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集层参数动态地质模型的建立——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孙焕泉 孙国 +2 位作者 吴素英 程会明 赵嘉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89-91,共3页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注水开发38年,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通过检查井岩心资料分析了不同含水阶段储集层参数的变化,认为渗透率是变化最明显的参数,且有随着含水的上升渗透率升高的规律。通过室内渗流物理模拟实验建...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注水开发38年,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通过检查井岩心资料分析了不同含水阶段储集层参数的变化,认为渗透率是变化最明显的参数,且有随着含水的上升渗透率升高的规律。通过室内渗流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该层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定量表达式,并对储集层参数的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最终利用神经网络储集层定量建模技术,建立了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动态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参数 渗流物理模拟:变化机理 定量表达式 动态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三维动态地质模型的采煤机自适应智能截割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侯运炳 张弘 +3 位作者 毛善君 孙振明 李梅 陈华州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26-38,共13页
采煤机使用“记忆截割”技术割煤时,需要进行人工领刀,且对煤层赋存条件要求较高,当煤层起伏较大时需要频繁示教领刀。“记忆截割”技术仅针对下一刀煤层顶板截割路径进行优化,在采煤机推进方向无法根据煤层的赋存形态对采煤机俯仰采路... 采煤机使用“记忆截割”技术割煤时,需要进行人工领刀,且对煤层赋存条件要求较高,当煤层起伏较大时需要频繁示教领刀。“记忆截割”技术仅针对下一刀煤层顶板截割路径进行优化,在采煤机推进方向无法根据煤层的赋存形态对采煤机俯仰采路线进行精确规划与控制。本文基于采煤机自适应智能截割理念,设计了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智能截割系统运行模式,利用煤层精细化物探数据构建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而后利用地质模型对采煤机的未来截割路径进行规划,并在开采过程中根据工作面揭露的最新地质资料动态修正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将高精度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与采煤机开采规划算法耦合,提出可自适应煤层变化的采煤机开采控制基线规划算法,实现对采煤机推进方向的俯仰采控制与牵引方向的截割控制,以及地质模型更新、开采基线规划与采煤机滚筒调整之间的高效协作。设计了智能截割系统内滚筒调整参量的计算服务接口,以及智能截割系统与采煤机控制系统间的通讯协议,实现了采煤机滚筒基于规划截割路径的精准控制。实践表明,采煤机智能截割系统适用于底板倾角各种变化程度的煤层,采煤机截割线更好地贴合煤层顶、底板线,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采矿 综采工作面 采煤机自适应截割 路径规划 高精度三维动态地质模型 通讯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动态地质模型系统软件开发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华 郑荣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4,共2页
旨在通过金堆城钼业公司露天矿动态地质模型系统的开发实践总结,结合现代计算机CAD的应用技术,对露天矿生产辅助设计提出可行程序,为数字矿山打下基础。
关键词 动态地质模型 生产辅助设计 AUTO CAD二次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变形过程信息化视觉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静 谢飞鸿 +3 位作者 董建辉 朱要强 邹银先 丁恒 《山西建筑》 2019年第22期197-198,共2页
以贵州某煤矿开采及诱发地面山体大变形为研究对象,应用虚实仿真建模技术,构建准确反映真实地形地貌的三维地质模型、制作地质灾害变形过程演化动画。将CAD地形图导入Sketchup(草图大师)生成三维地形图。将三维地形图导入3DMAX,在3DMAX... 以贵州某煤矿开采及诱发地面山体大变形为研究对象,应用虚实仿真建模技术,构建准确反映真实地形地貌的三维地质模型、制作地质灾害变形过程演化动画。将CAD地形图导入Sketchup(草图大师)生成三维地形图。将三维地形图导入3DMAX,在3DMAX中制作出山体剖面和采煤机模型,模拟采煤机工作、采空区有碎块掉落、山体沉降并伴随裂缝的过程。此外,还能模拟降雨诱发山体滑坡,得到预测滑坡滑动的动画。最终通过剪辑、配乐制作成完整视频。通过分析、预测制作的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为表达复杂地质条件的地质灾害变形过程提供多样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仿真 三维动态地质模型 煤矿采矿 3DM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的煤层厚度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梁耍 王世博 +1 位作者 谢洋 葛世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50-157,共8页
"透明工作面"是实现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关键,但现阶段的煤层三维地质模型精度较低,无法满足构建高精度煤层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为此,提出了以采煤机历史截割数据和煤层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根据不同方式划分出2种数据组合,利用长... "透明工作面"是实现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关键,但现阶段的煤层三维地质模型精度较低,无法满足构建高精度煤层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为此,提出了以采煤机历史截割数据和煤层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根据不同方式划分出2种数据组合,利用长短期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挖掘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并预测煤层厚度分布。基于LSTM神经网络和编码——解码长短期记忆(Encoder-Decoder Long-Short Term Memory,Encoder-Decoder LSTM)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了煤层厚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超参数未优化时,2种模型的煤层厚度预测结果误差均较大;通过优化两种模型的超参数,并以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作为煤层厚度预测的评估标准。在第1种数据组合方式下,LSTM模型和Encoder-Decoder LSTM模型的煤厚预测RMSE分别为0.05、0.044 m;在第2种数据组合方式下,2种模型的煤厚预测RMSE分别为0.051、0.049 m。为进一步对比2种模型预测结果,引入绝对误差,求取预测范围内各点的煤厚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值。最后得出,2种数据组合方式下,Encoder-Decoder LSTM模型的预测误差在各较小误差范围内的占比始终优于LSTM模型,Encoder-Decoder LSTM预测模型在预测煤层厚度上表现较好,精度较高,其预测的煤层厚度能够修正煤层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地质模型动态修正 煤层厚度 煤矿智能化无人开采 深度学习 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以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断块沙三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延军 胡望水 +1 位作者 张宇焜 王炜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30,共6页
