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采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双周期动态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尹希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72-3080,共9页
为揭示液压支架与围岩的动态作用机理,将工作面开采过程分为若干个顶板活动周期,将每一个顶板活动周期分为若干个采煤循环周期,在研究支架载荷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综合"砌体梁"理论、弹性基础梁理论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提出了支... 为揭示液压支架与围岩的动态作用机理,将工作面开采过程分为若干个顶板活动周期,将每一个顶板活动周期分为若干个采煤循环周期,在研究支架载荷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综合"砌体梁"理论、弹性基础梁理论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提出了支架与围岩在双周期内的动态作用模型。在顶板活动周期内,研究认为"砌体梁"结构中的关键块A触矸是判断循环末阻力变化趋势的关键节点,关键块A触矸前循环末阻力逐渐增加,触矸后逐渐减小。在采煤循环周期内,研究认为"砌体梁"结构主要由煤壁、液压支架和采空区矸石组成的不同弹性模量支撑体共同承担,根据增阻特征的不同,将采煤循环内支架与围岩的作用过程分为给定变形和给定载荷两个阶段研究,提出了液压支架动态增阻函数,认为在给定变形阶段液压支架时间序列曲线符合对数函数,在给定载荷阶段符合指数函数。通过寺河矿及新元矿综采工作面实测数据分析,认为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以上研究成果可为顶板灾害预测预报及顶板岩层控制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工作阻力 双周期动态作用 支架增阻函数 “砌体梁”结构 支架与围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PI与PPI的结构与动态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何光辉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30,共16页
本文运用实证方法,分别从结构和动态两个视角考察了国内CPI与PPI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CPI与PPI都是由体现不同信息侧面的趋势分量(低频)和周期分量(高频)构成,且在总量水平和水平变动中解释力不同。一方面,虽然总量水平之间关... 本文运用实证方法,分别从结构和动态两个视角考察了国内CPI与PPI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CPI与PPI都是由体现不同信息侧面的趋势分量(低频)和周期分量(高频)构成,且在总量水平和水平变动中解释力不同。一方面,虽然总量水平之间关系不稳定、只有CPI引导PPI,但其结构分量之间存在稳定的一致关系,无论是趋势分量还是周期分量,彼此之间均互为因果、协整一致。另一方面,状态空间转移模型显示,趋势分量之间的作用机制体现了经济发展周期,而周期分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则反映了政府干预过强的现实。当前国内物价进入一个新阶段,积极的物价调整政策必须遵循物价之间结构性作用机制,灵活把握这种机制既可避免反通缩过度又可避免反通胀过头,还能够为经济健康发展赢得更长的平稳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I PPI结构作用机制动态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荷对比实验中的动态作用力测量系统研制
3
作者 梁莹林 韦桂亮 +1 位作者 李尤 牟萍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67,共5页
介绍了一种动态作用力测量系统。该系统由力传感器、测量电路和计算机组成硬件平台,采用LabVIEW设计数据采集软件平台。信号经测量电路放大调理并数字化后,通过USB总线传送到计算机,实现动态作用力的实时采集、显示和保存,解决了目前载... 介绍了一种动态作用力测量系统。该系统由力传感器、测量电路和计算机组成硬件平台,采用LabVIEW设计数据采集软件平台。信号经测量电路放大调理并数字化后,通过USB总线传送到计算机,实现动态作用力的实时采集、显示和保存,解决了目前载荷对比实验教学中,过程难记录、数据误差大的问题,同时为实验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课程教学的拓展提供了平台。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动态作用力测量系统有效且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实验 动态作用 测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
4
作者 杨怡青 陶士振 +6 位作者 李剑 杨威 陈悦 高建荣 王晓波 陈燕燕 刘祥柏 《地学前缘》 2025年第5期230-243,共14页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路方法,洞察和剖析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理清氦气与天然气两个系统耦合关系,以提高富氦资源探寻和评价预测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靠性,降低氦气资源勘探风险。含氦气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有融合相通之处...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路方法,洞察和剖析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理清氦气与天然气两个系统耦合关系,以提高富氦资源探寻和评价预测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靠性,降低氦气资源勘探风险。含氦气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有融合相通之处,也有本质区别。含氦气系统包括有效氦源、输导体系和聚集载体组成的静态地质要素和氦气生成过程、运移过程和聚集过程组成的动态作用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和作用过程。氦气沸点极低,通常认为难以与其他元素/分子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或以离子键/共价键形成化合物,氦气主要由铀钍元素衰变产生,不同于有机质热演化生成油气的成因机制,氦气特殊的性质导致氦气有着不同于油气的“生—运—聚”过程。