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模式与动力机制转换
被引量:
14
1
作者
王曙光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7,M0003,共15页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拓展,对我们理解未来新型经济增长及其动力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同时也必将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红利(市场化红利)、开放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以及房...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拓展,对我们理解未来新型经济增长及其动力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同时也必将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红利(市场化红利)、开放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以及房地产红利,共同推动了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未来中国必然要从粗放型增长(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内涵式增长)转型。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新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六大机制”或曰“六大效应”,即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要素配置效应、组织变革效应和公共政策效应。未来中国要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动能转换中采取“弹性模式”而不是“刚性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深化体制改革,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增长模式
动力机制转换
增长理论
二十届三中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坳陷形成
被引量:
5
2
作者
郑建京
苏龙
+4 位作者
刘兴旺
杨鑫
孙国强
张顺存
刘玉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中国大陆自海西构造运动末期-印支构造运动初期,各主要洋盆基本碰撞关闭并褶皱成山,焊接为统一大陆板块,构成中新生代山-盆体系,形成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作用下,以板内构造特点发展演化的格局。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
中国大陆自海西构造运动末期-印支构造运动初期,各主要洋盆基本碰撞关闭并褶皱成山,焊接为统一大陆板块,构成中新生代山-盆体系,形成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作用下,以板内构造特点发展演化的格局。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大洋板块关闭,焊接为一体的大陆板块全部或基本转为陆相沉积时期的重要构造类型。中国西北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进程归属汇聚板缘洋壳俯冲或碰撞构造动力远距离传递影响下的板内构造动力学和运动学作用范畴。文章通过对中国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在压性、压扭性动力场环境中,不同类型原型盆地(或坳陷)的沉降运动轨迹和方式,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构造及沉积层系蕴育的构造运动学过程遗迹及后期演化、改造的证据研究,探索盆-山耦合动力系统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其对构造变形体系的制约机制,以揭示中国西部盆-山耦合体系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动力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扭)性
动力
环境
板内沉降坳陷
动力机制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工业化失速、房地产混同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机制转换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洪涛
肖功为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122,共11页
为了论证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正在转换以及探讨其如何转换的问题,基于2005—2018年中国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新的观察窗口——“时间”“空间”以及“时空综合”窗口开展动态及多维观察。结果表明:(1)第一系列研究中,工...
为了论证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正在转换以及探讨其如何转换的问题,基于2005—2018年中国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新的观察窗口——“时间”“空间”以及“时空综合”窗口开展动态及多维观察。结果表明:(1)第一系列研究中,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正在淡化;服务业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正在加强。(2)第二系列研究中,数据“相悖”事实,从三个方向表明应该对“房地产投资越高,越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观点持审慎态度;窗口“背离”怪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当中西部地区从“双向促进”机制滑向“双向抑制”机制的同时,东部地区也从“半健康”状态演变到“亚健康”状态。总之,传统工业化正在失速,房地产与城镇化不能、也不应混同。适时抓住信息化引致的传统工业化的转型机遇,是通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城镇化进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位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失速
房地产混同
城镇化进程
动力机制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转换机制分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赵利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5-139,共5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客观而言 ,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有一些教训值得我们吸收 ,如费孝通先生概括的“人文生态失调”现象与马戎先生概括的“扩散—供给模式”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而为什么会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客观而言 ,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有一些教训值得我们吸收 ,如费孝通先生概括的“人文生态失调”现象与马戎先生概括的“扩散—供给模式”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现代化的推进上 ,过分强调了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现代化扩散 ,而相对忽视了其内在生长力的培养。因而 ,要顺利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 ,就必须注意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协调 ,以保证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的聚合转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现代化
动力
转换
机制
马戎
人文生态
扩散-供给模式
社会系统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吴永保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9期161-168,共8页
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结构形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逐步转换的历史阶段,加快实现这一转换,是武汉实现在中...
