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浓度振荡操作下的丙烯氨氧化反应动态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丰秋 詹晓力 魏小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8-642,共5页
针对Mo-Bi系催化剂作用下的丙烯氨氧化反应过程,采用氧浓度的强制周期振荡操作,根据理论推导和所定义的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分率a,得到了丙烯转化率X及丙烯腈选择性SAN的动态动力学模型如下: X =K×a ?00% SAN=nCa× 100% ()1112... 针对Mo-Bi系催化剂作用下的丙烯氨氧化反应过程,采用氧浓度的强制周期振荡操作,根据理论推导和所定义的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分率a,得到了丙烯转化率X及丙烯腈选择性SAN的动态动力学模型如下: X =K×a ?00% SAN=nCa× 100% ()111211221211exp11ppKpKatbpppKpa轾骣骣犏琪=+-+?琪琪犏琪桫+搓?进而结合在不同振荡操作周期、不同振幅条件下所采集到的实验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并进行优化计算得到最佳的振荡操作条件,丙烯腈周期平均收率达81.1%,比非振荡操作时提高了3.09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浓度 丙烯氨 氧化反应 动态动力学模型 强制振荡 丙烯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丁烷选择氧化反应制顺酐动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日忠 李成岳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5-619,共5页
在矾磷复合氧化物(VPO)催化剂上,对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反应进行动态动力学模型化研究.结合原位傅立叶漫反射红外光谱瞬态实验获得的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反应网络结果,对以变价金属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按照氧化-还原机理进行的一类烃... 在矾磷复合氧化物(VPO)催化剂上,对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反应进行动态动力学模型化研究.结合原位傅立叶漫反射红外光谱瞬态实验获得的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反应网络结果,对以变价金属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按照氧化-还原机理进行的一类烃类选择氧化反应,提出一种考虑分子氧的解离吸附和吸附氧可逆转化且计及催化剂体相存在非线性扩散的动态动力学模型化的方法,并介绍模型的建立及求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丁烷 选择氧化 顺酐 动态动力学 模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基供体对动态动力学拆分1-四氢萘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戴晓庭 孟枭 +2 位作者 徐刚 吴坚平 杨立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21-2424,共4页
采用新型消旋催化剂耦合Novozym 435成功构建1-四氢萘胺的动态动力学拆分体系用于制备光学纯(R)-1-四氢萘胺。该反应存在着自催化酰胺化反应,会降低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从改变酰基供体结构的角度出发来抑制这种自催化酰胺化反应,考察... 采用新型消旋催化剂耦合Novozym 435成功构建1-四氢萘胺的动态动力学拆分体系用于制备光学纯(R)-1-四氢萘胺。该反应存在着自催化酰胺化反应,会降低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从改变酰基供体结构的角度出发来抑制这种自催化酰胺化反应,考察了不同酸部以及不同醇部的酰基供体对1-四氢萘胺动态动力学拆分反应的影响,发现随着酰基供体结构变得复杂,1-四氢萘胺动态动力学拆分反应结果也相应变得越好,当采用戊酸对氯苯酯作为酰基供体时,动态动力学拆分反应结果就可达到最佳,即转化率>99%,光学纯度eeP>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动力学拆分 Novozym 435 1-四氢萘胺 酰基供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手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雷 薛屏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58-263,共6页
综述了固体酸、固体碱和金属配合物在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光学纯手性化合物进行外消旋化的催化机理,讨论了均相外消旋催化剂和多相外消旋催化剂在动态动力学拆分工艺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和生物酶配伍进行动态动力学... 综述了固体酸、固体碱和金属配合物在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光学纯手性化合物进行外消旋化的催化机理,讨论了均相外消旋催化剂和多相外消旋催化剂在动态动力学拆分工艺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和生物酶配伍进行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手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动力学拆分 外消旋化催化剂 催化机理 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脂肪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R-(-)-乙酰基邻氯扁桃酸 被引量:1
5
作者 沈萨萨 姜灵 +1 位作者 陆杰 于洪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25-2431,共7页
采用假单胞菌脂肪酶Pseudomonas sp.ECU1011催化乙酰基邻氯扁桃酸进行不对称水解,利用突变后的扁桃酸消旋酶(V29I)对拆分后的产物S-(-)-邻氯扁桃酸进行消旋,消旋后的邻氯扁桃酸经过酰化重新被利用到水解反应中,实现了酶法动态动力学拆... 采用假单胞菌脂肪酶Pseudomonas sp.ECU1011催化乙酰基邻氯扁桃酸进行不对称水解,利用突变后的扁桃酸消旋酶(V29I)对拆分后的产物S-(-)-邻氯扁桃酸进行消旋,消旋后的邻氯扁桃酸经过酰化重新被利用到水解反应中,实现了酶法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R-(-)-乙酰基邻氯扁桃酸。通过对拆分反应、拆分混合物的分离回收以及消旋反应的工艺优化,最终获得光学纯度ee>99.9%的R-(-)-乙酰基邻氯扁桃酸,其收率达80%。本研究建立的R-(-)-乙酰基邻氯扁桃酸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工艺,对其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动态动力学拆分 脂肪酶Pseudomonas sp.ECU1011 扁桃酸消旋酶 乙酰基邻氯扁桃酸 邻氯扁桃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苄基-2-[(R)-1[-3,5-二(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吗啉-3-酮的不对称转化的动态动力学拆分