通过对含氦气系统“生—运—聚”要素的描述,对富铀钍元素的壳源氦源岩与由此生成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富氦气藏之间的氦气系统因果关系研究,可以对氦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进行综合逻辑分析和过程追踪。含氦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与动态作用过程在合适时间和空间下有效匹配才有可能形成富/含氦气藏,对其系统研究可应用于查明氦气富集机制、开展资源富集区优选及目标评价,提高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含氦气系统 “生—运—聚”要素 静态地质要素 动态作用过程 氦气系统描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田纳新 龚承林 +3 位作者 吴高奎 齐昆 朱一杰 刘静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合技术,阐明了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重力流与海底地貌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区初始地貌中的主要地貌低点和次要地貌低点控制了早期深水水道和朵叶体的发育:(1)随着主要地貌低点斜坡坡度向远物源一端明显变缓,重力流的速度和能量逐渐减小,向下侵蚀能力变弱、侧向拓宽能力增强,水道剖面形态沿流向依次呈现V型、深U型及碟型;(2)因为水道限制性逐渐减弱,末端非限制性区域发育朵叶体沉积,朵页体上覆于水道充填沉积且向近物源一端生长,最终溢出到研究区西北角的次要地貌低点。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致使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的斜坡坡度进一步变缓,后期块体流被捕获时,其沿流向携带沉积物的能力更容易降低,导致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TCs)在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广泛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低点 动态相互作用 海底地貌 重力流 深水沉积 菩提瓜尔盆地 大西洋赤道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造岩矿物动态重结晶作用及其变质条件 被引量:43
6
作者 纪沫 胡玲 +1 位作者 刘俊来 曹淑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6-233,共8页
动态重结晶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变形作用,主要包括膨凸、亚晶粒旋转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三种变形机制。随着变质程度的不断增强,膨凸、亚晶粒旋转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顺次出现。动态重结晶作用是温度、压力、应力以及流体等多方... 动态重结晶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变形作用,主要包括膨凸、亚晶粒旋转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三种变形机制。随着变质程度的不断增强,膨凸、亚晶粒旋转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顺次出现。动态重结晶作用是温度、压力、应力以及流体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与变形温度有关,因此我们认为以变质相带代替温度变化作为主要造岩矿物动态重结晶机制的转变条件应该更为合理。通过大量薄片观察和综合分析,我们概述了不同变质相条件下主要造岩矿物的变形特征组合,并提出了主要造岩矿物的动态重结晶发生的相对顺序大致应为方解石→黑云母→石英→长石→角闪石→橄榄石→辉石,与前人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岩矿物 动态重结晶作用 变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态相互作用原理及模型 被引量:43
7
作者 翟婉明 蔡成标 王开云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2-137,共6页
分析了高速列车通过桥梁过程中机车车辆与轨道结构及桥梁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以秦沈客运专线高速行车试验为基础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 分析了高速列车通过桥梁过程中机车车辆与轨道结构及桥梁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态相互作用模型;以秦沈客运专线高速行车试验为基础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此说明在高速列车/桥梁振动分析中充分考虑轨道结构参振并引入精确的动态轮轨作用关系,可以更好地模拟高速列车过桥动态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桥梁 动态相互作用 振动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121
8
作者 张晓 陈会昌 +2 位作者 张桂芳 周博芳 吴巍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1-582,共12页
通过对81名幼儿的父母历时两年的三次追踪测查,考察了父子、母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相邻两次测查的母子、父子关系、各种问题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都非常显著;另一方面,母子关系... 通过对81名幼儿的父母历时两年的三次追踪测查,考察了父子、母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相邻两次测查的母子、父子关系、各种问题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都非常显著;另一方面,母子关系与退缩、攻击问题的双向作用,父子关系与攻击、违纪问题的双向作用都得到了支持,焦虑问题对父子、母子关系的作用,违纪问题对父子关系的作用也都得到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相互作用模型 父子关系 母子关系 问题行为 儿童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应力作用与地震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陆明勇 郑文衡 胡志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计算仿真方法研究了动态应力的作用及其与地震机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形成的应力波,在遇断层时多次反射并发生半波损失,反射的应力波叠加或干涉而形成的动态应力使围压减小和波...