观察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心肌灌注指标。结果:BSKT组和JWT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面积、术后6个月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术后6个月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心肌缺血总节段数、异常心肌灌注范围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SKT组支架置入即刻成功87例(81.3%),JWT组64例(66.7%),BSKT组显著优于JWT组;BSKT组术后1 d心肌肌钙蛋白I[(0.22±0.13)ng/ml vs.(0.45±0.27)ng/ml,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35.24±13.15)U/L vs.(42.39±21.66)U/L,P=0.004]、B型利钠肽[(133.52±25.62)pg/ml vs.(167.22±22.04)pg/ml,P<0.001]均低于JWT组;术后6个月BSKT组的负荷心肌缺血总节段数[(3.23±1.54)节vs.(3.87±1.62)节,P=0.004]、负荷心肌灌注总评分[(4.18±2.21)分vs.(4.97±2.96)分,P=0.031]、异常心肌灌注范围[(7.04±3.27)%vs.(8.24±3.69)%,P=0.014]均低于JW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SKT和JWT两种术式均可显著改善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心功能、心肌损伤和心肌灌注,BSKT术式对分支血管的保护作用较JWT术式更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 拘禁导丝技术 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图像的肾上腺肿瘤分类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三 郭翌 +2 位作者 汪源源 曹万里 孙福康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91-195,共5页
基于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提出肾上腺肿瘤的计算机辅助诊断与分类算法。先读入肾上腺肿瘤的DICOM图像;然后利用基于局部区域的水平集方法分割肿瘤,解决边界模糊和区域不均匀的问题;在图像分割基础上,自动提取肿瘤的形态和纹理特征;... 基于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提出肾上腺肿瘤的计算机辅助诊断与分类算法。先读入肾上腺肿瘤的DICOM图像;然后利用基于局部区域的水平集方法分割肿瘤,解决边界模糊和区域不均匀的问题;在图像分割基础上,自动提取肿瘤的形态和纹理特征;最后利用支撑向量机进行分类并输出诊断结果(肾上腺皮质肿瘤或髓质肿瘤)。实验使用318幅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分类性能,其中准确性为95.28%、特异性为96.49%、敏感性为94.61%、阳性预测率为97.97%和阴性预测率为90.91%。因此,本文提出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算法能够有效地对肾上腺肿瘤做出正确定位和定性诊断,可为临床的治疗和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计算机辅助诊断 图像分割 肿瘤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