6
作者 丁军 吴忠玉 +1 位作者 孙敬勇 姚庆强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94-1397,共4页
以4-苄基-2-羟基吗啉-3-酮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制备得到一对非对映异构体4-苄基-2-[(R)-1-[3,5-二(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吗啉-3-酮,然后以叔丁醇钾为碱环境,利用不对称转化的动态动力学拆分,转化为手性纯(R)-4-苄基-2-[(R)-1-[3,5-二(三... 以4-苄基-2-羟基吗啉-3-酮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制备得到一对非对映异构体4-苄基-2-[(R)-1-[3,5-二(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吗啉-3-酮,然后以叔丁醇钾为碱环境,利用不对称转化的动态动力学拆分,转化为手性纯(R)-4-苄基-2-[(R)-1-[3,5-二(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吗啉-3-酮。转化后手性产物与非对映异构体的比例为96∶4,在工业化制备神经激肽-1(NK-1)受体阻滞剂阿瑞吡坦过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苄基-2-羟基吗啉-3-酮 非对映异构体 叔丁醇钾 不对称转化的动态动力学拆分 医药与日化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钌螯合催化剂的合成及在α⁃羟基酯的动态动力学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汪贲文 杜甜 汤卫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56-2263,M0004,共9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R)-2-(二苯基膦基)-1-苯基-N-(2′-吡啶甲基)-1-乙胺及其衍生物的手性钌螯合催化剂.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及高分辨质谱对其进行表征,并给出单晶结构.以α-羟基酯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酯的动态动力学氢化还原反应...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R)-2-(二苯基膦基)-1-苯基-N-(2′-吡啶甲基)-1-乙胺及其衍生物的手性钌螯合催化剂.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及高分辨质谱对其进行表征,并给出单晶结构.以α-羟基酯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酯的动态动力学氢化还原反应,发展了一种合成手性二醇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能有效实现酯的氢化还原,并获得一定的对映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 动态动力学拆分 α-羟基酯 钌鳌合催化剂 手性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aligenes faecalis CGMCC 1.2006整细胞催化邻氯扁桃腈动态动力学拆分制备(R)-邻氯扁桃酸 被引量:6
8
作者 徐红梅 何从林 +2 位作者 熊文娟 韦燕禅 夏仕文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从6株粪产碱杆菌中筛选出对邻氯扁桃腈具有较高芳基乙腈水解酶活性和中等对映选择性的Alcaligenes faecalis CGMCC 1.2006.研究了反应介质对Alcaligenes faecalis CGMCC 1.2006芳基乙腈水解酶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调控作用.反应介质中水... 从6株粪产碱杆菌中筛选出对邻氯扁桃腈具有较高芳基乙腈水解酶活性和中等对映选择性的Alcaligenes faecalis CGMCC 1.2006.研究了反应介质对Alcaligenes faecalis CGMCC 1.2006芳基乙腈水解酶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调控作用.反应介质中水溶性辅溶剂如甲醇的加入降低芳基乙腈水解酶活性,但显著提高对映选择性.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具有相反的作用.系统优化了底物浓度、细胞浓度、pH、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芳基乙腈水解酶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在最优反应条件下,采用分批补料策略,(R)-邻氯扁桃酸的产量在22 h内达到32.2 g/L,产率82.4%,ee 93.1%.以邻氯苯甲醛和氰化钾为底物合成(R)-邻氯扁桃酸,收率89.5%,ee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乙腈水解酶 ALCALIGENES FAECALIS CGMCC 1.2006 邻氯扁桃腈 (R)-邻氯扁桃酸 动态动力学拆分
原文传递
手性化合物的动态动力学拆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杜志强 王安明 +5 位作者 王华 周成 杨明 张俊 祝社民 沈树宝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3-480,共8页
关键词 动态动力学拆分 手性 消旋 过渡金属
原文传递
5428双马树脂体系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天舒 张宝艳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8,34,共3页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对5428双马树脂体系的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自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方程建立了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并模拟实际固化温度历程,采用测定不同固化阶段样品残余反应热的方法对动态固化反应动力...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对5428双马树脂体系的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自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方程建立了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并模拟实际固化温度历程,采用测定不同固化阶段样品残余反应热的方法对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能反映体系实际固化反应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 自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残余反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80镁合金流变应力预测及动态再结晶动力学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凡波 周海涛 +2 位作者 秦径为 徐世鑫 丁洪波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1,共8页
