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似预报原理之再认识: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理论及其对登陆台风降水预报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任福民 贾莉 +5 位作者 吴彩铭 丁晨晨 张大林 贾作 马蕴琦 邱文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动力统计结合是提高天气、气候预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数值模式与历史资料进行有效结合;相似预报这一传统方法与动力统计的结合是未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其原理目前仍停留在相似假设基础上且... 动力统计结合是提高天气、气候预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数值模式与历史资料进行有效结合;相似预报这一传统方法与动力统计的结合是未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其原理目前仍停留在相似假设基础上且缺乏坚实的物理基础。文中从准确模式的初值问题出发,提出准确模式初值扰动概念,进而发展了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Dynamical Statistical Analog Ensemble Forecast,DSAEF)理论。DSAEF理论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可以进行相似预报,同时还指出了如何进行相似预报,即其原理是利用准确模式来做预报,并采用集合预报的方式实现预报。基于DSAEF理论,建立了登陆台风降水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DSAEF_LTP (Landfalling Typhoon Precipitation,LTP)模型,该模型包括4个步骤:台风路径预报、广义初值构建、初值相似性判别和台风降水集合,其中广义初值由影响台风降水的物理因子构成。DSAEF_LTP模型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可通过引入新因子或改善模型参数来改进模型的性能;目前该模型发布了广义初值包含台风路径、登陆季节和台风强度3个物理因子的1.0版和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相似区域”和“集合方案”的1.1版。该模型的性能提升很快,已完成的最新版本(1.1版)3次大样本预报试验均显示,与ECMWF、CMA-GFS、NCEP-GFS和SMS-WARMS (上海区域模式)对比,对≥100 mm和≥250 mm台风过程降水预报的TS评分,DSAEF_LTP模型(V1.1)排名第1。今后,围绕广义初值不断改善,研究引入更多影响登陆台风降水的物理因子,DSAEF_LTP模型的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预报 原理 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理论 登陆台风降水 DSAEF_LT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径相似的登陆热带气旋降水之动力-统计集合预报模型 被引量:11
2
作者 丁晨晨 任福民 +3 位作者 邱文玉 李国平 吴立广 蒋贤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7,共9页
数值天气预报(NWP)过去几十年在热带气旋(TC)预报方面的最大进步是越来越准确的路径预报。对于登陆TC降水的预报,目前以数值模式为代表的技术手段预报能力还十分有限。围绕动力-统计结合之方法研究,初步发展了登陆热带气旋降水(LTP)预... 数值天气预报(NWP)过去几十年在热带气旋(TC)预报方面的最大进步是越来越准确的路径预报。对于登陆TC降水的预报,目前以数值模式为代表的技术手段预报能力还十分有限。围绕动力-统计结合之方法研究,初步发展了登陆热带气旋降水(LTP)预报的一种新方法:基于路径相似的登陆热带气旋降水之动力统计集合预报(LTP_DSEF)模型。该方法主要分为五步:TC路径预报、相似路径TC识别、其他特征相似性的判别、TC降水集合预报和最佳预报方案选择;涉及两个关键技术:TC降水分离的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和TC路径相似面积指数(TSAI)。LTP DSEF模型对2012-2016年影响华南地区出现最大日降水量≥100 mm的21个TC的定量降水预报(QPF)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对登陆TC过程降水的预报结果优于动力模式。登陆TC过程降水≥50 mm情况下,建模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TS评分均高于动力模式(EC、GFS、T639)相应的最好表现。对LTP_DSEF模型三个最佳方案的参数取值分析显示,起报时刻参数设定为最临近影响时刻即TC对陆地产生降水的前一天12:00 UTC、集合参数取最大值时预报效果稳定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定量降水预报(QPF) 路径相似 动力统计 集合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月预报业务水平的动力相似集合方法 被引量:13
3
作者 任宏利 张培群 +1 位作者 李维京 陈丽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3-730,共8页
针对基于大气环流模式的月预报问题,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减小预报误差并提高预报技巧的动力相似集合预报新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动力模式与统计经验的内在结合,在模式积分过程中通过提取大气环流历史相似性信息,对模式误差进行参数化处理,形... 针对基于大气环流模式的月预报问题,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减小预报误差并提高预报技巧的动力相似集合预报新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动力模式与统计经验的内在结合,在模式积分过程中通过提取大气环流历史相似性信息,对模式误差进行参数化处理,形成多个时变的相似强迫量来扰动生成预报的集合成员。将这一集合新方法应用到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业务大气环流模式(BCC AGCM1.0),一组10 a准业务环境下回报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业务集合预报,动力相似集合预报方法能有效改进模式对于大气环流的纬向平均、超长波和长波预报,从而有效提高了月平均环流预报技巧(几乎达到业务可用标准)和逐日环流预报技巧,并显著降低了预报误差,合理增加集合离散度,使二者配置关系得以改善,有望在业务预报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报 集合方法 动力相似 误差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动力相结合的相似误差订正法 被引量:105
