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税会议期间国民党在北方的民众动员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会军 徐晓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90,共9页
关税会议期间北方的民众动员是国民党民众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明确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并以此为号召,一方面发表宣言通电派出外交代表团进行宣传鼓动,另一方面进行党团运作,领导民众团体发起集会游行,取得了很好的... 关税会议期间北方的民众动员是国民党民众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明确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并以此为号召,一方面发表宣言通电派出外交代表团进行宣传鼓动,另一方面进行党团运作,领导民众团体发起集会游行,取得了很好的动员效果。由此,国民党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北方尤其是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税会议 国民党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民众动员探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根福 李焕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5,159,160,共9页
延安《解放日报》因其具有动员民众团结抗战的使命、沟通党和民众的桥梁作用以及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功能而成为战时民众动员的重要载体。延安《解放日报》采取的"五位一体"的动员内容、灵活多样的动员方法、"三结合&qu... 延安《解放日报》因其具有动员民众团结抗战的使命、沟通党和民众的桥梁作用以及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功能而成为战时民众动员的重要载体。延安《解放日报》采取的"五位一体"的动员内容、灵活多样的动员方法、"三结合"的动员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战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加深了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的变革,提高了民众抗战信心,对当今新时代的舆论动员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解放日报》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的模式和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宋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71,共5页
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众动员。陕甘宁边区的民众动员以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整合社会力量,以调整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阶级、各阶层持久抗战的积极性,以政府信用和民众宣传教育为重要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民众动员网... 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众动员。陕甘宁边区的民众动员以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整合社会力量,以调整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阶级、各阶层持久抗战的积极性,以政府信用和民众宣传教育为重要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民众动员网络,其动员的深度、广度、效果及社会动员能力明显优于国民党,并构建了以政权组织为主导的垂直动员体系和民众团体与之相辅相成的横向动员体系与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民众动员 模式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众动员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支边——以江苏省青壮年支疆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闫存庭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9-216,共8页
江苏省移民支疆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民众动员的有效实施。为了把有种种顾虑的青壮年动员到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新疆,江苏省各级政府采取普遍宣传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大会动员与小会座谈、个别教育相衔接的办法,不断化... 江苏省移民支疆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民众动员的有效实施。为了把有种种顾虑的青壮年动员到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新疆,江苏省各级政府采取普遍宣传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大会动员与小会座谈、个别教育相衔接的办法,不断化解民众的疑虑和误解,营造支边光荣的社会氛围,掀起了踊跃报名的热潮。但是,在宣传动员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宣传内容浮夸,造成有的支边青壮年入疆后,因与心理预期的落差而返回原籍,不利于后续的安置巩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动员 支边 江苏青壮年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党报在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作用——基于《晋察冀日报》冬学运动报道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蓓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6-128,共3页
《晋察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冬学运动中该报出色地完成了民众教育与动员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报冬学运动报道的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党领导党报对民众政治与文化动员的方式与路径,以期对... 《晋察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冬学运动中该报出色地完成了民众教育与动员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报冬学运动报道的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党领导党报对民众政治与文化动员的方式与路径,以期对当代党报如何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察冀日报 冬学运动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的民众动员策略与种族心态——以三份《讨满洲檄》的文本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昭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2-144,共3页
