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黄海晚冬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动力热力特征
被引量:
4
1
作者
闫智超
李冉
+1 位作者
易笑园
解以扬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4,共8页
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高分辨率可见光卫星云图资料,描述了2011年2月22—24日持续性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分析了海雾发生前、发生时大气背景和物理量场;并利用环黄海北部的探空站、气象自动站资料...
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高分辨率可见光卫星云图资料,描述了2011年2月22—24日持续性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分析了海雾发生前、发生时大气背景和物理量场;并利用环黄海北部的探空站、气象自动站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温度、风、逆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黄海北部4个气象站中,各站出现海雾的特征不尽相同,既有以平流雾为主的、也有辐射雾为主的、还有平流雾和辐射雾共存的。对流层低层暖平流有助于保持逆温层、维持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层低层偏南气流形成的水汽输送带和中层偏西气流水汽输送带的共同作用为大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水汽条件;夜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分布有助于逆温层内弱的上升气流维持,对水汽凝结有利;白天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动力分布有助于气流下沉,对稳定度和逆温的维持有利;负(冷)温度平流南下是大雾消散的动力热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晚冬
持续性海雾
动力热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
28
2
作者
何光碧
师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8-575,共8页
利用1979-2009年NCEP 2.5°×2.5°月平均资料及2000年以来的1.0°×1.0°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高原切变线的平均动力和热力特征、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特征和高原竖切变线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1979-2009年NCEP 2.5°×2.5°月平均资料及2000年以来的1.0°×1.0°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高原切变线的平均动力和热力特征、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特征和高原竖切变线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的500hPa横切变线处于高原上相对暖湿区中,辐合上升运动与正涡度带吻合;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其风场分布有较大差异,温度场特征也明显不同;合成的平均竖切变位于狭窄、浅薄的辐合与正涡度带上,切变线上上升运动特征与湿特征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切变线
动力
、
热力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8年雪灾过程高原上游关键区水汽输送机制及其前兆性“强信号”特征
被引量:
36
3
作者
施晓晖
徐祥德
程兴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8-487,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GPS水汽观测站网大气可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2008年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4次暴雪过程的动力、热力特征,水汽变化及其输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GPS水汽观测站网大气可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2008年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4次暴雪过程的动力、热力特征,水汽变化及其输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灾害发生期间,中国北方中低层大气盛行偏北气流,使较强的偏北冷空气"楔入"中国东南部低层大气,构成低层"冷垫",同时偏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将大量水汽输送到中国东南部,冷暖气流交汇及其垂直切变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构成了"冷垫"上空的"暖盖"及"南槽北脊"反位相环流汇合锋区的垂直环流结构。反位相环流的偏南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印度洋,两者在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地区合并,构成经过云南及周边关键区的强西南水汽流,形成了长江流域特大雪灾发生的关键水汽通道。研究结果亦证实高原及周边地区JICA项目GPS水汽监测网信息可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雪的发生提供具有预报实用意义的重要分析工具及数值模式同化初始信息源。云南及周边区域水汽含量的多少对下游地区后期降水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即水汽输送上游关键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可作为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降水发生的"前兆性"信号,而云南则是西南水汽输送通道中尤为重要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动力
、
热力
特征
水汽输送
大气可降水量
“前兆性”强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辐射对高原涡形成和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邓中仁
葛旭阳
+1 位作者
姚秀萍
陈明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1-556,共16页
已有研究表明辐射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具有明显调制作用,高原涡与热带气旋有类似的暖心低压结构,辐射在高原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值得探讨。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研究了辐射日变化对高原涡个例...