采用Gleeble-1500对AZ80镁合金进行热压缩实验,研究其在变形温度为573K^723K、应变速率为0.001s^(-1)~1s^(-1)条件下的高温变形特性及动态再结晶行为。根据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考虑应变影响的双曲正弦本构模型,模型计算的应力值与... 采用Gleeble-1500对AZ80镁合金进行热压缩实验,研究其在变形温度为573K^723K、应变速率为0.001s^(-1)~1s^(-1)条件下的高温变形特性及动态再结晶行为。根据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考虑应变影响的双曲正弦本构模型,模型计算的应力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为2.52%。利用未再结晶区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AZ80镁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流变应力 本构模型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 被引量:52
12
作者 刘池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盆地构造动力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沉积矿产形成和烃类成藏的条件、特点和分布规律。目前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主要有以下4方面:(1)特征或成因复杂的构造,如走滑构造、横... 盆地构造动力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沉积矿产形成和烃类成藏的条件、特点和分布规律。目前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主要有以下4方面:(1)特征或成因复杂的构造,如走滑构造、横向(转换)构造、拆离滑覆构造、较大型断层的分段性和断裂带的结构等。(2)非应力成因的构造:在盆地和构造形成的动力中,热力和重力与应力相并列,但却研究薄弱。前两类动力作用的影响更为深远,其构造特征复杂、独具个性,仅从应力分析常会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甚或相悖的结论。(3)后期改造与古构造恢复:在盆地形成演化末期或之后,多种不同形式的强烈改造,常使盆地的原始沉积面貌大为改观。如后期差异升降与差异剥蚀将改变盆地的原貌,并明显影响油气的聚集和赋存。对后期改造研究与原盆地和古构造恢复意义重要、难度颇大。(4)盆地动态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如盆山耦合关系、稳定地块的作用、盆地动态构造演化与深部作用过程、区域构造环境和其时空坐标、总体构造特征的再认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构造 横向(转换)构造 拆离滑覆构造 断裂带结构 热力构造 重力构造 后期改造与古构造恢复 盆地动态演化与动力学背景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拆分技术在手性药物及手性化合物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艳艳 尤启冬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动态拆分技术是获得单一手性化合物的一种主要途径,近几年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动态拆分技术是将拆分反应与现场消旋化反应相结合的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在拆分反应进行的同时,通过现场发生的快速消旋化反应,使慢拆分反应的对映体完... 动态拆分技术是获得单一手性化合物的一种主要途径,近几年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动态拆分技术是将拆分反应与现场消旋化反应相结合的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在拆分反应进行的同时,通过现场发生的快速消旋化反应,使慢拆分反应的对映体完全消旋化,并通过快拆分反应转化另一(非)对映体的反应产物的过程。动态拆分技术在理论上可以获得产率100%的光学纯的单一对映异构体。通常说来,实现高效的动态拆分技术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并能与拆分反应条件兼容的消旋化反应条件。本文概述了动态拆分技术(动态动力学拆分和动态热力学拆分)及其在手性药物制备中的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拆分 动态动力学拆分 动态力学拆分 手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边界模型的空冷阵列动态性能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江泽铭 刘吉臻 +1 位作者 房方 邓慧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60-2071,共12页
研究动态自然风扰动下空冷阵列的热力学特性,对设计轴流风机的转速控制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6×5空冷阵列物理模型为数值模拟对象,基于移动边界模型和滑移网格方法,建立与求解时变风速和时变风向下的空冷阵列瞬态数学模型,并通过... 研究动态自然风扰动下空冷阵列的热力学特性,对设计轴流风机的转速控制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6×5空冷阵列物理模型为数值模拟对象,基于移动边界模型和滑移网格方法,建立与求解时变风速和时变风向下的空冷阵列瞬态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比风机入口风速的实验数据和数值解,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数值结果表明,空冷阵列的风机入口平均温度和平均速度对环境风速的变化响应快速无时滞;在连续型环境风速变化下,迎风面第2行轴流风机入口空气流量可定性为风速的负系数比例对象;在脉冲型环境风速变化下,空冷阵列入口热风回流率可定性为环境风速的有差自平衡对象。空冷阵列在风向变化过程中,迎风面第1行风机的入口流量受自然风影响最大,并且迎风面位置随风向变化动态移动,移动带有2s左右的时间延迟;在风向反转下,风向边缘侧出现热风回流的轴流风机会发生位置对调。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5点关于轴流风机群分区与转速控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阵列 移动边界模型 动力学动态特性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508 Gr.3Cl.1钢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璟 刘建生 郭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M0002,共9页
