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融循环下粗粒土路基动回弹模量衰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冉武平 陈慧敏 +2 位作者 黄建军 李玲 艾贤臣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0-188,共9页
为明确冻融循环对粗粒土路基力学特性的影响,借助动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应力加载路径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粗粒土动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粗粒土动回弹模量调整系数及衰变规律的拟合公式.试验结果表明:... 为明确冻融循环对粗粒土路基力学特性的影响,借助动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应力加载路径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粗粒土动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粗粒土动回弹模量调整系数及衰变规律的拟合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动回弹模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含水量4%对应的动回弹模量最大,不同含水率之间对应的动回弹模量差值在经过冻融循环作用后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偏应力一定时,围压与动回弹模量呈正相关,围压一定时,偏应力与动回弹模量呈负相关;动回弹模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N的增加整体呈衰减趋势,衰变过程可分为快速衰减(N=0~3)、缓慢衰减(N=3~5)及衰减停止(N=5~7)3个阶段.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季节性冰冻区公路路基强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粗粒土 动回弹模量 冻融循环 调整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水作用下重载铁路基床动回弹模量衰减规律 被引量:4
2
作者 冯怀平 宋慧来 +1 位作者 常建梅 魏亚辉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30,共10页
以包神铁路某病害段土体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压实系数、不同含水率的试样,利用GDS动三轴系统进行模拟浸水状态下的动力特性试验;使用自行研制的常水头马氏瓶模拟雨水自然浸入基床,构建动力湿化环境,研究浸水作用下重载铁路基床动回弹模... 以包神铁路某病害段土体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压实系数、不同含水率的试样,利用GDS动三轴系统进行模拟浸水状态下的动力特性试验;使用自行研制的常水头马氏瓶模拟雨水自然浸入基床,构建动力湿化环境,研究浸水作用下重载铁路基床动回弹模量衰减规律及敏感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浸水过程会打破土体的动力稳定状态,引发塑性应变的持续累积以及动回弹模量的持续衰减,累积程度和衰减规律受到压实系数的显著影响;压实系数为0.96的土体在浸水作用下循环加载至50000次时其累积塑性应变小于3%,而压实系数分别为0.9和0.93土体的累积塑性应变皆大于10%;压实系数越大的土体在浸水作用下动回弹模量衰减程度越大,压实系数分别为0.9,0.93和0.96的土体在浸水作用下其动回弹模量分别衰减22%,32%和42%;不同初始含水率土体的累积塑性应变和动回弹模量衰减规律相近。在试验数据基础上,提出了用动回弹模量构建的动力湿化作用下的土体软化模型,该模型体现了土体刚度受压实系数显著影响的特性,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基床 力湿化 动回弹模量 软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格栅加筋碎石土动回弹模量及预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航 周志刚 韩健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9,共8页
加筋土路基动回弹模量是加筋土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重要设计指标。利用动三轴仪对土工格栅加筋碎石土进行动回弹模量试验,对比分析了含水率、加筋方式、剪切及侧限影响表征量对动回弹模量的影响规律,并回归分析了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参数... 加筋土路基动回弹模量是加筋土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重要设计指标。利用动三轴仪对土工格栅加筋碎石土进行动回弹模量试验,对比分析了含水率、加筋方式、剪切及侧限影响表征量对动回弹模量的影响规律,并回归分析了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的动回弹模量随着含水率的提高而降低;土工格栅应布设在土体中的水平剪切变形层位,增加加筋层数或减少层间距,对提高动回弹模量的效果明显;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动回弹模量随剪切和侧限影响表征量的增大而增大;NCHRP 1-28A模型参数的回归结果比较理想,该模型可用于对土工格栅加筋土动回弹模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碎石土 动回弹模量 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路基动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及预估模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宋慧来 薛明星 +1 位作者 冯怀平 张彩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080-4086,共7页
为准确预测重载铁路路基不同工作区域的动回弹模量,对动三轴加载序列进行重新设计,之后进行不同含水程度和不同压实程度状态下的动三轴序列加载试验。分析动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并采用预估模型对动回弹模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动... 为准确预测重载铁路路基不同工作区域的动回弹模量,对动三轴加载序列进行重新设计,之后进行不同含水程度和不同压实程度状态下的动三轴序列加载试验。分析动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并采用预估模型对动回弹模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动回弹模量随动应力幅值增大而减小,平均减小率为9.77%;动回弹模量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平均增长率为16.16%。土体含水率与干密度的变化会导致动回弹模量发生变化,当动应力幅值较大时,动回弹模量变化趋近于线性变化。此外,综合考虑动应力和围压影响的Ni模型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为重载铁路路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回弹模量 重载铁路路基 加载序列 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下预崩解炭质泥岩动回弹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宏渊 杨琪毅 +3 位作者 曾铃 高乾丰 文伟 陈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为探究多因素影响下预崩解炭质泥岩的动回弹特性,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偏应力、最小体应力、含水率、压实度和干湿循环次数对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并建立考虑上述因素影响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动回弹模量与最小体应力、压实度... 