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结构形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逐步转换的历史阶段,加快实现这一转换,是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城市使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为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我们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关系,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机制转换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模式与动力机制转换
被引量:
14
1
作者
王曙光
机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7,M0003,共15页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举国体制研究”(2021MGCZD008)。
文摘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拓展,对我们理解未来新型经济增长及其动力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同时也必将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红利(市场化红利)、开放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以及房地产红利,共同推动了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未来中国必然要从粗放型增长(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内涵式增长)转型。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新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六大机制”或曰“六大效应”,即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要素配置效应、组织变革效应和公共政策效应。未来中国要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动能转换中采取“弹性模式”而不是“刚性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深化体制改革,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增长模式
动力机制转换
增长理论
二十届三中全会
Keywords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economic growth model
transformation of driving mechanisms
growth theor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分类号
F12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坳陷形成
被引量:
5
2
作者
郑建京
苏龙
刘兴旺
杨鑫
孙国强
张顺存
刘玉虎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CB422101和KZCX3-SW-147)资助
文摘
中国大陆自海西构造运动末期-印支构造运动初期,各主要洋盆基本碰撞关闭并褶皱成山,焊接为统一大陆板块,构成中新生代山-盆体系,形成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作用下,以板内构造特点发展演化的格局。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大洋板块关闭,焊接为一体的大陆板块全部或基本转为陆相沉积时期的重要构造类型。中国西北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进程归属汇聚板缘洋壳俯冲或碰撞构造动力远距离传递影响下的板内构造动力学和运动学作用范畴。文章通过对中国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在压性、压扭性动力场环境中,不同类型原型盆地(或坳陷)的沉降运动轨迹和方式,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构造及沉积层系蕴育的构造运动学过程遗迹及后期演化、改造的证据研究,探索盆-山耦合动力系统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其对构造变形体系的制约机制,以揭示中国西部盆-山耦合体系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动力转换。
关键词
压(扭)性
动力
环境
板内沉降坳陷
动力机制转换
Keywords
compresso (-shear) dynamics
intra-plate depression
dynamical mechanism conversio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工业化失速、房地产混同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机制转换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洪涛
肖功为
机构
邵阳学院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
出处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122,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下产业政策对产业升级的有效性研究”(18BJL05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结构性减速背景下区域经济‘信息化’新动能培育研究”(18K096)。
文摘
为了论证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正在转换以及探讨其如何转换的问题,基于2005—2018年中国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新的观察窗口——“时间”“空间”以及“时空综合”窗口开展动态及多维观察。结果表明:(1)第一系列研究中,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正在淡化;服务业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正在加强。(2)第二系列研究中,数据“相悖”事实,从三个方向表明应该对“房地产投资越高,越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观点持审慎态度;窗口“背离”怪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当中西部地区从“双向促进”机制滑向“双向抑制”机制的同时,东部地区也从“半健康”状态演变到“亚健康”状态。总之,传统工业化正在失速,房地产与城镇化不能、也不应混同。适时抓住信息化引致的传统工业化的转型机遇,是通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城镇化进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位的竞争。
关键词
工业化失速
房地产混同
城镇化进程
动力机制转换
Keywords
industrial stall
confusion of real estate
urbanization process
power mechanism conversion
分类号
F291.4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转换机制分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赵利生
机构
甘肃政法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5-139,共5页
文摘
新中国成立以后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客观而言 ,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有一些教训值得我们吸收 ,如费孝通先生概括的“人文生态失调”现象与马戎先生概括的“扩散—供给模式”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现代化的推进上 ,过分强调了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现代化扩散 ,而相对忽视了其内在生长力的培养。因而 ,要顺利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 ,就必须注意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协调 ,以保证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的聚合转换 。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现代化
动力
转换
机制
马戎
人文生态
扩散-供给模式
社会系统
少数民族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C91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吴永保
机构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出处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9期161-168,共8页
文摘
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结构形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逐步转换的历史阶段,加快实现这一转换,是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城市使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为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我们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关系,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机制转换
创新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模式与动力机制转换
王曙光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坳陷形成
郑建京
苏龙
刘兴旺
杨鑫
孙国强
张顺存
刘玉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工业化失速、房地产混同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机制转换
刘洪涛
肖功为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转换机制分析
赵利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吴永保
《学习与实践》
200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