《讨满洲檄》以中华国民军政府名义颁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天讨》本、日档本以及湖北都督府本三篇檄文,一以贯之,一方面体现出革命运动从动员、起义、失败,到再动员、再起义、再失败,直到走向革命高潮的曲折过程;另一方面则说明,... 《讨满洲檄》以中华国民军政府名义颁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天讨》本、日档本以及湖北都督府本三篇檄文,一以贯之,一方面体现出革命运动从动员、起义、失败,到再动员、再起义、再失败,直到走向革命高潮的曲折过程;另一方面则说明,尽管孙中山、章太炎、黄兴等核心人物多次解释过"排满"革命不是仇满,更不是种族仇杀,但这种先进的革命主张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从檄文看,"排满"并不是简单地反对满族统治,而是把满人视做不同于中国人的外人,要求把他们赶回老家去。甚至于,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反对满族的情绪更趋偏激。革命不只是理性,还需要激情。作为民众动员的策略,讨满檄文激发起了汉人的种性,达到了鼓动革命的效果;但其中所流露出来的种族心态,却一度导致了对革命的误解,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讨满洲檄》 民众动员 种族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民众动员:以各地抗敌后援会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文明 金功辉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3-208,共6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以民族主义为号召,动员民众组织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导致各地抗敌后援会的建立。各地抗敌后援会在筹款、筹集军事物资和慰问前方将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抗战初期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为了加...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以民族主义为号召,动员民众组织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导致各地抗敌后援会的建立。各地抗敌后援会在筹款、筹集军事物资和慰问前方将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抗战初期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社会控制,在建立2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宣布解散各地的抗敌后援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动员 抗敌后援会 抗日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抗战时期的保民大会与基层民众动员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成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2,共7页
基层民意机构的设立与推广,是新县制下基层行政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抗战时期国家进行紧急性民众动员的重要工作。鉴于基层民意机构实施之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保民大会的进展上,文章即以广东国统区保民大会为研究对象,探讨抗战时期... 基层民意机构的设立与推广,是新县制下基层行政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抗战时期国家进行紧急性民众动员的重要工作。鉴于基层民意机构实施之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保民大会的进展上,文章即以广东国统区保民大会为研究对象,探讨抗战时期广东基层民意机构实施的情况,并进而分析战时国家动员民众的能力以及这一基层政策最终对抗战产生了何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民大会 保甲制度 广东国统区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性别与政治的三重奏——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电影与民众动员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广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影像、性别与政治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的三重奏。战时体制下的大后方电影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扬弃,被赋予了“新工具理性”的蕴涵,并通过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互动,完成了民众动员的性别转向。外聚焦型叙事视点和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点的使... 影像、性别与政治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的三重奏。战时体制下的大后方电影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扬弃,被赋予了“新工具理性”的蕴涵,并通过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互动,完成了民众动员的性别转向。外聚焦型叙事视点和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点的使用,场面调度与画面语言造成的影像重新编码,影像建构的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时间复原与场域迁徙等使女性叙事的表现力、效果与主题得到大大拓展,女性身体的价值显现更是成为了家国同构的乌托邦想象,成为战时电影与民众动员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后方电影 影像 性别 政治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战略口号三次变化的历史特点及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敏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15,共4页
“民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思想和历史活动的主要特征。围绕着民众动员,在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客观形势,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口号,以此作为动员民众参加革命运动的纲领。这些口号在... “民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思想和历史活动的主要特征。围绕着民众动员,在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客观形势,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口号,以此作为动员民众参加革命运动的纲领。这些口号在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有三次,由此实际也形成了中国革命进程中重要的历史分界。三次战略口号的内容和特点虽各有不同,但都准确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潮流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民意的变动,因而推动了中国民众的不断觉醒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反复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动员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 战略口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笔如刀:《抗战》三日刊在抗战初期的民众动员