为探究多因素影响下预崩解炭质泥岩的动回弹特性,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偏应力、最小体应力、含水率、压实度和干湿循环次数对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并建立考虑上述因素影响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动回弹模量与最小体应力、压实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偏应力、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在同一围压下,动回弹模量随偏应力增加而降低,降幅区间为14.1%~30.7%;含水率为6%时对应的动回弹模量最大;在围压和偏应力相同时,含水率从6%递增至10%,动回弹模量降幅区间为18.6%~35.5%;压实度从93%递增至96%时,动回弹模量增幅区间为4.47%~20.64%。采用干湿循环损伤因子表征干湿循环次数对动回弹模量的影响,发现损伤因子随干湿循环次数N增加可分为3个阶段,即快速增长阶段(N=0~1)、缓慢增长阶段(N=1~6)和增长稳定阶段(N=6~9)。各因素按显著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压实度、干湿循环、含水率、偏应力、最小体应力。建立的综合考虑约束效应、剪切效应、压实度、含水率和干湿循环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地准确性和适用性,可有效评估和预测湿热地区炭质泥岩路堤的动回弹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预崩解炭质泥岩 干湿循环 动回弹模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土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董城 冷伍明 李志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834-4839,共6页
利用动三轴试验,研究粉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分析动态回弹模量对偏应力、侧应力和体应力的依赖关系,在回弹模量本构预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偏应力和体应力为变量的动态回弹模量本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动三轴试验,研究粉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分析动态回弹模量对偏应力、侧应力和体应力的依赖关系,在回弹模量本构预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偏应力和体应力为变量的动态回弹模量本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态回弹模量随围压和压实度的提高而增大,随循环偏应力和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所选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证明所选模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同时获得了不同含水量和压实度下粉土的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可为基于动力学的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动回弹模量 三轴试验 应力依赖 归分析 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湿化作用下压实红黏土累积变形规律与控制研究
7
作者 刘维正 黄轩嘉 +2 位作者 徐阳 李慧丽 万家乐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547,共13页
针对南方多雨地区在役红黏土路基易发生湿化,并在交通荷载联合作用下产生过大附加变形问题,开展了不同含水率的静三轴试验以及不同湿化次数、幅度和动应力的动三轴试验,分析含水率变化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探究动应力幅值、湿化次... 针对南方多雨地区在役红黏土路基易发生湿化,并在交通荷载联合作用下产生过大附加变形问题,开展了不同含水率的静三轴试验以及不同湿化次数、幅度和动应力的动三轴试验,分析含水率变化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探究动应力幅值、湿化次数和幅度对累积变形以及动回弹模量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考虑动应力幅值、湿化次数和幅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累积变形预测模型;基于谱元法建立了移动荷载下红黏土路基横观各向同性动力响应计算模型,通过与现场行车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解析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湿化与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规律。结果表明:累积塑性应变随动应力幅值、湿化次数和幅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动回弹模量随初始含水率和湿化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湿化3次后的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增长约一倍。进而建立了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与累积应变的经验关系,结合现有规范给出了红黏土路基累积应变控制值,提出了红黏土路基变形控制方法,并在某高速公路试验段通过水泥改良强化路床和动回弹模量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红黏土地区耐久性路基的设计和服役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力湿化 抗剪强度 累积变形 动回弹模量 预测模型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条件下石灰改良土路基回弹模量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宋金华 林园皓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6-80,共5页
