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技术参数对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何嘉 王秀河 +1 位作者 史长征 陈汉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DCE MRA)技术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行三维动态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成像:①智能(smart)跟...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DCE MRA)技术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行三维动态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成像:①智能(smart)跟踪法;②test小剂量测试法;③经验法。同时将可变参数进行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三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8)。测试法成像质量优率最高。K空间中心充填和K空间顺序充填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5),K空间中心充填图像质量好于K空间顺序充填。结论:3种3D DCE MRA成像方法中,test小剂量团注测试法是3D-DCE MRA成像最佳的延时时间计算方法,其成像质量最佳。高质量的3D DCE MRA图像依赖于患者的配合、合理的扫描序列及参数选择、最佳扫描延迟时间的把握、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态血管成像 扫描参数 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质量控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国英 王守沪 +3 位作者 郁冰冰 肖越勇 李杰 孙振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5期489-490,共2页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图象分析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进城 林建华 +2 位作者 李朝龙 刘兴国 季锡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拟行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计算机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功能,获得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三维图像。结果MRI重建后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角...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拟行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计算机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功能,获得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三维图像。结果MRI重建后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直观显示肝后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大小、形态、走行及相互的解剖关系,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结论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肝移植适应证的选择、术式的选择和术后观察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肝移植 三维图像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对指导肺癌手术的价值
4
作者 黄飚 梁长虹 +3 位作者 王小冰 陈刚 黄美萍 黄国富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研究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 ( 3DDCEMRA)对肺癌侵犯血管的显示能力 ,探讨MRA术前对手术计划的指导价值。方法 :肺癌患者 2 6例 ,除常规MR检查外 ,注射Gd DTPA 0 .2mmol/kg后 ,冠状面动态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采集 ,最大强度投... 目的 :研究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 ( 3DDCEMRA)对肺癌侵犯血管的显示能力 ,探讨MRA术前对手术计划的指导价值。方法 :肺癌患者 2 6例 ,除常规MR检查外 ,注射Gd DTPA 0 .2mmol/kg后 ,冠状面动态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采集 ,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重建。分析肺癌与血管的关系 ,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 6例中 2 5例肺部不同时相的血管显示清晰 ,9例肿瘤贴邻血管 ,另 16例可见肿瘤粘连或包绕大血管。结论 :3DDCEMRA可清晰显示肺段以上的肺动脉和肺静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 肺癌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颅内血肿动态成像
5
作者 徐管鑫 何为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基于电流场“异物扰动”成像方法,在三维球模型上对颅内血肿动态成像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了颅内血肿体积大小的改变对头颅表面电位改变的规律,还研究了导电性能差的颅骨的存在对头颅表面电位改变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头颅表面... 基于电流场“异物扰动”成像方法,在三维球模型上对颅内血肿动态成像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了颅内血肿体积大小的改变对头颅表面电位改变的规律,还研究了导电性能差的颅骨的存在对头颅表面电位改变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头颅表面两个不同的位置注入电流后,从头颅表面电位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出颅内血肿体积大小的改变情况,而且电流可以穿透颅骨。这将有助于医务人员根据头颅表面边界电位的变化情况来推测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肿 边界元法 三维颅内血肿动态成像 表面电位 边界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O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郭亚飞 陆林 +1 位作者 赵鑫 孙囡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笛卡尔采集的K空间共享三维容积快速动态成像(DISCO)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2例乳腺病变(其中乳腺良性病变35例,恶性病变37例)患者行DISCO技术成像,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前向容积转移常数(K^(trans))、... 目的:探讨基于笛卡尔采集的K空间共享三维容积快速动态成像(DISCO)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2例乳腺病变(其中乳腺良性病变35例,恶性病变37例)患者行DISCO技术成像,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前向容积转移常数(K^(trans))、每单位体积组织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初始增强曲线下面积(IAUGC)、最大增强斜率(MaxSlope)、对比增强比率(CER),并运用ROC曲线评价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与乳腺良性病变比较,乳腺恶性病变的K^(trans)、CER、IAUGC、MaxSlope、Ve升高(P<0.05)。K^(trans)、CER、IAUGC、Ve、MaxSlope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778、0.795、0.869、0.627,将病理结果作为对照,其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3.8%、94.6%、89.2%、73.0%、86.5%,特异度分别为74.3%、60.0%、60.0%、40.0%、82.9%。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不同,K^(trans)、CER、IAUGC、Ve、MaxSlope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基于笛卡尔采集的K空间共享三维容积快速动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磁共振定量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玥 李红 +4 位作者 万兵 田第娇 徐敬星 赵家源 王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7-234,共8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是一种比预期更常见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混淆。MRI既可测量与IFI相关的径线、角度,还能定量或半定量评估相关...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是一种比预期更常见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混淆。MRI既可测量与IFI相关的径线、角度,还能定量或半定量评估相关骨骼肌的面积、体积及信号,已成为IFI的首选检查方法。运动范围MRI有助于减少体位因素对解剖形态学参数的影响,提高了评估IFI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动态MRI和三维MRI的联合应用,能在获取实际运动过程中IFI相关解剖结构功能信息的同时,更真实地反映解剖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功能MRI(functional MRI, fMRI)可通过测量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脂肪浸润、物质代谢等股方肌、髋外展肌的微观水平定量指标,使IFI的精准诊断及预测、运动功能监测等成为可能,有望成为IFI临床诊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阐述多种MRI和fMRI技术在定量评估IFI的应用研究,总结其优点及缺点,为临床全面、精准评估IFI的发生、进展及转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动态三维成像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DUS、CE-MRA诊断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效能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思 刘玥 +2 位作者 兰姗 曾蕾 谭利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2-387,共6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3种诊断方法在评估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方面的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并发下...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3种诊断方法在评估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方面的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狭窄的106例患者,患者均通过CTA、DUS、CE-MRA任意一种诊断方法确诊,且均行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DSA诊断结果显示,1~3级动脉分支为重度狭窄的动脉条数分别为17、38、11。DUS诊断动脉1级分支、动脉2级分支、动脉3级分支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75.00%、96.39%、88.78%、0.875;81.82%、90.91%、88.89%、0.909;55.56%、97.75%、93.88%、0.778。CE-MRA诊断动脉分支1级、动脉分支2级、动脉分支3级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90.91%、94.23%、93.65%、0.955;80.00%、94.74%、88.89%、0.880;55.00%、96.23%、88.89%、0.750。CTA诊断动脉分支1级、动脉分支2级、动脉分支3级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90.91%、97.30%、97.65%、0.964;94.12%、97.66%、96.47%、0.972;85.71%、89.72%、97.65%、0.988。结论CTA、DUS、CE-MRA3种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CTA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下肢动脉重度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