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计算仿真方法研究了动态应力的作用及其与地震机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形成的应力波,在遇断层时多次反射并发生半波损失,反射的应力波叠加或干涉而形成的动态应力使围压减小和波动.地震动态应力使围压产生低值波动,一方面使围压减小、摩擦力减小;另一方面,使裂纹串通、介质松动、接触面变平,降低摩擦系数、减小剪切强度.由此均导致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触发地震.动态应力作用时间短,触发地震大小与动态应力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触发地震位置、过程与孕震体断层产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 动态应力作用 低值波动 地震机制 断层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压力作用下重载机车与轨道的动态相互作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研究重载机车的轮轨动态安全性,考虑车钩纵向力对重载机车与轨道结构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实测车钩力和线路不平顺,对重载机车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制动时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车钩力为... 为了研究重载机车的轮轨动态安全性,考虑车钩纵向力对重载机车与轨道结构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实测车钩力和线路不平顺,对重载机车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制动时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车钩力为1500 kN,车钩自由角为3°的工况下,重载机车以80 km/h的速度在直线轨道上和以60 km/h的速度在曲线轨道上制动时,所有轮轨安全性能指标满足行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机车 纵向力 动态相互作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坐标测量机测端动态有效作用直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梅 费业泰 盛立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18-1021,共4页
在对三坐标测量机测端动态有效作用直径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通过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考虑自变量交互效应的加法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移动速度、触测速度和逼近距离对测端动态有效作用直径的影响。模型... 在对三坐标测量机测端动态有效作用直径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通过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考虑自变量交互效应的加法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移动速度、触测速度和逼近距离对测端动态有效作用直径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移动速度越大,有效作用直径越小;触测速度偏离其最优值越多,有效作用直径就越大;逼近距离越大,有效作用直径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坐标测量机 动态有效作用直径 误差修正 测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车辆与桥上道岔动态相互作用规律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嵘 王平 刘学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80,共7页
为揭示高速运营条件下车辆与桥上道岔的动态相互作用规律,建立考虑轮轨间动态接触关系的高速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模型,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CDAVTB。以时速350 km18号道岔布置于6×32 m连续梁上,轨下基础采用底座纵连式无砟轨道为... 为揭示高速运营条件下车辆与桥上道岔的动态相互作用规律,建立考虑轮轨间动态接触关系的高速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模型,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CDAVTB。以时速350 km18号道岔布置于6×32 m连续梁上,轨下基础采用底座纵连式无砟轨道为例展开仿真分析,就铺设于我国客运专线桥梁上的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高速道岔的动力响应进行比较,并分析桥梁竖向刚度和岔桥相对位置对车岔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道岔铺设于桥上时,各项动力响应均有所增大,道岔结构参数对车岔桥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大。随着桥梁竖向刚度的增大,系统各项动力响应呈减小趋势,32 m跨连续梁的ZK荷载挠跨比宜按不大于1/9 000进行设计。