经历多次冻融循环的路基土,其力学性能下降非常迅速,导致路基的路用性能也不断衰减。根据室内冻融循环实验,采用动三轴重复加载的实验方法,对石灰改良后的路基土进行了一系列动回弹模量实验,研究了冻融次数、含水率、掺灰比以及压实度... 经历多次冻融循环的路基土,其力学性能下降非常迅速,导致路基的路用性能也不断衰减。根据室内冻融循环实验,采用动三轴重复加载的实验方法,对石灰改良后的路基土进行了一系列动回弹模量实验,研究了冻融次数、含水率、掺灰比以及压实度等对石灰改良土路基动回弹模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石灰改良路基土动回弹模量不断减小,冻融循环对其动回弹模量的影响较显著;当应力状况相同时,石灰改良路基土的平衡含水率越高,其动回弹模量对冻融循环的敏感程度越高,且动回弹模量值趋于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石灰改良路基土 动回弹模量 冻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改性膨胀土的路用性能与微观机制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东星 张子伟 +1 位作者 王协群 邹维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6-316,共11页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动回弹模量、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试验,分析在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改性膨胀土的强度特性与微观结构随初始含水率、水泥掺量、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冻融循环次数和初始...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动回弹模量、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试验,分析在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改性膨胀土的强度特性与微观结构随初始含水率、水泥掺量、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冻融循环次数和初始含水率增加,水泥改性膨胀土的抗压强度和动回弹模量降低;随着水泥掺量增大,膨胀土的抗压强度和动回弹模量增大,但水泥掺量存在着临界值;随着干湿、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膨胀土中的大孔隙数量大幅增加,使得膨胀土的强度和动回弹模量降低,而掺加水泥能够有效抑制膨胀土中大孔隙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水泥改性 干湿−冻融循环 动回弹模量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固废物再生粒料基层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肖杰 马海峰 +2 位作者 吴超凡 杨敏 张继森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1-515,522,共6页
在研究天然集料(NA)、再生混凝土集料(RCA)、再生砖渣与混凝土集料(RBCA)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RCA掺量(质量分数,下同)及掺30%砖渣的混合料CBR(California bearing ratio)试验,探讨了压实度、含水率对混合料动回弹模量的影响... 在研究天然集料(NA)、再生混凝土集料(RCA)、再生砖渣与混凝土集料(RBCA)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RCA掺量(质量分数,下同)及掺30%砖渣的混合料CBR(California bearing ratio)试验,探讨了压实度、含水率对混合料动回弹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CA掺量越大,混合料CBR值与动回弹模量均越大;掺入30%砖渣后,混合料CBR值与动回弹模量均降低明显,表明工程应用中应适当控制砖渣掺量;压实度对RCA混合料的动回弹模量影响最大,对RBCA混合料的影响次之,对NA混合料的影响最小;含水率对NA混合料的动回弹模量影响较小,而对RCA、RBCA混合料的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建筑固废物混合料用作道路结构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固体废弃物 基层 动回弹模量 CBR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subgrade soils under coupling of freeze–thaw cycles and dynamic load 被引量:11
11
作者 ZHAO Yang LU Zheng +2 位作者 YAO Hai-lin GU Fan DUAN Ya-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Although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few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uring the freeze–thaw(F–T) cycles. So a m... Although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few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uring the freeze–thaw(F–T) cycles. So a multifunctional F–T cycle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imitate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subgrade during the freezing process and a large number of dynamic triaxi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fter the F–T cycles. Some significant factors including the F–T cycle number, compaction degree, confining pressure, cyclic deviator stress, loading frequency, and water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resilient modulus of soi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the subgrad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yclic deviator stress, F–T cycle number, and initial water content, whereas the degree of compaction, confining pressure, and loading frequency could enhance the resilient modulus. Furthermore, a modified model considering the F–T cycle number and stress state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is modified model were very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sequently, calculation of the resilient modulus for F–T cycles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load was appropriate.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search focusing on F–T cycles with groundwater supply and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i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freeze–thaw cycles dynamic load dynamic triaxial test pred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