通过在热模拟试验机Gleeble-1500上对SA508 Gr.3Cl.1钢进行变形温度为950~1 200℃、应变速率为0.001~1 s;的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其在高温热变形时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基于P-J法确定了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变,建立了其与热变形参数Z之间的数... 通过在热模拟试验机Gleeble-1500上对SA508 Gr.3Cl.1钢进行变形温度为950~1 200℃、应变速率为0.001~1 s;的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其在高温热变形时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基于P-J法确定了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变,建立了其与热变形参数Z之间的数学模型。基于改进的Avrami方程建立了SA508 Gr.3Cl.1钢的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以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为变量建立了动态再结晶尺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SA508 Gr.3Cl.1钢在高温低应变速率下,更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在动态再结晶进行充分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应变速率越低,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越大。动态再结晶尺寸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508 Gr.3Cl.1 热变形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手性拆分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国艳 曹淑桂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7-1000,共4页
系统地综述了酶法手性拆分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对动力学拆分、动态动力学拆分和对映体收敛转化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酶,尤其是脂肪酶在非水介质中催化酯和氨基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水解、转酯化和酰胺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技术... 系统地综述了酶法手性拆分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对动力学拆分、动态动力学拆分和对映体收敛转化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酶,尤其是脂肪酶在非水介质中催化酯和氨基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水解、转酯化和酰胺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技术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拆分 动力学拆分 动态动力学拆分 对映体收敛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汁中富马酸的吸附
17
作者 朱振宝 田呈瑞 +1 位作者 易建华 朱粉莉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6-39,共4页
研究了 4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苹果汁中富马酸的效果 ,其中XAD - 2大孔吸附树脂对富马酸的吸附能力最强 ,此外还研究了XAD - 2大孔吸附树脂的等温吸附曲线 ,测定并分析了XAD - 2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动力学曲线以及影响动态动力学曲线的因... 研究了 4种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苹果汁中富马酸的效果 ,其中XAD - 2大孔吸附树脂对富马酸的吸附能力最强 ,此外还研究了XAD - 2大孔吸附树脂的等温吸附曲线 ,测定并分析了XAD - 2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动力学曲线以及影响动态动力学曲线的因素 ,结果表明 :XAD -2等温吸附曲线属于L型平衡曲线 ;树脂柱操作流速、果汁 pH值等是影响XA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汁 富马酸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行为 动态动力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催化轴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进展
18
作者 尚亚莉 袁波 费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5-788,共14页
轴手性化合物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中间体、手性配体的核心骨架,在手性化合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金属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化学偶联反应等化学方法相比,生物催化方法具有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环保等优势。随着酶的改造等关键技术的快... 轴手性化合物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中间体、手性配体的核心骨架,在手性化合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金属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化学偶联反应等化学方法相比,生物催化方法具有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环保等优势。随着酶的改造等关键技术的快速发展,酶催化轴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从动力学拆分(kinetic resolution,KR)、动态动力学拆分(dynamic kinetic resolution,DKR)以及去对称化(desymmetrization)等不对称合成方法入手,综述了生物催化轴手性化合物的合成领域的主要研究成就,并阐述了此方向的发展前景、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催化 轴手性化合物 不对称合成 动力学拆分 动态动力学拆分 去对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le of Fe/S ratios in the enhancement of uranium bioleaching from a complex uranium ore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consortium 被引量:1