已有研究表明辐射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具有明显调制作用,高原涡与热带气旋有类似的暖心低压结构,辐射在高原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值得探讨。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研究了辐射日变化对高原涡个例发展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太阳短波辐射对高原涡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控制试验(CTL;即保留太阳辐射日变化)较好的再现了高原涡的发展过程。在去掉短波辐射过程的夜间试验(All_night)中,前期高原涡发展速度较快。而在白天(All_day)试验中,短波辐射过程抑制了高原涡的发展。诊断分析表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加强对流层温度递减率,减弱大气静力稳定度;同时,大气温度的降低使得夜间相对湿度增大,有利于对流层低层出现位势不稳定,进而促使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太阳短波辐射有利于对流层高层增温,加强大气静力稳定度,从而抑制对流活动发展。夜间低层辐合更为强盛,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并诱发高原涡形成;非平衡项结果显示,在高原涡环流中心区域存在正值区,而低涡四周为明显的负值区。从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来看,高原涡的发展与热带气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短波辐射
日变化
高原涡
动力
和
热力
学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原低涡切变类的降水成因分析
5
作者
余燕群
次旦巴桑
+1 位作者
旦增冉珍
次仁拉姆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8期149-150,共2页
通过对常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还有对相关程序的收集,在经典数学模型的分析下,对2013年6月下旬的高原低涡切变造成的强降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其分析结果主要为: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和低涡切变移动方...
通过对常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还有对相关程序的收集,在经典数学模型的分析下,对2013年6月下旬的高原低涡切变造成的强降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其分析结果主要为: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和低涡切变移动方向的右前方。通过热力成像图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在峰值切线上,其动力热力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较为特殊,其蜗度分布层较浅,在500hPa附近较为密集,其中心强度较弱,最中心部位的压力值大概在1X10^(-5)S^(-1),同时,从涡度图像上能够清晰的看出在高原上通过宽阔的负涡区(400hPa的位置大概在-1. 2X10^(-5)S^(-1));其周围的符合强度也相对较弱,在符合地区存在有较厚的辐射层,而在冷空气部分的侵入下,该地区的垂直奉献加剧了当地的大气层的不稳定行,为降雨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高原低涡切变
动力热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海晚冬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动力热力特征
被引量:
4
1
作者
闫智超
李冉
易笑园
解以扬
机构
国家海洋局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天津市气象台
出处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4,共8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34)
文摘
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高分辨率可见光卫星云图资料,描述了2011年2月22—24日持续性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分析了海雾发生前、发生时大气背景和物理量场;并利用环黄海北部的探空站、气象自动站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温度、风、逆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黄海北部4个气象站中,各站出现海雾的特征不尽相同,既有以平流雾为主的、也有辐射雾为主的、还有平流雾和辐射雾共存的。对流层低层暖平流有助于保持逆温层、维持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层低层偏南气流形成的水汽输送带和中层偏西气流水汽输送带的共同作用为大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水汽条件;夜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分布有助于逆温层内弱的上升气流维持,对水汽凝结有利;白天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动力分布有助于气流下沉,对稳定度和逆温的维持有利;负(冷)温度平流南下是大雾消散的动力热力因子。
关键词
黄海
晚冬
持续性海雾
动力热力特征
Keywords
The Yellow Sea
late winter
persistent sea fog
dynamical and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
28
2
作者
何光碧
师锐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四川省气象台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8-575,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形成维持机制研究"(40775032)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研编"(2006FY220300)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1979-2009年NCEP 2.5°×2.5°月平均资料及2000年以来的1.0°×1.0°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高原切变线的平均动力和热力特征、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特征和高原竖切变线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的500hPa横切变线处于高原上相对暖湿区中,辐合上升运动与正涡度带吻合;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其风场分布有较大差异,温度场特征也明显不同;合成的平均竖切变位于狭窄、浅薄的辐合与正涡度带上,切变线上上升运动特征与湿特征非常明显。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切变线
动力
、
热力
特征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Shear line
Dynamic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4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8年雪灾过程高原上游关键区水汽输送机制及其前兆性“强信号”特征
被引量:
36
3
作者
施晓晖
徐祥德
程兴宏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8-487,共10页