11
作者 吴仁明 雷冬艳 廖乾翔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6期114-120,共7页
《抗战》三日刊作为抗战初期十分重要的抗日救亡刊物,其历史意义、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尚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领域。这里从对《抗战》三日刊研究的现状着手,阐述笔者研究该刊物对民众进行思想动员及其社会影响。《抗战... 《抗战》三日刊作为抗战初期十分重要的抗日救亡刊物,其历史意义、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尚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领域。这里从对《抗战》三日刊研究的现状着手,阐述笔者研究该刊物对民众进行思想动员及其社会影响。《抗战》三日刊通过时评、宣言、局势分析、国际专栏等多方面对抗战初期的情况进行报道,在舆论方面对民众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动员,警惕政治欺骗,揭露日本愚民策略,提高民众警觉,鼓励民众参军抗日,塑造抗战精神,号召民众生产捐献,揭露经济侵略。但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如何整合整个中国所有的力量,已经超出了这些阶层本身的范围,需要社会共同体广泛接受权威主体的领导与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三日刊 民众动员 抗战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抗战时期国民党民众动员政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申燕 龙汉武 邬家能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9期87-89,共3页
抗战初期,国民党实行了比较积极的抗战政策,使中国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抗战局面。转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大后方死气沉沉,乌烟瘴气,给抗战造成了严重损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 民众动员 经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史视野下的报刊与民众动员——以抗战期间甘青报刊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敏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7,共5页
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需要全民动员起来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列中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为此大造舆论动员民众,民众积极响应,由此形成了报刊与民众的互动。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以抗战期间甘青报刊为例来考察报... 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需要全民动员起来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列中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为此大造舆论动员民众,民众积极响应,由此形成了报刊与民众的互动。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以抗战期间甘青报刊为例来考察报刊与民众动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甘青报刊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戏曲改革与民众动员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立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7,共12页
全面抗战初期,由于与民族战争的形势格格不入,被称为“旧戏”的传统戏曲曾一度受到排斥。但在抗战动员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文艺界逐渐认识到戏曲在民众动员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由此开始了对传统戏曲的利用、改... 全面抗战初期,由于与民族战争的形势格格不入,被称为“旧戏”的传统戏曲曾一度受到排斥。但在抗战动员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文艺界逐渐认识到戏曲在民众动员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由此开始了对传统戏曲的利用、改革与创新,抗战戏曲开始出现。最初的抗战戏曲,多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采用旧的形式而渗入新的内容,虽满足了抗战动员的需求,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为解决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边区戏剧界开始整理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抗战戏曲进入“新瓶装新酒”阶段。抗战戏曲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配合与推动了各项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民众的思想教育与政治动员。在抗战戏曲蓬勃发展、影响日渐深远的同时,传统戏曲依然在民众中有一定影响,二者在晋察冀边区的博弈也是随处可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察冀边区 戏曲改革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翼民粹主义动员的“后真相”状态及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超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6-155,160,共21页
民粹主义动员充斥着错话和谎言,一些民众虽然因此自身利益受损却仍继续响应民粹主义动员。这一现象与民粹主义动员导致的“后真相”状态有关。“后真相”状态意味着与诉诸客观事实相比,政治行为体通过诉诸民众情感和信念可以发挥更好的... 民粹主义动员充斥着错话和谎言,一些民众虽然因此自身利益受损却仍继续响应民粹主义动员。这一现象与民粹主义动员导致的“后真相”状态有关。“后真相”状态意味着与诉诸客观事实相比,政治行为体通过诉诸民众情感和信念可以发挥更好的民众动员效果。民粹主义动员的目标是推动民意二元对立。在民意对立局面下,“后真相”状态随之产生,道德批判则推动“后真相”状态的固化。特朗普政府呈现比较明显的动员能力强、治理能力弱的特点,得益于右翼民粹主义动员推动形成的“后真相”状态,他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失败并没有影响其支持率,反而利用新冠疫情防控话语推动美国民意围绕疫情防控形成新的两极对立,进一步固化了美国政党竞争的“后真相”状态。在特朗普民粹动员效果的示范效应下,民主党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的策略也呈现了一定的民粹动员特点,利用种族问题开展了大规模民众动员,开启了美国两党政治全面民粹动员竞争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民众动员 右翼民粹主义 新冠疫情 拜登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貌换新颜: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秧歌戏
16
作者 郑立柱 庞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8-224,共7页