4
作者 任宏利 丑纪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8-993,共6页
根据大气相似性原理,提出了利用历史资料的相似信息估计模式误差的反问题,并发展了一种相似误差订正(ACE)方法。该方法将统计和动力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不改变现有数值预报模式的前提下,既充分利用了动力学发展的成就,又能够有效提取大... 根据大气相似性原理,提出了利用历史资料的相似信息估计模式误差的反问题,并发展了一种相似误差订正(ACE)方法。该方法将统计和动力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不改变现有数值预报模式的前提下,既充分利用了动力学发展的成就,又能够有效提取大量历史资料中的相似信息,达到减小模式误差、改进当前预报的目的。而且,ACE方法能够针对当前预报的特殊性来区分所利用过去资料的特殊性,提取历史相似信息间接求解反问题。定性分析表明,ACE方法与以往相似-动力模式原理是等价的,但无需重新建立复杂的相似离差预报模式,更具可行性和业务应用前景。在理想化的极限情形下,当数值模式或历史相似完全准确时,ACE方法的预报结果将分别蜕变为动力或统计学方法的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动力相结合 反问题 数值预报 相似误差订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合预报产品释用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金荣花 李维京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2-448,共7页
提出一种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集合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方法。该方法从大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出发 ,考虑中期旬尺度的大气环流特征 ,采用简单的斜压模式 ,推导出旬降水距平百分率与旬环流形势场的关系 ,从而建立了旬降水距平百分率预... 提出一种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集合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方法。该方法从大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出发 ,考虑中期旬尺度的大气环流特征 ,采用简单的斜压模式 ,推导出旬降水距平百分率与旬环流形势场的关系 ,从而建立了旬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方程。与相当正压的月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方程相比 ,更符合常规天气预报业务中对实际大气的动力学和天气学意义的考虑。试报结果表明 ,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旬尺度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产品的释用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模型 集合预报产品 动力统计 释用方法 大气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洪水集合概率预报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倩 师鹏飞 +1 位作者 宋培兵 杨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66,63,共4页
为提高洪水预报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MA),结合水动力学模型和统计相关模型,对秦淮河流域东山站水位进行多模型集合预报并进行模型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BMA的预报确定性系数CCE均高于水动力学模型和统计相关模型... 为提高洪水预报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MA),结合水动力学模型和统计相关模型,对秦淮河流域东山站水位进行多模型集合预报并进行模型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BMA的预报确定性系数CCE均高于水动力学模型和统计相关模型,且均方差RRSME最小;BMA法降低了单一水文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保证洪水预报具备较高的精度,并提供了洪水水位的置信区间,为防洪规划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平均方法 动力学模型 统计相关模型 集合预报 秦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浸式螺旋桨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7
作者 丁恩宝 唐登海 周伟新 《船舶力学》 EI 2002年第2期75-84,共10页
本文对半浸式螺旋桨的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和全面的综述。半浸式螺旋桨的试验研究在早期进行得较多 ,一些试验方法已日趋成熟。理论方面利用常规桨较成熟的升力面、面元法预报半浸式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 。
关键词 半浸式螺旋桨 相似准则 动力性能预报 超空泡理论 镜像法 船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