由于各储层物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都会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因此建立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的动态地质模型,并研究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对寻找有利区带以及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地质意义。以胡状集油田胡七... 由于各储层物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都会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因此建立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的动态地质模型,并研究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对寻找有利区带以及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地质意义。以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断块沙三段储层为例,在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和精细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并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注水开发前后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并通过分析泥质含量、粘土矿物、孔隙度、渗透率这些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储层物性变化的机理,深化了油田高含水期的地质特征认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储层物性 动态地质模型 沉积相控 胡七南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市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徐义卫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9-110,共2页
建立了拖Ⅱ断鼻南断块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用自行研制的动态地质模型低渗非达西渗流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拖Ⅱ断鼻南断块地质模型是动态变化的;拖市低渗油藏渗流表现为低渗非达西渗流;以注水井连线为中心... 建立了拖Ⅱ断鼻南断块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用自行研制的动态地质模型低渗非达西渗流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拖Ⅱ断鼻南断块地质模型是动态变化的;拖市低渗油藏渗流表现为低渗非达西渗流;以注水井连线为中心含油饱和度低,向两侧含油饱和度高;注入水沿裂缝前进,裂缝附近含油饱和度低;剩余油饱和度大致呈连续片状分布。提出了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动态地质模型 非达西渗流 数值模拟 拖市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珏油田戴南组油藏渗流规律研究及应用
8
作者 陈兴越 《小型油气藏》 2008年第3期42-46,共5页
针对黄珏油田戴南组(E2d)油藏不同储层对开发影响,通过不同储层岩心渗流实验及平面渗流实验开展中、低渗油藏渗流规律研究,并将渗流规律研究成果应用到油藏地质模型中,从而提高了油藏数值模拟精度。
关键词 中低渗油藏 渗流规律 储层应力敏感性 动态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精准开采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关键技术 被引量:6
9
作者 马骋 宋焘 《陕西煤炭》 2021年第5期57-61,84,共6页
记忆截割技术应用受到煤层赋存条件影响较大,难以保证常态化精准应用,远程操作人员干预频繁,且仍存在综采工作面大数据融合应用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尚未攻克。为实现智能精准开采,开展了基于动态地质模型大数据融合迭代规划控制策略的智... 记忆截割技术应用受到煤层赋存条件影响较大,难以保证常态化精准应用,远程操作人员干预频繁,且仍存在综采工作面大数据融合应用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尚未攻克。为实现智能精准开采,开展了基于动态地质模型大数据融合迭代规划控制策略的智能开采技术研究。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决策系统的构建,研发综采智能化管控平台,实现了对综采工作面不同设备的多种通信协议数据的统一、转换、关联、分类和存储;融合应用开采工艺和综采自动化控制技术、惯性导航技术和雷达测距技术来不断对透明地质模型和规划截割模型修正更新,可以分析得出综采设备精准控制决策信息,最终实现基于透明地质规划截割的“智能开采3.0”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精准开采 动态地质模型 大数据 分析决策 管控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及其装备 被引量:45
10
作者 高士岗 高登彦 +3 位作者 欧阳一博 柴敬 张丁丁 任文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97-2007,共11页
针对我国薄煤层产量逐年增长和开采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了透明化自适应型中厚偏薄煤层智能开采模式。以神东矿区为例,对当前的中厚偏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中厚偏薄煤层智能开采情况,由此提出厚度1.0~1.7 m的煤层... 针对我国薄煤层产量逐年增长和开采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了透明化自适应型中厚偏薄煤层智能开采模式。以神东矿区为例,对当前的中厚偏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中厚偏薄煤层智能开采情况,由此提出厚度1.0~1.7 m的煤层称为中薄煤层的分类概念,以适应煤矿智能化开采和优先发展的需要。首先,在综合处理多源异构信息的基础上,将三维初始地质模型、激光扫描动态数字化工作面、顶底煤厚度探测结果以及煤机姿身数字化,实时提交给智能开采系统进行超前规划,生成动态透明四维地质模型。随后,根据实时生成的动态四维地质模型,获取每个截割位置的顶、底板高度数据,结合煤机姿态参数和采煤机的绝对位置坐标,及工作面平直度要求,对未来几个割煤循环的采煤机调高策略进行提前规划,形成基于动态透明工作面智能化割煤技术。提出了“十二工步”割煤工艺,建立采煤机电缆拖拽系统。最终,以动态四维地质模型构建、采煤机智能化割煤、工作面自动调直、机器人巡检、采煤机电缆拖拽、液压支架自动跟机以及智能协同联控等技术为依托,建立了具备综采工作面全面感知、设备远程集控、协同联动、自动控制、多维数据融合、隐患自动辨识、流程数据驱动、智能辅助决策的中厚偏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开采体系,实现由可视化远程干预型智能开采模式向透明化智能自适应型智能开采模式的转变。实践表明,动态四维地质模型的构建解决了薄煤层开采煤岩分界线识别,对未来10刀割煤循环给出调高策略,预设割煤轨迹与实际割煤轨迹趋势曲线位置偏差小于0.3 m。榆家梁煤矿43101工作面实践,日割煤15刀,年产量达221.6万t,生产工效提高15.08%;工作面无直接操作人员,仅有1人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薄煤层 智能开采技术 装备 透明化自适应型 动态四维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