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前,秧歌戏广受晋察冀乡村民众喜爱,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但传统秧歌戏多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与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不相适应。为了充分发挥秧歌戏在民众动员中的价值和优势,边... 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前,秧歌戏广受晋察冀乡村民众喜爱,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但传统秧歌戏多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与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不相适应。为了充分发挥秧歌戏在民众动员中的价值和优势,边区戏剧工作者对传统秧歌戏进行了利用、改造和创新,革命秧歌戏开始出现。最初的革命秧歌戏多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沿用旧的形式而渗入新的内容,虽满足了抗战动员的需求,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在解决“旧瓶装新酒”式革命秧歌戏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革命秧歌戏得以成熟和发展,新型秧歌剧逐步形成。革命秧歌戏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对教育和动员民众拥护、支持和参与中共革命斗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察冀边区 秧歌戏 改造创新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农业统一累进税的试行与成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昕冉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为应对皖南事变后愈加严峻的财政问题,陕甘宁边区创造性地提出了救国公粮的概念,但在实际征收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负担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出现。所以在1943年之后,陕甘宁边区学习晋察冀根据地的经验,逐渐以统一累进税代... 为应对皖南事变后愈加严峻的财政问题,陕甘宁边区创造性地提出了救国公粮的概念,但在实际征收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负担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出现。所以在1943年之后,陕甘宁边区学习晋察冀根据地的经验,逐渐以统一累进税代替救国公粮,实行更加完备的土地清丈、确定税负和民主评议,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使人民负担更加公平合理。另外,大规模的土地调查也促使中国共产党的行政力量深入到乡村基层,为实施大规模的民众动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农业统一累进税 民众动员 合理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伐中的宣传战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毅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7-164,共8页
北伐军出师后节节获胜,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为了动员民众,北伐宣传队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其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未必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动员作用。在大势所趋下,北方也仿效南方设立宣传机构,开始反赤宣... 北伐军出师后节节获胜,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为了动员民众,北伐宣传队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其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未必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动员作用。在大势所趋下,北方也仿效南方设立宣传机构,开始反赤宣传,其初期亦取得相当效果,但后来则逐渐偃旗息鼓。实际上,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民众,他们体认更多的是交战双方的所作所为,而绝非仅是宣传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伐 民众动员 宣传 北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与动员:华中抗日根据地群众团体研究
19
作者 汪效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开展群众运动的基础和经验为华中地区的民运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徐州会战前后华中的形势而言,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更有其迫切性。中共将组建群众团体作为群众工作的支撑点,新四军在华中进行了... 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开展群众运动的基础和经验为华中地区的民运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徐州会战前后华中的形势而言,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更有其迫切性。中共将组建群众团体作为群众工作的支撑点,新四军在华中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到1944年前后,根据地内900万人口被组织到群众团体中,占总人口的30%。最先组建农抗会,再在农抗会基础上组建青、妇、儿等其他各抗会,最后走向联合,是群众团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党的政治领导和群众团体自主性相结合是群众团体生机和活力的保证。组建群众团体的关键是深入民众为他们谋利益。群众团体是根据地民众动员的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抗日根据地 群众路线 群众团体 民众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民粹主义: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立场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139,共9页
在疾如迅雷的转型时代,民众在启蒙与革命的激烈碰撞中被推到历史前台。新文化运动结束的前后,一种被视为知识分子"现代立场"的文化民粹主义在激进派知识分子中逐渐形成,这些知识分子在思考民族与阶级问题时,建立了一种认同民... 在疾如迅雷的转型时代,民众在启蒙与革命的激烈碰撞中被推到历史前台。新文化运动结束的前后,一种被视为知识分子"现代立场"的文化民粹主义在激进派知识分子中逐渐形成,这些知识分子在思考民族与阶级问题时,建立了一种认同民众、向民众靠拢甚至崇拜人民的文化信念。这一信念的生成是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和20年代工农革命运动等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民粹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在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是在其出现的最初时期,这种以民众为中心的现代立场却陷入认知的困境,即一面是知识者主观建构的民众和民众生活,一面是民众对知识者的疏远与隔膜。历史表明,这种认知困境随着民主革命的深入和行动主义的实践得到了某种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粹主义 新文化运动 民众动员 精英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