19
作者 SUN Jing MA Jin-fang +5 位作者 LI Qian LI Guang-yue SHI Wen-ge YANG Yu HU Peng-fei GUO Zhi-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858-3869,共12页
The role of Fe/S ratios(ω, g/g) in the uranium bioleaching from a complex uranium ore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consortium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good uranium e... The role of Fe/S ratios(ω, g/g) in the uranium bioleaching from a complex uranium ore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consortium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good uranium extraction with over 90% at the Fe/S ratio of 5:0.5, 5:1 and 5:5, while poor extraction(<46%) at the Fe/S ratio of 5:0 and 5:10.Furthermore,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analysis based on species-specific gyrB numbers indicated that, absent sulfur or excessive sulfur would be not conducive to the synergistic growth for A. ferrooxidans and A. thiooxidans, and then not conducive to the uranium dissolution. Meanwhile, the sulfur-oxidizers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anium synergistic bioleaching by mixed bacterial consortia. Additio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residue was detected by SEM-EDS. The results showed appropriate sulfur dosage would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porosity of passivation substance. Lastly, the uranium dissolution kinetics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was analyzed. It indicated that the biochemical reaction coupling iron and sulfur had a pleiotropic effect on the uranium dissolution from the ore particles, appropriate Fe/S ratio is the key factor for uranium bioleaching by chemoautotrophic acidoph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anium bioleaching Fe/S ratio community dynamics dissolution kinetics reac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ing cam profile design optimization based on classical splines and dynamic model 被引量:8
20
作者 夏必忠 刘新成 +1 位作者 尚欣 任世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817-1825,共9页
Cam profil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cam mechanisms. Syntheses of cam profile designs and dynamics of cam designs are studied at first. Then, a cam profile design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 Cam profil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cam mechanisms. Syntheses of cam profile designs and dynamics of cam designs are studied at first. Then, a cam profile design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ix order classical spline and single DOF(degree of freedom) dynamic model of single-dwell cam mechanisms is developed. And dynamic constraints such as jumps and vibrations of followers are considered. This optimization model, with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universalities of applications, conveniences to operations and good performances in improving kinemat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cam mechanisms, is good except for the discontinuity of jerks at the end knots of cam profiles which will cause vibrations of cam systems. However, the optimization is improved by combining the six order classical spline with general polynomial spline which is the so-called "trade-offs". Finally, improved optimization is proven to have a better performance in designing cam prof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 profile design spline optimization trade-of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