基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2008Z006)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2008LASWZI04)
中日政府间JICA渠道技术合作项目"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
文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GPS水汽观测站网大气可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2008年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4次暴雪过程的动力、热力特征,水汽变化及其输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灾害发生期间,中国北方中低层大气盛行偏北气流,使较强的偏北冷空气"楔入"中国东南部低层大气,构成低层"冷垫",同时偏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将大量水汽输送到中国东南部,冷暖气流交汇及其垂直切变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构成了"冷垫"上空的"暖盖"及"南槽北脊"反位相环流汇合锋区的垂直环流结构。反位相环流的偏南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印度洋,两者在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地区合并,构成经过云南及周边关键区的强西南水汽流,形成了长江流域特大雪灾发生的关键水汽通道。研究结果亦证实高原及周边地区JICA项目GPS水汽监测网信息可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雪的发生提供具有预报实用意义的重要分析工具及数值模式同化初始信息源。云南及周边区域水汽含量的多少对下游地区后期降水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即水汽输送上游关键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可作为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降水发生的"前兆性"信号,而云南则是西南水汽输送通道中尤为重要的关键区域。
关键词
雪灾
动力
、
热力
特征
水汽输送
大气可降水量
“前兆性”强信号
Keywords
Snowstorm disaster, Thermal and dynamic features, Water vapor transport,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remonitory signal
分类号
P426.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辐射对高原涡形成和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邓中仁
葛旭阳
姚秀萍
陈明诚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1-556,共1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1505705、2017YFC1502002
宁波科技局重大项目2019B10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30611、42165005、91937301。
文摘
已有研究表明辐射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具有明显调制作用,高原涡与热带气旋有类似的暖心低压结构,辐射在高原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值得探讨。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研究了辐射日变化对高原涡个例发展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太阳短波辐射对高原涡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控制试验(CTL;即保留太阳辐射日变化)较好的再现了高原涡的发展过程。在去掉短波辐射过程的夜间试验(All_night)中,前期高原涡发展速度较快。而在白天(All_day)试验中,短波辐射过程抑制了高原涡的发展。诊断分析表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加强对流层温度递减率,减弱大气静力稳定度;同时,大气温度的降低使得夜间相对湿度增大,有利于对流层低层出现位势不稳定,进而促使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太阳短波辐射有利于对流层高层增温,加强大气静力稳定度,从而抑制对流活动发展。夜间低层辐合更为强盛,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并诱发高原涡形成;非平衡项结果显示,在高原涡环流中心区域存在正值区,而低涡四周为明显的负值区。从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来看,高原涡的发展与热带气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
太阳短波辐射
日变化
高原涡
动力
和
热力
学
特征
Keywords
Solar shortwave radiation
Diurnal cycle
Plateau vortex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44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原低涡切变类的降水成因分析
5
作者
余燕群
次旦巴桑
旦增冉珍
次仁拉姆
机构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出处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8期149-150,共2页
文摘
通过对常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还有对相关程序的收集,在经典数学模型的分析下,对2013年6月下旬的高原低涡切变造成的强降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其分析结果主要为: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和低涡切变移动方向的右前方。通过热力成像图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在峰值切线上,其动力热力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较为特殊,其蜗度分布层较浅,在500hPa附近较为密集,其中心强度较弱,最中心部位的压力值大概在1X10^(-5)S^(-1),同时,从涡度图像上能够清晰的看出在高原上通过宽阔的负涡区(400hPa的位置大概在-1. 2X10^(-5)S^(-1));其周围的符合强度也相对较弱,在符合地区存在有较厚的辐射层,而在冷空气部分的侵入下,该地区的垂直奉献加剧了当地的大气层的不稳定行,为降雨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强降水
高原低涡切变
动力热力特征
分类号
S16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黄海晚冬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动力热力特征
闫智超
李冉
易笑园
解以扬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何光碧
师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08年雪灾过程高原上游关键区水汽输送机制及其前兆性“强信号”特征
施晓晖
徐祥德
程兴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3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辐射对高原涡形成和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
邓中仁
葛旭阳
姚秀萍
陈明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高原低涡切变类的降水成因分析
余燕群
次旦巴桑
旦增冉珍
次仁拉姆
《农业与技术》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