岔桥相对位置的变化将导致系统动力响应的较大差异,就32 m跨度连续梁而言,道岔辙叉部分布置于列车运行方向上距离桥墩1/8至1/4跨范围内时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车辆 道岔 桥梁 动态相互作用 岔桥相对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唐山7.8级地震探讨动态应力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明勇 郑文衡 +5 位作者 陈连旺 牛安福 詹自敏 李民 寇建新 房综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10-2118,共9页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Non-linear Dynamic FEM)仿真模拟研究了菱形模型的动态应力作用,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增强的中强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形成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拉伸应力,通...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Non-linear Dynamic FEM)仿真模拟研究了菱形模型的动态应力作用,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增强的中强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形成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拉伸应力,通过减小内摩擦而引起岩石产生裂纹、局部破裂并发生串通,一方面触发地震,另一方面为孕育唐山地震积累能量,表现为正反馈过程.(2)唐山地震产生的冲击力加卸载存在时间差,造成加卸载冲击波相位不同,结果产生的动应力和围压叠加致使围压波动和下降,导致抗剪切强度降低,使初始破裂分别向北东、西南方向传播.(3)冲击力的卸载,相对于产生拉伸性的应力波,反射后发生半波损失,成为动态的压缩应力,致使围压增大并导致破裂停止;而动态应力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因此,余震的发生是一个负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 动态应力作用 低值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桥动态相互作用及行波效应对斜拉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布占宇 谢旭 郑荣跃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2-90,共9页
主要研究斜拉桥地震响应中拉索与梁、塔动态相互作用和行波效应的影响,索-桥相互作用的影响是根据结构动力学中广义自由度的概念,把索的振型作为自由度来考虑,通过把索边界节点的位移和索局部振型位移叠加得到索的整体位移,行波效应是... 主要研究斜拉桥地震响应中拉索与梁、塔动态相互作用和行波效应的影响,索-桥相互作用的影响是根据结构动力学中广义自由度的概念,把索的振型作为自由度来考虑,通过把索边界节点的位移和索局部振型位移叠加得到索的整体位移,行波效应是通过在不同支承点输入具有一定相位差的同一条地震动模拟。以一座斜拉桥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索-桥动态相互作用时,出现了很多频率密集分布的索桥耦合振动的振型,桥梁模态频率变化较小;在一致地震激励下考虑索-桥相互作用时,梁和塔地震响应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部分索的纵向位移增大,相应脉动索力也明显增大;行波效应引起梁某些截面处竖向位移和弯矩增大,塔的纵向位移和弯矩减小,索的位移和脉动索力减小。随着行波波速的减小,梁和塔纵向位移减小,梁竖向位移、梁和塔内力先增大后减小,呈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地震响应 索-桥动态相互作用 行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资者情绪对我国股市行业收益率的动态影响作用——基于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文骏 倪中新 《金融发展研究》 2013年第5期68-73,共6页
本文使用2005—2011年我国股市行业收益率数据并构造投资者情绪指标,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投资者情绪对我国股市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发现,2005—2011年的两次股票市场大幅度涨跌中,我国投资者情绪和股票... 本文使用2005—2011年我国股市行业收益率数据并构造投资者情绪指标,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投资者情绪对我国股市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发现,2005—2011年的两次股票市场大幅度涨跌中,我国投资者情绪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投资者情绪在3个月内会对股票收益率有正面的影响,此后12个月内其正向影响作用出现了明显的负向反转,其中具有较高账面市值比和占有较高经济地位的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业和制造业等国家基础行业容易受到投资者乐观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大幅度涨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者情绪 动态影响作用 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法 行业收益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速和高速铁路曲线轨道轮轨动态相互作用性能匹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144,共3页
铁路曲线轨道上轮轨系统相互作用问题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对轮轨动力学性能的匹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针对提速和高速铁路,开展曲线轨道轮轨动态相互作用性能匹配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关键词 曲线轨道 轮轨动态相互作用 性能匹配 提速铁路 高速铁路 平纵断面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微观动态地质作用与剩余油研究——以胜利油区胜坨油田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登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6-101,共6页
长期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流体,长期对储集层进行浸泡、驱动,使储集层的众多微观孔隙与喉道的极其微小空间发生风化、剥蚀、溶解和沉积等微观动态地质作用。这些地质作用是由于开发流体打破了地下的动态平衡产生的,它对储集层的岩石骨架... 长期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流体,长期对储集层进行浸泡、驱动,使储集层的众多微观孔隙与喉道的极其微小空间发生风化、剥蚀、溶解和沉积等微观动态地质作用。这些地质作用是由于开发流体打破了地下的动态平衡产生的,它对储集层的岩石骨架、孔隙和喉道等进行改造和破坏,进而控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并使得微观剩余油存在多种分布模式。研究指出微观动态地质作用是储集层随开发而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控制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因素。微观动态地质作用长期持续存在,并对储集层进行改造和破坏,使得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动态地质作用 剩余油 三角洲储层 胜坨油田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轨黏着状态对曲线区段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佳华 金潇 +3 位作者 张涛 杨云帆 凌亮 王开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2,共6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不同轮轨黏着状态的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轮轨界面黏着状态和曲线半径对轮轨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曲线区段时,轮轨界面黏着状态对轮对运动姿态和轮轨系统动...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不同轮轨黏着状态的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轮轨界面黏着状态和曲线半径对轮轨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曲线区段时,轮轨界面黏着状态对轮对运动姿态和轮轨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轮轨界面存在低黏着接触状态会削弱轮对导向能力,致使脱轨系数增大,尤其当外侧轮轨界面存在低黏着接触状态时影响更大;通过润滑适当减小内侧轮轨摩擦因数,同时保持较大外侧轮轨摩擦因数可有效减小脱轨系数,提高车辆横向运行安全性;内外侧轮轨磨耗指数主要由所在侧轮轨黏着状态决定,且随曲线半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 曲线区段 数值模拟 轮轨动态相互作用 黏着状态 摩擦因数 磨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石英晶体微天平-流动注射系统动态测定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19
作者 张红武 赵睿 +2 位作者 陈志勇 上官棣华 刘国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9-160,共2页
  生命过程均涉及到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生物分子间相互识别的动力学研究,获知其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信息,将有助于了解其作用机理,并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肝素是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   生命过程均涉及到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生物分子间相互识别的动力学研究,获知其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信息,将有助于了解其作用机理,并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肝素是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糖胺聚糖,可与多种蛋白质作用,并调控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1],其中最重要的是其抗凝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CM-FIA 动态相互作用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接入多机电力系统的动态交互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世楼 王彤 +1 位作者 金铭鑫 焦典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710-3722,共13页
随着新能源友好并网技术和储能技术的大力发展,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多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与多机电力系统间动态交互作用机理尚未明确,可能引起的振荡问题将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较大风险。首先建立多光储虚拟... 随着新能源友好并网技术和储能技术的大力发展,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多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与多机电力系统间动态交互作用机理尚未明确,可能引起的振荡问题将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较大风险。首先建立多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子系统和多机电力系统子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传递函数模型。然后,建立两个子系统间动态交互作用模型,推导多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向多机电力系统提供的阻尼转矩,分析其动态交互作用的路径和机理。最后,以多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接入4机2区系统和10机39节点系统为算例,详细分析光储系统采用虚拟同步控制前后和虚拟同步控制参数对动态交互作用的影响规律,结合系统特征值分析和时域仿真验证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储虚拟同步发电机 动态交互作用 多机电力系统 机理分析 交互路径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